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信息
| |
| |
| |
| 曹金亮、樊燕、張建萍、鄭麗媛、侯峰斌、段麗軍、宜慧 |
| |
| |
| 典型資源型地區 資源環境承載力 評價指標體系 資源優先開發區、資源最佳化開發區、資源控制開發區 |
成果摘要
本項目首先論述了山西省的資源環境狀況,分析了山西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方式及程度,並確定了相對適合山西省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建立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地質環境大氣環境、水環境、生態環境等七個方面)。 採用綜合評價方法,進行了山西省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地質環境、水環境、大氣環境、生態環境等單要素評價,將評價結果劃分為高、較高、中等、較低、低五個級別。在單要素評價基礎上進行了綜合評價,總體看,全省資源環境承載力整體呈中等偏低水平。利用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結果,研究了山西省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建設的合理模式,並將山西省劃分為資源優先開發區、資源最佳化開發區、資源控制開發區的資源環境管理分區。並分別對其提出了優先開發、兼顧保護,最佳化開發、重點保護,控制開發、加強治理的資源開發管理策略與環境保護措施。初步提出了典型資源型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為國土資源合理開發、促進資源型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本項目首先論述了山西省的資源環境狀況,分析了山西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方式及程度,並確定了相對適合山西省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建立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地質環境大氣環境、水環境、生態環境等七個方面)。 採用綜合評價方法,進行了山西省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地質環境、水環境、大氣環境、生態環境等單要素評價,將評價結果劃分為高、較高、中等、較低、低五個級別。在單要素評價基礎上進行了綜合評價,總體看,全省資源環境承載力整體呈中等偏低水平。利用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結果,研究了山西省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建設的合理模式,並將山西省劃分為資源優先開發區、資源最佳化開發區、資源控制開發區的資源環境管理分區。並分別對其提出了優先開發、兼顧保護,最佳化開發、重點保護,控制開發、加強治理的資源開發管理策略與環境保護措施。初步提出了典型資源型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為國土資源合理開發、促進資源型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