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一)歷史沿革
利津街道歷史悠久。早在周秦時代縣境西南部是古陸地,屬齊國。漢代屬千乘郡漯沃縣、蓼城縣地。東漢以後,黃河來利津域地入海,隨著黃河三角洲的形成和發展,利津域地不斷向渤海灣延伸擴大,隋代建永利鎮(在今利津城河東岸),屬浦台縣。
唐宋屬渤海縣永利鎮。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升永利鎮為利津鎮,屬山東東路濱州刺史郡。元明時代屬山東濟南府濱州。清代、民國時期屬山東武定府(今惠民縣城)。利津鎮因河海而興,“利津內控黃河,外鎖海運要津”,逐漸形成水陸碼頭和商貿重鎮,史稱“小天津”。
1998年2月18日,撤銷前劉鄉、王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利津鎮,三鎮(鄉)合一,形成現在的利津鎮,全鎮含87個行政村;(魯政函民字[1998]5號)。
(二)自然環境
1、氣象與氣候:利津鎮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雖臨渤海較近,但大陸性強,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風多與少,氣候乾燥;夏季降雨集中,氣溫偏高;秋季氣溫急降,雨量驟減;冬季寒冷乾燥,雨雪稀少。全縣氣候突出特徵是冬春乾旱,夏季多雨,晚秋偏旱。
2、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縣境地處華北斷坳濟陽凹陷之東部,境內廣為第四系掩蓋,無基岩初露。第四系之下發育有太古界、寒武系、奧陶系、朱羅-白欒和第三系。境遇內斷裂構造發育,活動強度大,並具有階段性特點。境內岩漿活動不甚發育。
黃河為境內唯一自然河流,自西南向東北沿東縣界徑流,利津鎮境內段全長24公里。全鎮境內共有人工排水河3條流,分別是:褚官河,境內段長5500米;沾利河,境內段長12000米;太平河,境內段長3500米。
(三)人口民族
1、利津街道全鎮總人口31710人(2010年)人,99.5%為漢族。
2、2017年全年人口出生數1009人,出生率為0.0157,人口死亡數24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0115。計畫生育率97.7%。
(四)自然資源
1、礦產資源:境內有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資源。利津鎮地處勝利油田腹地,地下油氣資源富積,境內已打油氣井412口,是勝利油田的主要產區之一。
2、土地資源:耕地總面積3663公頃,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101公頃,總產23088噸。片林面積2200公頃,森林覆蓋率22.5%;水庫6座。
(五)地理位置
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處於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環抱的地理中心,北靠京津塘經濟區,南連山東半島開放區,是海路連線東北和中原兩經濟區的重要紐帶。
(六)文教
有中學1處,專任教師 147人,在校學生768人;有國小1處,專任教師115人,在校學生543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有幼稚園7處,幼師58人,入園兒童449人,適齡兒童入園率98.7%,農村文化大院63個。
(七)衛生
有衛生院1處,醫務人員56人,設床位90張,有農村社區衛生室(站)26處,鄉村醫生80人,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100%。
(八)城市社區建設
利津街道轄7個城市社區,面積13.87平方公里,居民26957戶、商鋪3642家,服務居民小區116個,服務人口9.16萬人,其中直管破產改制企業小區42個,下崗失業人員6402人。構建城市格線化基層治理新格局,精細劃分三級格線43個,四級格線170個,建設7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43個三級格線辦公場所。
行政區劃
利津街道下轄以下地區:
西雙井村、東雙井村、後張窩村、前張窩村、買河村、王莊東村、王莊西村、卜家廟村、後十四戶村、前十四戶村、姜家莊村、扈家灘村、東坡莊村、西坡莊村、太平莊村、韓大莊村、大李莊村、小李莊村、蔣家莊村、大劉夾河村、小劉夾河村、王家夾河村、宗家夾河村、莊科村、梁家莊子村、安家莊村、小李夾河村、大李夾河村、馬家夾河村、張家夾河村、趙家夾河村、齊家夾河村、崔家莊村、畢家莊村、東關村、豆付巷子村、新合村、張家灘村、大馬家村、大門張村、官莊村、黃家村、菜園村、崔林村、宋孟村、棗園村、韓牛村、後宋村、北張村、劉莊村、孟家坦村、大北街村、北關村、后北街村、前北街村、東街村、東南街村、西南街村、西街村、石家莊村、西王村、三里莊村、西關村。
地圖信息
地址:東營市利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