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區域性分布

由於區域內地形、水文、地質條件不同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而造成土壤的區域性分布。

土壤的微域分布是由於微地形或人為改造自然的結果。因地域與利用方式不同,變化很大,梯田式土壤復域多見於丘陵地區,尤以南方水稻區為普遍,多由枝死上上壤組合發展而來。如長江中下游地區,從丘陵頂部到溝底,依次建成了崗地、畈田和沖田,並相應形成了黃土、小粉土、馬肝土或青泥土組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壤區域性分布
  • 外文名:Soil regional distribution
  • 影響因素:地形、水文、地質條件和人為因素
  • 湖泊:沼澤土、草甸土等
  • 沿海:濱海鹽土
  • 三角洲:潮土、水稻土
簡介,舉例,影響因素,

簡介

由於區域內地形、水文、地質條件不同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而造成土壤的區域性分布。

舉例

人為土(anthrosol)是在長期人為生產活動下,通過耕作、施肥、灌溉排水等,改變了原來土壤在自然狀態下的物質循環與遷移累積,促使土壤性狀發生明顯的改變,同時又具備了可用於鑑別的新的發生層段與屬性,從而成為一種新的土壤類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稻土。早地或自然土壤開墾後改為水田,長期表層淹水、水下耕作,不斷地乾濕交替,使土壤剖面上出現了氧化還原層,地理位置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又形成不同的水稻土。
旱地耕作下,經過長期的施用土雜肥、有機肥,或引水灌溉,使表層土壤不斷加厚,而原來的表層被掩埋,也會形成人為土。如灌淤土、菜園土等。人為土是改造土壤資源的結果,大多數人為土經過人類長期的改良,其肥力逐漸提高,使之成為糧食生產的重要基地。水稻土生產的水稻占我國糧食產量的一半左右,而菜園土是城市菜籃子的基礎。
高山土(slpine soil)主要指在青藏高原及其外圍山地森林帶與高山冰雪帶之間廣闊無林帶形成的土壤類型。
高山土是高山生物氣候下形成的土壤,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緊靠雪線的冰緣地帶最高寒,形成的寒凍土是垂直分布的最上層土壤類型第二層是高原寒帶的草甸土、寒鈣土和寒漠土,底層是高原亞寒帶的黑氈土、冷鈣土和冷漠土最下層是高原溫帶的冷棕鈣土。
在青藏高原上,隨著氣候乾濕度從東南向西北變化,其分布也呈規律地更替,即從東南濕潤、半濕潤氣候區的草氈土和黑氈土,向西北方向逐漸過渡到半乾旱氣候區的寒鈣土和冷鈣土,最後過渡到北部乾旱氣候區的寒漠土和冷漠土。
初育土是由於成土物質不斷更新,土壤無明顯的物質移動或聚積,土壤發育微弱,保留明顯的母質狀態的土壤。
初育土根據母質特徵的差異,可劃分為土質初育土和石質初育土兩個亞綱。土質初育土起源於疏鬆母質,包括沖積土、風沙土和黃綿土3個土類石質初育土起源於堅硬的母岩,包括紫色土、石灰岩土、火山灰土、磷質石灰土、石質土、粗骨土等。
初育土所處的地貌類型多樣,有強烈水土流失的山丘坡地,也有坡積、洪積作用盛行的坡麓地帶或山前平原,或為泛濫頻繁的沖積平原,風沙活動強烈的流沙地帶等。
初育土形成的母質不同,對初育土的形成也有明顯的影響。如石灰岩含大量的碳酸鈣,對土壤的風化和形成有強烈的阻滯作用,使形成的土壤瘠薄。人類不合理的利用·如濫星、濫伐、濫牧造成強烈的侵蝕作用,也會阻礙土壤的形成過程,使土壤處於初級發育階段。如黃土高原的黃綿土。
在南海諸島上分布著由珊瑚碎屑與鳥糞堆積而形成的磷質石灰土在四川、貴州、廣西以及雲南東部一帶,有大面積石灰岩山地,大多發育形成石灰土,如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紅色石灰土等在四川盆地有大面積紫紅色砂質岩出露地表,形成紫色土及紫泥田。這些土壤與所在地的地帶性土壤均有顯著差別。
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中下游平原與四川平原等農業歷史悠久的地區,都集中分布著大片的潮土、水稻土以及各類早作土壤。黃土高原地區耕作歷史悠久,其南部汾、渭河谷地的褐土經長期耕作,多形成壤土,在侵蝕嚴重地段則形成由黃土母質直接發育的黃綿土。
東部沿海大面積的濱海鹽土,華北、東北等地河谷平原的鹽土、鹼土,西北乾早地區盆地中的綠洲土、鹽土以及含鹽風化殼與風沙土等,皆因區域性水文、母質、氣候條件的獨特性而形成了這些區域性土壤。
湖泊四周,隨地形由四周向中心傾斜,水分狀況也發生相應變化,以湖泊為中心向外擴展,依次出現沼澤土、草甸土與其他地帶性土壤,形成盆形土壤組合。

影響因素

土壤的區域分布是由於微地形或人為改造自然的結果。因地域與利用方式不同,變化很大,梯田式土壤復域多見於丘陵地區,尤以南方水稻區為普遍,多由枝死上上壤組合發展而來。如長江中下游地區,從丘陵頂部到溝底,依次建成了崗地、畈田和沖田,並相應形成了黃土、小粉土、馬肝土或青泥土組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