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六壩鄉轄12個行政村、86個經濟聯合社,總人口13077人,有
漢族、
藏族、蒙族、哈薩族、裕固族、
土族、回族等7個民族,其中漢族占99.8%。境西南高,東北低,地形較為平坦,系
祁連山支脈北麓山前緩坡平原。海拔1610-2000米,東北邊緣系戈壁荒漠,氣候乾燥,屬
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140毫米左右,無霜期140天,光照充足。糧食作物主要以小麥、
大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
胡麻為主。境內有甘新公路貫穿其中,又有
永南路、
永清路從境通過,交通相對便利。
農業發展
全鄉年產啤酒大麥1.2萬噸,小麥0.9萬噸,油烊0.04萬噸,小雜糧0.03萬噸,玉米0.6萬噸。興建於19 94年的羅馬市場每年向省內外供銷大麥、小麥、小雜糧達1500萬公斤以上,收購範圍輻射永昌、武威、山丹等地,已初步形成了永昌縣的商品
糧油、啤酒大麥集散地,且聲譽日益增長,為地方經濟的發展,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以改變傳統種植模式為基礎,以努力向多元化生產方向推進,不僅成為永昌縣小麥主產區,而且已成為啤酒大麥和秋雜作物的主產區,其中大麥年產量達到4900噸,玉米產量達到3545噸。此外,
葵花種植也已形成規模,並成為農民在種植業上取得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在畜牧業生產方面,依託千家萬戶實行“2510”工程,並著力改變飼養方式,加大肉羊雜交改良。到2000年底,六壩鄉共存欄牛4859頭,
羊20100隻,
豬5060頭,
雞25000隻,實現畜牧業產值達600萬元。在農副產品種植過程中,以
有機肥為主,
化肥為輔,加之六壩鄉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光照晝夜溫差大,所生產的產品品質優良,具有一定的種植規模。 1、小麥:常年播種面積20180畝,平均畝產300公斤,總產6054噸,以武春121-741為主體品種,該品種為半角質,出粉率高,以2014、永良4號、甘春18號、19號為搭配品種,均屬硬質專用型小麥品種。
2、啤酒大麥:常年播種面積20377畝,平均畝產350公斤,總產7132噸,以匈84為主體品種,該品種此薄有光澤,飽滿粉質。每粒重42-45g左右,
蛋白質含量高,搭配種植甘啤2號,該品種粒大而圓,每粒重50g左右,蛋白質含量高,以上兩種品種均是理想的
啤酒加工原料。
3、玉米:常年播種面積5475畝,平均產450公斤,總產2463噸,以中單2號為主體品種,占玉米總播種面積的98%,該品種籽粒
黃色,馬齒型,出粉率85.6%,每粒重330-390克,是發展畜牧養殖的優質飼料。
鄉鎮企業
確立以加工、農資製造、建築、
供銷、餐飲等為主攻方向,發展集體和私營企業34家。其中,年吞吐能力達5000噸以上的麵粉廠4家,4000噸以上磷肥製造廠3家。此外依託
羅馬市場,工商個體發展迅速。現已發展工商人體216戶,集供銷、商飲、維修、
出租等為一體,已成為發展六壩鄉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全鄉鄉鎮企業轉移勞力1164人,實現企業總產值達8400萬元,創利稅250萬元。
基礎設施
一是水利建設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結合1993年和1996年永昌縣“渠道年建設”的有得時機,新建高標 寬敞的街道
準支、斗渠115條,158公里,維修渠道68公里,1999年建成高科技節水噴灌工程面積7500畝;二是鄉村道路建設步伐加快,萑完成村與社
砂石罩面道路25公里,甘新公路至玉寶村委會砂石罩面道路10公里;三是人畜飲水基本得到保障,累計完成
水窖1350座,並依靠
政府、集體、個人投資新打
機井37眼,有力緩解了人畜飲水矛盾;四是完成農電高低壓線路改造1507公里,部分村社實現了城鄉電價同網同價的目標;五是電信事業發展迅速,全鄉
有線電視入戶500戶,電話入戶500訓,為六壩鄉兩個文明建設和信息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六是農業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六壩鄉共有大中型
拖拉機25台,小四輪994台,手扶機1469台,
聯合收割機15台,
播種機652台,
收割機1285台,運輸機械有載重汽車16輛,農用車40輛,
三輪車116輛。
社會事業
為加強學校建設,六壩鄉堅持“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的宗旨,
教育經費逐年增加,實現了“三個增長”,“九五”期間各個學校基本達到了“一無兩有六配套”。六壩中學建起了東河地 區教育試驗中心,並相繼建成了三所標準化國小,尤其是經1997年普九以來,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全鄉消除了
危房,校校有了“四室”,各校配齊了“兩箱三儀”、“四機一幕一琴”,班班有了
投影儀,
六壩中學、玉寶國小的辦學條件達到了省頒“二類標準”,其他十一所國小均達到或超過省頒“三類標準”。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防疫工作有了加強,衛生站所總計比1991年增加5個,六壩
衛生院病床比92年增加10個,醫療設備比92年增加4台,各類衛生技術人員由1992年的15人發展到2000年的35人,
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
傳染病發病率下降,人民民眾的健康水平明顯提高。
模範村莊
永昌縣六壩鄉七壩村有9個
經濟合作社、370戶1539人。開展深入學習實踐
科學發展觀活動試點工作以來,村“兩委”班子以新的視角審視村情民情,在高起點上謀劃全村經濟發展規劃,確立了“把優勢做成規模、把規模做成特色、把特色做成
品牌、靠特色產業致富”的科學發展思路。永昌縣六壩鄉七 壩村立足
光熱、
土地資源優勢,提出興建日光溫室500座、種植啤酒大麥10000畝、戶均收入20000元的“512”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在原有日光溫室的基礎上,村“兩委”班子動員七壩村村民大力興建日光溫室,發展溫棚辣椒產業,努力擴大規模產業。2008年新增130座,七壩村共發展日光溫室438座。棚均年收入可達12000元,效益為種植
大田作物的20倍,畝均節水400立方米,七壩村僅日光溫室種植每年就
節水17.5萬方,大大化解了用水矛盾。溫棚辣椒種植已成為七壩村科學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
隴椒2號”辣椒遠銷
青海、
新疆,已成為當地知名品牌。
鄉鎮名人
電鈕一按,
馬達飛轉,自動捲簾機“哧哧”作響,在120米長鋼管的帶動下,
日光溫室大棚的“
棉被”——
草苫子被整齊劃一地放下來,整個過程只用了5分鐘;再返回去收好“棉被”用了7分鐘。這是金昌市永 昌縣六壩鄉七壩村鐵匠柴仲奎發明的自動捲簾機。自動捲簾機又叫草苫自動收放機,是永昌縣鄉村幹部學習山東壽光菜農經驗的結果。經六壩鄉鐵匠柴仲奎3個月的技術改造,自動捲簾機的技術性能已非常成熟,深受菜農歡迎。採用該裝置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日光溫室工作效率,延長作物採光時間,提高
溫室的保溫性能,增強溫室抗
龍捲風的能力,延長草苫子使用
壽命。另外,該裝置成本低、適用面廣,有著廣闊的
市場和發展前景。
歷史遺址
八壩阻擊戰遺址:位於永昌縣六壩鄉
南莊村,這裡是李先念同志當年組織領導“八壩阻擊戰”的紀念地。如今還可以看到,牆體四周布滿了紅軍戰士掏挖的射擊孔,還留有炮彈轟擊的彈坑,莊牆上還留有紅西路軍突圍時的洞口。而位於八壩的王家莊,當時被稱之為柴家新莊,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牆體高10米左右,厚度約1米。它是由柴氏兄弟於1935年建成。由於牆體未乾,又經冰凍,所以有幸在敵人猛烈的炮火下,劫後餘生,完好地保留了下來,成為永昌乃至整個
河西走廊保存最為完好的作戰遺址之一。2001年12月,在
金昌市黨史工作者的帶領下,
中央電視台專題片攝製組對這所莊子進行了拍攝。2004年5月,電視專題片《共和國主席李先念》收錄了這處遺址的全貌。
地圖信息
地址: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六壩鄉政府(連霍高速公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