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縣史》是孫明欽,姜學謙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利津縣史
- 作者:中共利津縣委黨史研究室
- 語言:國語
- 出版時間:2000年
- 出版社:齊魯書社
- ISBN:7533307062
- 類別:地方志
《利津縣史》是孫明欽,姜學謙編纂的地方志。
《利津縣史》是孫明欽,姜學謙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利津縣的發端、形成及其發展衍變狀況。作品目錄 封面 利津縣史 編審人員 圖片 利津縣地理位置圖 利津縣行政區劃圖 利津縣簡圖 序 凡例 著作權頁 目錄 第一章 利津歷史之...
利津縣城是一座具有800餘年歷史的古城,史有“鳳凰城”之美稱,幾經戰亂,幾經興衰,解放前面貌破舊不堪。解放後,雖有較大改善,但缺乏科學規劃。1986年後,把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拉動全縣經濟發展的重點,突出發展縣城,走利津特色的擴...
主要職責是編修志書、年鑑、指導基層志等業務工作。負責史志業務工作規劃的起草並組織實施、擬定《利津縣誌》、《利津年鑑》編纂方案並組織實施、指導基層修志、管理縣情網站和縣情資料庫、信息宣傳等工作。一、主要職責 (一)研究制定全縣...
《利津縣誌。古蹟》記載:"鐵門關在縣北七十里豐國鎮,金置,明設千戶所,以資防禦,有土城遺址。"《中國古今大辭典》說:"鐵門關在山東利津縣北……形勢雄偉。"據此看來,鐵門關至少已有700年的歷史了,最繁華的時期是明清兩代。...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三日農曆臘月初八,日寇在利津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附近村莊三百餘人死傷,老人們一般都把這一天稱為“臘月初八鬼子大掃蕩”或“打七團”,官方一般稱做“臘八慘案”。事件過程 這一天,清晨的炊煙還沒有散盡,臘八粥...
《利津縣環境保護志》是黃培銀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一、本志系首部《利津縣環境保護志》。時間斷限,1984年為上限,2006為下限。為保持記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視情適當上溯或下延。二、志書編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利津古渡乃澠池古八景之一,它是位於縣城北50公里的南村黃河渡口。利津渡口原名濟民渡,為中原三大古渡(茅津、利津、孟津)之一。金天興三年(1234)澠池改置韶州,取“有利過渡、益於軍事政治”之意,在南村設利津縣。元至元八年(1271...
《利津縣民政志》是韓炳熹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本志內容包括建制、行政區劃、選舉、戶籍姓氐、移民支邊、擁軍、優屬、烈士褒揚、軍人安置、救災、社會救擠和社會福利、民政事業費、信訪、婚姻、殯葬、風俗、人物等。分為十八章,基層...
利津縣位於黃河三角洲腹地,東依黃河,北瀕渤海,版圖面積1665.6平方公里,轄4鎮2鄉2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人口約31萬人。 概況 縣名由來:利津縣建於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因邑有“永利”和“東津”兩地而得名...
店子鄉是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曾經的一個鄉。1963年置店子區,以駐地店子街得名,1964年改店子人民公社,1984年改店子鄉,1998年併入北宋鎮。店子鄉位於利津縣南部,鄉政府駐店子街,位於縣城西南3公里處,鄉境東南部緊靠黃河,西鄰...
利津縣博物館,位於山東省,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3795件/套、珍貴文物57件/套,舉辦展覽57個,開展教育活動4次,參觀人數4.8萬人次。建築布局 利津縣博物館是利津縣標誌性建築,2007年3月開始建設,2011年10份建成...
利津縣誌續編 利津縣誌續編責任者是劉文確 孔毓炳,出版時間是清乾隆23年[1758]。責任者 劉文確 孔毓炳 出版者 出版時間 清乾隆23年[1758]版本 刻本 分類號 文種 chi 總冊數 2冊 描述 卷10藝文志 索取號 地140.5534 ...
附錄殿後。全面系統地記載了利津工運歷史和現狀,客觀反映了利津縣工運事業的發展軌跡,為社會各界進一步了解利津工運史提供了詳實的資料,是一部具有史料性、資料性、文獻性、實用性的工具書,是一部質量較高的部門志書。
利津縣烈士陵園的前身是烈士祠,始建於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位置在縣舊衙門遺址上,原址建有烈士祠堂屬磚瓦結構。1972年建成的利津縣烈士陵園坐北朝南,占地50000平方米。建築物主要包括牌坊、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廣場、紀念堂等,由南向北...
利津街道,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下轄街道,是縣人民政府駐地,地處利津縣南部,東與墾利區勝坨鎮、董集鎮隔黃河相望,南、西與鳳凰城街道相鄰,西北與明集鄉交界,北與鹽窩鎮接壤,轄區總面積116平方千米。1949年後,屬惠民專署,設定城關...
《利津縣公安志》是薄傳民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利津縣公安志》是利津縣公安局組織編纂的部門志。本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遵循志書編纂體例...
南宋村在縣境西南部黃河堤北側。東北距利津誠12公里,地理坐標北緯37度23.9分,東經118度11.45分。簡介 據傳,明朝洪武十二年(一三六九年)宋虎一家同牟氏和王氏由直隸棗強縣遷居利津縣境。在此大清河北岸落居成村。宋氏人多,故...
張鶴亭(1895~1981.12.15),又名張汝樂,山東省利津縣鹽窩鎮前左村人,生於農民家庭,是縣內知名民主人士。簡介 張鶴亭(1895~1981.12.15),又名張汝樂,山東省利津縣鹽窩鎮前左村人,生於農民家庭。是縣內知名民主人士。人物生平...
近代,以影片《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咱們的退伍兵》農村三部曲聞名影壇的著名電影導演趙煥章,山東快書楊派創始人楊立德等都是利津鎮人。楊立德 (1923~1994),利津縣城西南街(今楊家胡同)人,生於山東快書世家。父親楊逢山、...
北嶺鄉,山東省利津縣下轄鄉。鄉鎮概況 北嶺鄉位於山東省利津縣境中部,距縣城22公里,轄23個自然村,35個村民委員會。有6493戶,總人口22120人,其中男11034人,女11086人,非農業人口1215人。全鄉總面積50平方公里,有耕地2422公頃,...
該村原屬蒲台縣,清光緒三年(1877年)黃河泛濫淹沒村莊,災後重建村莊。民國八年(1919年),黃河流勢突變,河道向南滾動沖毀村莊。河道穩定後,村民重返原址建村。1950年7月劃歸利津縣。該村因有元代知州戴惟忠墓而聞名。戴惟忠墓 ...
張昕(1914-1968),原名張雲祥,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時曾用名張文化、張雨村,山東省利津縣城區西南街人,山東平原鄉師畢業。193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參加新四軍。歷任省委組織部秘書、汝南中心區委書記、新蔡縣委書記、新四軍五師...
程文秀(1924年7月-1951年10月),男,利津縣汀羅鎮中合村人,1948年1月參加革命,生前所屬部隊為志願軍二十軍五十九師一七五團一營三連,1951年10月犧牲。人物經歷 1948年1月參加革命,生前所屬部隊為志願軍二十軍五十九師一七五團一...
《利津縣國土資源志》是馬波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本志編纂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與...
2011年10月26日上午,利津博物館開館儀式拉開帷幕。在博物館裡,不僅有滄桑的歷史,厚重的文化,而且還有從古至今不得不提的美食。建築布局 利津縣博物館於2011年10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占地面積約1.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168平方米,...
1925年1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加入中國國民黨。1926年8月任中共壽光地執委執行委員。1927年春兼任中共陳家馬莊支部書記。同年7月任中共壽光縣委委員。1932年9月任中共壽光臨時縣委委員。犧牲前任利津縣副縣長。
北宋鎮,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下轄鎮,地處利津縣西南部,東與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隔黃河相望,南與博興縣喬莊鎮隔黃河相望,西與濱州市濱城區梁才街道、秦皇台鄉接壤,北與鳳凰城街道相鄰,行政區域總面積102.59平方千米。1968年,始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