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禪

初禪

初禪是佛教術語,巴利語 paṭhamajhāna。四禪八定之最初禪定境界。分為色界初禪與出世間初禪。《楞嚴經》云:“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修習此初禪的修行者可體驗到色界初禪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初禪
  • 外文名:paṭhamajhāna(巴利文)
  • 出處:南北傳佛教經典
  • 教派:禪宗 上座部
  • 詞性:名詞
佛教定義,色界初禪,出世間初禪,佛經記載,修習方法,初禪五支,初禪的五自在,三善,十相成就,外文佐證:,

佛教定義

色界初禪

梵語prathama-dhya^na,巴利語pathama-jjha^na。新譯作初靜慮。為四禪之一。清淨心中,諸漏不動,是為初禪。具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等五支。即得八觸、十功德,心能寂靜審慮,感受到離開欲界之惡而生喜、樂,心感喜受,身感樂受,故稱‘離生喜樂’,然仍有尋與伺之心理活動,稱為初禪。尋,舊譯作‘覺’,為心之粗分別作用;伺,舊譯作‘觀’,為心之細分別作用。以得此禪定之人仍有尋、伺作用,故又稱‘有覺有觀’。若於現世成就初禪,即得生於色界初禪天之果報。又於此禪定之中,可對治貪恚害尋、苦、憂、犯戒、散亂等五種修道之障難。此外,於初禪定中,以尋、伺之心理活動,故有見、聞、觸之活動,且能起語業;二禪以上則以遠離尋伺之故,不再起語業。[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三、俱舍論卷二十八、顯揚聖教論卷二、卷十九](參閱‘四禪’1843)

出世間初禪

在聖道心裏面,依照它的禪那可以分為:初禪的道心、初禪的果心。
在八種出世間初禪心裡,有三十六種心所前來聚合,即:十三通一切心所和二十三美心所,兩個無量心所除外。

佛經記載

“又,尊者!云何為初禪耶?”——“尊者!於此,比丘以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住。尊者!是即謂“初禪”。”——“尊者!初禪有幾支耶?”--“尊者!初禪有五支。尊者!初禪之比丘有尋、伺、喜、樂及一心。尊者,如是初禪有五支也。”——“又,尊者!初禪有幾支舍離與幾支具足耶?”——“尊者!初禪有五支舍離與五支具足。尊者!於此,入初禪之比丘舍欲貪、舍嗔恚、舍昏沉睡眠、舍掉悔、舍疑也;轉起尋、伺、喜、樂及一心。尊者!初禪有如是五支舍離與五支具足。”--《經藏.中部.第四十三 有明大經》
“ 初禪為法之尋、伺、喜、樂、心一境性及觸、受、想、思、心、欲、勝解、精進、念、舍、作意。--《經藏.中部.緊隨經》
觀察自己,舍離彼五蓋者,而生歡喜,生歡喜者而身輕安;身輕安者而覺樂,覺樂者而心得三昧。彼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達初禪而住。彼由離生喜樂,以流潤充滿盈溢周偏其身;以由離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猶如浴室之熟練助浴者,或其弟子,撒洗粉於銅盆,注入水滴而混合,洗粉潤濕,由潤濕而溶化,其內外具潤濕而周偏不遺漏。大王!比丘如是由離生喜樂,流潤充滿盈溢周偏其身;以由離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為殊勝微妙。《經藏. 長部. 沙門果經》

修習方法

初禪者,行人先須趺坐調息,從粗住細住,階欲界定。次後身心泯然虛豁,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見頭手。床敷猶若虛空,是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禪,即是初禪方便,亦名未來禪。得此相已,初勿驚恐,亦勿歡喜(驚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說(說則永失不可復得,譬如種樹,不可露根)。若於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內外。或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壞,守護增長。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動發。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上發多退,下發多進)。動觸發時,功德無量。略說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一定,二空,三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如是十種勝妙功德莊嚴動法,此則略說初動觸相。如是,或經一日,或經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過,復有餘觸,次第而發(然亦無定前後)。故名初禪。言余觸者,即前動觸為一,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復有八觸:一掉,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軟。此八與前八雖同,而細分別,不無小異。此十六觸,隨一發時,悉有十種善法功德眷屬。行者因未到地,發如是等諸觸功德善法,故名初禪初發。並是色界清淨四大,依欲界身中而發。從此舍離欲界五欲五蓋(五欲者: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觸。五蓋者:一貪慾,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禪五支功德(一覺,二觀,三喜,四樂,五一心)。【學次第統編 原文 作者 楊卓】

初禪五支

一、覺支(尋支) 初心在緣名覺。謂行者依未到地發初禪,色界清淨色法,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即生身識,覺此色觸,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覺支。
二、觀支(伺支) 細心分別名觀。謂行者既證初禪功德,即以細心分別此禪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無諸蓋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觀支。
三、喜支 欣慶之心名喜。謂行者初發禪時,乃有喜生,但分別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觀心分別,所舍欲界之樂甚少,今護得初禪,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則歡喜無量,故名喜支。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樂。謂行者發初禪時,乃即有樂,但分別喜,動涌心息,則恬然靜慮,受于樂觸怡悅之快,故名樂支。
五、一心支 心與定一,名為一心。謂行者初證禪時,乃即著定,而心猶依覺觀喜樂之心,故有微細之散,若喜樂息,自然心與定一,故名一心支。
若在人中坐禪,得此根本初禪,不失不退,則命終已,隨初禪力深淺,必生梵眾等之天中,是初禪天因也。
【學次第統編 原文 作者 楊卓】

初禪的五自在

1、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後把心轉向於諸禪支;
2、入定自在:能夠在任何想入定的時刻入定;
3、住定自在:能夠隨自己預定的意願住定多久;
4、出定自在:能夠在所預定的時間出定;
5、省察自在:能夠辨識諸禪支。

三善

如是而三轉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尋具足而是伺具足、喜具足、樂具足、心攝持具足、信具足、精進具足、念具足、定具足、慧具足。於初靜慮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後?

十相成就

於初靜慮道之清淨是初,舍之增長是中、慶喜是後。
於初靜慮道之清淨是初,於[此]初有幾何之相?
於初有三相,由於其處所存之阻害,心清淨者,依已清淨,心入中之寂止相,依已所入於其處心躍進。[即]由阻害為清淨心,依已清淨心入寂止相,依已入於其處是躍進心。於初清靜道之清靜是初,[此]初有如是三相。故曰,初靜慮是初善而亦相具足。
於初靜慮舍之增長是中,於[此]中有幾何之相?
於中有三相,觀察清淨心,觀察入於寂止[心],觀察一性近住之[心]。[即]觀察清淨心[相]、觀察入於寂止[心]之[相]、觀察一性近住[心]之[相]。於初靜慮舍之增長是中,於[此]中有如是三相。故曰初靜慮是中善而亦為相具足。
於初靜慮慶喜是後,於[此]後有幾何之相?
於後有四相,依於其處所生諸法之不超越義而有慶喜,依諸根之一味義而有慶喜,依彼精進促進之義而有慶喜,依習之義而有慶喜。於初靜慮慶喜是後,於[此]後有如是四相。故曰,初靜慮是後善而亦為相具足。

外文佐證:

初禪 --- 諸欲・諸不善(すなわち欲界)を離れ、尋・伺(すなわち覚・観)を伴いながらも、離による喜・楽と共にある狀態。
禪天の意味で用いる場合は、初禪天から三禪天まではそれぞれ三種のをとり、四禪天については外道天などを含む九種の天をとって合計で十八禪天あるとする。ただし、四禪天には諸說あって合計で十六禪天とすることもあ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