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儲蓄—投資模型

凱恩斯儲蓄—投資模型是由凱恩斯(J M Keynes,1936)提出的投資理論術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凱恩斯儲蓄—投資模型
  • 外文名:Cairns Savings-Investment Model
  • 表達式:如果所得=產品價值=消費+投資;儲蓄=所得—消費那么儲蓄=投資 即S=I
  • 提出者:凱恩斯
  • 適用領域:經濟、投資
  • 所屬學科投資學
理論來源,理論貢獻,內在缺陷,

理論來源

凱恩斯(J M Keynes,1936)在其經典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並論證了著名的儲蓄投資模型,即:
如果所得=產品價值=消費+投資;儲蓄=所得—消費那么儲蓄=投資 即S=I
上述模型表示,一旦儲蓄與投資相等,即把儲蓄全部用於投資,那么一國的經濟就可以在充分就業的狀態下達到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均衡。在經濟意義上,該模型是凱恩斯進行理論推演和提出需求管理政策建議的樞紐,是其社會投資理論的核心。

理論貢獻

透過該模型,凱恩斯針對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的持續疲軟和緊接著的世界性經濟大蕭條,一反新古典經濟學教義,對就業不足提出了自己的解釋和對策,在理論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1)打破了新古典經濟學瓦爾拉體系中的確定性假設,代之以不確定性不完全信息,提出了不確定預期概念,並將全部理論分析建立在這一概念之上。受哈特(Hart)的影響,他明確區分了可計算機率的偶然事件和不可預知的不確定事件,也區分了巨觀不確定性和主觀不確定性的不同(黃奕林,1997)。
(2)堅決批判新古典經濟學市場自動均衡基礎的“薩伊定律”—供給自動創造自己的需求,明確提出就業不充分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同時提出非自願失業問題。他使人們對經濟波動的視角從傳統的供給方轉到了需求方,並提出需求管理的概念和思路。
(3)認識到“看不見的手”並非十全十美,明確提出要由政府干預來彌補私人投資的不足,提出政府擴大公共工程開支和舉債操作的政策建議。
(4)推進了對一國經濟的巨觀總量分析,提出了實現國民經濟巨觀均衡的基本條件,為政府政策提供了初步的巨觀經驗支持等。

內在缺陷

與理論上的巨大成就相比,該模型所隱含的不足同樣顯著,以致遭到來自多方面的批評。
(1)完全依賴主觀不確定的三大心理規律的有效性值得質疑,它們不能有效解釋S&I時充分就業的情況(劉滌源,1997)。
(2)假定他的有效需求的分析是正確的,通過增加投資來解決供求矛盾和就業不足,無意間他又走了薩伊的老路:投資決定消費,甚至是投資決定投資—原本意義上的需求管理變成為投資管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他看來,從長期看消費需求是穩定的,因此問題在於投資需求,它僅是由企業家不確定性預期所引起—這是他投資需求認識上的第一次錯位(周學,1998;杜勇廷,2001)。
(3)投資需求上的第二次錯位,是對固定資產投資與商品存貨投資間的不當處理。在他看來,正常的存貨投資是不存在的,甚至也不應當存在,而現有的存貨只是為了應付不測。因此他把企業的營運資本與資本投資混在一起,而且新的資本投資不會引起成本結構上的變化(科庫特 A 埃圖克,1998)。由於沒有資產專用性概念,他的資本貨物是同質無限可轉換、可分割的,且資本勞動比率不變。然而,他在這裡賴以立足的技術不變的假設是不存在的。
(4)投資需求問題上的第三次錯位,是凱恩斯根本沒有人力資本投資需求上的概念。在這一點上他比他的老師馬歇爾,甚至比斯密都有倒退。因為至少在後兩者那裡,人的知識和技能都是一種積極的生產要素,也是一種財富,而且需要相應投資才能形成,即對人進行投資是值得的。在他的分析中子女教育費用仍然是其消費支出的一部分—儘管它能不構成當期消費,但需要儲蓄—主觀的、社會的動機。他忽視了勞動力不可分性和異質性,而且除了企業家和政府官員外,一般的工人都是被動的聽候差遣的工具。
(5)由於對維多利亞王朝的懷舊情緒,他一方面假設資本主義制度的有效性和不變性,在產權和分配製度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在自身系統內解決失業和波動問題;另一方面卻又企圖幻想消除食利者階層使貨幣的利率降為零,從而提高資本的邊際效率,以便增強企業家的預期,擴大投資,解決就業。制度不變的假設使他的“激進”思想處於痛苦的自我煎熬之中,導致他在理論上從解決長期靜態增長中就業問題轉入短期波動均衡,使長期動態分析變為短期分析,因為在他看來“長期以後,我們都死光了”(Keynes語)。
(6)投資乘數加速原理是他的重要發現,這一發現是建立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人口穩定從而消費穩定的假設基礎上的。按這一發現進行長期政策運作的結果是一種發散的趨勢,即需要越來越多的投資,直到有一天不能支撐為止—就像給一個破輪胎打氣需要越來越大的打氣筒,而最後再也找不到這樣的打氣筒了(吳健軍等,2001)。
(7)正當總量分析成為其主要貢獻時,缺少微觀分析基礎也就成為顯而易見的缺點,其旨在達到巨觀效果的傳導機制是極不充分的。在資本貨物市場、消費市場、金融市場與勞動力市場之間缺乏堅固有效的橋樑,這已經成為不言自明的共同感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