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分析心理學是20世紀早期誕生的一門探究人類心靈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學,它的創始人——瑞士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爾·榮格是在以弗洛伊德對人類無意識的發現為基礎上,根據自己親身體驗及在對臨床病人的大量觀察和廣泛研究了各民族宗教神話之後,提出來的一套頗具說服力的人類心靈深層結構理論。這一理論勾畫出了人類心靈的原始面貌,為溝通過去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架起了一道心理學的橋樑。
理論架構
在分析心理學體系中,心靈被當作人格的總體,它囊括一切意識和無意識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榮格認為,人格具有與生俱來的整體性,人類所應做的,首先是保護這種整體性,避免它四分五裂,變成種種獨立存在的、相互衝突的結構系統;再進一步發展這種固有的人格整體,使之達到儘可能的最大限度的分化、整合與協調,實現終極意義上的精神統一。榮格的這種觀點與他發現的人類心靈結構有關。榮格認為,作為總體的心靈包括三個層次:意識、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它們分別有各自的涵義和作用。
個體無意識蘊容著所有與意識的個體化機能不相一致的心靈活動和種種偶然的經驗。它表現為一種自主結構——情結,具有自身的內驅力,宛如總體人格之中獨立存在的、較小的人格結構,對控制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方面產生著極為強大的影響。
集體無意識是由本能與原型共同構成,在人類心靈最深處,它是一個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識的共同基底,所有意識和無意識現象都從集體無意識中生髮出來。
意識
意識的本質就是辨別、區分自我和非我,主體和客體,肯定和否定等等;產生一種衡量好壞、取捨的價值標準,使人擺脫原始狀態並具有人類的尊嚴。
意識是心靈中唯一能夠被個體直接感知的部分。榮格認為它出現於生命的早期,甚至有可能先於出生。“意識的整個本質就是辨別、區分自我和非我,主體和客體,肯定和否定等等。事物分離成對立的雙方完全是由於意識的區分作用,只有意識才能認識到適當的東西,並使之與不適當的和無價值的東西區別開來。”這種對立物的分離產生一種衡量好壞、取捨的價值標準,從而使人擺脫原始狀態並具有特殊的人類尊嚴。因此,哪裡不存在意識,哪裡就仍然盛行純粹無意識的本能生活,哪裡就沒有反省,沒有贊成與反對,沒有分離;有的只是簡單事件、自我本能調節以及現狀調和。
對人類而言,意識具有一種象徵性的光明,它的充分發展與分化導致個體意識自我的產生,為人格賦予了一致性和連續性,人們才會感覺到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是同樣的人。人類的個體化成長進程正是意識的發展過程,隨著更多的未知之物被意識發現、掌握,個體越來越獨立、完善。一個人若是對於自身和周圍世界漠不關心,他就不可能達到較高的個體化程度。意識光明性的另一重要價值與人類承認、同化無意識的努力相關。無意識變成意識是一種創造過程。榮格認為,從古代起,這一過程的創造意義就是英雄神話的主題。這些英雄們具有超乎常人的品質,抗爭並擊垮企圖消滅自己的黑暗勢力。其行動的象徵意義在於,人類被精神再生的欲望所驅使,進行艱苦而冒險的征戰,企圖征服無意識的致命的吸引,實現新生活和新光明。榮格說,英雄的升華意味著光明的更新,因此表明了意識從黑暗(即回歸到無意識)中獲得再生。
就實踐而言,意識作為人類精神過程中光明性的存在,無論是教育還是心理治療都不可或缺。只有通過學習,擴展自己的意識範圍,個人才能獲得充分發展;病人只有通過自己的辨別能力才能消除症狀。最終,在精神分析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始終是意識。
個體無意識
個體無意識是一個容器,蘊含和容納著所有與意識的個體化機能不相一致的心靈活動和種種曾經一時的意識經驗,包括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受到壓抑或遭到忽視的內容,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懸而未決的問題、人際間衝突和道德焦慮等等。還有一些經驗,它們與人們不甚相干或顯得無足輕重,由於本身強度太弱,當人們經歷它們時達不到意識層,或者不能留駐在意識之中,因而都被貯藏在個體無意識里。所有這些構成了個人無意識的內容。當需要時,這些內容通常會很容易地到達意識層面。榮格通過詞語聯想測試發現,在無意識之中存在著與情感、思維、記憶相互關聯的種種族叢,他稱其為情結。任何觸及到這些情結的詞都會引起不自覺的拖延反應,表明情結是一種自主結構,具有自身的內驅力,宛如總體人格之中獨立存在的、較小的人格結構。這些情結在控制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方面產生著極為強大的影響。對榮格而言,自我構成了意識領域的核心,是個體一切意識行為的主體,表現出高度的連續性和同一性。但自我絕不是人格整體,它只是一種觀念情結,與其他情結相併列,它們彼此聯繫而又相對獨立,某些情結甚至根本不會同自我發生聯繫,或者說這種聯繫極其罕見。自我情結產生的精神緊密交織作用保證了人格的統一,由此維繫著人類心理健康。只要意識自我同其他情結構成的無意識背景相融洽,它就會繼續保持其人格中心特徵而發揮作用,但如果自我情結同無意識基礎相分離,結果就會導致一個或更多分裂情結的發展。也就是說,自我情結不再是人格的中心,同它並列存在著另一個或多個情結中心,它們自行其是地活動,追求自己的目的,同自我情結的意向競爭,妨礙自我目標和對象的實現,打擾自我的發展。這時,神經症或精神分裂的症狀便出現了。從這種意義上說,分裂傾向其實是一種普遍的精神性質,它在健康者以及病人中都有可能出現。
因此,所謂人格先天統一乃指這種統一作為一種意象(即自我原型)只是潛在的存在於人的精神中,絕不是從生命之初就已完滿地實現了,倒不如說它是個體發展的目標。榮格後來發現,情結還具有更積極的意義,任何苦惱的情感經驗、精神創傷以及其他導致情結產生的個人生活經歷,都可以當作有利條件來加深個人見識,使之更清醒,人格更充實。情結常常是人類靈感和內驅力的源泉,對偉大的藝術家而言,為了取得卓越輝煌的成就,這些靈感和驅力是必不可少的。梵谷、畢卡索為繪畫之境癲狂,莎士比亞、郭沫若為文學之美著魔,偉大的藝術作品莫不由藝術家內心情結的驅使噴薄而出。
集體無意識
在人類心靈最深處,擁有一個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識的共同基底,這個基底就是集體無意識。所有意識和無意識現象都從集體無意識中生髮出來。集體無意識內容不像個體無意識那樣由本人曾經感受的經驗構成,在個體的整個生命過程中它們從未被感知。那么,提出集體無意識的根據又何在呢?
榮格說,集體無意識對個人而言,是比經驗更深的一種本能性的東西,它的存在與人類生理結構的存在同樣古老。榮格不同意將本能的範圍僅限於人體的幾項生理功能上,他認為,“本能是典型的行為模式,任何時候,當我們面對普遍一致、反覆發生的行為和反應模式時,我們就是在與本能打交道,而無論它是否與自覺的動機聯繫在一起”。如同蜜蜂憑藉本能構築起高度複雜完美的蜂巢一樣,人類諸多被文飾的複雜行為背後,往往是本能在發揮作用,儘管人們並不自知。本能定義範圍的擴大,使榮格發現了一個普遍規律,即本能活動會帶來對自身的感知———這就是直覺。本能作為“執行某種高度複雜的行動時的合目的衝動”,直覺則是對其“高度複雜的情境的無意識的、合目的的領悟”。所以,直覺是本能的另一面體現,與本能同屬一個充滿生氣的活動過程,並無先後之分: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面。
榮格還發現,人類存在一些先天固有的“直覺”形式,即知覺和領悟的原型,或可稱為原始意象。它們“是一切心理過程必需事先具有的決定性因素”。像本能把一個人強行逼入特定的生存模式一樣,它們“把人的知覺和領悟方式強行納入特定的人類范型”。這些原型是本能的自畫像,是典型的領悟模式。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我們遇見普遍一致和反覆發生的領悟模式,我們就是在與原型打交道。“在最深的深處,本能和原型彼此決定。”每一種本能都有一種原型與之相對應,本能與原型共同構成了集體無意識。
從生理基礎看,人類意識現象對應於身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和運動神經,集體無意識對應於自主的植物神經系統。植物神經系統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它們的功能不受意識支配,自行調節人體內臟的基本生理活動,如呼吸、心跳等,可謂維持生命最基本的本能。榮格稱集體“無意識是深入到長期被稱為交感性神經系統中的精神”,“儘管它不用感官的輔助以行使其功能,它還是保持著生活的平衡,並通過交感神經興奮的神秘路徑向我們提供他人內心生活的知識,同時對他們施行內在的影響”。也就是說,人類本能的生命活動,其實都會通過交感神經興奮,產生一種與之相對應的直覺領悟原型存在於人的精神世界當中,影響著人類心理過程。
因此榮格提出,在集體無意識的內容中包含了人類往昔歲月的所有生活經歷和生物進化的漫長曆程。他說,精神的個人層終結於嬰兒最早記憶,而它的集體層卻包含著前嬰兒前期,即祖先生活的殘餘。作為祖先生活的一種貯藏。集體無意識所隱藏的父親、母親、孩子、男人、妻子的個體經驗,以及在本能(尤其是飢餓和性慾)影響下產生的整個精神痕跡,都作為原始意象和本能預先形成於大腦及神經系統中,成為個人存在的原基和通道。就此而言,集體無意識既是人類經驗的貯蓄所,又是這一經驗的先天條件;既是驅力和本能之源,同時也是將創造性衝動和集體原始意象結合起來的人類思想感情的基本形式之源,它們的表現形式就是集體無意識原型。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神話、童話、傳說中,榮格找到了大量這樣的原型,包括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兒童原型、英雄原型、騙子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者原型、大地原型、母親原型、巨人原型,自然物原型(如樹林、太陽)、人造物原型(如圓圈、武器)等等,每一原型對所有人都具有普遍一致性,宛如磁石一般吸引著與之相關的各種生活經驗,形成影響個人發展的情結,進而在生活中表現出來。
人格結構理論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也是一種整體
人格結構理論。他把人格的總體稱為心靈,認為心靈既是一個複雜多變的有機整體,又是一個層次分明、相互作用的人格結構。它由三個層次組成:自我意識、個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
自我意識,是人的心靈中唯一能夠被個體直接感知到的部分。榮格認為人的意識發展過程就是人的“個性化”過程,它在人的心理發展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旨在最大限度地認識自己或意識到“自我”。自我是意識的核心,它由各種感知覺、記憶、思維和情感組成,意識的作用類似於看門人的角色,他對進入心靈的各種材料進行篩選和淘汰,使個體的人格結構保持同一性、連續性。同時它也在不斷地充實、完善和塑造著新的自我。
個體無意識,榮格認為對人格及其發展影響最大的還是無意識,它包括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個體無意識是無意識的表層,它包含了一切被遺忘了的記憶、知覺以及被壓抑的經驗,由於它是發生在個體身上的、和個體的經驗相聯繫的心理內容,因此被稱為個體無意識。
個體無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以“情結”的形式表現出來,情結決定著個體人格的許多方面,當我們說某人有某種情結時,如
自卑情結、性的情結、錢的情結等,指的是他的心靈被某種“心理問題”強烈地占據了,使他無法思考任何其他事情,而他本人卻沒有意識到。榮格認為
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幫助病人解開情結,把人從情結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但榮格後來發現,情結並非只起消極作用,實際上它常常是靈感和創造力的源泉。特別是強烈的情結會驅使人去創造精妙絕倫的作品。榮格早期認為,情結起源於個體的童年經驗,後來他發現情結最深層的根源是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是榮格最偉大的發現,也是最深奧費解和引起最大爭論的一個理論問題。綜合榮格各個不同的界定,它是指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世代積累的人類祖先的經驗,是人類必須對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應的先天遺傳傾向。它在每一個世紀只增加極少的變異,是個體始終意識不到的心理內容(但確實存在並實際影響著人們的心理活動)。
集體無意識的主要內容是原型,它是一種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種存在都根據這種原型而成形。它深深地埋在心靈之中,因此當它們不能在意識中表現出來時,就會在夢、幻想、幻覺和
神經症中以原型和象徵的形式表現出來。榮格把畢生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於研究原型,他曾確定和描述過幾十種不同的原型,但主要的原型是
人格面具、
阿尼瑪和
阿尼姆斯、陰影和
自性。它們在人格結構中各起著不同的作用。
主要的原型
人格面具(persona)指人在公共場合中表現出來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於表現出一種對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會的認可。與自己的人格面具良好溝通能降低社會性焦慮的強度。
阿尼瑪(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又稱為男女兩性意向。阿尼瑪指男性心靈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尼姆斯指女性心靈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這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男女相互交往所得的經驗而產生的。與自己的anima或animus良好溝通能安全的度過中年危機。
陰影(shadow)是人的心靈中遺傳下來的最黑暗隱密、最深層的邪惡傾向。它尋求向外部投射,但它的本性卻是生命力、自發性和創造性的源泉。與自己的陰影良好溝通能釋放更多的創造力。
自性(self)它是集體無意識的核心。其作用是協調人格的各組成部分,使之達到整合、統一,即自我實現。榮格認為這是人性所要達到的最高目標。然而其認為很少有人能達成這一目標。
中年危機
上世紀六十年代,榮格提出“
中年危機”一說。他認為人一般在三十五至四十歲時危機到達巔峰。後來又有一位戴維提先生說,四十到五十歲之間較難度過。
榮格後期專門治療中年病人,他發現,他的大多數病人都很能適應社會,且有傑出的成就。“中年危機”的原因就在於缺少內心的整合。通俗地說,也就是缺乏個性,因而仍然不免感覺人生的空虛。榮格提出一種治療解決方法就是與自己的anima或animus良好溝通。
力比多
弗洛伊德把力比多視為推動心理活動的唯一的性能量,而榮格的力比多則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一種心理過程的強度,它的心理值。”後來,榮格用
心理能量取代了力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