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郎鎮

公郎鎮

公郎鎮,隸屬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地處南澗彝族自治縣境西南部,國土面積167.0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810米,最低海拔916米,屬典型的亞熱帶立體季風氣候,該鎮距縣城40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公郎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電話區號:0872
  • 郵政區碼:675701
  • 地理位置:雲南省大理州 南澗縣境西南部
  • 面積:167.04平方公里
  • 人口:22720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立體季風氣候
  • 機場:大理機場
  • 車牌代碼:雲L
概況,沿革,地理,歷史沿革,氣候特徵,人口民族,回族文化,彝族文化,住房,回族住房,彝族住房,節日,飲食,農村經濟,基礎設施,教育,

概況

公郎鎮位於南澗縣西南部,介於東經100°15′-100°30′、北緯24°42′-24°54′之間,與臨滄地區的雲縣、鳳慶兩縣相毗鄰。面積291平方千米,人口3.1萬人(2006年)。轄新合、中山、底么、鳳凰、鳳嶺、回營、公郎、龍平、金山、板橋、官地、沙樂、自強、落底河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大地鍋,距縣城62千米。最高海拔2810米,最低海拔916米,氣候類型屬典型的亞熱帶立體季風氣候。214國道、老海(壩莊)孟(定)公路過境。建有落底河電站。

沿革

“公郎”本是地名稱,為鎮政府所在地,今冠為鎮名。“公郎鎮”原屬“浪滄鄉”,前沿“浪滄區”。據清朝蔣旭纂的《康熙蒙化府志》中關於“災祥”的記載:“鳳凰鳴於南山。貞觀二十二年。細奴邏受張氏之讓。適鳳集於南山。在於浪滄江巡撿司之北。山即名鳳凰山。秋冬百鳥來朝。”故早在唐貞觀時期,當時的封建統治者就在今公郎設立巡檢司,公郎歸入了大唐版圖。明代中期,今公郎鎮所在地設有浪滄巡檢司,由蒙化府轄(後改蒙化直隸廳,民國元年改稱蒙化府)。清雍正七年(1729),終止了定邊縣,設南澗、瀾滄江巡檢司及安鄉羅求里,屬景蒙轄。民國三年(1914),南澗巡檢司,瀾滄江巡檢司改設分縣,即南澗分縣(治在南澗)、瀾滄分縣(治在公郎),下設鄉、閭,屬蒙化縣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廢南澗、瀾滄分縣置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廢區設浪滄鎮。1958年為公郎公社,1963年改浪滄區,1969年改公社,1984年復設區,1988年置鄉。1997年,面積167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公郎、鳳凰、鳳嶺、底私、回營、中山、龍平、金山、板橋、新合10個行政村。2000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浪滄鄉,成立公郎鎮,同年10月1日正式撤鄉建鎮。2003年末,位於東經100°15′-100°24′、北緯24°44′-24°54′之間,與沙樂鄉、小灣東鎮、碧溪鄉、寶華鎮、擁翠鄉接壤,與臨滄地區雲縣、鳳慶兩縣毗鄰,面積167.04(一說169.04)平方千米,人口22646人(其中農業人口21662人、非農業人口984人),轄新合、中山、底么、鳳凰、鳳嶺、回營、公郎、龍平、金山、板橋10個行政村,114個自然村,160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公郎街,距縣城64千米。2005年,撤銷沙樂鄉,併入公郎鎮。
[郵編]675701 [2007年代碼]532926103:~201新合村 ~202中山村 ~203底么村 ~204鳳凰村 ~205鳳嶺村 ~206回營村 ~207公郎村 ~208龍平村 ~209金山村 ~210板橋村 ~211官地村 ~212沙樂村 ~213自強村 ~214落底河村
[原沙樂鄉]位於南澗縣南端的瀾滄江畔,介於東經100°24′-100°30′、北緯24°42′-24°50′之間,東與無量鄉、景東縣山水相連,南同雲縣隔江相望,西與公郎鎮接壤,北與寶華鎮以無量山分水嶺為界。面積123.81平方千米,人口0.81萬人。鄉政府駐地海拔1580米,距縣城75千米。地處無量山南坡,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在916~2630米之間。1958年為沙樂公社,1988年改鄉。1997年,面積123.8平方千米,人口0.8萬,轄沙樂、官地、自強、落底河4個行政村。2003年末,面積123.6平方千米,轄管地、沙樂、自強、落底河4個行政村,6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091人,其中農業人口7918人,非農業人口173人。2005年,撤銷沙樂鄉,併入公郎鎮。

地理

雲南省大理州南澗縣公郎鎮,位於南澗縣西南部,與臨滄地區的雲縣、鳳慶兩縣相毗鄰, 距縣城62公里,總面積169.04平方公里,總人口22720人,素有“茶葉之鄉”、“核桃之鄉”、“香櫞之鄉”的美譽,全鎮共有茶園11606畝、泡核桃35000畝,年產茶葉45萬公斤,其中“羅伯克綠茶”、“浪滄秀芽”已成為省州名茶,泡核桃因個大、肉白、味美而遠近聞名。該鎮是南澗的商品牛羊基地,馬鈴薯主產區,年出欄肉牛1.4萬多頭,黑山羊2.7萬多隻,畜牧業產值2973萬元;年種植馬鈴薯3000畝,產量480萬公斤,產值240萬元。境內農副產品交易活躍,已成為周邊地區的農副產品行銷集散地。

歷史沿革

“公郎”本是地名稱,為鎮政府所在地,今冠為鎮名。“公郎鎮”原屬“浪滄鄉”,前沿“浪滄區”。據清朝蔣旭纂的《康熙蒙化府志》中關於“災祥”的記載:“鳳凰鳴於南山。貞觀二十二年。細奴邏受張氏之讓。適鳳集於南山。在於浪滄江巡撿司之北。山即名鳳凰山。秋冬百鳥來朝。”故早在唐貞觀時期,當時的封建統治者就在今公郎設立巡檢司,公郎歸入了大唐版圖。明代中期,今公郎鎮所在地設有浪滄巡檢司,由蒙化府轄《後改蒙化直隸廳,民國元年改稱蒙化府》。1729年(清雍正七年),終止了定邊縣,設南澗、瀾滄江巡檢司及安鄉羅求里,屬景蒙轄。民國三年(1914年),南澗巡檢司,瀾滄江巡檢司改設分縣,即南澗分縣(治在南澗)、瀾滄分縣(治在公郎),下設鄉、閭,屬蒙化縣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廢南澗、瀾滄分縣置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廢區設浪滄鎮。建國以後,又經歷了區、公社、鄉等改稱,鑒於公郎久遠的歷史和外界人士對公郎古鎮的認識和了解,2000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浪滄鄉人民政府”,成立“公郎鎮人民政府”,並於2000年10月1日,舉行撤鄉建鎮儀式,公郎鎮正式成立。
公郎鎮公郎鎮

氣候特徵

公郎鎮地處南澗縣境西南部,位於東經1000 15`—100030′,北緯24042`—24054′,與本縣的無量鄉、小灣東鎮、碧溪鄉、寶華鎮、擁翠鄉接壤,與臨滄地區的雲縣、鳳慶兩縣毗鄰,與思茅市的景東相連。國土面積有290.64平方公里,耕地1795.33公頃(其中水田265.13公頃,旱地1530.2公頃)。最高海拔2810米,最低海拔997米,氣候類型屬典型的亞熱帶立體季風氣候,跨亞熱帶、溫帶、亞寒帶三個氣候帶。鎮政府駐地公郎街,距縣城64千米。
公郎鎮公郎鎮

人口民族

鎮轄新合、中山、底么、鳳凰、鳳嶺、回營、公郎、龍平、金山、板橋、沙樂、官地、自強、落底河14個村民委員會,185個自然村,226個村民小組,8114戶,人口31082人。長年聚居漢、彝、回、白、苗、布朗等13個民族,除漢族以外其它民族21071人,占總人口的68%。
公郎鎮公郎鎮

回族文化

據《蒙化府志》、《蒙化志節 稿》載:元代已有回族的先民入籍今南澗公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定邊之戰”結束後,明軍中的回回軍人多留居在定邊縣境的要隘地帶。明朝“移民就寬鄉”時,也有一些從事工、商的回回入戶,從南京江西等地遷來南澗定居。清代初期,來雲南的軍隊中的回族軍人,也有部分落籍於南澗。乾隆時,甘、青回民起義失敗後,有一些回民的子女遷來雲南,其中有部分被遷至南澗。另外,也有少量的回族人從事宗教活動,由沿海或中原地區流入南澗。
公郎鎮公郎鎮
民國末年(1949年)南澗縣境的回族人口為900多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回族人口逐年增長,據2006年底統計,回族人口已達2461人。
語言文字:公郎鎮的回族,與當地漢、彝等族長期密切地生活在一起,語音、辭彙均與當地的習慣方言大體趨於一致。但回族中保持著阿拉伯語(以下簡稱阿語)、波斯語的一些辭彙。回族已長期習用漢語文,其語句結構規律自然不離漢語體系。唯在口頭語中,一部分回民在本族內部,對一些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等實詞及極少量的短語,則喜用阿語及波斯語。然而,又難以用阿語或波斯語說一句稍長而通達的話。所以,喜用阿語、波斯語辭彙者,通常是將漢語、阿語、波斯語攙合揉串在一起,並且只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下,多是在做生意中,對某一商品暗示出內部應握控的價格才使用。

彝族文化

公郎彝族,稱謂有黑彝、白彝、倮倮、白倮倮、黑倮倮、土族、香堂、臘羅撥、迷撒撥、密岔、額尼撥等。分屬於“額尼撥”和“臘羅撥”兩個支系。
公郎鎮公郎鎮
據有關史籍記載和出土的一些文物說明,公郎境內漢代就有彝族先民定居。境內的彝族有來自四川的,還有來自巍山及楚雄的;今公郎境內的“臘羅撥”彝族,慣稱“迷撒撥” ,其漢意是“蒙化人”(今巍山);另外,元代設定邊縣(今南澗縣),隸屬於楚雄,有楚雄的彝族先民遷徙公郎。
2006年統計,全鎮共有彝族人口17132人。大部分居住在無量山和哀牢山的山區和半山區,又稱為無量山系和哀牢山系,極少數居住在壩區及河谷地區。居住特點是小聚居大分散,遍布全鎮各村委會。
語言: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公郎境內的彝語屬西部、中部兩個方言“臘羅撥”屬於西部方言區,“額尼撥’屬於中部方言區。“臘羅撥” 與“額尼撥 ”之間,語言有所差異,語法構詞基本相似,且共同都有相當數量的漢語借用詞。西部方言,遍布全鎮多數村寨;中部方言,主要是龍平村的二台坡等,彝族在本民族內部使用彝語,與各兄弟民族交際中通用漢語言

住房

回族住房

回族房屋的布局尚顯古代軍防,坐落地勢較高,房牆多半用石塊高築,村中的通道大多鋪彈石,村中巷深拐直交錯。居家多分戶單居,戶與戶的房屋則縱橫貫連成幢。單戶住宅的建造格式,與當地其他民族類似。為了方便飼養牛、馬、羊等牲畜,面房多建為地廄。
民國時期,回族中只有部分人家的房子是木屋架、瓦屋面,中等人家除人住的是瓦屋外,畜廄多是木架蓋草的草房;少數人家,人住的和畜廄都是草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到1989年,除沙樂地區還有四五戶人家住著草房外,絕大多數回民的住房都是木架瓦屋面。至2007年公郎地區多數人家建起了新穎的鋼混結構住宅。

彝族住房

居住在集鎮或半山區的彝族多為土木結構的房屋,居住在高寒邊遠山區的多為尖頂茅屋。總體結構大都是一樓一底,石頭為基,夯土為牆。木構件分五架七桁,三架五桁等,有“上廈’和“下廈’之分。無論瓦房或茅草房一般分左、中、右三間,中間一室作堂屋供會客、吃飯或祭祀用。堂屋正上方的壁前有供桌,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有的設在樓上,正堂牆壁設有一洞,內置祖靈)。
正房前端往往接一廈子,廈子下俗稱炕子,是兒童遊樂或成人做家務雜事的地方;正房左右為臥室和廚房,對面有面房,面房稍低,樓下作為畜廄。彝族起房蓋屋都要選擇吉日,一般安門、上樑是水日,以水鎮火,免除火神作怪;而安火塘、打灶、蓋畜廄又必須是火日,以示紅火興旺。

節日

彝族的節日較多,以陰曆年計有春節、元宵節 二月八、三月清明、四月立夏、五月端陽節、六月火把節、七月半、中秋節、重陽節、十月招、冬至節、臘月臘八等節日。
回族的節日開齋節:伊斯蘭教曆每年九月,定為伊斯蘭教的《齋戒》月,又稱之為“把齋”。當為期一個月的齋戒期滿,為慶祝齋功勝利圓滿而行開齋。開齋節乃當地穆斯林最為隆重的喜慶之節。開齋日,上午8時左右,男性穆斯林穿上新衣到清真寺中集聚禮拜,又稱之為會禮,在會禮前,凡穆斯林須捐納齋課,以之賑濟貧困者。
宰牲節:此節是對古代的“先知”易卜拉欣遵主命而獻子和易司馬義為遵主獻身的景仰和感念,安拉以宰牲代替宰子獻身的恩德。節期,按傳統,穆斯林中凡達到朝覲條件的,應到麥加參加盛典,一般穆斯林則在此節日必須到清真寺集聚會禮,有能力的人家,則多宰牲以應“天命”。所宰牲物的肉分作三份:一份贈貧,一份贈親友,一份自食。也可以全贈貧,全贈親友或全自食。
聖誕節:又有“聖紀”之稱,日期是回曆3月12日,這天,穆斯林必集會於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學習穆罕默德聖人的事跡,並會餐。

飲食

彝族的飲食因居住地區而異,居住在山區半山區的以玉米小麥為主食,居住在高寒山區的以玉米、小麥、蕎子、燕麥、馬鈴薯為主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少部分彝族農戶將自己所產的玉米等雜糧運到市場上換取大米為主食。食油以豬油為主,有部分菜子油核桃油等。肉食主要是豬、雞、羊、牛肉等,烹飪時常切成大片或方塊,稱為“大塊肉”或‘坨坨肉”。彝族人都有吸“水煙筒”和喝酒的習慣。有的還喜歡用糯米或玉米、高粱等作原料經過蒸熟後自釀成甜白酒,放入瓶缸里密封好,過一段時間再舀出來沖開水喝,叫做“辣白酒”,甜而帶辣。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其飲食受教律的約束。主食是大米、玉米 小麥,肉食是牛、羊、雞、鴨、鵝、魚肉等,以雞尾為尊貴,雞尾必奉敬給德高望重的人或老人吃。油食以植物油為主。油香,是回族的特有食品,每逢重大節日或老人去世,必制油香啖饗。此外回族還善於製作泡米糖、粟米糖、蘇子糖、絲窩糖、核桃糖、黃豆糖等自食或饗客。回族,不論男女均有喝茶的習慣凡客至亦必先以茶奉侍。

農村經濟

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1061萬元,財政總收入570.6萬元,本級財政收入275.9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23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82.5元,農民人均占有糧食386公斤;城鄉存款餘額3500萬元;全年固定資產總投資758萬元;有教職工199人,國小15所,教學點7個,在校學生2233人,中學2所540人,入學率:國小99.83%,國中99.04%,輟學率:國小0.14%,國中0.85%,國中招生304名。
1. 糧食總產1161萬公斤,比2005年增6.7%;平均單產230.6公斤;糧豆總播種面積5.2167萬畝。
2. 種植烤菸7300畝,完成中上等菸葉89.5萬公斤,出口備貨1.2萬公斤,均價11.84元。
3. 大牲畜存欄16135頭(匹),肉類總產6158噸,禽蛋產量244噸,牛奶產量0.78噸,實現總產值5450萬元;原已建示範村227戶,06年新建40戶。
4. 共有茶葉20007畝,可採摘面積17000畝,茶農5278戶,茶場20個,加工廠20個,茶葉產量104.855萬公斤,產值4839萬元。
5. 泡核桃種植面積77181.9畝,有泡核桃加工戶62戶,年加工乾果1500噸,加工核桃仁700多噸,產值超過了2000萬元。
6. 鄉鎮工業總產值達2316萬元,比上年增347.4萬元,增15%,實現稅金200萬元;個體工商戶248戶356人,私營企業9戶51人。
7. 全鎮有公路108條,372.57公里,其中鎮村公路10條96.17公里,村組公路99條,275.86公里。
8. 程控電話用戶1213戶,行動電話用戶達1314戶,小靈通用戶達382戶;有線電視改為光纜傳輸與縣城同步,有線電視用戶達1937戶。
9. 祥臨公路建設共征地1274.7畝(不含鳳凰山隧道進場公路39.92畝),拆遷131戶,已兌付征地拆遷補償資金1987.8萬元。
10. 林改共確權填證5895本,280211.91畝(包括中山村委會),其中:集體林178110.16畝,自留山72505.33畝,責任山29596.42畝,農戶6990戶,化解糾紛376起。

基礎設施

公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主在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建設。一是交通建設;二是農田水利建設;三電力、通信設施建設;四社會事業建設。
公郎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全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發展硬環境。力爭項目爭取上要有新突破。做好項目的儲備工作,多渠道籌集資金,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快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建設步伐,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努力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硬環境和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條件。農田水利建設方面,加大投入,為發展現代農業打好基礎。實施好鳳凰河、尼阿字河、羅伯克河土地復墾開發整理項目;繼續以山區“五小”水利工程建設為重點,新建小水窖350個;完善回營農灌溝渠、寒鐵飲水工程、集鎮拆遷戶飲水管道、沙樂上大溝和祥臨公路影響的農灌溝渠建設,增強防汛抗旱能力;爭取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項目,逐步改善農村飲水狀況。交通建設方面,實施落羊公路南澗段的彈石化,修復龍平公路小河橋,連通富家村至石花村的公路,發動民眾通過“一事一議”制度,積極新修村組公路,按政策補助好新修公路資金,逐步實現村組公路網路化的目標;抓好鄉村和村組公路的養護工作,積極與祥臨公路建設指揮部及項目部協調,修復人馬驛道和橋樑道路的搭接口,確保公路暢通安全,方便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電力建設方面,要加快小水電建設,繼續爭取西部農村電網“一戶一表”改造項目,對農村電網進行安全整改,確保供電質量和安全。信息建設方面,加強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配合網路公司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協調移動通、電信等部門增加機站,提高信號覆蓋範圍,確保網路暢通和通話質量。紮實抓好派出所正規化、金山、中山、鳳凰3個村委會的建設,繼續做好移民安置點等基礎設施建設。

教育

公郎鎮現有初級中學2所,成技校1所,鎮級完小1所,村小14所,村校點4個,幼稚園3所,兩所初級中學為公郎鎮中學和公郎鎮沙樂中學。並在鎮轄區內建有縣級中學南澗二中1所。全鎮國小共設6個學區,分別是公郎學區、鳳嶺學區、中山學區、板橋學區、落底河學區、沙樂學區。鎮內幼稚園為公郎幼稚園、小天使幼稚園、底么幼稚園。
全鎮共有教職工228名(其中200名為在職公辦教師,28名為代課教師),教職工中大學學歷40人,專科學歷96人,具有中學教師專業資格證的53人。中等副高級教師2人,中級職稱人員87人,中國小專作教師合格率均達100%,全鎮在校國中生974人(其中公郎中學337人,沙樂中學131人,二中、三中縣級中學借讀生506人)。全鎮國中毛入學率102.63%,國小在校生2034人,造齡兒童入學率達99.87%,年內鞏固率為100%,中學鞏固率為98%。
全鎮國小占地總面積為50857平方米,生均占地為23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510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積為8平方米,兩所國中占地總面積為21800平方米,生均占地46.58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為8607平方米,生均18.4平方米。
宗教:
1、宗教場所:回族有禮拜寺,漢族、彝族有龍鳳山三教同流的玉皇閣、觀音殿、土主廟。2、信仰:部分當地居民信佛教、伊斯蘭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