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特徵
冬瓜霜霉病病原為古巴假霜黴菌(學名: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Berk et Curt.) Rostov.),屬
鞭毛菌亞門真菌。孢囊梗單生或2-4根束生,從氣孔伸出,無色,主幹144.2-545.9微米,上部有3-5次銳角分枝。
孢子囊檸檬形,淡褐色,單胞,頂端有突起,大小(18.1-41.6)微米×(14.5-27.2)微米。孢子囊萌發後長出芽管,低溫時孢子囊釋放出遊動孢子,1-8個,在水中遊動後形成休止孢子,產生芽管。
該病原產生孢子囊適溫15-20℃,萌發適溫15-22℃。該病原除為害冬瓜外,還可侵染南瓜、金瓜、佛手瓜、西瓜、甜瓜、香瓜、黃瓜、西葫蘆、葫蘆、絲瓜和苦瓜等 作物。
為害症狀
冬瓜霜霉病主要為害葉片,幼苗期就能發病,結瓜期受害最重。葉緣或葉背面出現水浸狀病斑,早晨更為明顯,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黃褐色斑塊,病斑稍隆起,葉表面呈現明顯綠黃相間花斑症狀。濕度大時、葉背面長出灰黑色霉層,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後期病斑破裂呈網孔狀或連片致葉緣捲縮乾枯。初期由植株中下部老葉開始發病出現明顯症狀,逐步向中上部葉延伸。後期全株感染病害,造成植株全株葉片乾枯,嚴重的田塊一片枯黃。
侵染循環
病原在溫暖地區終年發生;在中國北方冬季棚室中栽培的瓜類,是主要初侵染源。
流行規律
該病菌侵入適溫為16-22℃,產生孢子囊的適溫為15-20℃,溫濕度尤其是濕度對病害流行起決定性作用。田間氣溫上升至10℃時開始出現病株,20-24℃適宜病害流行,高於30℃或低於15℃時病害受抑制。病菌發育和產孢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83%以上並保持4小時,結瓜期晝夜溫差大、濕度高、結露時間長,會誘發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化學防治
分級標準
冬瓜霜霉病病情分級標準如下:0級,無病斑;1級,下部葉片有零星病斑,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1/10以下,霜霉病症狀不明顯;2級,下部葉片有少量病斑,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1/10-1/4,霜霉病症狀不明顯;3級,下部葉片有病斑較多,中部葉片也有少量病斑,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1/4-1/2,霜霉病症狀明顯;4級,上部葉片也有少量病斑,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1/2-3/4,病葉部分枯萎;5級,上部葉片有較多病斑,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3/4以上,病情嚴重的葉片乾枯。
病害區別
由於品種的抗病性不同,以及所處的環境條件不同,冬瓜霜霉病的症狀往往出現多樣性。如有時整個葉片布滿許多黃色的角斑,而沒有黑霉;有時葉片出現一些多角形的圓斑,而在葉片的背面看不到黑色的霉層等。冬瓜霜霉病症狀的複雜性增加了識別病害的難度,而只有快速識別才能抓住時機,對症下藥。具體的識別方法如下:將病葉採下放入杯子中,加少許水增加病葉的濕度,將杯子口封嚴,在20℃左右的條件下保濕,約經過一個晚上,如果葉片的背面有黑色的霉層出現,即可斷定是冬瓜霜霉病;如果出現一些黏稠的液體,則為冬瓜角斑病;如果病斑上隱隱約約出現一些小的黃色黏稠物,則為
冬瓜炭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