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育土

初育土

初育土是指土壤發育程度微弱,土壤剖面層次分異不明顯,母質特徵顯著,土壤保持相對的幼年階段,並明顯區別於地帶性土壤的一些土壤類型。其剖面類型多為A—C或A—R型。初育土相當於美國分類中的新成土(entisols),始成土(inceptisols);相當於聯合國分類的淺層土(eptosols)、粗骨土(regosols)、始成土(cambisols)、暗色土(andosols)等單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初育土
  • 外文名:Primary soil
  • 發育程度:微弱
  • 母質特徵:明顯
  • 發生層:不顯著或只有輕度發育
地理分布,成土條件,地形,氣候,植被,時間,成土過程,分類,石質土,粗骨土,黃綿土,風沙土,紫色土,石灰土,磷質石灰土,火山灰土,主要性狀,利用與改良,

地理分布

初育土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地,分布較零散,與周圍其他土壤類型的過渡界線明顯,多分布於植被覆蓋稀疏、土壤侵蝕嚴重的地區,乾旱半乾旱的沙漠地區,熱帶亞熱帶的石灰岩、紫色砂頁岩地區,死火山口附近。全世界初育土的分布面積未有確切統計數據。初育土在中國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北內陸乾旱半乾旱的沙漠地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等地。中國初育土分布面積約為105.3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1.05%。
初育土初育土

成土條件

初育土分布範圍廣,成土環境多種多樣,沒有一致的代表性成土背景。但初育土各土類的形成中都存在著一個或多個阻礙土壤向成熟方向發育的因素,使土壤長期處於相對幼年階段。 (一)母質
特殊母質母岩是初育土形成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在一定的生物氣候條件下,某些母質或母岩的性質對土壤形成起很大延緩作用,如風沙土、紫色土、石灰土、磷質石灰土、火山灰土等的形成都深受特殊母質和母岩的影響。風沙土的成土母質是氣流轉運形成的再沉積物,風積物來源有岩石就地風化物,有河流沖積物、湖泊沉積物、洪積物、坡積物等,濱海風沙土的母質來源為濱海沉積物。紫色土的母岩主要是白堊紀和第三紀的含碳酸鈣紫色頁岩、砂頁岩和砂岩。石灰土的成土母岩主要是以方解石文石為主的石灰岩,其次是以白雲石為主的白雲岩和其他過渡類型的碳酸鹽岩。磷質石灰土的母質為珊瑚灰岩和珊瑚貝殼碎屑砂,其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含量可達950克每千克土以上。火山灰土的母質為火山噴出物(如火山灰、浮石、火山渣、玄武岩)、火山碎屑物。
初育土初育土

地形

坡度陡峻及高低起伏的地形易於造成土壤侵蝕,不利於土壤的發育而成為初育土,如石質土多見於陡峭的石質山地;粗骨土多發育在陡峻的山地或丘陵;黃綿土分布的地形以峁狀、梁狀地形為主,切溝密布,地形破碎;紫色土分布的地形多為方山、單面山、豚背式丘陵等低山丘陵,地表起伏大。

氣候

初育土分布廣泛,各地的氣候條件相差很大。乾旱多風的氣候有利於初育土的形成,如乾旱半乾旱地區的風沙土,其分布區降水量少,氣候乾燥。中國大致以賀蘭山為界,東部年降水量200—500毫米,年蒸發量1500毫米以下,西部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還不足10毫米,而年蒸發量高達3400毫米,乾燥度由東部的1.5—4.0增大到西部的4.0以上,最高可達78。同時風沙土分布區溫差大,物理風化強,沙源豐富,風大而頻繁,在風的吹蝕下,礫石殘留,細土飛揚,沙粒在地表流動,以致流沙蔓延。高溫多雨,降水變率大的氣候也有利於初育土發育,如石灰岩、紫色砂岩地區,降水豐沛,為土壤侵蝕提供了水動力條件。黃綿土分布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變率大,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易發生土壤侵蝕。粗骨土的形成也與降雨量和降水強度大有密切關係。

植被

初育土上植被大多較為稀疏,尤其是森林植被的覆蓋度更低,有的地方甚至為不毛之地。如石質土、粗骨土、黃綿土、風沙土上的植被大多生長不好。紫色土上的植被也很差,除散生的外,少見有成叢樹木,唯某些草本植物如針茅、狗尾草、白茅、雞眼草等尚可成小區群落。也有些初育土上的植被生長較茂盛,如石灰土上的植被在未經破壞的情況下,生長十分茂密,以藤本灌叢和草本植物為主,間有散生林木,其種類隨地區不同而有變化,然而都是喜鈣的,這些植物對石灰土的形成起著較明顯作用。磷質石灰土的植被以喜鈣喜鹽的種類居多,喬木有麻瘋桐、海岸桐等,灌木多見草海桐、銀毛柴等,草本植物也以耐鹽、耐旱、抗風的種類占優勢,由於植被生長繁茂,為海鳥栖息的良好場所,島上以紅腳鰹鳥等為主的海鳥活動極其頻繁,其鳥糞的堆積,對土壤的發育影響甚大。火山灰土的植被因分布區的不同而有較大差異,中國騰衝火山灰土的主要植被是禾草草甸和雜類草禾草草甸,海南島火山灰土上的植被為熱帶灌叢草甸,五大連池火山灰土的植被多為雜類草草甸(五花草塘),這幾類植被為火山灰土的有機質積累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
初育土初育土

時間

成土時間短暫也是形成初育土的一個重要因素。成土時間短暫使得土壤未能得到充分發育,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在最年輕的沉積物或新鮮露頭上發育的土壤多為初育土。
(六)人為因素
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土地,有可能造成土壤退化,使原來發育較好的土壤演變為初育土,如超畜過牧,毀林開荒、順坡種植等掠奪式經營,都會使土壤受到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初育土。

成土過程

(一)幼年性特點初育土的成土作用都很微弱,表現出幼年性的特點,這是初育土成土過程的一個共同特點。幼年性的特點表現為土層淺薄或者土體中母質、母岩特徵明顯。初育土綱中各土類的幼年性特點不甚一致。石質土的形成有兩種情形,一種是由於坡度陡峭,缺乏植物保護或植被生長稀疏,地表遭受強烈侵蝕,土層淺薄甚至基岩裸露;另一種是在近山麓地區,地表不斷被含礫石量大的坡積-洪積物所覆蓋。這些都會阻礙土壤的形成和發育,使其處於幼年階段。粗骨土的形成與水土流失緊密相關,由於植被生長稀疏或人為毀林開荒,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表土受到強烈侵蝕,心土或底土裸露地表,使土壤長期處於幼年階段。 黃綿土是不合理耕作和侵蝕作用共同作用的產物,它的前身可能是黑壚土和褐土,由於長期廣種薄收,粗放耕作,在暴雨的沖刷下,使原來的表土和心土層完全被侵蝕掉,之後又不斷加深翻起下部黃土母質,並混合,這樣使得土壤性狀表現出黃土母質的特徵,土壤發育很微弱。風沙土分布區風大而頻繁,其成土過程經常受風蝕和沙壓作用所打斷,在風的吹蝕和堆積作用下,成土過程很不穩定,加上其成土母質是風沙沉積物,主要成分為石英,為抗風化礦物,不容易形成發生層的分異,因此風沙土很難形成十分成熟的土壤和完整的剖面,表現出幼年性的特點。紫色土的形成深受紫色岩石的影響。紫色土的母岩為石灰性紫紅色砂、頁岩,含有較多碳酸鈣等鹽類,風化物在降雨後碳酸鹽類雖有淋失,但由於紫色岩岩性疏鬆,吸熱性強,易熱脹冷縮而崩解,在高溫季節更為強烈,加之地形起伏大,植被稀少,土層侵蝕和堆積作用頻繁,成土母質不斷更新與堆積,土體中一直保留著相當數量的碳酸鈣,阻滯著鹽基淋溶作用,延緩其成土過程,使土壤發育處於相對幼年階段。所以,紫色土雖然處在亞熱帶的生物氣候條件下,但尚不具脫矽富鋁化特徵,許多性狀常直接與母岩性質相聯繫。
初育土分布初育土分布
石灰土的形成也深受母岩影響,石灰岩在熱帶亞熱帶溫暖濕潤的環境條件下,極易進行溶蝕風化,石灰岩新風化物和崩解碎片以及含有碳酸鹽的地表水源源不斷地進入土體中,這就延緩了土壤中鹽基成分的淋失和脫矽富鋁化作用的進行,使石灰土一直處於幼年階段。磷質石灰土的形成過程受其珊瑚、貝殼等石灰性母質及大量鳥糞堆積物的影響,土壤顆粒粗大,粘土礦物風化程度低,鈣、磷的含量很高,形成富含磷質的石灰性土壤而有別於同地帶的磚紅壤,表現為母質特徵明顯的幼年性特點。火山灰土的形成受其成土母質的影響很大。火山灰土的母質多已壘結為疏鬆多孔的玻璃質熔岩塊,容重很小,約0.5—1.4克每立方厘米,孔隙度很高,約50—80%,有的甚至在80%以上,這種多孔性無疑導致其礦質部分的易於風化而影響土壤的物理性質。火山灰土中含大量火山灰、火山渣或其火山碎屑物,表現為母質特徵明顯的幼年性特點。
(二)具有地帶性的烙印
初育土可形成於各個不同地帶中,因其成土作用微弱,具有幼年性特點而區別於地帶性土壤。但初育土的形成過程仍受地帶性因素影響,具有地帶性的烙印。如粗骨土,實際上是各地帶性土類的幼年階段,不同地帶的粗骨土,其土壤性質或多或少都與相應地帶性土類有相似之處,所以有人主張把它們歸為相應地帶性土類的一個亞類,如粗骨紅壤、粗骨黃壤、粗骨棕壤、粗骨褐土等。風沙土的形成特徵也有地帶性差異,草原地區的風沙土一般不含石灰;半荒漠地區的風沙土含有石灰,易溶鹽含量低;荒漠地區的風沙土不僅含有石灰,而且多有明顯的鹽漬化,在半固定風沙土與固定風沙土中鹽漬化尤為普遍,並形成鹽化風沙土。發育在熱帶亞熱帶的石灰土,土壤粘粒矽鋁率和粘土礦物組成具有地帶烙印,但不及同地帶的紅壤或磚紅壤的礦物風化強烈,主要粘土礦物為蛭石、伊利石和高嶺石,其中蛭石較紅壤為高,而高嶺石較少。但隨著緯度或海拔升高,矽鋁率常可超過2.5,粘土礦物中伊利石增多甚至有蒙脫石存在。游離氧化鐵含量也與紅壤相類似,一般占土壤全鐵量的50%以上,高者可達80—90%,同樣表明石灰土的礦物風化十分強烈。石灰土的不同亞類也反映著地帶性因素作用的差異。黑色石灰土處於脫鈣初期,或復鈣作用較強,土壤中游離碳酸鹽含量較高,紅色石灰土脫鈣作用較深,並有一定程度的脫矽富鋁現象,棕色石灰土界於兩者之間。而黃色石灰土則發育於熱帶、亞熱帶黃壤帶中的碳酸鹽岩風化物上。
初育土初育土
初育土受地帶性因素的影響程度,隨著成土時間的增長而加強,成土時間越長,地帶性烙印就越明顯。初育土的進一步發育仍然有可能形成地帶性土壤,這不僅是理論上的解釋,在實際中也得到證實。例如,在四川省紫色土分布區,可以見到由紫色岩發育的黃壤;在貴州省黃壤分布區,可以見到由石灰岩形成的黃壤,等等。

分類

石質土

石質土分布在各不同地區的石質山地或洪積一坡積物上。其剖面構型為A-R,A層極薄且不明顯,直接覆蓋在未風化的基岩上,在地表至50厘米範圍內出現石質接觸面,或一半以上土層≥2毫米顆粒在70%以上。石質土風化作用微弱,土層薄,土體中多礫石、碎石,未顯物質的淋溶澱積,這類土壤生物的活動性很弱,幾乎不含有機質,肥力水平低,土壤的農業利用價值很差。
石質土分為五個亞類:
1.鐵鋁質石質土(Feralliticlithosols)各類紅黃壤區山地所見薄層A-R剖面構型的土壤,一般呈酸性反應,缺乏富鋁風化層。
2.矽鋁質石質土(Sialliticlithosols)各類淋溶土區山地所見的薄層A-R剖面構型的土壤,一般為非石灰性而缺乏矽鋁質風化淋溶B層。
四川紫色土四川紫色土
3.鈣質石質土(Calciclithosols)分布於各類石灰性土壤區,表層薄層土壤仍呈石灰性反應,而無B層。
4.積鹽石質土(Saliclithosols)分布於乾旱山地,薄層石質土表層見鹽分累積。
5.矽質岩土(Siliceouslithosols)發育在矽質岩風化物上,表土色澤較暗。

粗骨土

粗骨土一般見於沒有森林覆被的山地,多系嚴重侵蝕結果。粗骨土剖面發育很弱,層次分化不明顯,剖面構型為A-C型,在極薄的淡色A層之下,即為厚薄不一的風化岩層,如花崗岩、片麻岩風化岩層,均為鬆散碎屑岩。粗骨土在地表至50厘米內無石質接觸面,但至少一半土層≥2毫米顆粒在35—70%。粗骨土以粗骨性為其主要特徵,水土流失嚴重,腐殖質層幾乎被侵蝕,有機質含量很少,肥力水平低。
粗骨土分為三個亞類:
1.鐵鋁質粗骨土(Feralliticregosols)分布於各類紅壤水土流失地區,A、B層均侵蝕殆盡,風化碎屑層裸露,顯粗骨特徵。
2.矽鋁質粗骨土(Sialliticregosols)分布於各類淋溶土區,土壤遭侵蝕後,A、B層均侵蝕殆盡,風化碎屑層裸露,顯粗骨特徵。
3.鈣質粗骨土(Calcicregosols)具有石灰性風化碎屑層裸露的薄層A—C土。

黃綿土

黃綿土是中國特定的土類,分布於黃土丘陵水土流失比較強烈的地區,以陝西北部分布最廣,隴東、隴中和山西西部次之,青、寧、內蒙也有零星分布。黃綿土的土體構型為Ap"-C型,即由耕作層和底土層兩個層段構成,土體比較均一,層次分異不夠明顯。耕層呈黃灰色至淺黃色,含養分較多,疏鬆,具有一定的結構,抗蝕性也較強。底土層仍顯黃土母質特徵,新黃土較疏鬆,老黃土較緊實,抗衝力也較強。耕層與底土層之間過渡不明顯,缺乏明顯的犁底層或澱積層。黃綿土的顆粒組成與黃土近似,主要由0.25毫米以下的顆粒組成,並以細砂粒和粉粒為主,約占總量的60%,在同一剖面中各層質地差別較小,由於耕作、侵蝕和沉積的影響,只有表土質地略有改變。土壤耕種熟化後,耕層可形成一定的結構,疏鬆通透性較好,能蓄積多量的有效水分,由於質地適中,土性綿軟,所以耕性良好,土性溫暖,早春土溫易升高。黃綿土的化學組成與黃土相似,粘粒矽鐵鍋率為2.8—2.9,粘土礦物以水雲母為主。黃綿土的有機質含量低,一般不超過10克每千克土,全氮量亦低,惟撩荒地土壤中有機質與全氮量較高,而磷、鉀含量同母質相似。整個剖面呈強石灰性,但無明顯鈣積層,一般碳酸鈣含量在100克每千克土以上,pH值可達8—8.5。

風沙土

風沙土主要分布在熱帶、溫帶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呼倫貝爾、科爾沁、小騰格里、毛烏素、庫布齊沙地,烏蘭布和、騰格里巴丹吉林柴達木、庫姆達格、古爾班通古特和塔克拉瑪乾沙漠等地,此外,在華北平原、黃河沿岸,黃河故道及山東沿海地帶,在華中江漢平原河流兩岸的河漫灘地區、東南沿海地帶也有零星分布。風沙土的剖面構型一般為A-C型。剖面發育微弱或沒有發育,一般只表現腐殖質層(A)和母質層(C),缺乏明顯的澱積層(B),並經常出現一層或多層的埋藏土層。在剖面形態上很大程度表現為母質的性狀。
由於風的分選,風沙土的顆粒組成均勻,一般以細砂(0.25—0.005毫米)粒級占優勢,充分分選的流動風沙土,細砂含量可高達90%以上,粉砂和粘粒的含量很少。但隨著沙生植物在流動風沙土上逐漸定居和滋生,使得成土過程逐漸穩定下來,粉砂和粘粒不斷豐富。風沙土的有機質含量也隨流沙固定程度提高而增加,如流動風沙土的有機質含量為1—3克每千克土,半固定後增至2—8克每千克土,固定後可達10克每千克土以上。全氮的含量也隨土壤發育程度提高而增加。碳酸鈣含量和易溶性鹽分在成土過程中同樣也有逐漸積累的趨勢,由流動風沙土至固定風沙土,碳酸鈣含量分別約為10克每千克土、15克每千克土、20—30克每千克土。隨著風沙土的發育,二氧化矽含量逐漸減少,從流動風沙土的800克每千克土以上,降至固定風沙土的650克每千克土以下,而鐵、鋁氧化物明顯增加。這種情況既與植物著生后土壤礦物風化有關,也有細土物質不斷沉積的影響。
風沙土可分為三個亞類:
1.流動風沙土(Mobilizedaeoliansandysoil)沒有任何診斷層,通體為細砂或砂土,能隨風吹移。
2.半固定風沙土(semi-fixedaeoliansandysoil)已長稀疏植被,有斑狀腐殖質表層,大風仍然能吹移部分沙土,剖面沒有或略有發育。
3.固定風沙土(Fixedaeoliansandysoil)地表有薄腐殖質層,A-C層分異明顯。植被覆蓋度較大,土壤不再被風吹移。

紫色土

紫色土分布於熱帶亞熱帶石灰性紫色岩地區,在中國以四川盆地分布面積最廣,有“赤色盆地”之稱,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也有分布。紫色土的剖面構型為A-AC-C型。腐殖質層不明顯,表層以下為AC過渡層,再下為母質層。在丘陵頂部或坡地上部的紫色土土層淺薄,往往在十餘厘米下即可見到半風化母岩,有些地區母岩裸露地表。只有在坡度平緩的草地或林地下,在表層以下可見到核塊狀結構的心土層,有時還具有膠膜,土層厚度1米左右。紫色土呈紫紅或亮紅棕色,剖面上下顏色無明顯變化,土體中多夾有半風化的母岩碎片。
紫色土的質地隨母岩的類型而異,由砂土至輕粘土,但以粉壤土為主。礦物的化學風化作用微弱,在粉砂粒部分中除石英外,尚有大量的長石、雲母等原生礦物顆粒,粘土礦物組成以水雲母或蒙脫石為主,在同一剖面各發生層差異不大,粘粒矽鋁率一般在3.0以上,甚至高於4,其值與母岩特性直接相關,上下層次間也無明顯變異。紫色土大部分含有游離石灰,尤以母岩中富含石灰質的更為普遍,但石灰的含量變化較大,低者在10克每千克土以下,高者可大於100克每千克土,土壤多中性至微鹼性反應,pH值7.5—8.5。淋溶作用較強的紫色土,剖面上部碳酸鈣含量低於10克每千克土,土壤呈中性反應。在酸性紫色母岩上發育的紫色土呈酸性反應。紫色土有機質層薄,含量一般低於10克每千克土,氮素的含量比較貧乏,很少超過1克每千克土,而磷、鉀含量豐富,全磷含量可高達1.5克每千克土,全鉀含量在20克每千克土以上。但由於土體中富含游離碳酸鈣,往往形成難溶性磷酸三鈣,使磷的有效性大大降低。紫色土的陽離子交換量較高,每千克土一般在20厘摩爾(+)左右,但質地輕的也有每千克土在10厘摩爾(+)以下。鹽基飽和度可達80—90%,鹽基組成以鈣、鎂為主。
紫色土可分為三個亞類:
1.酸性紫色土(Dystricpurplishsoil)成土母質以白堊紀紫紅色砂頁岩和第三紀紅砂岩為主,土壤呈弱酸性,pH值小於6.5,碳酸鈣含量小於30克每千克土,全剖面無石灰反應。
2.中性紫色土(Eutricpurplishsoil)成土母質以侏羅紀棕紫色頁岩或厚砂岩為主,土壤呈中性反應,pH值6.5—7.5,碳酸鈣含量少於30克每千克土,全剖面石灰反應弱或無。
3.石灰性紫色土(Calcaricpurplishsoil)成土母質以侏羅紀棕紫色砂頁岩和紅紫色鈣質厚泥岩為主,土壤呈鹼性,pH值大於7.5,碳酸鈣含量大於30克每千克土,全剖面有石灰反應,有時有砂姜。

石灰土

石灰土分布於熱帶亞熱帶石灰岩地區,以近地中海的一些國家分布較多,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廣西、貴州和雲南境內。石灰土的剖面構型多為A—R型。腐殖質層比較明顯,呈暗灰棕至灰黑色,核粒粒結構,質地較粘重。石灰土土層均十分淺薄,一般厚僅20—50厘米,山坡的中上部多小於20厘米,只是在坡麓、槽谷窪地及基岩裂隙中可達70—80厘米甚至1米以上,其剖面發育比較完整,在腐殖層以下為塊狀或棱塊狀的澱積層,緊實而質地粘重,顏色呈棕色、紅棕或黃棕色,在結構面上有光亮的膠膜,有時在剖面下部出現白色粉末狀或菌絲狀的碳酸鈣,受側滲水影響的還形成石灰結核,局部地方在剖面中也存在有鐵錳結核。石灰岩的風化主要是化學風化,即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對其溶解的過程,這種化學風化結果使其發育的土壤與基岩分界清晰,無碎屑狀半風化母質層,這也是石灰土的特點之一。
石灰土的質地較粘重,粘粒含量多數在30—50%之間;高者達60~70%,粘粒在表層以下微有增高的現象,整個剖面的質地變化不大,多屬輕粘土至重粘土。在成土過程中除方解石等碳酸鹽類礦物遭到強烈的化學溶蝕外,其餘礦物尚未受到破壞,雲母類礦物脫鉀作用不深,粘土礦物組成中主要為蛭石或高嶺石,某些石灰土更保留著大量來自母質的水雲母。粘粒矽鋁率為1.8—2.4,K2O含量達30克每千克土。石灰土的有機質含量相當豐富,通常在表層可高達50—70克每千克土,而在30—40厘米深的土層中含量仍在10克每千克土或更大。氮的含量也相當高,C/N比值窄,多數不超過10,磷、鉀的含量頗受母岩中混入物組成的影響,差異懸殊,但一般都比紅壤、黃壤豐富。石灰土中普遍含有游離的碳酸鈣,其數量約自10克每千克土以下至300克每千克土左右,碳酸鈣沿剖面分布隨深度而增高,土壤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pH值7.0—8.0,鹽基飽和度高,一般達60—70%或更高,代換性陽離子組成以鈣為主。
石灰土可分為四個亞類:
1.黑色石灰土(Blacklimestonesoil)常見於岩溶丘陵頂部、基岩裂隙中或坡麓谷底排水不暢的低洼地。以富含有機質和碳酸鹽為特徵,有機質含量多在50—100克每千克土,且有機質層深厚,達20—30厘米左右,土色暗棕至灰黑色,碳酸鹽含量10—50克每千克土,高者可達100克每千克土以上,常以假菌絲、白色粉末或結核等形式出現於剖面中。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pH值為7.0—8.5。土壤礦物風化較弱,粘粒矽鋁率2.4—3.6間。粘土礦物組成中尚保留著大量來自母岩的水雲母,僅有少量的蒙脫石和蛭石。質地為中粘土至重粘土,由白雲岩風化發育而成的黑色石灰土的質地稍輕。但因粒狀結構發達,故土體仍較疏鬆。
2.棕色石灰土(Brownlimestonesoil)主要分布於峰叢、峰林及岩溶丘陵的坡面上,地面石骨嶙峋,土壤呈斑狀與基岩露頭鑲嵌。碳酸鹽淋溶明顯,CaCO3,含量多在10克每千克土以下,土體無或僅呈輕微的石灰反應,有時在澱積層中以假菌絲或乳白色膠膜澱積於結構面上,但無石灰結核。土壤礦物風化淋溶較明顯,粘粒矽鋁率1.8左右,粘土礦物以蛭石為主,其次為高嶺石,水雲母僅在底層土體中殘存。游離氧化鐵含量在100克每千克土左右,澱積層常有豆粒狀軟質鐵、錳結核。土壤呈中性反應,pH值7.0—8.0。有機質含量低於黑色石灰土,但在自然植被完好的條件下,亦可達50—70克每千克土。土層厚度不一,多在30—50厘米間,表土團粒狀結構,較松,色暗棕,澱積層稍緊,淺棕色或黃棕色棱塊狀結構,結構面有粘粒膠膜。坡麓和槽谷中的棕色石灰土深厚而濕潤,色澤較黃,一般已無碳酸鹽,pH值6.0—7.0,但隨微地形變化較大。
3.黃色石灰土(Yellowlimestonesoil)多見於溫濕氣候條件下的平緩山原,與黃壤和山地黃棕壤處於同一垂直帶譜中。由於地處濕潤,土壤中的三氧化二鐵水化度高,澱積層呈明顯黃色。雖因濕潤,淋溶作用較強,土體中仍殘留有10克每千克土以下的碳酸鹽,但無假菌絲體和鐵錳結核等新生體。土壤礦物風化比紅色石灰土和棕色石灰土弱,粘粒矽鋁率為2.5—3.2,粘土礦物以伊利石和蛭石為主,蒙脫石和高嶺石較少。質地為輕粘土至中粘土,有粘粒淋溶澱積現象。核粒狀至棱塊狀結構。有機質含量30—50克每千克土,但隨植被破壞程度而變化很大。
4.紅色石灰土(Redlimestonesoil)主要分布於雲南高原和黔南、黔西南低海拔地區。氣候相對熱而濕潤,乾濕季節變化明顯。地形多為岩溶丘陵和石芽-岩溶平原,一般地勢開闊,地面基岩露頭較少。紅色石灰土是風化淋溶較強的石灰土,成土母質部分就是古老的石灰岩風化殼。土體中已無游離碳酸鹽,呈中性至微酸性反應,pH值為6.0—7.0或略低。粘粒矽鋁率多在1.4—1.5之間,粘土礦物中高嶺石增多,並出現有少量的赤鐵礦和三水鋁石,蛭石相對減少,明顯地出現脫矽富鋁化作用。紅色石灰土的土色鮮紅,有機質含量較低,雖質地亦為輕粘土至中粘土,但土體粘重緊實。一般土層較厚,特別是在古風化殼上均在1米以上。

磷質石灰土

磷質石灰土是中國的特定土類,分布於中國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等南海諸島。磷質石灰土的剖面可分為鳥糞、枯枝落葉層(O),暗棕色有機層(Ah’),棕色有機質亞層(Ah’),淺棕色澱積層(B),潛育層(G)和母質層(C)。受鳥糞和植被枯枝落葉腐解的影響,在腐殖酸和珊瑚砂的膠結作用下,土壤表層呈良好的團粒狀結構。B層富含磷酸鹽,有的固結成為硬磐。C層為白色珊瑚細砂或珊瑚灰岩。
磷質石灰土的質地很粗,多屬砂土,粘粒及物理性粘粒含量均很低。土壤粘土礦物風化程度很低,主要組成以雲母、水雲母為主。碳酸鈣含量可高達950克每千克土,表層土壤的碳酸鈣含量隨有機質和磷酸鹽的積累而相對減少,也有一部分有機質分解形成腐殖酸而向下淋溶,全剖面pH8.0—9.5。表層有機質含量在50—100克每千克土之間,個別可高達300克每千克土。全氮量4—6克每千克土,高的可達30克每千克土之間,它們在剖面中隨深度的增加而急劇減少。全磷量常可高達300克每千克土左右,磷素中無機磷與全磷含量幾乎相近,有機磷含量極少,在無機磷中又以鈣的磷酸鹽占絕對優勢。鐵、鋁的磷酸鹽含量很低。全鐵、鋁、鉀的氧化物含量總和尚不足10克每千克土。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如銅、鋅、鈷、鎳等含量不高,且有效性也低。
磷質石灰土可分為三個亞類:
1.磷質石灰土(Typicphospho-calcicsoil)具有該土類的典型特徵。在各島嶼均有分布,是分布面積最廣的一個亞類,所處地形一般比較平坦。
2.硬磐磷質石灰土(Hardpanphospho-calcicsoil)剖面中有一種特殊的磷質硬磐層,埋藏於地表以下10—25厘米左右處。主要分布於各島小型碟形盆地的中心附近。
3.鹽漬磷質石灰土(Salinizedphospho-calcicsoil)在乾旱季節可以看到一些鹽斑,局部地表還有鹽結皮,此種土壤因經常處於滯水狀態,在剖面中可見明顯的潛育層,主要分布於各島周圍的濱海地區(在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的地段),在島嶼中部低洼的地方也有零星分布。

火山灰土

火山灰土零星分布於世界各地死火山口附近,主要分布於日本、紐西蘭、美國西北部和夏威夷、印度東部和西部、非洲東部以及南美安第斯山脈的南、北兩端。火山灰土在中國雖然分布面積不大,但隨著第四紀火山的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山西、新疆、雲南、廣東、海南和台灣等省(區)均有發育,以騰衝、海南島和五大連池的火山灰土較著名。火山灰土的剖面構型一般為A-(AB)-(B)-(BC)-C型,有的具有幾次噴發堆積造成的疊置剖面。土層中含有或多或少的浮岩和火山彈、火山渣等熔岩塊。A層色暗,呈棕黑色,一般為少礫質輕壤—重壤土,團塊和粒狀結構,松有根盤結。(AB)層,暗棕灰,浮岩碎塊向下增多,大團塊,根少。(B)層,微度發育,一般色較A層略棕。C層為半風化和新鮮的浮岩碎塊。氣候潮濕的地區,C層有鐵結核。從微形態看,火山灰土基質含有大量的細粒腐殖質和玻璃碎屑,可看到一些原生礦物石英以及金紅石、角閃石和雲母等可風化礦物的碎屑。土體的結構壘結松,多裂隙和孔隙,有明顯稜角的核粒結構和不顯稜角的團粒結構。 火山灰土的質地甚粗,粘粒(<0.001毫米)含量一般在2—4.5%,而砂粒(1—0.05毫米)卻占50—80%。同時,火山灰土的容重很小,孔隙度和持水能力甚高。由於比重小,孔隙度高,其容重均小於1g/cm3;由於非毛管孔隙度低,毛管孔隙度高,因而毛管持水量接近飽和水量(達1057克每千克土)。火山灰土的粘土礦物主要是非晶質的,並以水鋁英石為主,它是火山灰土的特徵性礦物,也是該土風化初期的產物。有機質含量隨土壤發育程度加深而增高,發育在草本植被下的火山灰土,其有機物的大量積累是區別於其他土壤的又一發生特徵。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應。火山灰土交換性鹽基,特別是Ca2+含量甚高。土壤全磷與全鉀含量高,分別為4—5克每千克土及30—50克每千克土。火山灰土對磷有固定作用,速效磷含量低。
火山灰土可分為三個亞類:
1.火山灰土(Typicvolcanicashsoil)分布於火山口附近,無明顯剖面發育,夾有火山礫、火山彈,富含礦質養分。
2.暗火山灰土(Darkvolcanicashsoil)發育於早期火山噴發物上,植物生長好,表土有腐殖質累積,土色暗。
3.基性岩火山灰土(Basicvolcanicashsoil)由玄武岩母質風化發育而來,富含磷、鉀等養分,土質較粘,質地均一、疏鬆,土體呈中性反應。

主要性狀

(一)診斷層和診斷特性 初育土發育很弱,土體分異很不明顯,在地表至50厘米範圍內缺少為鑑定其他土綱用的診斷層或診斷特性。初育土可以有厚度薄的腐殖質層,或有機表層或發育弱的人為表層,但一般缺乏診斷表下層。
初育土初育土
(二)形態特徵
初育土的剖面分異很不明顯,其剖面構型多為A-C型。表層的發育很微弱,厚度很小,有的只有幾厘米厚,向下即過渡到母質層或母岩層。土體的顏色隨母質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全剖面均顯示粗骨性。
(三)理化性質
初育土的成土作用微弱,土壤在很大程度上繼承著母質的特性。初育土一般土層淺薄,土壤的顆粒組成以粗顆粒為主,粘粒含量較少,礦物風化程度低,土體中含有較多的原生礦物。土壤有機質含量和陽離子交換量一般都很低,養分含量少,肥力條件差,如石質土、粗骨土、黃綿土、風沙土等都是十分貧瘠的土壤。但有些初育土,如紫色土、磷質石灰土、火山灰土等,因受母質和植被的影響,某些養分含量較豐富。

利用與改良

初育土分布於各個氣候帶,發育在多種母質、多種地形部位上,因此各種初育土的利用方向和改良途徑也有較大的差異。有些初育土是較肥沃的土壤,如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在當地多霧的氣候配合下,其農業利用價值是很高的,是當地糧、棉、油、麻生產的良好基地。石灰土也是中國熱帶、亞熱帶地區比較肥沃的一類土壤,開墾後多種植禾穀類、豆類和薯類等作物。但對於大多數的初育土來說,其農業利用價值是很有限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少,土層淺薄,土質疏鬆,易產生水土流失或風沙危害,有的還在很大程度上危害農業牧業、工礦、交通和居民點。因此利用和改良初育土應以水土保持為主,採取山、水、林綜合治理。在山地丘陵坡度較大的薄層土壤,應以保護為主,以林為主,保護其原有植被,或發展經濟林或用材林。已開墾為耕地,但水土流失嚴重的陡坡應退耕造林種草。在風沙土地區,應採取固沙造林措施,限制流沙面積擴大。對地勢較平坦、土層較厚,水源條件較優越的初育土,其開墾利用也應採取有效的保土防蝕措施,修築梯田,等高種植,採取間作、套種、輪作,增加作物覆蓋度,並解決好農業灌溉用水,還應廣辟肥源,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過酸或過鹼等不良性狀,增強養分的有效性,不斷提高土壤肥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