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情概況,行政區劃,沿革,所轄村代碼,經濟歷史,經濟概況,所獲榮譽,改革開放成果,改革開放歷程,特色農業,歷史變遷,文化底蘊,文化傳統,文化事業,旅遊資源,人口數據,鎮屬學校,資源優勢,特色產業,旅遊發展,黨建工作,城鎮建設,地圖信息,
鎮情概況
總面積113.8平方公里,轄47個
行政村,6萬口人,是國家建設部和山東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省級中心鎮,山東省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級風景名勝區--老龍灣風景名勝區所在地。
面積113.8平方公里,轄47個行政村,2015年有2.8萬戶,人口12萬。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1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30元,財政收入1413萬元。
行政區劃
冶源鎮下轄村:淄界村、遲家官莊村、赤良峪村、灣頭河村、紅新村、豹伏嶺村、
半截樓村、吳家莊子村、泉莊村、馮家王舍村、二郎廟村、白塔橋村、東國家峪村、
界首村、宮家坡村、上回頭村、上國家峪村、井頭村、遲家莊村、石灣崖村、宋莊河南村、琴口村、王家河村、三羊山村、西宋莊村、
車家溝村、許家峪村、徐家王舍村、葛拉村、冶源西圈村、福山坡村、東宋莊村、
堯窪村、米山村、李家莊子村、黃家宅村、平安峪村、栗溝村、冶源南村、老崖崮村、告老莊村、冶源北村、石河店村、燕子崖村、冶源西村、冶源東村、中國家峪村
沿革
1956年設冶源區,1958年改公社,1984年設鎮。1997年,面積110平方千米,人口5.8萬人,轄冶源東村、冶源西村、冶源南村、冶源北村、豹伏嶺、黃家宅、冶源西圈、車家溝、福山坡、石灣崖、葛拉、井頭、老崖崮、半截樓王舍、徐家王舍、馮家王舍、平安峪、栗溝、宮家坡、遲家莊、告老莊、紅新、東宋莊、西宋莊、宋莊河南、堯窪、赤良峪、三陽山、石河店、遲家官莊、界首、許家峪、白塔橋、泉莊、淄界、二郎廟、回頭、米山、王家河、吳家莊子、李家莊子、灣頭河、中國家峪、東國家峪、上國家峪、燕子崖、琴口47個
行政村。
2007年,撤銷楊善鎮,併入冶源鎮。調整後的冶源鎮位於臨朐縣中部偏北,距縣城12千米,北距濟青高速公路40千米,西距濟南機場160千米,東距青島口岸190千米。是省級中心鎮、山東省歷史文化名鎮。
原楊善鎮
位於臨朐縣北部。1958年設楊善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設鎮。1997年,面積39.9平方千米,人口4.7萬人,轄楊善集、福山集、鞏家橋、大店、西小章、申家石河、潘家埠、玉皇莊、呂家樓、北楊善、薛家廟子、傅家李召、孫家小崔、譚家小崔、趙家樓、大石莊、蘇家莊、小石莊、南楊善、李家營、王家營、紅光、大辛莊、南孟家莊、西朱陽、東朱陽、大廣堯、孟家廣堯、劉家廣堯、廣堯店子、前窪子、顏家樓32個行政村。
所轄村代碼
370724103:~201冶源西村 ~202冶源北村 ~203冶源南村 ~204冶源東村 ~205馮家王舍村 ~206徐家王舍村 ~207半截樓村 ~208遲家莊村 ~209宮家坡村 ~210紅新村 ~211告老莊村 ~212東宋莊村 ~213西宋莊村 ~214堯窪村 ~215石河店村 ~216宋莊河南村 ~217遲家官莊村 ~218泉莊村 ~219界首村 ~220三羊山村 ~221白塔橋村 ~222淄界村 ~223許家峪村 ~224老崖崮村 ~225冶源西圈村 ~226黃家宅村 ~227井頭村 ~228豹伏嶺村 ~229福山坡村 ~230平安峪村 ~231赤良峪村 ~232栗溝村 ~233石灣崖村 ~234葛拉村 ~235王家河村 ~236米山村 ~237二郎廟村 ~238東國家峪村 ~239中國家峪村 ~240上國家峪村 ~241燕子崖村 ~242李家莊子村 ~243灣頭河村 ~244吳家莊子村 ~245琴口村 ~246上回頭村 ~247車家溝村~201傅家李召村 ~202楊善集村 ~203薛家廟子村 ~204王家營村 ~205李家營村 ~206南楊善村 ~207蘇家莊村 ~208窪子村 ~209紅光村 ~210大廣堯村 ~211劉家廣堯村 ~212孟家廣堯村 ~213申家石河村 ~214玉皇廟村 ~215西小章村 ~216潘家埠村 ~217趙家樓村 ~218譚家小崔村 ~219東朱陽村 ~220西朱陽村 ~221大石莊村 ~222小石莊村 ~223孟家莊村 ~224顏家樓村 ~225孫家小崔村 ~226大辛莊村 ~227北楊善村 ~228呂家樓村 ~229鞏家橋村 ~230福山集村 ~231大店村 ~232廣堯店子村
經濟歷史
冶源鎮1994年全鎮農業產值達7927萬元, 工業總產值實現5.69億元,財政收入58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1118元,國民生產總值34500萬元,分別比1991年增長103.3%,614%、182%、82.9%和68.3%。 冶源鎮以調整最佳化內部種植結構為重點,
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
促使全鎮農業生產向產業化、規模化邁進。初步形成以糧食、林果、畜牧、黃煙、水產養殖五大支柱產業;並逐步建成五大基地:蘋果基地4000畝,葡萄基地800畝,香椿基地7000畝,黃煙基地10000畝,虹鱒魚基地養殖水面100畝。
1994年,全鎮糧食總產1790.2萬公斤,比1993年增長156萬公斤;林果總產311萬公斤,較1992年增長81萬公斤;虹鱒魚總產75萬公斤,創產值1500萬元,成為全國最大的虹鱒魚養殖基地。
至1994年底,全鎮擁有工商業戶1400家,利用外資項目10個,建成“三資”企業3家,出口創匯企業4家,出口產品20餘種,初步構築起了機械、電子、有色金屬、絲織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鎮村戶辦企業形成了石材加工、合金生產、瓶蓋製作三條龍, 帶動周圍各村出現了100家紅絲硯加工廠、40家合金生產廠和80家
瓶蓋加工廠,年創產值1.8億元。1994年個體私營企業上交稅金410萬元,占全鎮稅收總額的70%。 全鎮擁有產值過百萬的私營企業26家,其中產值過千萬元的2家。 以優質合金、水泥電子設備、化纖絲織、防盜瓶蓋、大理石板材為主的各項產品蜚聲國內外,而電淋浴器、新型礦燈、電暖器等還榮獲國家專利。
冶源鎮 1995年,工農業總產值6.8億元,比上年增長47.8%;財政收入720萬元,比上年增長37.7%;農民人均純收入1558元,比上年增加440元。 該鎮農業生產已初步形成了糧食、林果、畜牧、黃煙、水產養殖五大支柱產業,逐步建成蘋果、葡萄、香椿、柿子、黃煙、虹鱒魚六大生產基地。
1995年全鎮糧田面積2.8萬畝, 糧食總產達1906萬公斤; 林果面積1.06萬畝, 果品總產404.3萬公斤;黃煙面積7000畝,總產32.6萬公斤;虹鱒魚養殖水面150畝,年產成魚120萬公斤, 成為全國虹鱒魚最大養殖基地,1995年市委、市政府授予“水產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全鎮現有企業總數1668家,已形成冶金、機械製造、電子、建材、化工、紡織、食品等八大生產門類,以水泥電子設備、瓶蓋加工、合金生產、 石材加工為主的四條龍型產業已具規模效益。
1995年全鎮工業產值達6.2億元, 實現利稅5981萬元。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個體私營企業總數達到1213家,產值過千萬元的有7家;1995年實現稅收714萬元,其中私營企業上交稅金占全鎮稅收總額的70%。 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個體工商業戶達到980家,第三產業增加值達5400萬元,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第三產業先進單位”稱號。小城鎮建設成績顯著,
1995年投入建設資金1400萬元,打通拓寬道路7條15公里,新建商品樓房1100平方米,新建教學樓、實驗樓7000平方米,完成政府辦公樓建設, 增開500門程控電話,先後被省政府確定為“百新工程”試點鎮,被國家建設部批准為重點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經濟概況
所獲榮譽
1984年冶源鎮就被評為“山東省百強鎮”。
2014年8月10號冶源鎮被“全國重點鎮”。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改革開放成果
冶源鎮2004年在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實業經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實現地方財政收入716.6萬元,比上年增長25%。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0.45億元,利稅9328萬元,分別增長21.4%和17.3%。第三產業增加值58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10元。冶源鎮是國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省級中心鎮,山東省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級風景名勝區老龍灣風景名勝區所在地。
鎮黨委、政府以建設“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遊名鎮"為目標,突出抓好招商引資、民營經濟、旅遊型城鎮建設、農業結構調整四個重點,有力地促進了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2004年底,全鎮工商企業發展到1260餘家,其中合資企業6家。規劃建設冶源瓶蓋小區,瓶蓋加工企業發展到83家,成為國內知名的瓶蓋包裝加工業生產基地。
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果品、肉鴨和淡水養殖產業化,建成了萬畝優質葡萄基地、江北最大的肉鴨養殖基地和全國較具影響的虹鱒魚、鱘魚養殖基地。2004年出欄肉鴨2800萬隻,虹鱒魚商品魚300萬公斤,鱘魚100萬尾。加快旅遊型城鎮建設步伐,認真實施小城鎮建設修編規劃,工業區、商貿區、居住生活區、旅遊區等功能區基本形成,初步成為具有鮮明山水特色的旅遊型小城鎮。
改革開放歷程
截至2005年,該鎮鎮農業果品面積達到2.3萬畝,大棚果170畝,全年銷售果品1800萬公斤;肉鴨養殖棚發展到1760個,年出欄肉鴨2000萬隻,加工企業12家,日宰殺加工能力達到5萬隻,增加純收入5000萬元。奶牛存欄1600頭。
截至2005年, 全鎮工業實現銷售收入67619萬元,利稅6037萬元;出口創匯企業發展到7家,完成出口創匯350萬美元。投入資金4560萬元,完成技改和新上項目12個,其中過千萬元的1家,過五百萬元的5家。全鎮落實招商引資項目40個,實現協定外資額4857萬美元,已投產項目12個,到位資金411萬美元。
新上投資5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32家,其中投資過百萬元的企業18家。全鎮民營企業發展到175家,註冊工商戶1462家,民營企業實現銷售收入 8.42億元,利稅7876萬元。鎮區新增商用樓房面積3萬平方米,居住樓房面積2萬平方米。鋪裝彩磚人行道2萬平方米,硬化道路12600米,7.3萬平方米,建綠地1.2萬平方米。
冶源鎮2005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03億元,比上年增長8%;地方財政收入682萬元, 比上年增長10%;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2.91億元,利稅1.15 億元, 分別增長23.5%和22.7%。 第三產業增加值20060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 4025元, 比上年增長14.4%。
冶源鎮是國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省級中心鎮,山東省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級風景名勝區--老龍灣風景名勝區所在地。 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幹部民眾,以建設“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遊名鎮” 為目標,突出抓好招商引資、民營經濟、旅遊型城鎮建設、農業結構調整四個重點,有力地促進了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2005年,落實招商引資項目 53個,到位資金21391萬元,全鎮工商企業發展到1340餘家,其中合資企業6家。規劃建設冶源瓶蓋小區,瓶蓋加工企業發展到83家,成為國內知名的瓶蓋包裝加工業生產基地。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果品、肉鴨和淡水養殖產業化,建成了萬畝優質葡萄基地、江北最大的肉鴨養殖基地和全國較具影響的虹鱒魚、鱘鰉魚養殖基地,全年出欄肉鴨2800萬隻,虹鱒魚商品魚300萬公斤,鱘魚200萬尾。加快旅遊型城鎮建設步伐,認真實施新一輪小城鎮建設修編規劃,工業區、商貿區、居住區、旅遊區等功能區基本形成,初步成為具有鮮明山水特色的旅遊型小城鎮。
工業是強鎮之本,是鎮域經濟發展實力的象徵。冶源鎮工業起步早、基礎好、 企業數量眾多。有李召、窪子、冶泉3個工業園。2008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9億元,同比增長24.3%,實現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34.3億元、利稅9949萬元、利潤6720萬元。弘泰汽配、勝濰水泥、金孚龍啤酒、天晟電子等一批骨幹企業運行良好,主要經濟指標保持較快增長;
全鎮上繳稅金過50萬元的企業達到12家,其中過百萬元的企業6家。2008年,弘泰汽配公司上交稅金409萬元,成為全縣企業納稅20強之一。冶源鎮圍繞建設“新型工業強鎮”的目標,穩步推進“工業立鎮”戰略,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堅持持之以恆、常抓不懈,促進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 全鎮企業數量發展到594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54家,初步形成汽車配件、水泥建材、瓶蓋包裝、冶金粉末、食品加工、工藝繡品、機械電子等六大工業主導產業。
2008年,全鎮實現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35億元,工商稅收對鎮財政的貢獻率達到95%以上。冶源鎮認真貫徹落實市、縣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繼續把招商引資作為興工立鎮、科學投入的主動力,緊盯“大、高、外”項目和與臨朐兩大產業集群關聯、配套的項目,依託主導產業和骨幹企業,充分利用縣兩區和三個工業園區載體平台,轉變方式,強化服務,最佳化環境,突出抓好項目引進建設,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成效。
全鎮引進招商引資項目32個,其中落戶縣“兩區”的重點項目4個, 投資過億元的重點項目1個,實際到位資金1.8億元。合隆羽絨製品、特麗珂紡織、玻璃工藝品、力牛機械等在建項目進展順利;2008年下半年,引進了落戶東城六期項目區,占地100畝,總投資8000萬元的的華美毛紡織項目。
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是冶源鎮實現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近年來,冶源鎮圍繞“促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要求,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產業化統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生態高效農業,積極推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全鎮集中培育大棚瓜果、奶牛、肉鴨、黃煙、葡萄、大姜、水產養殖等農業主導產業,建設萬畝優質葡萄基地、萬畝西瓜蔬菜基地,奶牛、肉鴨養殖基地,黃煙、大姜基地和虹鱒魚、鱘魚養殖基地。
在特色農業培育發展中,冶源鎮把組建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撬動農民增收創業的槓桿,積極引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全鎮已成立奶牛協會、西瓜協會、肉鴨協會、惠農專業合作社等19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全鎮大棚西瓜種植面積發展到1萬畝,覆蓋全鎮33個村,並輻射到周邊5個鄉鎮。 僅大棚西瓜一項,全鎮年可實現收入9000萬元,全鎮農民人均2000多元。冶源鎮按照“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的思路,大力培植髮展壯大西瓜產業。
與此同時,該鎮還不斷引進西瓜優良新品種,推廣三膜覆蓋大棚栽培、 立體種植、間作套種等種植新技術,提高西瓜品質,打造 “楊善”西瓜品牌。全鎮有近4000戶農民種植西瓜,種植面積8000畝。西瓜供不應求,哈爾濱、大連、煙臺等20多個大中城市的客商紛紛前來購買,還有些西瓜沒熟就被人早早預訂一空。冶源大棚西瓜正以其特有的口味受到大家的青睞,以其優質品牌的形象走向全國各地,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著八方來客。
歷史變遷
冶源鎮明、清屬臨朐縣孝慈鄉,1912年屬臨朐第四區,1945年後屬紙坊區,1952年劃為第二區,1956年改為冶源區,1957年改為冶源鄉,1958年成立冶源公社,1984年改為冶源鎮,1993年鄉鎮機構改革,原米山鄉劃歸冶源鎮。2007年原楊善鎮規制冶源鎮。
文化底蘊
冶源鎮歷史悠久,老龍灣主泉“薰冶泉”又名:“鑄劍池”。是春秋吳越冶公歐冶子鼓爐鑄造“龍泉寶劍”之地,元《齊乘》有記載。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到“薰冶水已成名跡”,一泓清池旁的盤石上鐫有“鑄劍池”三個大字,為明代著名散曲家馮惟敏遷居此處之時,約雪蓑
書寫。薰冶泉萬泉齊涌,匯流成河,為冶水之源,故取名冶源。
文化傳統
鎮內居民熱愛傳統文化。普通百姓庭院內多栽植梅花翠竹,房內掛書畫作品;冶源書畫家聯誼會培養音樂、書法、美術人才200多人;國家二級編劇馮益漢創作了《齊相晏嬰》等20幾部影視文學作品;美術作者楊鳳忠、李文山,獲得全國農民畫展銀、銅獎;冶北村陳萬平“陳家劇團”,
常在四鄰八鄉為鄉親演出;冶北村的桑皮紙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兩千年桑皮紙手工技藝;鎮裡整理了以馮惟敏為代表的馮氏文學資料,開辦了
海浮山山會,修建了百名書法家題刻“百龍壁”,整修了歐冶子鑄劍地,根據歷史傳說編演了《秦池情》;定期組織龍灣消夏晚會、海浮廣場文娛活動、民間小戲表演等。
文化事業
海浮熏冶,鐘靈毓秀,以明代著名散曲家馮惟敏為代表的馮氏家族一門九進士、十一舉人;馮氏文學聲名遠播,名聞海岱;北齊崔芬壁畫,壁畫色彩鮮艷,保存較好,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充分發揮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文化人才眾多的優勢,加大扶持力度,培育文化產業,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全鎮建成符合“三室一街一場一校”標準的農村文化大院21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站點80個;
紅絲硯、奇石加工、桑皮紙傳習所。書畫創作、裝裱、 雕塑等文化業戶發展到260多戶,年產值3000多萬元;從事書畫、曲藝、文學創作等的文藝人才達到300多人。 建成符合標準的文化大院21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站點80個。普通百姓庭院內多栽植梅花翠竹,房內掛書畫作品;冶源書畫家聯誼會培養音樂、 書法、美術人才200多人;國家二級編劇馮益漢創作《齊相晏嬰》等20幾部影視文學作品;美術作者楊鳳忠、李文山,獲得全國農民畫展銀、銅獎;民眾性文化活動十分活躍,全鎮演出隊伍達到20多支,舉辦元宵晚會、慶七一、國慶文藝演出活動,連續被授予全縣“文化工作先進單位”。
冶北村陳萬平“陳家劇團”,常在四鄰八鄉為鄉親演出;鎮裡整理以馮惟敏為代表的馮氏文學資料,開辦海浮山山會,修建百名書法家題刻“百龍壁”,整修歐冶子鑄劍地,根據歷史傳說編演《秦池情》;定期組織龍灣消夏晚會、海浮廣場文娛活動、民間小戲表演等。
旅遊資源
冶源地處魯中泰山—沂山山脈北麓,境內山體綿延,河流縱橫,有老龍灣、海浮山、巨洋湖、溫泉河、官松樹、臥龍崗、轟雷濺雪等自然遺產十幾處。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襯映,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相互融合,形成了冶源特色的地方文化。古人曾詩臨朐八大景,其中冶源的“冶源煙靄三冬暖”最為盛情,一直有“北國江南,魯中水鄉”的美譽。
秦始皇曾賜名老龍灣“神池”;齊國釀造巨匠田無忌在此釀成“千日醉”名釀,馳名當朝;鑄造巨匠歐冶子曾在此鑄劍,名盛吳越;劉邦之孫襲封齊王,後人曾為其建大孝王殿;北魏酈道元寫《水經注》時,曾到此考察;南齊高僧曾遠在此建浮山廟,北宋劉概、范仲淹曾留居於此,流連忘返;明代散曲家馮惟敏仕途坎坷,曾在此常年久居。歷代文人墨客,依戀這裡的山水,或修亭建居,或賦詩作畫,對冶源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海浮山古建築 北魏文成帝和平三年(462年)時,有南齊高僧在此修“鐘靈寺”,後更名玉泉寺,迄今已1000多年歷史。歷經修建,規模宏大,殿祠樓閣10餘座,齋房道舍72楹,建築占地15畝。截至2009年,又建成浮山廟、文昌閣、魁星樓、慈壽塔等仿古建築,陽春三月,香火鼎盛,遊人如織。
北齊古墓 北齊古墓坐落在海浮山前坡一圈椅形山坳正中處。1986年4月發現並發掘的北齊崔芬墓,曾轟動學術界。墓平面呈“甲”字型,由墓室、甬道及豎井形墓道等組成。石墓誌1米見方,上刻667字,書法剛勁,為典型的魏碑體,曾引起考古界高度重視。
“轟雷濺雪”題字 自冶源鎮政府西去約1公里,跨過石河,橋下為怪石嶙峋,犬牙交錯的溝壑。明代散曲家馮惟敏之孫馮瑗取蘇東坡《赤壁賦》“驚濤拍岸,激起千層雪”意境,為此景觀取名“轟雷濺雪”,並親筆題書,鐫於絕壁,歷經風剝日蝕,至今保存完好。
老龍灣 古稱薰冶湖,系地下泉水匯涌而成,有面積約300畝,翠竹60畝。陽春三月,岸柳吐綠,紅花綠樹倒映水中,景色宜人;夏季泛舟水上,穿行竹林,頓覺暑氣全消;金秋十月,霜染紅葉,鳥戲碧水,別有洞天;數九嚴冬,泉水常年18℃,成“冶源煙靄三冬暖”的景觀,春夏秋冬各有特色,為“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
海浮山 海浮山凸起於老龍灣南側,山脊渾圓平頂狀,四周地勢平窪,中間突兀而出成山。據傳遠古時代,唯此山翹首于海面而得名。該山呈東南—西北走向,長1.5公里,占地面積1.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15.90米。登臨此山,可北望老龍灣,南瞰巨洋湖,平川沃野盡收眼底,群峰競秀一覽無餘,成為冶源一大景觀。
溫泉河 位於老龍灣東南1000米處,南臨冶源水庫,北靠彌河,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系丘陵河沖積地貌。常年平均泉水流量為0.5立方米每秒。自1986年以來,修了高標準輸水渠7.6公里,沿渠公路4公里。虹鱒魚養殖面積達45公頃,萬畝葡萄長廊碧野千里,恰似世外桃源,成為野外郊遊的好去處。
老龍灣景點群 北魏時“薰冶水已成名跡”。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馮氏遷居冶源,老龍灣成為馮氏及其後裔的私家花園。明隆慶六年(1572年)著名散曲家馮惟敏辭官歸隱故里,結廬薰冶水上,久居江南亭,直至去世。“江南亭”保存完好。老龍灣內有鑄劍池、雪化橋、古戲樓、陳榮畫竹碑等景點20多處。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58477
|
男
| 30015
|
女
| 28462
|
家庭戶戶數
| 15235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56254
|
家庭戶男
| 28622
|
家庭戶女
| 27632
|
0-14歲(總)
| 12992
|
0-14歲男
| 7220
|
0-14歲女
| 5772
|
15-64歲(總)
| 40980
|
15-64歲男
| 20595
|
15-64歲女
| 20385
|
65歲及以上(總)
| 4505
|
65歲及以上男
| 2200
|
65歲及以上女
| 2305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56125
|
鎮屬學校
臨朐縣冶源鎮中心國小
臨朐縣冶源鎮二郎廟國小
臨朐縣冶源鎮冶源初級中學
臨朐縣冶源鎮實驗國小
臨朐縣冶源鎮平安峪國小
臨朐縣冶源鎮石河店國小
臨朐縣冶源鎮豹伏嶺國小
臨朐縣冶源鎮車家溝國小
臨朐縣冶源鎮遲家莊國小
資源優勢
冶源鎮域內淡水資源豐富,有國家大型
水庫冶源水庫,水庫庫容2億立方米;有全國七十二大名泉之一老龍灣,泉水富含鍶、鋅、硒、
偏矽酸等微量元素,鍶的含量為0.24毫克/升,水質符合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最大流量2.17立方米/秒,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
冶源鎮利用得天獨厚的淡水資源優勢,現已建成全國最大的虹鱒魚、
鱘鰉魚養殖基地,
養殖水面400畝,年產
虹鱒魚商品魚300萬公斤,鱘魚200萬尾,2003年被國家標準化計量局定為國家鱒魚標準化示範基地。
礦產資源 冶源鎮地處山區,有豐富的
石灰石、水泥石等礦產資源。含礦層位主要為寒武紀崮山長山組灰岩、奧陶紀北庵莊組灰岩、五陽山組灰岩和八陡組灰岩。礦區礦石主要化學組份平均值:CaO:53.71%;MgO:1.08%;K2O+Na2O:0.145%。
經國家、山東省地質隊勘測,遠景地質儲量達20億噸以上,礦山的儲量及礦石質量可達建設百萬噸級
水泥廠的條件。
冶源鎮現有恆亞絲綢、恆信絲綢、永信絲綢、錦源服飾等絲綢紡織企業8家,吸納當地
勞動力2000人,主要從事白廠絲、
絲綢製品及各類服裝服飾加工銷售,年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利稅2000萬元。
特色產業
冶源鎮肉鴨飼養戶1500家,養殖大棚2000多個,年出欄肉鴨3000萬隻;
肉鴨加工企業22家,日宰殺毛鴨25萬隻;種鴨廠13處,孵化廠22家;飼料加工廠3家,年加工飼料20萬噸,初步形成了集鴨苗孵化、肉鴨飼養、飼料供應、宰殺加工、
冷藏銷售於一體的龍型生產體系。 冶源鎮優質
葡萄栽培基地位於冶源水庫西岸,總面積5000畝,年可實現葡萄總產3000萬公斤,種植
品種以巨峰為主,所產葡萄穗形好、顆粒大、色澤鮮艷、甜度高,遠銷上海、南京、安徽、江西、北京等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果汁成為人們倍受青睞的食品飲料,新上果汁等深加工項目,有著廣闊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
冶源鎮是國內知名的
瓶蓋包裝加工業生產基地,瓶蓋企業已發展到90家,形成了從產品開發到瓶蓋加工、塗璜、噴塗、印刷、防偽、
銷售一條龍生產體系。
旅遊發展
冶源鎮旅遊資源豐富,鎮內老龍灣風景名勝區屬省級風景名勝區,規劃面積42.2平方公里。
核心景區內有老龍灣、海浮山、巨洋湖、北齊古墓等景點、景觀40餘處。
主景區老龍灣是國家AAA級景區,是全國七十二大名泉之一,系由數以萬計的泉眼匯涌而成,
泉水清澈見底,四季恆溫(常年保持在18攝氏度)。
老龍灣景區集古代園林與自然山水為一體,現已有一定的旅遊客體市場和旅遊接待能力,具有很高的開發
價值,已具備大規模投資開發條件。
按照縣委、縣政府建設“旅遊強縣”的部署,積極謀劃“突破老龍灣”、實現旅遊產業大發展的思路。以省級旅遊強鎮創建為契機,加大資金投入,完善設施配套,挖掘整合資源,擴大宣傳推介,生態游、休閒遊、逍遙遊特色旅遊品牌進一步打響,老龍灣風景區被授予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完成了老龍灣、海浮山、冶源水庫西岸旅遊觀光帶的旅遊規劃,繪製了海浮山南麓控制性詳規圖,玉泉寺、馮惟敏紀念館等景點通過規劃論證;成功舉辦了老龍灣生態書畫筆會、七七相親大會、金秋攝影展等活動,旅遊文化內涵進一步顯現。全鎮共接待遊客15萬人次,實現旅遊業收入2200萬元。大棚瓜、奶牛、肉鴨、黃煙等“四大產業”健康發展,規模進一步擴大。 全鎮大棚瓜面積發展到1萬畝; 新建擠奶廳2處,全鎮奶牛存欄量達到3000多頭;繼續加大村村通道路、村村通自來水力度,全鎮道路通村率達到100%、自來水入村率達到97%。新建沼氣池560座,完成了17個村的電氣化改造;白塔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如期完成,“泉水進城”工程順利完工;農村社區化建設穩步推進,潘家埠、楊善、大石莊、半截樓、東宋莊等5處社區建設進展順利。冶源境內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物產富饒,名勝古蹟眾多。有老龍灣、海浮山、巨洋湖、溫泉河、官松樹、臥龍崗、轟雷濺雪、北齊古墓等自然遺產十幾處。境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襯映,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相互融合,形成冶源特色的地方文化。秦始皇曾賜名老龍灣“神池”;齊國釀造巨匠田無忌在此釀成“千日醉”名釀,馳名當朝;鑄造巨匠歐冶子曾在此鑄劍,名盛吳越;劉邦之孫襲封齊王,後人曾為其建大孝王殿;北魏酈道元寫《水經注》時,曾到此考察;南齊高僧曾遠在此建浮山廟,北宋劉概、范仲淹曾留居於此,流連忘返;明代散曲家馮惟敏仕途坎坷,曾在此常年久居。歷代文人墨客,依戀這裡的山水,或修亭建居,或賦詩作畫,對冶源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冶源境內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物產富饒,名勝古蹟眾多。有老龍 灣、海浮山、巨洋湖、溫泉河、官松樹、臥龍崗、轟雷濺雪、北齊古墓等自然遺 產十幾處。境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襯映,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相互融合, 形成冶源特色的地方文化。秦始皇曾賜名老龍灣“神池”;齊國釀造巨匠田無忌 在此釀成“千日醉”名釀,馳名當朝;鑄造巨匠歐冶子曾在此鑄劍,名盛吳越; 劉邦之孫襲封齊王,後人曾為其建大孝王殿;北魏酈道元寫《水經注》時,曾到 此考察;南齊高僧曾遠在此建浮山廟,北宋劉概、范仲淹曾留居於此,流連忘返; 明代散曲家馮惟敏仕途坎坷,曾在此常年久居。歷代文人墨客,依戀這裡的山水, 或修亭建居,或賦詩作畫,對冶源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虹鱒魚素有淡水“魚王”之稱,蜚聲大江南北,聲冠長城內外。溫 泉河流域於1980年引進養殖成功,成為全省第一個飼養虹鱒魚成功的單位,填補 山東魚類養殖品種的空白。1983年引進世界名種—道氏虹鱒魚,為全國虹鱒魚場 更換一代新品種。冶源鎮立足豐富的淡水資源優勢,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 行虹鱒魚規模化、 標準化生產,實行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養殖基地+養殖戶的 新型模式,齊心協力共同打造老龍灣綠色漁業品牌,促進全鎮淡水魚養殖業的又 好又快發展。 2008年全鎮已建成標準化生產魚池1600個,養殖水面達到600畝, 年產虹鱒魚300多萬公斤, 實現銷售收入3500多萬元,成為全國最大的虹鱒魚養 殖基地。
黨建工作
臨朐縣冶源鎮多措並舉,開拓創新,不斷加強基層
黨建工作,全面提高農村黨員幹部素質,有力帶動了全鎮的穩定與發展。2008年一季度,全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4.76億元、銷售收入4.62億元、利稅1619萬元,同比增長39.4%、26.8%和28.7%;實現財政總收入72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02萬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51.9%和123.7%;
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3160元,同比增長9.2%。 該鎮黨委積極探索完善黨員幹部的教育
培訓方式,做好三個結合。一是集中學習與個人自學有機結合。鎮黨建辦定期下發學習篇目,各村黨組織利用遠程教育設備,按時組織全體
黨員幹部進行觀看。同時,下發黨在農村的有關政策法規等學習讀本,要求每個黨員利用業餘時間進行自學。二是正面教育與警示教育有機結合。按時組織農村黨組織書記、村主任參加縣委
黨校的封閉教育培訓,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正面教育。同時,邀請檢察院領導做廉政教育專題報告,觀看反腐電教片,學習《典型案例警示讀本》,廣泛開展警示
教育。學習中,要求每名參學黨員幹部做筆記、寫心得、談感受。通過加強教育學習,增強了黨員幹部樹正氣、講奉獻、謀大業的自覺性。三是學考評有機結合。為加強監督,確保學習效果,採取邊學、邊考、邊評,每一個
學習階段,發放考卷和調查問卷,進行測試,每半年組織一次民主評議,量化
考核,對考核評議不達標的,及時組織進行補課。
對於個別癱、亂、散支部班子,2007年換屆時及時進行了充實調整,把那些想幹事、能幹事、會幹事、乾成事、不出事的黨員充實到各村支部,配齊配強村支部班子,加強“雙強雙帶”型村黨組織書記的培養與發展。為解決有人幹事的問題,該鎮不斷加強後備力量建設。一方面積極建立入黨積極分子檔案。全鎮培養入黨
積極分子521名。另一方面嚴格按照選拔幹部的
標準,把一批優秀的、年輕有為的部分重點培養對象充實到婦聯、團委、民兵連等工作崗位上,進行實職鍛鍊培養,建立後備幹部人才庫。
為保障民眾對本村黨務工作的知情權、
監督權,該鎮在抓好村務、政務公開的同時,積極開展黨務公開,不斷深化公開時間、公開內容、公開方式和公開監督,確保黨務公開的真實有效。一是深化公開時間。採取定期公開、專題公開和點題公開等多種方式相結合,即每月9日,隨同村務公開一同公開有關黨務內容;對於民眾要求公開的一些正當的黨務工作,隨時進行公開;對於發展黨員、培養入黨積極分子、村幹部職務分工等進行專題公開。二是深化公開方式。積極拓寬公開
渠道,進行多向公開,利用黨務公開欄,印發宣傳明白紙下發到戶,各村通過廣播喇叭,召開黨小組長會議、全體黨員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多種方式進行公開。三是深化公開內容。由單一公開向全方位公開延伸,在原來公開內容基礎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黨在農村的
政策法規進行公開,增強透明度,提高村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四是深化公開監督。組織村務公開監督小組、本村各級黨代表、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進行監督;設立村紀檢委員、舉報
電話、舉報信箱進行監督;鎮黨建辦採取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等方式,進行公開監督。檢查的同時,拍攝影象資料存檔備查。
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把創新作為黨建工作增活力、提水平、上檔次的重要措施,立足實際,對村級組織創造的、經過實踐檢驗實有成效的的特色工作、亮點工作,黨委積極引導,總結提煉,逐步形成鎮的特色黨建創新項目,擴大黨組織的影響力。全鎮共培育黨建質量標準化管理體系、農村黨建文化、X+1黨性分析等3項黨建創新性課題,分別在傅家李召、冶北、潘家埠等6個帶頭村試點, 探索建立起農村黨建科學考核評價機制、農村黨建文化與經濟發展互融共促機制、農村黨員定期黨性分析機制,並在全鎮推開。農村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建成符合標準的文化大院21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站點80個;民眾性文化活動十分活躍,全鎮演出隊伍達到20多支,舉辦了元宵晚會、慶七一、國慶文藝演出活動,在縣全民運動會和首屆民眾文化藝術節中取得了較好成績,被授予全縣“文化工作先進單位”。農村衛生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鎮61處村衛生室全部達到縣以上規範化標準,推行了“一體化”管理模式; 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先後投資380多萬元實施了“一通二熱三改”和校舍改造工程, 新建豹伏嶺國小、李召國小教學樓等教育設施6處,被授予“教育工作先進鎮(街)”。圍繞穩定低生育水平,創新機制,完善服務,較好地完成了上級下達的計畫生育任務指標。
城鎮建設
聘請省測繪院完成了原冶源、楊善鎮區測繪,編制地形圖;委託省城鄉規劃建築設計院編制了新的《冶源鎮總體規劃》,鎮區形成了“一軸線、兩片區、三組團”的總體布局。同時,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投資7000多萬元實施了鎮區改造工程,新建、改建道路3.5公里,鋪設自來水管道5公里,開工建設住宅小區7處,新增面積5萬平方米;完成臨九路、冶倫路鎮區段綠化、美化工程,實施冶倫路鎮區段和鎮中心公園改造,加大了鎮區環境秩序綜合整治力度,鎮區面貌得到明顯改善,被授予“全市小城鎮建設先進鎮”稱號。【生態建設】以“實施造林綠化工程,建設生態旅遊強鎮”為主題,冶源鎮立足優勢,突出特色,廣泛動員,加大投入,全面發動,全民參與,掀起造林綠化的高潮。先後完成街心公園、冶倫路、工業園道路綠化以及冶源水庫西岸千畝經濟林和防護林基地建設;大力推進河南南山、三陽山、王家河流域荒山綠化。由於該鎮綠化成效突出,被授予“省級綠化示範鄉鎮”稱號。全鎮生態建設以道路綠化、鎮區綠化和林場綠化為重點,突出抓好“兩路一場”建設,全年計畫完成生態建設14500畝。鎮區新增綠化面積40多萬平方米,綠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在造林綠化中,冶源鎮突出“兩個結合”:一是把造林綠化與鎮區美化相結合。在臨九路鎮區段和幹線道路兩側,主要以栽植雪松為主,並增加小喬木和花灌木等綠化樹種,堅持喬灌花草相結合,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綠化效果。二是把造景綠化與旅遊景點建設相結合,實施冶源水庫、海浮山等景點的造林綠化,按照組團造景的原則,突出體現旅遊觀光的景觀效果,進一步提升生態旅遊城鎮的品味。
地圖信息
地址:濰坊市臨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