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城市建設方面,六盤水市 是貴州省第三大城市(貴陽是貴州省第一大城市,第二大城市則是遵義);在經濟發展方面,六盤水市的人均GDP居貴州省第2位,僅次於貴陽市,亦是貴州省僅有的2個上萬元人均GDP的第2個。六盤水市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超412億元,增長11.5%,城市競爭力處於中國城市前200名水平。
到2010年,六盤水的市中心城區建成面積為68平方公里(僅次於貴陽市),市中心城市人口為50萬(次於貴陽及遵義),市中心區由黃土坡片區、鐘山開發區、鳳凰新區、德塢新區、雙水新區、水鋼片區、荷城片區7個片區組成。
六盤水——“江南煤都”!是我國長江以南1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中最大的煤炭資源基地,同時也是江南地區重要的煤炭鋼鐵工業基地。煤炭預測儲量569億噸,品種全、質量好、易開採,其中煉焦煤保有儲量95億噸。煤層氣和淺層天然氣的儲量在1萬億立方米以上。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17萬千瓦,平均每平方公里118千瓦,高於全國平均值。通過西電東送的建設,將形成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的電力生產體系。
六盤水市是國家確定的“攀西——六盤水地區資源綜合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國土資源重點開發的地區,又是國家西部大開發南、貴、昆經濟帶中的重要結點城市。解放後,特別是經過“三線”建設和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建設,六盤水已發展為一個經濟門類較多、社會事業較全面的新興工業城市。已建成水城礦務局、六枝工礦(集團)公司、盤江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水城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水城發電廠、盤縣發電廠、水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六盤水煤炭機械廠、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六盤水分公司、貴州勝景化建有限責任公司等一大批大中小型企業,形成年生產原煤2160萬噸、生鐵130萬噸、鋼130萬噸、鋼材100萬噸、水泥175萬噸、電力裝機110萬千瓦的生產能力。煤炭、電力、冶金、建材成為六盤水的支柱產業。以核桃乳、洋芋片、富硒茶、山城啤酒、礦泉水、生物製藥為代表的系列綠色產業得到較快的發展,逐步上規模、上檔次,並將成為六盤水的後續支柱產業。
六盤水市的中國國內友好城市為大連市。
序 言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團結人民、推動發展的精神支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增強綜合國力,是時代賦予的重任。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全球化都將體現於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將成為21世紀社會全面發展的根本條件。
只有經濟科技的發展,沒有文化的發展,不足以構成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僅是政治地位的提高,經濟生活的富裕,文化生活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內容。繁榮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政治、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凝聚和激勵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自身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就意味失去了獨立的品格、尊嚴和未來。要在新時期實現我市的騰飛,必須努力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淵源於五千年文明,植根於當代社會主義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各族人民的強大凝聚力,是形成我市各族人民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強大動力。
我市的社會發展必須是三個文明的協調發展,是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從全面實現我市既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出發,結合我市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特制定《六盤水市“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
第一章 “十五”時期文化發展概況
一、“十五”時期文化發展概況
“十五”期間,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文化的發展和藝術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必要的物質條件,我市的文化建設得到了較為全面的發展。
(一)民眾文化活動有了新的進展
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初步改變了文化部門獨家辦文化的觀念,走出了一條“民眾文化民眾辦”的工作路子,形成了社區文化、村鎮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等同步發展的新格局。“三下鄉”、“四進社區”、“廣場文化周”、“蒲公英計畫”、“2131工程”、文化扶貧等文化活動此起彼伏。這些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豐富了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十五”時期,我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加快,先後新建、擴建一批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和鄉級文化活動中心。特別是縣級圖書館和文化館建設,被列為2004年省、市“十件實事”。到目前為止,市和各縣(特區、區)都建有圖書館;建有3個縣級文化館;建成鄉鎮文化活動中心(精神文明活動中心)55個。
(三)文藝培訓、創作成果纍纍
“十五”時期,我市文藝創作和培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培訓方面,堅持常年開辦包括少兒鋼琴、長笛演奏、舞蹈、揚琴等項目的各類青少年培訓班,共輔導培訓10000餘人次,培訓人員中獲省級以上獎20餘人次。此外,還不定期對各單位自行開展的民眾文化活動進行輔導。在創作方面,“十五”期間,共發表作品(省級以上)96件,湧現出了一批文化精品,獲省級以上獎78件,其中《奔向未來》、《文化園是我家》分別獲國家文化部頒發的第二屆蒲公英金獎和創作銀獎;2003年3月《迎親歌》獲第四屆老年合唱比賽金獎,同年8月,再次獲第二屆“西部民歌、民歌手大賽”金獎;2004年8月,我市創作的曲藝《傘下情》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上獲入圍獎,攝影作品《天下糧倉》獲優秀獎,董成獲“優秀農民畫家”稱號,徐承波獲“提名農民畫家”獎。市文工團組織的山鶯合唱團2000年在廣東省獲“中山火炬杯”中國合唱節優秀獎,2004年又在江蘇省無錫市獲“第六屆中國合唱節”合唱比賽銀獎,2005年在雲南省昆明市舉辦的“聶耳杯”合唱比賽中獲金獎。
(四)重大文化活動有聲有色
通過舉辦各種大型文化活動,豐富城市文化氛圍,增加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知名度,是近幾年來我市文化工作的重點。“十五”期間,成功舉辦了“中國涼都六盤水消夏文化節”、“金秋烏蒙”等重大文化活動。各縣(特區、區)結合實際,在民族節日、春節等適時認真組織開展大型文化活動。“中國涼都六盤水消夏文化節”緊緊抓住我市的氣候優勢,通過抓活動來打造“涼都”品牌,通過打造“涼都”品牌來豐富活動內涵,極大地繁榮了“涼都”文化,豐富了全市文化生活,樹立了六盤水文化新形象,為文化強市建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搞好城市文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五)文物工作卓有成效
“十五”期間,我市文物工作成績顯著,有些工作在全省和全國處於領先地位。盤縣大洞考古成果豐碩,《大洞遺址保護規劃》已編制完成。文物修繕方面,對盤縣普安州文廟、水城高家度鐵索橋、盤縣北門樓及古城垣、大威寺茶廳、謝家祠堂六角亭、六枝郎岱周家大院、岩腳龍氏舊宅(東洋樓)、岩腳清代油榨房、水城玉舍錢家印樓等11處省、市級文物作了初步修繕,並對國家級文保單位盤縣大洞遺址的保護利用設施進行了修建,遊覽線路、圍牆、陳列室基本完成。考古發掘與研究方面,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辛辛拿堤大學對盤縣大洞遺址進行合作考古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並分別在中國《人類學學報》、美國《亞洲透視》上發表;由我市文管所人員主持的《貴州盤縣大洞舊石器遺址綜合研究》項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對市中心區黃土坡漢代遺址、六枝岩腳老坡底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六枝岩腳老坡底遺址是我省首次發現的河流階地上新石器晚期和夜郎時期的聚落遺蹟,這在夜郎考古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對盤縣三疊紀海生脊椎動物群化石產地進行了調查研究,繪製了保護範圍圖,提出了保護方案,並組織專家對地層作了專項研究。完成了六枝特區毛口鄉文物考古調查和全市的古驛道普查工作。
(六)文化市場管理逐步有序
“十五”期間,我市娛樂業、音像製品出租零售業、圖書銷售業、印刷業發展較為迅速,規模逐步擴大、檔次不斷提高。現全市共有歌舞娛樂場所73家,文化藝術培訓機構15家,電影放映場所2家,農村電影放映隊53支,工藝美術裝潢機構50家,電子遊戲廳70家,茶室、咖啡屋、酒吧50家,老年活動娛樂室72家,檯球室28家,保齡球館1家,音像製品出租、零售315家,網路文化經營戶165戶,印刷業36家,書報刊發行169家。共解決就業人員10000餘人,繳納稅金3500萬元。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水平,增強“掃黃打非”力度,文化市場活躍有序,健康繁榮。
(七)文化產業發展條件趨於成熟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休閒時間的增加,人民民眾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有大幅度的增長,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通過2004年和2005年消夏文化節的成功舉辦,文化產業發展已具備較好基礎。近年來,全市文化產業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產業體系,並顯示出清晰的發展脈絡和較強的生命力,對滿足全市人民文化生活需求起到了基礎性作用,為推動全市經濟成長、刺激消費、增加就業、培植稅源做出了積極貢獻。人民民眾的文化意識普遍增強。
(八)公共文化事業服務與管理逐步最佳化
全市各級圖書館通過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加強內部管理,最佳化服務,樹立讀者至上的良好風尚,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充分發揮了文化公共事業作為精神文明載體的作用。
(九)檔案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十五”期間,我市檔案事業基本完成了各項目標和任務,檔案工作在全市的三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檔案工作,檔案法制宣傳和執法檢查不斷深入。二是檔案部門的工作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機關檔案規範化管理工作健康發展,經費投入不斷加大,“六防”措施,安全保管條件得到改善。各級檔案館規範化建設不斷提高、館藏檔案不斷豐富。三是農業農村檔案工作邁出了新的步伐。四是檔案編研工作取得新成果,完成了《六盤水重大事故實錄》、《六盤水重點工程簡介》的編輯和印刷出版工作。五是檔案學會換屆工作順利完成,學會組織健全,保證了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十五”期間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事業投入總量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文化事業建設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還不相適應。
(二)文化體制改革不夠深入,思想仍不夠解放。政事不分的舊觀念、舊工作方法仍然存在。
(三)文藝創作與時代進步,人民民眾的需要之間距離有所擴大,文藝尖子人才缺乏、文化藝術隊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
(四)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同文物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民族民間文化亟待搶救。
(五)部分基層組織未按國家和文化部關於農村文化建設要求做到“五納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必須納入各級人民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領導任期目標責任)。
(六)市、縣各級檔案館面臨著搬遷和新建;農業農村檔案工作規範化管理程度不高;各級檔案工作現代化管理滯後。
第二章 “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工作任務
一、“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緊緊圍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的原則
“十一五”時期,我市文化發展要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原則,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堅持以人為本,保障和實現人民民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使廣大人民民眾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的地位、方向、動力、思想、格局和目的的認識,衝破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做法和體制機制性障礙,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
----堅持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吸收和借鑑其它外來優秀文化成果,始終把文化創新作為文化發展的戰略基點和前進動力,積極推進文化與經濟、科技融合發展,大力提高我市文化自主創新能力。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
----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不斷增強我市文化的實力和競爭力。
----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健康快速發展。
----堅持城鄉、區域文化的協調發展,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加大對農村文化投入,形成城市帶動農村的發展格局。
三、“十一五”規劃總體目標
初步構建市、縣、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比較完善的文化事業管理體制和充滿活力的運行機制,文化事業單位實行全員聘用制,文化產業單位實行“政企分開、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運作模式。加強社會文化網路建設,實現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鄉有文化站的目標,完善和擴大市圖書館的多樣性服務功能,完成市民眾藝術館、市博物館的建設並投入使用。開展好“文化先進縣”、“萬村書庫”、“文化先進鄉”等重點文化創建工程。繼續實施“2131工程”,加快農村電影放映隊伍建設,到“十一五”中後期,每個鄉鎮至少有一隻農村電影放映隊伍。加快創作隊伍建設,推出2—3個體現民族特色、反映時代精神的藝術精品。抓好人才培養,營造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建設一支規模較大、素質較高的文化工作者隊伍,為文化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項目的實施,充分利用市內和市外市場,拓展文化發展空間,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開放格局。文化產業有較大發展,文化市場發育完善,繁榮健康。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執法監督,提高執法水平。市、縣兩級綜合檔案館(庫)設施完備、功能完善、技術先進、館藏豐富、利用活躍,充分發揮檔案安全保管基地以及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中心的功能;全市各級各類檔案室收集齊全、整理規範、利用便捷、移交及時;建立市、縣(特區、區)檔案信息網路,實現全市檔案信息資源共享;進一步加強檔案法制建設,實現檔案工作依法管理。
四、“十一五”時期的工作任務
(一)加強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
公益性文化事業以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素質為主要目標,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圖書館事業、文化館事業,大力發展以社區文化為基礎的農村文化、民眾文化、少兒文化、老年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等各項社會文化事業。
1.整合資源,充分發揮現有文化設施的作用。充分利用現有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等基礎文化設施,通過深化文化事業單位的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科學設定內部機構,合理定編、定崗、定員,精簡富餘人員,最大限度發揮現有文化基礎設施的作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形成互為補充、交相輝映的市、縣、鄉三級文化服務網路,為全市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2.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作。採取有效措施,保護瀕危的民族文化遺產,建立適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工作要求的專業工作隊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提供資料基礎和理論指導,分期建立各級各類民族民間文化博物館或資料館,合理開發利用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建立一批民族民間文化產品的生產基地,發展民族民間文化產業,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在全社會形成自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1)2007年前,市、縣兩級人民政府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全面開展“六盤水市民族民間文化搶救保護工程”的普查工作,採取地毯式的普查方法,對本市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作一次“大到村落,小到荷包”的全景式的梳理,力爭摸清家底,完成所有文字資料的收集、音像資料的拍攝、圖片資料的徵集與資料的登記工作等,並著手建立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檔案。
①公布首批“六盤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名單;
②建立並公布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③公布六盤水市民族文化村寨名單;
④公布六盤水市民間文化之鄉名單;
⑤劃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⑥編輯出版《六盤水市民間藝人小傳》。
(2)2007年,組織拍攝電視系列專題片《六盤水市民俗》。
(3)2008年,對前兩年普查工作中收集、徵集的文字、圖像、圖片、實物等資料進行分類、補缺、整理等工作。
(4)2009年至2010年,編輯出版《六盤水市民俗圖錄》、《六盤水市民俗分布地圖集》、《六盤水市民間敘事長詩集成》、《六盤水市民間美術集成》等。在做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基礎上,將民族民間文化開發與旅遊相結合,積極配合旅遊部門做好旅遊景點與民族民間文化較為豐富的民族村寨相結合,使保護與開發利用相得益彰。
(5)2010年,舉辦“六盤水市民族民間文化搶救保護工程”成果展示、展覽、演示等。
3.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新建六盤水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展覽館、影視城,實現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有文化站的目標,建設一批行政村文化室和社區文化活動陣地,基本形成市、縣、鄉、村(社區)四級文化服務體系。
4.加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2010年前,基本完成市、縣分中心的建設。以基層圖書館、民眾藝術館、文化館、鄉鎮文化站和社區文化活動陣地、村文化室、校園網、有線電視網為依託,建設遍及城鄉的文化信息資源服務網點。依託實施“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農村中國小校,開展基層服務,通過兩個工程的結合基本建成遍布全市的工作網路,實現文化信息資源的共享。
5.加強藝術創作和演出。以滿足人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為目標,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精神文明建設規律和藝術自身規律的藝術創作、生產機制,加強市文工團和民眾藝術館的建設,進一步繁榮我市的藝術事業。
(1)實施精品工程。集中力量,統籌規劃,重點組織好具有六盤水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藝術精品的創作和生產。創作出一批具有較高思想性、較高藝術價值和市場前景的舞台藝術作品、電視作品及音樂、美術、文學作品和圖書、音像製品。
(2)增加農村、社區演出場次,完善演出補貼制度。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要面向基層、農村、工廠、學校等,積極開展演出活動。市、縣每年送戲下鄉演出場次比“十五”期間增加30%。
6.加強部門協作和地方配合,繼續實施“文化先進縣”、“文化先進鄉”、“文化藝術鄉”等創建活動,全面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到2010年,在全市建成25個具有示範作用的文化先進鄉(鎮)。
7.加強“三線”文化建設。六盤水市“三線”文化底蘊十分豐富,為了更好地展現、宣傳“三線”精神,在“十一五”期間建立一座大型博物館,在其中設立礦山博物館展區,集中展示我市的“三線”建設文化,並與旅遊部門配合,發揮我市能源、原材料、電力、建材工業基地作用,開發工業旅遊項目。
8.繼續實施農村電影“2131”工程,促進農村電影放映業的發展,解決農村看電影難的問題。“十一五”期間,配齊46台放映設備,增加農村放映員46名,使每個鄉(鎮)有一支農村電影放映隊。
9.加強對未成年人、老年人和進城務工人員等群體的文化服務力度。進一步加強面向老年人和未成年的文化服務,豐富服務內容,完善服務條件,提高服務質量。通過實施未成年人文化建設項目,推出一批新創少兒文藝作品,打造一批少兒文藝活動品牌,建立一批未成年人文藝活動培訓基地,造就一批未成年人文藝工作骨幹。大力推動老年文化工作。關心進城務工人員的文化需求,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文化權益,支持進城務工人員自辦藝術團體,開展藝術創作活動。積極開展向進城務工人員送書、送戲、送電影活動。
10.加快文物博物事業建設。繼續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國發〔1997〕13號)、《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文物工作的通知》(黔府發〔1996〕69號)精神,積極穩妥地依法做好文物的保護、建設和管理工作,推進文物工作的全面發展。處理好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的關係,既要按照文物保護的原則促進文物事業的發展,又要合理利用好文物為社會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處理好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的關係,在堅持文物工作方針的前提下,積極支持旅遊產業的開發,使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1)加強宣傳和認真執行《文物法》,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針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統籌安排、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原則。加強與公安、工商、建設、規劃、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的聯繫,建立文物保護聯席會議制度。
(2)全面落實“五納入”。將文物保護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
(3)加強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及搶救力度。根據輕重緩急,分期分批對文物進行搶救修繕。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實現對文物的合理利用,加強對社會流散文物,出土文物的徵集工作,為保護可移動文物和豐富館藏文物打好基礎。進一步深化大洞遺址保護規劃,在2009年內完成二期保護利用工程。抓緊明代大型城址的保護規劃,做好盤縣城關、六枝特區郎岱和岩腳三個古鎮的保護修繕規劃。
(4)進一步開展全市文物普查和勘探、摸清全市文物家底,做好申報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前期工作,做好少數民族典型村寨的調查工作,在此基礎上申報一批省級民族保護村寨。
(5)健全文博管理機構,完善管理體制。逐步建立六枝特區、鐘山區文物管理所;建立大洞遺址保護所;將市文物管理所更名為市文物局;建立市博物館機構,“十一五”期間博物館全面向社會開放;建立市自然博物館機構,將六盤水國家地質公園風貌、地質遺蹟和古生態遺蹟以及古生物標本向社會全面展示。
(6)加強文博系統職工隊伍建設。著重引進文博專業人才,調整充實業務幹部隊伍,並根據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培訓計畫,選派職工參加培訓。
(7)建立文物安全保衛體系,與公安、工商、國土資源等部門聯合行動,依法打擊各種文物犯罪活動,依法整治和規範文物市場秩序。
11.加強文化市場建設。按照控制總量、調整結構、規範發展的原則,以音像業、娛樂業、演藝業、網路文化為龍頭,全面推動我市文化市場各個門類實現結構最佳化、產業升級、規範發展。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
(1)加強文化市場管理。不斷改進管理手段和方法,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強化管理。加強管理部門對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領域的調控職能。降低文化市場的準入門檻,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文化經營。建立健全民眾監督和舉報獎勵制度,打擊侵權盜版,保護智慧財產權。
(2)促進文化市場繁榮。促進歌舞娛樂場所的大眾化經營,扶持發展健康文明適應廣大民眾消費水平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項目,大力扶持發展連鎖經營、超市和電子商務,以連鎖化、主題化、品牌化為目標發展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
(3)加強文化市場稽查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市、縣、鄉文化市場稽查隊伍。加強文化執法人員培訓,建立健全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加強行政執法監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立高素質的文化執法幹部隊伍。
12.加快出版物發行和新華書店建設。
(1)出版物的發行在“十一五”期間,每年遞增7—8%, “十一五”時期發行總量突破3000萬元。
(2)發行網點規劃
為了適應六盤水中心城區城市發展規劃需要,按照“貴州省出版物發行網點設定規劃”的要求,建成水城縣新華書店雙水綜合樓二期工程(即物流配送中心,建設規模為4000 m2,投資250萬元,擬在“十一五”時期建成並投入使用)。在鐘山東路,鳳凰新區、發耳電廠所在地各建一個出版物發行網點。
13.加強檔案事業建設。嚴格執行國家、省有關檔案法律法規,規範檔案管理行為,依法行政,依法治檔。市、縣綜合檔案館實現計算機管理檔案,加快檔案數位化進程,建立起館藏檔案目錄資料庫、重要檔案全文資料庫和聲像、照片等特殊檔案的多媒體資料庫。合理配置檔案館資源,完善檔案館功能,實現檔案館基礎和設備現代化,全面提高檔案館工作水平。探索有效促進檔案管理的新方法,加大基層檔案管理監督力度,確保歸檔檔案準確、完整,整理規範,利用便捷。加強市、縣綜合檔案館館藏檔案的保護工作,加大珍貴重點檔案的搶救與保護力度。進一步做好檔案和已公開現行檔案開放工作,豐富利用形式,擴展服務範圍,提高服務水平。
(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民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十一五”期間,要通過創新機制、鼓勵和支持非公有經濟發展文化產業,加強主導產業建設,培育一批強勢文化企業,打造一批文化產業品牌,形成門類較為齊全、結構較為合理、技術較為先進的文化產業體系,使我市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各級政府文化產業主管部門要逐步實現由文化產業要素資源配置向文化發展巨觀環境設計與管理體制的過渡,完善巨觀調控、規劃指導和協調服務作用;發揮市場配置文化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打破行業壁壘、地區壁壘、體制壁壘;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文化產業,挖掘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的發展潛力。實施“人才興文”、“品牌興文”、“市場興文”和“技術興文”四大戰略,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和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投身文化產品創新和文化品牌建設,推動文化產業的技術、產品、品牌、市場和資本的融合,努力保證文化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不斷增強我市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提升文化的發展能力。
1.發展重點文化產業。
(1)演藝業。利用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優勢,把每年的5月至10月定位為黃金演出季節。扶持、引導歌舞廳、夜總會等娛樂場所舉辦健康的文藝演出,並逐漸上規模、上檔次。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演出經紀機構,把外來的高水平演出引進我市,把我市具有濃郁地方風情的民族民間表演藝術推介出去,努力培育演出市場,促進我市演藝業的繁榮和發展。
(2)娛樂業。推動新建、擴建、改建1—2個有影響的帶有標誌性的大中型娛樂場所,如荷城花園、明湖公園等“主題公園”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建成一個集娛樂、購物、餐飲於一體的大型兒童娛樂娛樂場。引導、扶持、建成5—10家電子娛樂遊戲經營示範戶,帶動我市電子娛樂遊戲業健康發展。引進1—2項國內最新的、最熱門的娛樂項目登入我市,豐富和繁榮我市的文化娛樂業。
(3)網路服務業。2007年底,規劃、扶持、引導建成5個計算機終端總數達到100台以上的網路優質服務示範戶,規範管理,用健康合法的良好經營模式帶動全市網路服務業的健康發展。推動網咖連鎖經營,到2010年,培育和扶持一批信譽好、實力強、經營規範、有市場競爭力的連鎖網咖,使規範化、規模化、主題化、品牌化的網咖連鎖經營企業成為網咖行業的市場主體。加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建立標準統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電子政務信息網路平台。
(4)圖書音像業。建成1—2處大中型的圖書音像城和連鎖店,把零星攤點集中管理並形成合力共同發展。改善目前圖書銷售市場中種類單一、價格偏高、服務方式不靈活等現狀。規範建成多處二級批發店,降低進入我市圖書市場的成本價,使消費者受益和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建立健全圖書音像製品依法追究制度,加強市場法規建設,嚴厲打擊侵權、盜版,有效保護智慧財產權,保障守法經營者的權益。
(5)電影業。合理布局城區放映網點,除在市中心建成涼都多功能文化影視城外,並分別在德塢、雙水、六枝城區、郎岱鎮、盤縣老城、紅果各建一個影視城。構成覆蓋主要城鎮,方便民眾的影視活動場所,解決城鎮居民看電影難的問題。培育農村電影市場。採取土地優惠等政策,吸引境內外投資者,以投、融資等形式參與我市電影院的建設,提升電影放映環境檔次,為觀眾提供更方便快捷更舒適的電影放映服務。
(6)出版印刷業。鼓勵過小過散的印刷企業通過合股、兼併等方式做大規模,達到規範和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避免資源重複浪費,合理引導部份企業向特色化、專業化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出版印刷企業。
(7)文化培訓業。充分發揮群藝館等文藝團體的專業技術力量和利用現有場館設施集中辦班,不斷豐富培訓班的培訓內容,擴大招生規模,使我市的培訓業最大限度滿足民眾的需求。利用品牌培訓班和連鎖經營培訓等形式,在規範我市培訓業管理的同時,進一步開拓該領域的市場前景。
(8)城市會展業。進一步開發我市的“涼都”品牌,利用好“涼都”的環境資源優勢,把六盤水市建成一個集文化、旅遊和承辦各種大型會展為一體的貴州西部大城市,逐步將我市培育成為可承辦全國及國際各類大型會議和展覽的基地。
(9)藝術品市場。發揮地方特色優勢,通過政府扶持將水城農民畫、少數民族工藝品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藝術品引入市場。舉辦高水平的畫展、影展、工藝品展等培養公眾消費藝術品業的消費意識。通過融資建造1處上有一定規模有較高檔次的展覽館、畫廊,拉動市民對藝術品的需求,從而帶動周邊到我市的藝術品市場消費、投資等。完善政策,規範、放寬藝術品市場的買賣。
2.建立文化產業發展新機制,營造良好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
(1)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加深對文化產業的認識,充分認清發展文化產業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及我市實現歷史性跨越的地位和作用,把指導文化產業發展列入黨委政府工作日程,定期研究本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強化對文化產業的領導和協調。逐步建立起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文化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機制。推進文化產業管理創新。
(2)文化產業管理機構要調整管理理念,把最佳化服務作為促進產業發展的關鍵性措施和最佳化產業發展環境的基礎工程。積極推進管理理念和思路創新,將文化產業管理部門的工作重心從整合生產要素轉移到設計和整合系統資源,以及創造生產要素的聚集機制上來;減少事務性工作,強化巨觀管理和過程監管。從體制、政策和實際運作三個層面上推進政企分開、企事分開,理順文化產業管理機構與市場、社會的關係。
(3)各文化產業單位,要以提供優質文化服務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增強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吸引力。
(4)建立健全上下貫通的文化產業發展管理機構,統一規劃、協調,指導本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問題。集聚文化產業管理、協調、研究等各類人才,努力打造國有民營高素質的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文化產業項目策劃人才隊伍、文化產業中介行銷人才隊伍。
3.加速推進產業融合,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
鼓勵各文化企業以原有文化產業為基礎,拓展新的文化產品的市場空間。主動破除體制壁壘和產業界限,圍繞文化產業的投資、創作、設計與策劃、藝術生產、市場行銷等,完善文化產業的價值增值鏈,促進文化產業的技術融合、產品融合、品牌融合、市場融合和資本融合,創造更多新的產業發展條件、產品開發空間和機會,搶占文化產業在下一輪產業融合中的主導地位。
(1)推進文化藝術生產與藝術創作、設計和諮詢機構的融合。通過制度創新,強化文化企業與藝術創意機構的利益聯繫,整合資本、創意和生產資源,提高文化藝術產品的整體水平,共同做大市場、做強企業。
(2)推進文化藝術生產企業與文化市場行銷企業的融合。通過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強化文化企業的品牌意識和市場意識,面向大眾需要和實際生活,提供有品味、有市場、有影響的文化產品。發展與文化行銷企業的戰略聯合,引導文化企業從文化藝術品的生產環節向行銷環節延伸。
(3)推動系統內文化企業與系統外文化企業和其他行業企業的融合。鼓勵文化企業圍繞自身的文化產品生產,主動向其它產業尋求合作,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外延,共同開發交叉領域創新的發展機會和發展空間。建立和發展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提高合作質量和成效。
(4)推進與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的融合。積極創造條件,發展對外文化產業合作渠道,引導文化企業以優勢產品為紐帶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合作,進入發達地區強勢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在合作過程中提升我市文化企業的產品生產能力和市場運作水平。
4.鼓勵和支持非公有經濟發展文化產業,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
積極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允許非公有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多種方式進入。民營資本投資開發的文化產業項目和投資建設的文化設施,在市場準入、土地使用、信貸、稅收、上市融資等方面,享受與國有經濟投資的項目同等待遇。
5.發展行業協會,扶持中介服務
鼓勵和支持非政府性質的獨立文化行業協會的發展。促進文化產業單位守法經營、公平競爭,維護文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引導行業協會以集中辦理公共事務、維護共同利益、提高行業發展質量和減少運作成本的方式創造會員價值,形成協會成員單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引導行業協會制訂行業標準、開展從業資格認證、組織行業交流、招商引資活動等,並就文化產業政策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議。鼓勵文化中介機構向規模化、網路化、品牌化、規範化方向發展。逐步實現協會等中介組織與政府的分離,引導和支持社會化文化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充分發揮中介機構在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資金和技術的引進、市場建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三章 保障措施
一、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文化事業的財政扶持力度
(一)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扶持力度,改變長期以來對文化事業投入總量偏少,比例偏低的狀況。“十一五”期間,我市文化事業投入增幅不低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
(二)區別不同性質的文化單位,實行不同的投入政策。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各級財政要加大投入力度,以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對既有公益性又有經營性的事業單位,各級財政區別情況給予財政補貼;對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各級財政可逐步減少到最後停止投入。
(三)制定和實施配套政策。對我市文化設施建設實行優惠政策,包括優惠提供建設用地或減收土地租金,減免建設中的各項費用。嚴格執行《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新建居民住宅區須配套建設公共文化設施等。在國家扶貧專項資金中拿出一定經費用於文化扶貧;在民族事業費中拿出部分經費用於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事業建設。
(四)各級政府設立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用於繁榮文藝創作、文化扶貧、藝術教育、文物保護及其它重點文化建設項目及重點文化活動的開展。
二、深入文化體制改革
“十一五”期間,我市文化體制改革務必取得突破性進展。要建立起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相一致,與文化藝術自身發展規律相符合的文化事業體制和運行機制。實行“民眾文化民眾辦、社會文化社會辦”。加大對社區文化、民族文化、企業文化及校園文化的指導和管理力度。
(一)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制經濟進入法律法規未禁止進入的文化產業領域。逐步形成以國有文化企業為主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參與、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社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
(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文化單位的重組改造。鼓勵非公有制經濟以技術、品牌、智慧財產權等生產要素作價參股,或以投資、參股、控股、兼併、收購、承包、租賃、託管等形式,積極參與國有文化單位的資產重組,推動國有文化單位的產權結構調整。
三、建立和規範各類獎勵制度
(一)大力表彰文化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每三年評比表彰一批文化工作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樹立文化工作的榜樣。
(二)建立市級優秀劇(節)目獎勵基金,規範各類文化藝術獎勵標準和名稱,促進藝術創作的發展與繁榮。
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大力培養和使用文化藝術人才
(一)加快人才培訓,採取“送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培育藝術人才,逐步實現文化藝術隊伍的知識化、專業化。
(二)採取保送或委託高等藝術院校代培的辦法,培養致力於發展我市文化藝術的高、中級專業人才。
(三)不拘一格提拔使用對我市文化藝術事業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人才;不失時機地引進“頂尖”人才。
五、健全各級文化工作部門黨的組織,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廉政建設和勤政建設。將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按國家要求真正做到“五納入”。
附屬檔案:
六盤水市“十一五”期間文化重點建設
項 目 簡 介
(一)
項目名稱:六盤水市“十一五”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程。
項目總投資:1000萬元。
(二)
項目名稱:六盤水市圖書館(新館)。
建設規模:占地20畝,建築面積14000平方米。
項目總投資:4314萬元。
(三)
項目名稱:六盤水市民眾藝術館。
建設面積: 4000平方米。
項目總投資:1500萬元。
(四)
項目名稱:縣級“兩館”、鄉(鎮)文化站、社區文化活動室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
建設規模:四個縣區各建成圖書館、文化館一個,鄉鎮和社區各建文化站一個,總計87836平方米。市和各縣區各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分中心一個,鄉鎮和社區各建基層中心一個。
項目總投資:1億元。
(五)
項目名稱:影視城建設,共七個。包括涼都影視城(市)、六枝影視城、郎岱影視城、盤縣老城影視城、紅果影視城、雙水影視城、鐘山開發區影視城。
建設規模:每個占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共占地5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84000平方米。
項目總投資:每個3800萬元,共2.66億元。
(六)
項目名稱:六盤水市博物館。
建設規模:2萬平方米以上。
項目總投資:6500萬元(含內部裝飾、文物庫房、文物徵集、內部必需的保藏和安防設施、陳列展覽、文物修理與研究等設施設備)。
(七)
項目名稱:六盤水市大型兒童娛樂場。
建設規模:1萬平方米以上。
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
(八)
項目名稱:大洞遺址公園 。
建設規模: 1000平方米。
項目總投資:3343萬元。
(九)
項目名稱:六盤水市檔案館。
建築規模:8000平方米。
項目總投資:1600萬元。
(十)
項目名稱:六枝檔案館。
建築規模:4000平方米。
項目總投資:600萬元。
(十一)
項目名稱:盤縣檔案館。
建築規模:4000平方米。
項目總投資:600萬元。
(十二)
項目名稱:水城縣檔案館。
建築規模:4000平方米。
項目總投資:600萬元。
(十三)
項目名稱:鐘山區檔案館。
建築規模:4000平方米。
項目總投資:6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