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凱恩斯經濟學中,預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基本原因在於它強調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於人們的經濟行為的決定性影響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凱恩斯的預期理論
- 地位:預期占有重要的地位
- 強調:強調未來的不確定性
- 研究方向:對於人們的經濟行為的決定性影響
相關理論,政策主張,缺陷,作用及其發展,
相關理論
凱恩斯將預期分為短期和長期兩種,並且認為短期預期是價格預期,它決定廠商的現在產量和就業量;而長期預期是指資本的流動偏好,投資者會在持有貨幣或是投資證券的收益性之間進行選擇,這種預期往往也是不穩定的。凱恩斯的預期理論主要體現在《貨幣改革論》(1923)、《貨幣論》(1930)和《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以下簡稱《通論》)等著作中。
1.凱恩斯《貨幣改革論》中的預期理論
在《貨幣改革論》中,凱恩斯萌發了預期的基本思想,主要是對於匯率預期、價格預期(通貨膨脹預期)和利潤預期的闡述。對於匯率預期及其相關觀點,他認為人們對貨幣數量論存在的誤解是假定貨幣數量的變化不會影響人們需要在貨幣形式上持有的消費單位數。這一假定在長期也許是真實的,“但是這種長期對當前的事情產生了誤導。我們在長期中要死掉”。他強調預期在匯率決定中的作用,同時也強調預期對貨幣需求的影響,認為對通貨膨脹的預期降低了人們持有貨幣的信心。對於價格預期,在進一步的分析中,凱恩斯研究了價格預期對生產的影響。如果人們預期價格將要下跌,就不會有足夠多的冒險者願意使自己處於投機的“多頭”地位,企業主將畏縮不前,不敢參與漫長的生產過程,不敢從事於貨幣事先支出而事後收回的長期墊支活動,由此引起失業。不僅如此,如果人們對價格趨勢的某種預期相當普遍,其結果將具有累積作用。例如,企業界如果預期價格將要上漲,並採取相應行動,這一事實本身將引起價格的一時上漲,如果這種預期被證實,就會進一步強化原來的預期;價格下跌的預期作用正好相反。因此,一個比較微弱的起因也許會引起一個很大的波動。凱恩斯的價格預期理論是《貨幣改革論》中的主要預期理論。
對於利潤預期,凱恩斯分析了“空頭”心理對物價水平和利潤量的影響。他認為,總產量的物價水平和總利潤量由儲蓄率、新投資的成本、人們的空頭心理、儲蓄存款的數量等四個因素共同決定。預期利潤是多少,直接影響著企業主的投資決策。
可見,在《貨幣改革論》中,凱恩斯已注重對預期問題的研究,雖然還未形成系統的預期理論,但已表現出凱恩斯在預期萌芽上的天才思想。它為日後凱恩斯的預期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2.凱恩斯《貨幣論》中的預期理論
凱恩斯的預期理論思想最初來源於他的早期著作《貨幣論》。在《貨幣論》中,凱恩斯發展了馬歇爾的現金餘額數量方程式,把現金餘額分為收入存款、營業存款和儲蓄存款三種。收入存款(M1)是個人為應付日常收支的時點分離而準備的,營業存款(M2) 是為了營業的目的而保留的現金和存款,儲蓄存款則為了等待投資機會或賺取利息。將現金餘額劃分為三種存款與將持有現金的動機劃分為交易動機、謹慎(預防) 動機、投機動機的劃分法很容易聯繫起來,這為凱恩斯以後的流動偏好理論等提供了初始形式。該理論認為,當人們在對未來事態的變化感到難於預測的情況下,都傾向於持有貨幣,這種心理狀態是流動性偏好賴以存在的一個重要依據。他認為長期預期與均衡值是一致的,而短期預期則使經濟變化無常。
在《貨幣論》中,凱恩斯初步討論了預期對企業主行為從而對經濟活動水平的影響。由於生產需要時間以及企業主在生產過程開始時要預期,儲蓄與投資的關係在生產過程之末對其產品的需求可能產生的影響,凱恩斯認為這是值得注意的,並且說“顯然是預期的新營業利潤或虧損,而不是剛已結算的實際利潤或虧損,決定企業主的生產規模以及是否值得向生產要素提供這么多報酬。所以,嚴格地說,正是預期的利潤或虧損才是變動的主要原因,銀行體系也正是通過形成適當的預期才能影響物價水平。”預期利潤或虧損對企業主投資有著重要的影響。它之所以是經濟活動水平的主因,是因為投資的引誘力由企業主預期從當前投資上所能獲得的預期收入與他為生產資金必須支付的利率的對比關係來決定。如果預期收入大於生產資金必須支付的利率,那么,企業主就是願意進行投資的。
可見,在《貨幣論》中,凱恩斯初步討論了預期對企業主從而對經濟活動的作用。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都與預期密切相關。以上這些觀點都是凱恩斯對預期思想的初步看法,還不是成熟的預期理論。如果說在《貨幣論》中凱恩斯討論預期的作用還只是初步的,那么在《通論》中的預期理論則是較為深入的。
3.凱恩斯《通論》中的預期理論
在《通論》中,凱恩斯進一步明確地提出了預期的作用,並把它作為巨觀經濟理論的主導思想。預期概念在《通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構成經濟波動的因素之一。作為心理因素的預期概念,正是凱恩斯巨觀經濟理論體系的基石。他認為,預期是影響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導致經濟波動的決定性因素。凱恩斯對於就業水平、貨幣供求、投資水平以及經濟周期的分析與探討,都是建立於預期概念之上的。在開創巨觀經濟理論時,凱恩斯倡導的預期概念是廠商的預期。他認為就業水平、貨幣需求、投資水平以及貿易周期都與預期有關。由此,他建立和完善了他的預期理論,為預期理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在《通論》一書中,凱恩斯對就業水平的分析,對貨幣需求、投資水平與經濟周期的考察都是基於對預期範疇的考察而進行的。因此,有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凱恩斯預期理論的意義在於將不確定性與預期置於經濟分析中的重要地位。他把預期分為短期預期和長期預期兩類,並指出了它們的各自地位與作用。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儘管凱恩斯對預期進行了先導研究,但它實際上並沒有回答預期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說,沒有探究預期的形成機制。由於沒有能夠用明確的形式來表達預期的形成機制,因而,這種預期範疇實際上是不可操作的。
凱恩斯在貨幣需求理論中指出,人們所以投資證券,是基於投機獲利的動機,即相信自己對未來之看法,較市場上一般人高明,由此想從中獲利。由於人們對市場利率未來變動的趨勢有著不同的預期,總會有一部分人持有證券,一部分人持有貨幣。由於持有貨幣必然以犧牲投資證券的未來收益為代價,進行證券投資則要以犧牲貨幣的流動性為代價,所以,投資者在作出選擇中存在著機會成本的問題。凡是確信未來利率低於現行利率的人會在市場上拋出貨幣投資證券,以期日後證券價格上漲時再高價拋售,從中賺取投機利潤即獲得預期收益。反之,凡是確信未來利率高於現行利率的人則會在市場上拋售證券,回收貨幣,藉以躲避日後證券價格下跌時可能遭受的損失。基於心理預期,他提出了人們會根據自己對別人選擇的預測而做出決定,大多數投資者的決定是“只能被視作即刻行動的動物血性,而不是基於加權機率判斷的結果”。
關於預期與不確定性的分析,是凱恩斯在《通論》中的主要貢獻之一,也是凱恩斯構建其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礎。在上個世紀30年代凱恩斯的著作中,他更明確地提出了預期問題並將它作為其巨觀經濟理論的主導思想,認為預期是影響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導致經濟波動的決定性因素。由此,經濟理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以說,凱恩斯關於預期與生產和就業水平的理論是經濟思想史上的一個主要分界線。可以說,凱恩斯體系的“革命性”在於他拋棄了古典的確定環境下的均衡分析,強調在不確定情況下的選擇和決策。在凱恩斯的《通論》中,企業家這個核心主體就充滿了對不確定性的預期行為。凱恩斯所強調選擇的基礎,在於未來事件和環境的模糊不確知和容易發生變化的預期。由於這種預期缺乏實際的堅固基礎,很容易受他人和外界的作用和影響。
在凱恩斯的理論體系中,對預期的論述是假設性的和零散的,而不是分析性的和有經驗依據的,因此他的預期範疇還不是可運用的概念,特別是缺乏可操作性。不僅如此,在凱恩斯的巨觀經濟模型中,預期的形成是被置於經濟學範疇之外的,屬於心理學的範疇,正如有的學者(威利斯,1994)所說的:“凱恩斯在本書中把預期作為外生變數加以處理,>>”。他的預期還主要是指人們的主觀情緒與心理狀況,與基於巨觀經濟模型之上的理性的經濟預測;他離理性預期還有很大的差距,因而被稱之為“無理性預期”。
“信心”(Confidence)是影響貨幣需求的一個因素。凱恩斯的預期理論特別注重信心的作用,在馬歇爾把“信心”看成是商業循環的關鍵因素的基礎上,他在分析失業時認為對物價穩定的信心的缺乏是失業不可挽救的惟一原因。在《通論》中,凱恩斯希望弄清楚“在任何時間,何者決定一特定經濟體系之國民所得,或其就業數量”。凱恩斯認為,產出水平取決於居民部門的消費支出和廠商的投資支出兩個部分。居民的消費支出是內生的且基本上是消極的,它取決於收入而非利率。決定居民消費的長期邊際消費傾向基本上是穩定的,由此國民收入主要由投資決定。投資支出取決於投資的預期利潤率和代表借入資金成本的利率,因此,就業依賴於投資支出,而投資支出是由於受人們“信心”是否充足而易於發生廣泛而突然波動的。在《通論》中,凱恩斯還認為進行投資決策很困難,因為機器和廠房需要現在購買,而生產出來的商品卻是在不確定的未來出售,因此,計算中就不得不包含對需求與成本的未來水平的預期,希望、恐懼以及人們的 “信心”狀態都會影響投資決策。
可見,經過《貨幣改革論》中預期思想的萌芽,到《貨幣論》中的進一步研究,再到《通論》的充分發揮,凱恩斯的預期理論逐步走向了成熟,建立起了他的豐富的無理性預期理論。
政策主張
凱恩斯的預期理論是直接為他的政府干預主張服務的。在凱恩斯看來,預期具有可變性,這種可變性常常由“動物精神”所驅動,故預期利潤率被凱恩斯稱為資本的邊際效率,肯定十分不穩定,投資決策可能受非理性的樂觀主義或悲觀主義情緒的影響,引起經濟運行的波動。對未來預期樂觀,經濟繁榮;對未來預期悲觀,經濟蕭條。在將現在和未來聯繫在一起時,對投資的未來利潤率的預期遠比利率重要得多,於是,受未來預期利潤率影響的投資就成為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波動因素。這導致了一個與古典傳統截然不同的政策結論,即既然企業投資如此不穩定,那么政府在經濟蕭條時必須干預市場。因此,凱恩斯的預期理論是直接為政府干預服務的。
凱恩斯的預期思想為其國家干預奠定了基礎。他的邏輯是之所以資本主義世界存在非自願失業,原因在於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三大心理規律作用的結果,即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投資的邊際預期利潤率下降和流動性偏好的影響;要增加有效需求,這就需要國家干預,實行相應的巨觀經濟政策。關於長期預期的種種看法,形成了他認為政府干預經濟非常必要的重要政策結論。由於有心理預期對投資和消費的影響,隨著收入的增加,資本邊際投資效率和邊際消費傾向都是遞減的,所以,整個社會難以實現充分就業、常常出現有效需求不足是必然現象。為了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政府應該全面干預經濟。人們在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中進行的長期預期有很大的非理智衝動,這使投資行為往往受“動物精神”的控制,從而經濟的波動在所難免。在這種狀況下,一方面,他認為長期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很難達到,這就使政府干預市場有了必要性;另一方面,他認為長期預期狀態經常是穩定的,經濟慣例的形成並不完全是混亂和不穩定的,這又使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有了可能性。
為了克服消極預期的作用,增加有效需求,他認為一旦政府擴大有效需求,以便達到充分就業,那么,市場將恢復作用。這說明了他並不認為市場是完全無效的。在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下,市場機制仍是經濟運行的基礎,但對一般人形成長期預期時具有的非理智衝動的看法,又使他覺得投資波動在所難免。經濟周期性的波動總會不時到來,因此,政府對經濟運行的巨觀調控應是經常性的。不過,既然市場機制難以創造和維持充分就業水平,那么,市場體系中理性計算的局限性必須由一個明智的政府的理性行為加以克服,政府應積極增加有效需求,通過加強公共性投資使投資具有社會化。
凱恩斯過分強調預期對政府政策的影響,這是凱恩斯預期理論的一大特徵。他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主張政府全面干預經濟,其原因就在於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而這種遞減又是由預期因素所帶來的。雖然巨觀經濟的運行離不開政府的作用,但也不能僅僅依賴政府行為自身達到充分就業水平。政府要達到預期的目的,必須重視預期的作用和影響。凱恩斯在這個問題上誇大了政府對經濟的調控作用,原因是他忽視了理性預期的作用會抵消政府實施巨觀調控的作用。有時,人們的理性預期及其對策,甚至會使之完全失效。在政府對經濟運行的巨觀調控過程中,人們對政府的干預行為要有正確的分析與預測,投資行為要與政府爭取充分就業水平的投資行為相配合。此時,人們的行為必須是“理性”的,沒有這一點,政府行為將無法取得任何情形下的充分就業均衡,其目標會由於投資者的“無理性” 行為遭受挫折。可以說,凱恩斯所主張的政府全面干預經濟是與他的預期理論密切相關的。正是他的預期理論才在實踐中主張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不過,他的政府全面干預主張遭到了現代貨幣主義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的全面攻擊。這使得人們懷疑凱恩斯預期理論的套用價值。
缺陷
1.對預期主體模糊的界定
提到預期,除預期什麼、預期如何外,那就還有是誰在預期,即預期的主體是誰,是政府、企業,還是居民。否則,這是很難判斷預期是否與實際相符的,因而,預期的主體就是指進行預期的行為人。凱恩斯對長期預期狀態的分析主要涉及“企業家”的投資行為,但這個企業家有時是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理,而有時又變成了股票市場的投資者,這就出現了預期主體的模糊問題。一方面,企業的長期預期是否僅僅是單個企業家作出的,企業預期能否簡化為個人預期?另一方面,作為企業的企業家與作為投資者的企業家在形成預期的過程中,兩者是統一的還是分離的?對於前者,儘管凱恩斯已經對大企業的成長及自由放任的終結有了一定認識,但他顯然還未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他認為企業長期預期的形成是單個人的行為。不過,企業作為一個組織,其預期過程遠遠比單個人的預期要複雜。組織內部的利益衝突和制度結構制約著組織成員的預期行為,企業長期預期的形成是在既有制度結構中由眾人博弈形成的,用企業家代表企業、用企業家的預期來代替企業的預期是錯誤的。對於後者,凱恩斯迴避了想像中的貨幣資本投資者會在兩種預期收益之間進行比較,即投資轉化為生產手段的預期收益和把資金借給金融機構所獲得的未來預期利息率。實際上,他對長期預期狀態的討論主要集中於股票市場,而不是生產手段的積累。可見,凱恩斯預期理論中的預期主體是十分模糊的。正是它的模糊性,導致了凱恩斯無理性預期的一大缺陷。
2.對理性預期作用的忽視
儘管凱恩斯非常重視預期的作用,但他所強調的預期是適應性的預期,並非理性預期。由於忽視理性預期的作用,使得確定的經濟政策難以發揮預期的作用,所以,凱恩斯的預期理論並非是科學的預期理論。它只是為資本家投資進行剝削的辯護理論。對理性預期學派而言,預期是內生於模型中並能用經濟學的理論進行解釋的,因此,預期就能被確定作出。理性預期學派認為,凱恩斯認為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能夠積極地干涉自然率水平決定的總產量和就業量,這是錯誤的。只有吸收了理性預期的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認為理性預期是一種關於如何形成預期的理性的富有特性的描述,長期勞動契約常常阻止工資和價格的完全調整,使之能夠按預期的工資和價格水平變化,因而,工資和價格在某種程度上是缺乏彈性的,這才克服了凱恩斯預期理論的不足。凱恩斯的預期畢竟是無理性的預期。
3.對心理預期作用的誇大
凱恩斯的預期理論是心理預期理論,將心理預期當成是決定人們行為的惟一因素。他在解釋預期的形成過程時,過分強調了“心理”因素的作用,忽視了制度結構、習慣和傳統等客觀因素,從而使預期成為經濟體系的外生變數。在凱恩斯的心理預期理論中,預期成了從外部引入的自發影響,而非來自於分析過程中所形成的內在要素。投資者把長期預期作為投資的依據,但這種長期預期如同牛頓世界中的第一推動力,頗有幾分神秘色彩——你難以了解其形成機制,也不知道它是以何種方式以及通過何種途徑鑽入人們頭腦中的。“它基本把預期歸結於人們的心理因素,而沒有真正從經濟學領域或套用經濟分析方法來探討預期的形成。”凱恩斯以種種心理預期進行解釋,把人們帶入了人類宗教的理論迷宮。在凱恩斯的巨觀經濟模型中,預期的形成卻被置於心理學的領域而沒有置於經濟學領域,因而不屬於嚴格的經濟學分析。在預期形成過程中,心理因素不應被排除在任何完整的理論解釋之外,但忽視制度結構、習慣和傳統因素對這一過程的影響,完全用心理原因來解釋預期,同樣是錯誤的。
4.關於長期預期自相矛盾
凱恩斯關於長期預期既是不穩定的、又是穩定的,因而是自相矛盾的。他說:“長期預期狀態,即我們據之以作決策者,不僅需看何種預測之或然率最大,亦需看我們作此預測之信心如何。”也就是說,他所認為的長期預期是受信心影響的,因而是不穩定的,並且,他還結合股票交易所對這種長期預期的不穩定狀態進行分析過。但是,他又說:“長期預期狀態很穩定,當其不穩定時,亦有其他因素髮揮其穩定作用。”不過,他並沒有對這種穩定作用進行分析過。所以,凱恩斯關於長期預期既是不穩定的,又是穩定的,是自相矛盾的。
儘管凱恩斯讓大家不要忘記自己頭腦中的種種非理智,但他自己卻陷入了理性主義迷信中。在凱恩斯的預期理論中,他一方面指出了長期預期狀態中的無理智衝動,提到了人們的“動物精神”;另一方面,他的政策結論又必須依靠人們理性行為的支持。凱恩斯僅僅堅持行為的理性主義觀念,並非哲學意義上的理性主義者。儘管有種種衝動,但經濟當事人的行為儘可能地受理智和計算的控制。他的獨特之處在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在許多時候使理性計算變得毫無意義和缺乏可行性,但思維和推算能力仍受到了高度重視,正是基於此,他才對明智之士的勸說充滿信心。
作用及其發展
凱恩斯強調未來的不確定性,同時也就強調預期的作用。他“把預期和不確定性帶到經濟理論研究的核心位置上,這是他對經濟理論發展的一大貢獻。”
凱恩斯在理論中引入預期確實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大發展,由此導致的政策後果更是經濟學至今仍爭論不休的大問題。凱恩斯對長期預期的理論分析產生了許多爭論,也拓寬了經濟研究的視野。“在凱恩斯後,預期理論繼續受到經濟學家們的重視,預期也被作為經濟系統的內生變數予以研究。”
凱恩斯的“無理性預期”論受到了現代貨幣主義者米爾頓·弗里德曼的批判。弗里德曼認為,凱恩斯預期理論在建立巨觀經濟模型中,套用的是適應性預期,它假定人們以過去的數值為依據預期未來,這在經濟變數之間存在著確定的關係時是可靠的,然而變數之間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在弗里德曼看來,人們在作出經濟決策之前,總需要對經濟活動的未來前景做出預測,但由於人們不可能完全或充分地了解一切信息,只能根據自己以往的知識或經驗來形成預期,因而他們通常只能依據經濟活動的變化逐步地修改自己的預期,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物價等經濟總量的變動。這樣一來,凱恩斯主義的用通貨膨脹來減少失業的政策是否有效就成了問題。具體說來,在短期內,如果政府實行通貨膨脹政策,人們由於預期錯誤,使貨幣工資慢於物價上漲,那么,當僱主感到實際工資下降時,就會增僱工人,而工人還來不及調整自己的價格預期,因而相信提高了的貨幣工資代表較高的實際工資,於是也就願意就業。這樣一來,通貨膨脹就刺激了就業的增加。但是,這種情況不會持久,從長期來看,一旦工人了解到貨幣工資買不到預期那么多的物品,覺察到實際工資已下降時,他們就會產生適應性預期,並據此要求提高工資或減少失業以適應物價上漲水平。由此可見,通貨膨脹政策在短期內可以奏效,但在長期內無效。
以理性預期學派小羅伯特·盧卡斯等為代表的凱恩斯以後的經濟學家,不是從心理學而是從經濟學領域探討了預期形成的機制問題。但由此又走到了凱恩斯經濟學的對立面。在西方經濟學中,對凱恩斯預期理論的懷疑者很多,然而明確指出凱恩斯經濟學有缺陷的是理性預期學派。理性預期理論的形成,成了否定凱恩斯理論和政策主張的理論依據。當然不論理性預期多么具有理性,它總不能改變未來的不確定性的事實。未來的不確定性,總會使包括理性預期在內的各種預期,不完全符合經濟的實際運行情況,或者說,總會使預期帶有不完全理性的特徵。
凱恩斯認為預期使經濟從一個均衡位置變到另一個均衡位置,預期的變化是引起周期性波動的主要原因,這為政府在進行巨觀調控、摟平經濟周期過程中發揮預期的積極作用、克服消極影響提供了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