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拼音:bīng)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古字寫作“仌”或“冫”,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冰”則出現在春秋前後。凍的本義是水在攝氏零度或零度以下結成的固體。又用作動詞,是結冰、凍結的意思。後來把東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變涼也叫“冰”。因為“冰”本身非常寒冷,所以把極冷的感覺也稱為“冰”,如:這水冰手。“冰”是固體的,所以把結晶成固體、成結晶形的也稱為“冰”,如:冰糖。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冰
- 外文名:ice
- 拼音:bīng
- 注音:ㄅㄧㄥˉ
- 部首:冫
- 筆畫數:6
- 筆順:丶一丨亅ノ丶
- 統一碼:51B0
- 五筆:UIY
- 異體:氷*、𣲝
- 古字:仌、冫
- 倉頡:IME
- 鄭碼:TDKV
- 四角碼:32190
- 字級:一級(0513)
- 平水韻:下平十蒸
字源解說
詳細釋義
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bīng | 名詞 | 水在零攝氏度或以下凝結成的固體。 | ice | 《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冰雹;冰川;冰消瓦解;冰天雪地 |
〈文言〉通“掤”。箭筒蓋,可臨時作飲器。或指箭筒。 | 《左傳·昭公十三年》:司鐸射里懷錦奉壺飲冰,以蒲伏焉。"杜預註:“冰,箭箭蓋,可以取飲。” | ||||
動詞 | 因接觸到涼的東西而感到寒冷。 | ice over | 《紅樓夢》第八回:襲人摘下那“通靈寶玉”來,用絹子包好,塞在褥子底下,恐怕次日帶時冰了他的脖子。 | ||
把東西和冰放在一起使涼。 | ice | 把兩瓶汽水冰一冰。 | |||
像凍的東西。 | 冰片;冰糖;乾冰 | ||||
形容詞 | 〈文言〉潔白;晶瑩。 | clear | 《漢書·地理志下》:(齊地)其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編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 | ||
níng | 動詞 | 〈文言〉凝結。後作“凝”。 | 《說文解字·仌部》:“凝,俗冰。”段玉裁註:“以冰代仌,乃別制凝字。經典凡凝字皆冰之變也。” | ||
名詞 | 〈文言〉脂膏。 | 《爾雅·釋器》:“冰,脂也。”郭璞註:“《莊子》云:‘肌膚若冰雪。’冰雪,脂膏也。”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說文解字注》書影 | ||
說文解字 | 說文解字注 | 康熙字典 |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等 | 四呼 | 韻攝 | 清濁 | 擬音 | |
---|---|---|---|---|---|---|---|---|---|---|---|---|
上古音系 | 冫 | 蒸 | pŋrɯŋ | |||||||||
凝 | 蒸 | ŋrɯŋ | ||||||||||
廣韻 | 仌 | 筆陵 | 幫 | 蒸 | 下平十六蒸 | 平聲 | 三等 | 開口 | 曾 | 全清 | pjəŋ | |
蒙古字韻 | 平聲 | piŋ | ||||||||||
中原音韻 | 冰 | 幫 | 庚青齊 | 庚青 | 陰平 | 齊齒呼 | 全清 | piəŋ | ||||
洪武正韻 | 兵 | 補明 | 十八庚 | 庚 | 平聲 | 全清 | piəŋ | |||||
凝 | 魚陵 | 十八庚 | 庚 | 次濁 | ŋəŋ | |||||||
柄 | 陂病 | 十八敬 | 庚 | 去聲 | 全清 | piəŋ | ||||||
分韻撮要 | 兵 | 幫 | 英 | 第七英影應益 | 陰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