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潼關渡河

《出潼關渡河》是清代思想家譚嗣同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中描繪了潼關一帶關險山峭、路高途陡的險要形勢,以及函谷關封鎖半壁江山、黃河劃開秦晉大地的雄奇景色,結尾用東晉祖逖中流擊楫的典故,抒發了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積極的進取精神。全詩把寫景和言志、寫實和懷古結合起來,情景交融,古今交匯,詩筆跌宕起伏,境界闊大,氣勢雄渾,情緒昂揚。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出潼關渡河
  • 作者:譚嗣同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譚嗣同全集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出潼關渡河
平原莽千里,到此忽嵯峨。
關險山爭勢,途危石墜窩。
崤函羅半壁,秦晉界長河。
為趁斜陽渡,高吟擊楫歌。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潼關:關隘名,故址在今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處陝、晉、豫三省要衝,歷來為軍事要地。河:黃河
⑵平原:指陝西關中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莽:廣闊,曠遠。
嵯峨(cuó é):山勢險峻突兀。
⑷關險:潼關西接華山,南臨商嶺,關城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十分險要。關,潼關。爭勢:爭相顯示出雄奇的形勢。
⑸途危:道路高低不平。石墜窩:山石墜落,下陷為窪處。
崤函(xiáo hán):崤山函谷關的合稱,在今陝西潼關以東至河南新安。關位於西崤山谷中,深險如函,故名崤函。羅:網羅,這裡指封鎖住。半壁:半邊,這裡指半壁江山。
⑺秦:古國名,轄地主要在今陝西。晉:古國名,轄地主要在今山西。界長河:以黃河為界。長河,黃河。
⑻斜陽:夕陽。
⑼擊楫:敲擊船槳。《晉書·祖逖傳》載,東晉時五胡占據中原,祖逖統兵北伐,渡江中流,拍擊船槳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詩人借詠祖逖之事,表達了自己敢為天下先的壯志。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千里平原莽莽蒼蒼,到這裡突然群山嵯峨。
潼關險要,山峰爭奇斗峭。道路高陡,石頭下墜成窩。
函谷關把半壁江山封鎖,滾滾黃河劃開了秦晉之地。
我趁著夕陽未落渡過河去,高聲吟詠祖逖北伐渡江的擊楫歌。

創作背景

該詩作於光緒十五年(1889)作者自蘭州赴京途中。1889年農曆正月,譚嗣同從故鄉湖南瀏陽抵達父親譚繼洵的蘭州任所,不久即與仲兄譚嗣襄赴北京應試,途經潼關、黃河時,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描寫的景物意象碩大,構成壯美的境界,顯示出作者開闊的胸襟和高遠的志向。
首聯“平原莽千里,到此忽嵯峨”,落筆就寫自己經過千里平原而來到潼關前,準備“出潼關渡河”,可謂開門見山,簡潔乾脆。第一句起得平穩,景象壯闊。“千里”描寫橫向空間的遼闊,以“莽”字修飾,突出了野色蒼茫、空曠無際的壯闊之美,詩人的胸襟也正與這千里平原相似。第二句“到此忽嵯峨”則異峰突起,詩人仿佛策馬而來,到此突然勒緊韁繩,駿馬雙蹄騰空,眼前的潼關形勢給人以縱向空間的高峻感。首聯兩句通過橫向與縱向空間的對比,平穩與突兀的相映,襯托出潼關一帶地勢的嵯峨,但只是先寫了一個大概的印象。
頷聯“關險山爭勢,途危石墜窩”,承接首聯“嵯峨”之意,對千古雄關的險峻之勢作正面具體的描繪,筆觸剛健有力。潼關的“險”是因為它所依靠的山嶺突兀峻峭。峰巒重疊,仿佛爭著刺破蒼穹,顯示著一種上升的偉力與氣勢,增添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之感。一個“爭”字又賦予群山生命力,具有昂揚向上的氣概。不僅“關險”,入關的山路也峻峭,這是因為常有山石墜落砸在山路上,砸出一個個石窩,使路途高低不平。一個“墜”字顯示出下沉的力量與氣勢。頷聯兩句表現的山巒的力量方向相反,但都具有驚險之感。
頸聯“崤函羅半壁,秦晉界長河”,轉寫登上潼關放眼四望所見的景象。這一聯既以周圍的雄偉山川作為潼關的陪襯,又抒發了詩人深沉的歷史感與濃郁的民族意識。崤山位於潼關東南,分東崤與西崤,都很險峻。相傳周文王曾於東崤避風雨,西崤傳說是夏桀先人的墳墓所在地。函谷在潼關東北,東起崤山,西至潼津,谷深如函,谷中有函谷關,號稱天險。“羅半壁”是說潼關以東的“崤函”構架出中國西北部的半壁江山,突出這一帶地理形勢的重要。“秦晉界長河”是寫潼關以北的黃河如一條疆界,分出東西兩岸的秦、晉之地。秦、晉是春秋時的兩雄,長期交戰,晉曾大敗秦於崤山。頸聯兩句描寫潼關雄峙千古,以崤山、函谷、黃河為天險,此間演出過不少攻戰征伐的歷史活劇,它們都聯結著中華民族興衰的歷史命運。當詩人站在潼關之上,懷古思今,不由得激發起繼承民族精神,書寫民族歷史新篇的愛國熱情。
尾聯“為趁斜陽渡,高吟擊楫歌”,以抒發報效祖國的豪情結束全詩。為了趁著斜陽未落渡過黃河,所以像祖逖一樣擊楫高歌,催舟奮進。“擊楫”是巧用祖逖中流擊楫的典故,表示要像祖逖一樣奮發有為,報效國家。這裡詩人“高吟擊楫歌”,充分地表現出慷慨豪放的氣概,而“為趁夕陽渡”,又顯示了迫切的報國心愿。
這首詩前三聯主要是寫景,層層鋪墊,把勢蓄足。尾聯的抒懷水到渠成,一個青年愛國詩人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了。

名家點評

渭南師範學院人文學院教授梁建邦《詠潼關詩詞選析》:這首五言律詩,抒發了作者出潼關渡黃河時的感受,由關中平原寫到關隘山勢,由關道河壁寫到黃河泛舟,由寫所見所為到寫情志懷抱,描寫對象多彩多姿情態各異。景象渾弘,風格雄健慷慨。最後兩句用典和寫實巧妙結合,有力地抒發了作者的高遠志向。

作者簡介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湖南瀏陽人。積極參加維新變法活動,創“南學會”,是維新運動的激進派。戊戌政變時與楊深秀等人同時被清政府殺害。現存詩二百餘首,風格豪放,富有愛國激情。有《莽蒼蒼齋詩》等著作,後合編為《譚嗣同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