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中國禪宗傑出大師)

六祖惠能(中國禪宗傑出大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六祖惠能大師(公元638——713年),俗姓盧,唐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中國禪宗傑出大師。24歲聞《金剛經》開悟而辭母北上湖北黃梅謁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法偈得五祖認可,夜授《金剛經》,密傳禪宗衣缽信物,為第六代祖。惠能在曹溪大倡頓悟法門,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用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瑣的義學,形成了影響久遠的南宗禪,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六祖惠能的思想,集中體現於《六祖法寶壇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祖惠能
  • 別名:盧行者,禪宗六祖,大鑒禪師
  • 國籍:唐朝
  • 民族:漢
  • 出生地:廣東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
  • 出生日期:公元638年
  • 逝世日期:公元713年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
  • 代表作品:六祖壇經
簡介,人物履歷,禪學思想,主要成就,人物評價,見性成佛,六祖真身像,

簡介

六祖惠能大師(公元638——713年),俗姓盧,唐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中國禪宗傑出大師。24歲聞《金剛經》開悟而辭母北上湖北黃梅謁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法偈得五祖認可,夜授《金剛經》,密傳禪宗衣缽信物,為第六代祖。惠能在曹溪大倡頓悟法門,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用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瑣的義學,形成了影響久遠的南宗禪,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六祖惠能的思想,集中體現於《六祖法寶壇經》。

人物履歷

俗家姓盧,其父早亡,家境貧困,惠能以賣柴奉養母親。在賣柴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人誦念《金剛經》而產生學習佛法之心。670年離家學法,672年惠能到黃梅東山寺,後到南海(今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不久,惠能就在法性寺菩提樹下開演東山法門。其後不久,即移居曹溪寶林寺,韶州(今廣東韶關)刺使韋璩久仰慕惠能的道風,請他講法,聽眾超過千人。所說法語,由弟子法海記錄,整理為《壇經》傳於後世。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惠能圓寂,終年七十六歲。

禪學思想

惠能禪學思想的主要特點是“識心見性”和“頓悟成佛”。前者是他的心性本體論,說明“心”、“性”是眾生成佛的依據:後者是他的宗教修行方法論,提出宗教修行的原則和方法,
方雲禪畫惠能禪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方雲禪畫惠能禪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首先,惠能認為,人的“心”,“性”即為佛性,因此,“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他說,人的本性是清淨無染的,“人性本淨”;“但能離相,性體清淨”;“自性常清淨”。他所謂的清淨,是指那種除去了煩惱,痴迷染污而達至的純真、清潔、寂靜的狀態。既然惠能在心性論上提自性本自具足,那么,在修行方法論上必然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他說:“善知識,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救世度人須自修”。要覺悟解脫,應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體自身用功夫,而不能遺其內而執其外。“自性心地以智慧觀照,內外明澈,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聞其頓教,不假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煩惱塵勞眾生,當時盡悟”。同時,在提倡“自悟自修”的大前提下,惠能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修行方法。
(1)無念為宗。他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無念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
(2)定慧等學。惠能反對以前禪法中割裂定、慧的做法,主張定慧一致,他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別。定慧體一不二,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這種“定慧等”的主張,實際上是抬高慧而貶低舊有意義上的禪定,提倡一種活潑的、不拘形式的、自由自在的新禪法。
(3)頓悟成佛。惠能的新禪法就是─頓悟成佛,就是“明心見性”。“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強調只要一念覺悟,即可頓入佛地,
總之,惠能南宗禪的顯著特點就是禪與般若的一體不二,“識心見性”就是體認人和事物本來面目,而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是實相般若;“頓悟成佛”也還是頓現菩提般若之智,在這裡,參禪就是求證般若實相,實相般若就是禪悟,般若就是禪的精髓所在。

主要成就

毛澤東還談到過惠能的思想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他說,惠能主張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之學,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創始人。

人物評價

1958年8月21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上講話時對與會者介紹說:唐朝佛教《六祖壇經》記載,惠能和尚,河北人,不識字,很有學問,在廣東傳經,主張一切皆空。這是徹底的唯心論,但他突出了主觀能動性。
唐憲宗諡號大鑒禪師。

見性成佛

惠能,是唐朝貞觀十二年二月初八日子時誕生,他降生的時刻,有一道亮光騰空而起,同時更有奇異香氣,遍滿房室。到了天亮的時候,突然有二個和尚來對他的父親說:‘你們家裡昨天晚上有沒有生一個小孩?我們今天特地來為他取一個名字,叫做惠能。’盧父聽了感到奇怪,我家昨晚是生了一個兒子,這二個和尚怎么會知道,他們為什麼要給他取惠能這個名字,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就問道:和尚,你給我兒取名叫惠能,這是什麼意思。答曰:‘惠者以法惠施與一切眾生,能者將來長大能作佛事’。這二個和尚講完後走了,無影無蹤,也不知道到哪兒去了。惠能生來就不吃母奶,大家都很著急,到了晚上居然有一個人來,為他灌了甘露,使惠能身體非常健康,精神飽滿、旺盛。到了二十四歲的時候,不幸父親逝世,家境貧寒,惠能就以砍柴謀生,奉養老母。
24歲那年有一天,在廣東南海路過一間旅店,忽然聽到有人在店裡誦念《金剛經》,惠能善根成熟,智慧煥發,就把肩上所挑之柴,放了下來,靜心息慮至誠懇切的聽《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豁然大悟說:‘真想不到自性是本來清淨無染,真想不到自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真想不到真如自性是人人本具的,真想不到自性本來不動不搖,真想不到自性能夠生出一切萬法。’他深明我佛心宗,頓時感到身心安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就對這位念經客人說:‘剛才你所念的經是什麼經?是從那裡來的?’客人說:‘這部《金剛經》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五祖弘忍大師那裡得來的’。惠能聽了非常高興,就把柴賣了,準備了安家養母的糧食,匆匆忙忙來到黃梅弘忍大師的東禪寺。很巧五祖正在法堂里升座說法,惠能上前參禮。五祖看到這個樵夫來得奇怪,就問道:‘那裡來?’答曰:‘嶺南來。’五祖更厲聲的說:‘南蠻獦獠也來聞佛法。’惠能說:‘和尚,人有南北,難道佛性還有南北么?’五祖吃了一驚,知道這個佛門法器,乘願再來,就不與多講,以免被別人妒忌,反而不妙。當時就叫他去米房裡做舂米工作,惠能在米房舂米,因他身材生得瘦小,當他舂米踏石時候,重量不夠,所以腰間掛了一塊石頭,大家都叫他為盧行者。他雖天天舂米,可是時時刻刻在迴光返照,靜慮修禪,內絕妄念,外息諸緣,用功修行。
盧行者經過一段很長時間,功夫就一天天的深造進步。有一天,突然有一個小沙彌走到了米房來,口裡念著一首偈子:‘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就像一棵菩提道樹一樣,可以作為修行的基礎。我們這一念心,就像光明燦爛的明鏡台一樣,圓光普照一切萬法。我們要想複本心源,得到究竟的清淨,使這個菩提道樹,日趨莊嚴高大,那就要勤勤懇懇,時時刻刻的修行用功,把這個明鏡台拂拭得乾乾淨淨,清清楚楚,不要使許多無明煩惱的粗塵細垢把菩提樹和明鏡台染得污濁。盧行者一聽,知道這是佛法的道理,他認為這四句話,道理雖然說得很好,只是漸次法門,還是著於有修有證的執相染修,不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清淨妙修,修即無修的道理;而神秀首座是根據達摩的《楞伽》心要,所謂自性本淨和漸悟漸修的原則。惠能當時就問小沙彌說:‘剛才你所念的四句偈子是什麼人作的?’小沙彌說:‘哈哈:盧行者,你一天到晚在舂米,外面的大事情什麼都不知道?我們的弘忍和尚要傳付法印,退居讓位,要全寺大眾每人都做一首偈子,誰作得好、作得對,這個正法眼藏和衣缽就付給誰。我們寺里有一個學問淵博,佛法精通的神秀首座和尚,他一定作得好,所以我們大家都不敢作,就是作也比不上神秀首座,我剛念的這四句偈,就是他所作的。全寺大眾異口同聲,都說這四句作得實在太好了,大家都把它背熟,記在心中,作為我們修行的指導思想。’惠能聽了以後,就嘆了一聲氣說:‘小師傅我也有四句話,就是我不識字,不會寫,怎么辦呢?’小沙彌說:‘哈哈!你在米房舂米,也想作一首偈子么?好么!你如果真的會做,我可以代筆書寫。’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意是佛果菩提無形無相,本來沒有一法可得,那有什麼菩提樹。智光明徹,空無所有,本來就是非色非聲,那有什麼明鏡台。法身清淨,猶若虛空,本來無有一物。既是不生不滅,無修無證,那裡還有什麼煩惱可斷,塵埃可惹!這真是‘踏破虛空無一事,涅盤生死絕安排。’圓桃桃,赤灑灑,寸絲不掛,一塵不染。到這裡翻過身來,真所謂三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十方剎土,自他不隔於毫端。盧行者,深明般若真空,悟徹一心本源,所以寫出這樣一首遠塵離垢,絕相超宗的偈子。與神秀首座那首偈子來一對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神秀大師的偈子,是有修有證,依次深入,而惠能大師的偈子,是無修無證,各有不同的側重,都是對機施教,應病開方。古人說: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千萬不可偏執一邊,或泥於事相,或落於虛無。神秀的見解,就像古人說的‘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而惠能大師的觀點,也正是‘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剎土現全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要謹記蓮池大師所開示的:執事而迷理,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廢事,反受落空之禍。當然像六祖大師是一個頓悟頓證之人,才可行過量之事。像我們凡夫初發心的人,一定要事理雙融,解行並進,這就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老老實實參修,自然會有寒灰爆豆時,正如圓瑛大師說的那樣‘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洞徹靈明無掛礙,千差萬別一時通。’小沙彌把惠能大師這四句偈子與神秀大師的四句倡子,統統都寫在牆壁之上。這個訊息傳遍全寺,引起震動,傳到五祖那裡,弘忍大師聽了以後,對於惠能所做的偈子非常讚賞,他就親身拿一根手杖,跑到米房去看。惠能此時正在米房舂米,五祖就借事顯理,暗通訊息,問曰:‘米熟否?’惠能說:‘米熟久矣,欠篩在’。大意是說我禪定功夫早已成熟,透徹玄關,只是沒有得到你五祖老人的證明。五祖聽了以後,就將手杖向米袋上敲了三記。轉過身來又把牆上惠能寫的四句偈子,用鞋底把它擦去,以免發生對惠能不利的事。惠能機緣成熟,特別對五祖三敲米袋用意所在,心領神會,就是要他今夜三更前來相見。惠能得到弘忍大師的暗示,心裡非常歡喜。到了半夜三更,惠能就恭敬虔誠地走到五祖的臥室來,只見房門半掩,就推門進去,一見五祖就跪了下來,弘忍大師就為惠能開示說法,機教相當,心心相印,又將正法眼藏和祖傳的衣缽傳給惠能,稱為東土第六代祖師;並指示惠能立即離寺,以免發生不測。五祖就連夜親送六祖到九江,在六祖和五祖告別時說‘迷時靠師度,悟時要自度’。二句話說得多么正確呀!我們應該要銘刻在心,大有受用。
五祖回寺後,過了三日,才普告全寺大眾說,我的正法已經南傳了。在座大眾都莫名其妙,可是寺內有位上座和尚名叫慧明,對五祖的正法眼藏,特別是佛的衣缽,非常寶貴,被盧行者得去,心裡感到惱怒,馬上飛奔追趕。六祖惠能大師在路上回頭一看後面有人追趕,就將衣缽放在路旁草堆裡面,坐在路口不走。慧明首座來到六祖面前,眼睛看到草中衣缽,就用全身之力雙手去拿衣缽,可是衣缽動也不動。慧明心裡就害怕起來,大聲疾叫,盧行者,盧行者,六祖就問:‘慧明首座,你是為衣缽來?還是為法來?’慧明想了一想不好意思只好說:‘我是為法來。’六祖說:‘你既是為法而來,坐下,坐下。’六祖就開示說‘不思善,不思惡,這時,如何是你慧上座的本來面目?快說,快說’。正在這個時候,慧明上座迴光返照,忽然省悟過來,體會到自己一念未動以前的本來面目,就回答說:‘大師,除此密言密意之外,還有密否?’六祖說:‘與你說者就不是密,密就在你邊。’慧明言下大悟,當下禮拜惠能為師。六祖說:‘我與你二人,同拜黃梅五祖弘忍大師為師吧!後來惠能大師與慧明上座,大家各自教化一方,接引後學。從此以後禪宗大振。
唐儀鳳元年惠能大師就到了南海法性寺去參拜印宗法師。當天夜裡在大殿里聽到二個和尚因為看到佛前所掛的長幡,被風吹動了,就爭論起來,一個和尚說是風動,一個和尚說不是風動是幡動,彼此爭吵不休。惠能大師就說,你們不要爭吵,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二人的心在那裡動。我們大家迴光返照看,到底是什麼在那裡動。當時印宗法師在旁邊聽到六祖的話,感到驚奇,認為一定是位大德高賢,就請惠能大師為大家開示佛法要義。六祖就把五祖傳給他的衣缽拿出來,給大家看看禮拜,令眾生廣種福田。不久印宗法師又為惠能大師正式舉行剃度儀式。又請智光律師,在法性寺臨壇傳授比丘滿分戒法,授以具足大戒。這個戒壇本來是劉宋時一位拔摩尊者所造的。在戒台那裡寫有一篇記文說:‘後來當有肉身菩薩來此受戒。’另外,又有梁朝時代的真諦法師曾在這個戒壇旁邊,親手種植了一棵菩提樹。在樹旁立了一個碑記說:‘一百二十年以後,有一位大士菩薩,坐在此樹之下,說無上道法。’今天惠能大師來到這裡,就是驗證其事。第二年,六祖又到曹溪寶林寺,弘揚聖教,大闡宗風,並宣布從此以後傳法,只傳法印,不傳衣缽,以免為了爭奪佛的衣缽,發生不必要的糾葛。在惠能門下的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人,其中最出名的有南嶽懷讓禪師與青原行思禪師兩位大德高賢。

六祖真身像

南華寺最珍貴的文物,就是被僧人稱作鎮山之寶的六祖真身像。六祖真身像供奉在紅牆綠瓦、古色古香的六祖殿內。坐像通高80厘米,六祖結跏趺坐,腿足盤結在袈裟內,雙手疊置腹前作入定狀。頭部端正,面向前方,雙目閉合,面形清瘦,嘴唇稍厚,顴骨較高。從塑像中可以看出這位飽經風霜的高僧多思善辨的才智和自悟得道的超然氣質。據廣東省考古學家徐恆彬、韶關市博物館和南華寺僧人考證和研究,這座六祖造像的確是以六祖惠能的肉身為基礎,用中國獨特的造像方法——夾薴法塑造的。其法是:惠能圓寂前,身披袈裟,雙腿盤屈,打坐入定,不吃不喝,使體內營養和水分逐漸耗盡,最終坐化圓寂。然後將遺體放在兩個蓋密的大缸之中的木座上,座下有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漏孔。經過相當時間後,內臟和遺體上的有機物腐爛流滴到生石灰上,不斷產生熱氣,水分被吸乾,變成坐式肉身乾體。然後進行塑造。先上香泥,其次加布,再以鐵葉、漆布固頸。由於方辨是惠能弟子,不止一次為惠能塑過像,對他的音容相貌、氣質神態有深刻的了解,因此這尊塑像很成功的反映出惠能超脫的氣質和高僧的形象,成為流傳萬古的真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