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特徵
病原為刺盤孢菌(
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 (Pass.) Ell. et halst.),屬
半知菌亞門、
葫蘆科真菌。
分生孢子盤初為埋生,紅褐色,後突破表皮。呈黑褐色。
分生孢子梗圓筒狀,無色, 單胞,大小(20-25)微米×(2.5-3.0)微米。分生孢子單胞,無色,長圓形,大小(14-20)微米×(5.0-6.0)微米。萌發產生芽管1-2根,頂端生附著胞,附著胞暗色,近圓形。主要危害黃瓜、西瓜甜瓜、冬瓜、絲瓜、瓠瓜、節瓜等葫蘆科作物,是瓜類的常發重要病害。
病菌喜溫暖高濕的環境。適宜的發病溫度10-30℃;最適宜的發病環境,溫度為22-27℃,相對濕度95%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為開花座果期到採收中後期。發病潛育期5-7天。孢子在4-30℃間均可萌發,低於相對濕度54%則抑制病害發生。
為害症狀
冬瓜炭疽病主要危害瓜類的
葉片、
瓜蔓和
果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病。
苗期染病,子葉邊緣產生淡褐色稍凹陷病斑,半圓形或橢圓形,外圍常具黃褐色暈圈,後期病部長出紅褐色至黑褐色點狀膠質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子;嚴重時,病害發展到莖基部,引起鎰縮,使折倒枯死。
葉片染病,發病初始產生水浸狀小點,擴大後病斑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淡褐色,邊緣紅褐色;發生嚴重時,病斑連線成片,形成不規則形大病斑,病部長出小黑點,使葉片千枯,潮濕時葉面生出粉紅色黏稠物,乾燥時病斑易破裂穿孔。
瓜蔓和葉柄染病,產生黃褐色長條形病斑,稍凹陷,發展後病斑環繞莖蔓和葉柄,可造成葉片或植株病部以上枯死,高溫高濕時表面生粉紅色黏稠物。
果實染病,產生初呈水浸狀、擴大後為黃褐色橢圓形病斑,稍回陷,病部長出小黑點,高溫高濕時病部表面生粉紅色黏稠物,病部後期開裂。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和擬菌核(未發育成的分生孢子盤)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也可附在種子表面越冬。在環境條件適宜時,病菌在越冬器官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通過雨水反濺或氣流傳播至寄主植物上,從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先侵染下部葉片,逐漸向上部葉片發展,經潛育後出現病斑,遇有雨水,在受害部位的分生孢子盤產生新生代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引起多次再侵染。帶病種子發芽後直接侵入子葉,引起幼苗發病。
流行規律
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冬瓜炭疽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6-9月。年度間梅雨期間悶熱多雨、夏天悶熱多雷雨的年份發病重;秋季入秋晩、溫度偏高、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的田塊發病較早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大水大肥澆施、氮肥施用過多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留種與種子處理:從無病留種株上採收種子,選用無病種子。引進商品種子在播前要做好種子處理。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適樂時)消毒包衣,使用濃度為4-5‰,包衣後稍經晾乾即可播種。
茬口輪作:提倡與非葫蘆科作物3年以上輪作,以減少田間病菌來源。
加強栽培管理:深溝高畦、合理密植,並經常疏通四周的溝系,防止雨後積水和降低地下水位,中管棚和連棟大棚保護地棚內科學施肥,澆水施肥要小水少肥勤澆,增加開棚通風降濕。
清潔田園: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老葉,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深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
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可選用25%攏總好(
咪鮮胺+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33.5%必綠喹啉銅1500-2000倍液或7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10%
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500-3000倍液,或50%咪鮮胺錳鹽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敵菌靈400-500倍液,或25%溴菌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8液,或6惠生(腈菌唑+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80%好意鋅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間隔7-10天噴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