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漢化改革
六鎮之亂,又稱
六鎮起義。指的是在
中國南北朝時期的
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發起的動亂。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遷
洛陽後,六鎮的
鮮卑貴族和將士,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最後發起的反
漢化大起事。
太和改制後,六鎮成為改革後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拓跋鮮卑建國時,其所依靠的軍隊是以鮮卑人為主的部落兵,士兵身分很高,作戰勇猛。遷都洛陽後,部落兵發生分化,遷入河南者為羽林、虎賁,勛貴與士族同列;相反世守邊陲六鎮者則由“國之肺腑”逐步淪落為鎮戶、府戶,身分低下,由是引起六鎮軍民的普遍不滿。北魏末年,吏制敗壞,經濟衰退,六鎮遂成為各種社會問題的焦點。
孝明帝
孝昌元年(525年),六鎮爆發了武裝起事,昔日國之爪牙,今則成為反對北魏政權的“叛民”。北魏雖多次進兵鎮壓,但仍未將亂事平定,最後不得不依靠原六鎮所抵禦的柔然兵,才能把亂事鎮壓下去。亂事雖平,但六鎮軍民的安置,又成為一個棘手的社會問題,由是亦引發日後葛榮領導的更大規模的
河北起事。
京北六鎮
北鎮不設州郡,以鎮、戍領民,號為鎮民,主要是鮮卑拓跋部民,地位較高。隨著北魏疆域的擴大,強制漢族及其它族的大族豪強、部落酋帥徙邊。
文成帝以後,又不斷發配囚犯戍邊,從此鎮民的地位日益下降。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北鎮失去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加以進入
中原的包括拓跋在內的各族貴族加速漢化及
封建化,
而北鎮仍然保持著鮮卑化傾向,鎮民被稱為“
府戶”,屬於軍府,世襲為兵,不準遷移。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這種排斥鮮卑武人的政策在當時京城洛陽也能看到,以致造成在禁軍產生叛變。
北魏後期,
北鎮鎮民中貧富差別加劇。軍鎮的統治者是主將、參僚和豪強,他們因不能充當廷官而對北魏政府不滿。被統治的廣大鎮民遭受主將、參僚和豪強的欺凌奴役,土地被剝,承擔著繁重的官、私力役,還被洛陽政府視為“北人”,受到歧視。
北鎮鎮民中有不少人來自高車、山胡,他們和居住塞內的本族人
保持聯繫。山胡久居汾西和陝北。北魏時列入編戶的山胡承擔著租調徭役,不屬州郡的山胡仍由酋帥管轄,北魏政府常在他們中強徵兵丁,有時強行遷徙。高車分為東西兩部,一直保留部落組織,居住在六鎮邊塞一帶,對北魏政府承擔兵役和貢納義務。北魏政府委任山胡、高車酋長為領民酋長或其它官職,統治未列編戶的本族人民。在改鎮為州的地方,酋豪成為地方大姓,受公府、州郡辟舉。所以他們和洛陽政府既存在矛盾﹐又具有
利益上的一致。
矛盾發展
正光四年(523),懷荒鎮民忿鎮將於景不發糧廩,殺景反。不久,沃野鎮民
破六韓拔陵聚眾殺鎮將,攻占沃野鎮,改元真王。遂率義眾南下,又遣別帥衛可孤圍武川,攻懷朔。
懷朔鎮將
楊鈞擢武川豪強
賀拔度拔及諸子允、勝、岳為統軍、軍主,率眾頑抗。五年三月,魏遣
元彧鎮壓拔陵。衛可孤克武川、懷朔,俘度拔父子。五月,拔陵破元彧於五原。魏以
李崇代元彧為北討
大都督,
崔暹,元淵為副將。七月,拔陵大敗崔暹於
白道,李崇退守雲中。八月,東西兩部高車叛魏附拔陵,義軍大盛。孝明帝下詔改鎮為州,以求安撫。秀容人
乞伏莫於攻殺郡守,南秀容牧子
萬於乞真殺
太僕卿,俱反。為秀容契胡酋長爾朱榮鎮壓。十月,李崇免官,元淵代總
戎政。
賀拔度拔父子及武川
宇文肱等糾合鄉里豪強,襲殺衛可孤。孝昌元年(525)初,柔然主阿那率十萬眾,自武川西向沃野,為魏鎮壓拔陵。六月,拔陵圍元淵於五原,淵北走
朔州(原
懷朔鎮),
雲州刺史費穆棄雲中投爾朱榮於秀容。元淵遣
于謹說降已經起義的西部高車酋長乜列河重新歸附;阿那 敗拔陵於五原,大將
破六韓孔雀陣亡。拔陵被迫南下,在阿那和元淵的夾擊下,義軍二十萬為元淵所截降,拔陵主力失敗。北魏政府分徙降戶於冀(今河北
冀縣)、定(今河北
定縣)、瀛(今河北
河間)三州就食,幾個月後,起義於河北地區再發。
起義爆發
六鎮起兵
正光五年(524年)三月,沃野鎮人破六韓拔陵因與“高闕戍主,率下失和”,就殺掉戍主造反,自稱真王,改號元年。起義軍旋即攻克沃野鎮,然後北進包圍了武川、懷朔二鎮。
懷朔鎮將楊命令賀拔度拔和他的三個兒子
賀拔允、賀拔勝、
賀拔岳領兵迎擊。不久之後,魏以
臨淮王彧都督北討諸軍事,討破六韓拔陵,淮王彧帶兵屯駐雲中。四月,高平鎮民赫連恩等造反,推敕勒酋長鬍琛為高平王,攻高平鎮以應拔陵。魏將盧祖遷擊破之,琛北遁。起義軍衛可孤於同月攻陷武川,懷朔亦潰,勝父子俱為可孤所虜。
元彧被破六韓拔陵在五原打敗,北魏另一支
李叔仁率領的部隊敗於
白道。北魏改派李崇為北討
大都督,命
撫軍將軍崔暹、
鎮軍將軍廣陽
王深皆受崇節度。七月,崔暹違李崇節度,與破六韓拔陵戰於白道,大敗,單騎走還。拔陵併力攻崇,崇力戰不能御,引還雲中,與之相持。不久柔玄鎮鎮民發動叛變,
莫折大提攻占
高平,發動
關隴起義。至此,六鎮盡為鎮民所占。
關隴民變
後
莫折大提病逝,第四子
莫折念生繼續統軍,並派其弟
莫折天生帶兵擊敗元
志和歧州刺史
裴芬之指揮的魏軍,占領歧州、
涇州、涼州。北魏改派齊王蕭寶寅和
崔延伯代替患病的元修。孝昌元年(524年)正月莫折天生軍駐紮在黑水。魏岐州刺史崔延伯和蕭寶寅率眾五萬與莫折念生在
馬嵬爆發大戰,莫折念生戰敗,被“俘斬十餘萬”。莫折念生退保小隴,北魏軍占領
涼州南秦州起義軍首領
韓祖香被被北魏益州刺史魏子健擊敗殺死,張長命投降蕭寶簧。四月,高平鎮起義軍首領胡琛遣其大將万俟醜奴、
宿勤明達等攻擊北魏魏涇州,打敗蕭寶寅和崔延伯的大軍,蕭寶寅只能退保全定。
破韓兵敗
正光六年(525年),二月。北魏
胡太后和
元詡發動政變,解除了
元叉的兵權和職務,並殺死了元叉及其同黨。同時派出使節帶禮物出使
柔然,要求柔然出動部隊幫助北魏平叛。柔然首領
阿那瑰率兵十萬向西進逼沃野鎮,連戰連捷,大敗六鎮之軍。北魏也派元琛率軍自平城出發,進攻懷朔。六月,
元琛被破六韓拔陵在五原打敗,被迫向東撤退。元琛改變策略,開始分化招降起義軍。這個策略起到很好效果,乜列河率三萬人投降。元琛又趁破六韓拔陵截擊乜列河軍之際設下埋伏,打敗破六韓拔陵,破六韓拔陵渡河逃亡,北魏軍所俘六鎮兵民20萬被北魏政府分配在瀛、冀、定三州就食。孝明帝改元孝昌。
河北民變
六鎮20萬被俘兵民安置在河北三州之後,正逢河北遭遇水旱之災,無處就食,出現逃亡現象。
孝昌元年(525年)八月,柔玄鎮兵
杜洛周(一作吐斤洛周)聚
北鎮流民反於
上谷(今河北宣化),年號仍用真王。率師西上,圍燕州(今河北
涿鹿)。
九月,北魏派幽州刺史常景和幽州
都督元譚鎮壓,常景在
盧龍塞和軍都司沿線險要駐兵防守。
孝昌二年(526年),洛周攻破扼守軍都、居庸兩關的
魏軍,南下幽州,十一月,范
陽城民執幽州刺史
王延年。行台
常景以應義軍,洛周據有燕、幽。北魏安州石離、六城、解鹽戍將起兵回響杜洛周,杜洛周集合兵力進攻居庸關,攻克,元譚連夜逃亡。同時,鮮于修禮率當地六鎮兵民於定州造反,改元魯興,被北魏都督楊津擊敗,被迫東撤。四月杜洛周進攻薊城(今北京),打敗都督
李琚,但因常景的截擊,被迫退還上谷。五月,杜洛周派部將曹紇進攻薊南,但於七月曹紇所部被常景重創,杜洛周也在
范陽被擊敗。
八月,鮮于修禮所部發生內亂,修禮被元洪業所殺,元洪業又被
葛榮所殺。九月,葛榮所部與北魏元琛、
元融所部戰於白牛邏,北魏軍大敗,元融被殺。後元琛在
博陵被葛榮騎兵所殺。
孝昌三年(527年)正月,葛榮攻克殷州。十一月攻克冀州,十二月擊敗
源子邕和裴衍,進逼
鄴城。
武昌(528年)元年正月,杜洛周攻克定、瀛二州。二月,起義軍內部發生火拚,結果葛榮殺死杜洛周,並統領其軍。這時起義軍已經發展到幾十萬之眾。與此同時,山東之地爆發民變,邢杲於六月自立為
漢王,改元天統,後被
元天穆和
爾朱兆鎮壓。北魏其餘各地都由民變出現。
武泰元年六月,爾朱榮發動
河陰之變後,北魏朝廷為爾朱榮控制,爾朱榮調動四路大軍36萬人,進逼起義軍。八月,爾朱榮率精騎七萬自起義軍背後襲來。爾朱榮利用葛榮排兵時兵力分散的弱點,迅速擊破對手,葛榮被俘押至
洛陽斬首。十二月,葛榮部眾韓樓聚眾在河北幽州起事,被爾朱榮手下侯榮鎮壓。
關中變亂
孝昌二年(526年),
胡琛因為與破六韓拔陵不和,被殺。其軍由
万俟醜奴統帥,並於孝昌三年(527年)正月打敗蕭寶寅。同時
莫折念生發動反擊,相繼占領
東秦州、歧州、
幽州(今甘肅寧縣)、
北華州、雍州(今西安)、潼關,聲勢大振。三月,孝明帝宣布“中外戒嚴”,並下詔要御駕親征,但沒有實行。其後北魏派大軍進攻攻取潼關,九月,莫折念生被部將杜粲殺死,杜粲投降北魏。念生死後,其軍歸万俟醜奴統領。其後蕭寶寅害怕朝廷怪罪其征討不力,遂造反。孝明帝派
尚書僕射長孫稚鎮壓,蕭寶寅在部將侯終德背叛後,見魏軍勢大,投降万俟醜奴。至此,
關中地區都在六鎮亂軍的控制之下,永安六年(528年)七月,万俟醜奴稱帝,建年號神獸。
永安三年(530年)正月,爾朱榮以
爾朱天光為大都督率軍鎮壓關中叛亂。三月,万俟醜奴率軍進攻岐州,又派部將尉遲菩薩帶兵進攻武功,魏軍
賀拔岳所部擊敗尉遲菩薩,万俟醜奴不得不停止進攻岐州。七月,爾朱天光揚言要休整部隊,万俟醜奴信以為真,也讓士兵屯田。魏軍趁機突襲,打敗万俟醜奴所部,万俟醜奴在
涼州被俘。而後,万俟醜奴在關中諸部逐一被擊敗,關中平定。
蕭梁伐魏
正光五年(梁
普通五年),破六韓拔陵起事時。南方
蕭梁也趁機發動北伐。梁的主攻目標是
壽陽。八月,梁成景俊所部攻克魏童城。九月,攻克睢陵。梁軍趙景悅進攻
荊山,
裴邃帶領三千騎兵進攻壽陽,打破外城,並攻取狄丘、甓城、黎漿等城。北魏急派元琛、
酈道元、
元鑒等人帶兵救援,逼退裴邃所部,收復荊山,並擊退梁軍
王神念所部。
十月,裴邃再次督軍進攻北魏。裴所部攻克魏陵、曲木等城,其餘各部皆有斬獲,克
琅琊、檀丘、曲陽等地。裴又於正光元年於壽陽擊敗元琛所部,斬首萬餘級。五月,裴邃病死,
夏侯亶都督北伐諸事。同時,梁軍從益州方向北魏發動進攻,但被北魏軍擊退。
普通七年(北魏孝昌二年,526年)七月,梁軍趁著淮水暴漲,再次北伐。
元樹攻黎漿,夏侯亶攻壽陽。十一月,梁軍克壽陽。
普通八年(北魏孝昌三年)正月,梁軍克
平靖關、
武陽關、黃關峴。其後攻破臨潼、廣陵等城。十月,梁軍曹仲宗、
陳慶之所部圍攻渦陽,其後梁軍韋放增援。北魏
元昭所部五萬被擊敗,梁軍陳慶之乘勝追擊,“俘斬略盡,屍咽渦水,所降城中男女三萬餘口。”。三月,北魏郢州刺史元顯達降梁。
河陰之變
爾朱榮在六鎮之亂時候,鎮守晉陽。憑藉著鎮壓六鎮之亂,壯大了自己勢力,擁有極多雄兵。孝明帝因與胡太后不和,下詔爾朱榮入京。爾朱榮行至半路,卻又被下詔停止行程。
大通二年(528年),胡太后黨羽殺死孝明帝。爾朱榮藉口為孝明帝報仇,發兵攻陷洛陽,殺死大臣王公等兩千餘人,並將胡太后和幼帝沉入河中淹死,這就是
河陰之變。改立元攸為帝,是為孝莊帝。爾朱榮卻在此時返回晉陽,以大丞相之位遙控朝政。
起義結果
杜洛周上谷起義的第二年,原
懷朔鎮兵
鮮于修禮等率
北鎮流民反於定州的左人城(今河北
唐縣西),改元魯興,率師赴中山(今河北定縣)。魏以
楊津為定州刺史、行台,守中山;又遣長孫稚偕河間
王元琛率軍來援。四月,修禮大敗長孫稚等。五月,魏又以元淵為大都督﹐督元融、裴衍來援。八月,內奸元宏業殺害修禮,修禮部將葛榮誅之,代修禮領義眾堅持鬥爭。九月,葛榮趨瀛州,擊敗魏左軍都督元融,又俘殺
元淵,義眾大振,葛榮遂自稱天子,建國號齊,改元
廣安。
鮮于修禮起兵左人城後,恆州、朔州流民紛起回響。二月,西部高車
斛律洛陽起於
桑乾西,與費也頭牧子相連;四月,朔州城民鮮于阿胡據城反。斛律洛陽和費也頭牧子被爾朱榮鎮壓、阿胡率流民南下,七月,攻克平城。爾朱榮襲魏肆州,殺
刺史,得
賀拔勝。榮乘魏軍失利,積極網羅
北鎮酋帥、豪強,以岳、勝為別將,兵力日盛。
孝昌三年正月,葛榮敗
趙郡豪強
李元忠,克
殷州(今河北
隆堯東),進圍冀州。七月,
相州刺史
元鑒據鄴叛魏降葛榮。八月,魏遣
源子邕、
裴衍等攻鄴,斬元鑒;又遣子邕、裴衍逼葛榮。十一月,葛榮克信都,俘冀州刺史魏宗室元老
元孚及當州豪強潘紹等五百餘人。十二月,敗源子邕、裴衍等,進圍鄴城。
武泰元年(528)正月,定州長史
李裔以中山降,俘刺史楊津;瀛州刺史元寧以城降。葛榮克冀、定、瀛三州,據守鄚城的河間大族
邢杲和割據勃海的豪強高幹,各率部曲鄉里十餘萬戶南逃。二月,葛榮殺杜洛周並其部眾。三月,克滄州。至此,葛榮擁有燕、幽、冀、定、瀛、殷、滄七州之地,南圍鄴城,西逼併、肆、兵力極盛。
歷史影響
爾朱榮崛起
葛榮義軍發展的同時,爾朱榮勢力也急劇擴大,
高歡、
段榮、
尉景、
蔡俊等懷朔豪強先叛洛周,後背葛榮,投奔秀容。爾朱榮器重高歡,常參軍謀。并州刺史
元天穆與爾朱榮勾結,勸其襲取洛陽。武泰元年三月,爾朱榮以
胡太后鴆殺孝明帝為藉口,自晉陽出兵向洛陽,至
河陰。四月,立
元子攸為帝,沉太后於河,殺朝臣二千餘人。契胡酋長爾朱榮為首的
北鎮豪強、酋帥集團控制了北魏政權。
七月,葛榮圍鄴,眾號百萬。九月,爾朱榮率精騎出滏口(今河北
磁縣西北),與義軍展開會戰,爾朱榮使
侯景為前驅,高歡陣前誘降。葛榮輕敵,爾朱榮出奇兵,表里合擊,葛榮兵敗被俘。義眾星散,為契胡分頭押領。十月,葛榮犧牲於洛陽。
十二月,葛榮餘部
韓樓據
薊城反,爾朱榮以賀拔勝為大都督﹐屯中山以備韓樓。
永安二年(529)九月,爾朱榮遣
侯淵率兵鎮壓韓樓,韓樓棄薊城出走,途中被俘殺,六鎮起義至此失敗。
北魏分裂
高歡不僅有一個“
賀六渾”的鮮卑名字,還娶了一個鮮卑貴族出身的
婁昭君之後為妻。他實在是一個鮮卑化了的漢人。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北方爆發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的大起義。高歡認為時機已到,便帶著個人野心,先後參加了破六韓拔陵、杜洛周、葛榮等領導的起義隊伍。在義軍中暗集死黨,窺測時機,發展個人勢力。後來,他看到契胡酋長爾朱榮勢力強大,便與死黨尉景、段榮等叛離義軍,投奔爾朱榮,並很快贏得爾朱榮的信任,取得親信都督(爾朱榮衛隊長)的職位。永安三年(530年),魏孝莊帝誘殺爾朱榮於洛陽,高歡乘爾朱氏混亂之機,說動當年被爾朱榮兼併的六鎮起義軍二十餘萬眾軍民歸順自己,並把他們帶往河北,,這二十多萬之眾的六鎮兵民,遂成為日後高歡起家的政治資本和軍事力量。
第二年,即北魏
普泰元年,高歡率眾進據冀州(今河北
冀縣),籠絡當地世族地主,利用民族隔閡,煽動反爾朱氏情緒,一時人聲鼎沸,勢力陡增。
永熙元年(532年)三月,
爾朱兆率二十萬大軍進攻高歡。高歡以逸待勞,
以少勝多,重創爾朱軍,乘勝進據魏都洛陽,成為實際控制北魏政權的“
太上皇”。這年的七月,高歡攻克晉陽,徹底剷除爾朱勢力。在晉陽建立大丞相府,定居晉陽遙控朝政。從此,高歡及後來的
北齊歷代帝王,刻意經營晉陽,使晉陽成為北魏、
東魏、北齊三代實際上的政治中心,史稱“
霸府”。
永熙三年(534年),
北魏孝武帝不甘作高歡傀儡,高歡兵進洛陽廢其帝位,另立元善見為帝,遷都
鄴城(今河北
臨漳),史稱東魏。另一軍閥
宇文泰率領自己的部眾西入潼關,亦擁立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北魏遂告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