內容簡介
該書首先回顧了制度理論並對制度對國際貿易影響的文獻進行了綜述,以此為基礎,對世界各國制度水平和貿易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得出大部分國家制度水平與貿易量大小之間有較明顯的正向相關性的結論;然後從動態變化的角度,探討了轉軌國家產權制度和契約實施保障制度的變遷對貿易的影響。最後以中國為例,探討了制度對對外貿易的重要影響。
作品目錄
| |
| |
| |
第四章 世界不同類型國家制度水平與國際貿易的相關性分析 | |
創作背景
當一國制度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時,就會出現促使制度發生變遷的社會力量,因此,任何國家的發展史都是一部制度變遷的歷史。在當代社會,開發中國家和轉軌國家尤其處於制度變遷的關鍵時期,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制定並推行優越的制度,讓制度因素成為本國比較優勢的源泉,積極參與國際貿易,獲得貿易的好處,這些都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中東歐國家的經濟轉軌,以及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改革開放備受關注。制度的轉變為經濟運行提供了一個更適宜的框架,也為制度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提供了良好的檢驗平台。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貿易空前發展,中國的經濟改革持續推進,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中國的崛起已成不爭的事實。“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中國道路”和“北京共識”成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然而,在中國的改革與發展大步邁進的同時,各種各樣複雜而尖銳的社會矛盾也逐漸積累著:技術創新不足,增長質量低下,資源緊張加劇,失業問題突出,社會保障缺乏,兩極分化擴大。為了探查這些現象背後的制度性原因,有必要系統考察制度因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推動相關部門制定正確的制度以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基於上述背景和認知,《制度與制度變遷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研究了制度與制度變遷對一國國際貿易的影響作用。
作品思想
該書通過研究,得出主要結論:第一,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對外貿易有利於一國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突破本國資源稟賦、技術水平等因素的束縛,實現貿易的靜態、動態利益,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積極參加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促進對外貿易已經成為各國在制度經濟戰略決策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第二,不考慮制度因素的國際貿易理論無法對現實的許多國際貿易現象做出合理解釋。這種理論分別從技術差異、要素稟賦差異、市場結構和需求角度探討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但並沒有揭示技術、要素稟賦以及市場結構差異的形成原因。事實上,影響上述因素的根本在於一國的制度安排。因此,制度成為國際貿易決定理論和利益分配理論的關鍵。
第三,制度主要通過兩種渠道影響國際貿易。從產權制度方面看,產權的安全性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國的經濟效率,有效的產權制度和產權保護制度有利於技術進步、資本積累和形成高效率的市場結構,從而決定著一國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地位以及利益的分配;從契約實施制度方面看,有效的契約實施制度能夠保證預期利益的實現,跨國網路以及信譽等作為非正式制度在國際貿易契約履行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降低信息成本來削減交易成本並加強潛在交易者之間的相互信任度。此外,這兩方面的制度並不是孤立發生作用的。一國的產權制度作為最基本的經濟制度,決定著一國的公共治理水平,影響著一國的正式及非正式契約實施制度;有效的契約實施制度恰恰有助於產權制度有效性的發揮,使產權合法化。一般來講,制度優越國家的對外貿易往往能夠有效促進經濟成長,制度較低劣或制度無效國家的對外貿易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不明顯甚至可能會形成對經濟發展的障礙。
第四,在對一國制度尤其是與國際貿易密切相關的制度進行衡量與評估時,通常使用WGI公布的政府效率、監管質量、法治和腐敗控制四個指標,原因在於政府效率是一國治理質量的決定性因素,監管質量和腐敗控制是影響一國交易成本的重要指標,法治則強調了該國法律質量和契約的強制執行力。
第五,對已開發國家和欠已開發國家制度水平的比較分析表明,已開發國家的制度普遍優於欠已開發國家,其優越的產權制度和契約實施制度決定著已開發國家較高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以及較完善的契約實施保障,使已開發國家的進出口明顯高於欠已開發國家。更進一步講,工業製成品往往加工環節多、對技術要求高,與初級產品相比,屬於制度密集型產品,因此對制度的要求更高。已開發國家往往會在工業製成品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因此,在已開發國家與欠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產業間貿易上,已開發國家往往是工業製成品的出口者。從這些角度看,制度相對優越的國家會更多地從工業製成品的交易中獲益。
第六,在制度變遷中,非正式制度與正式制度的協調很重要。產權的規定和有關產權的法律安排是很重要的正式制度。但這些正式制度有效性的發揮必須有與非正式制度的和諧相容做保證。在中央集權計畫經濟體制生產資料完全公有的產權制度下所形成的人們在立約、履約以及其他相關方面的行為習慣,必會與新的產權制度所要求的非正式制度條件發生衝突,造成產權制度改革後經濟運行出現衰退或停滯現象。產權制度的改革可以在短期內以激進的方式完成,但須與非正式制度在相對較長的時期內慢慢融合。對主要轉軌國家制度變遷以來制度水平的變化以及對外貿易發展趨勢進行的分析表明,多數轉軌國家雖然基本上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化以及市場體制的初步建立,但以公共治理指標衡量的制度水平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制度的制定和推行可以在短期內完成,但對制度的接受以及對人們經濟生活的滲透則需要較長的時間。
第七,經濟體制改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政治體制的相應變革。雖然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一直緩慢地進行著,但相對於經濟體制改革來說則嚴重滯後。在制度變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腐敗現象,出現少數人侵吞公共財產問題,權錢結合的原始積累形成了嚴重的社會不公。由於存在腐敗和濫用職權,由此形成的私有權削弱了國家利益,危害了社會秩序。而且,監管不力、信譽機制與第三方強制實施的不足導致商業活動存在著信任障礙,嚴重影響了貿易,尤其是國際貿易。因此,繼續提高政府效率、加強監管和法治建設,有效控制腐敗,才能從制度層面使中國真正實現國際貿易在質量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