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心理效應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由於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公眾對某一對象共同的心理準備狀態與一致的行為傾向。它是在具體事件中表現出來的。主要反映當事人個體的心理趨向。公眾效應一旦形成,就對公眾以後的感知、記憶、思維、情感等心理活動及行為活動起著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動作用。公眾的心理效應猶如物理中學中的“慣性運動”一樣,使人不自覺地沿著一定的方向去感知事物、記憶事物,去思考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對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起定向和動力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眾心理效應
- 外文名:The public psychological effect
效應定義,效應的內容,效應影響因素,效應的特點,
效應定義
公眾心理效應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由於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公眾對某一對象共同的心理準備狀態與一致的行為傾向。它是在具體事件中表現出來的。主要反映當事人個體的心理趨向。公眾效應一旦形成,就對公眾以後的感知、記憶、思維、情感等心理活動及行為活動起著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動作用。公眾的心理效應猶如物理中學的“慣性運動”一樣,使人不自覺地沿著一定的方向去感知事物、記憶事物,去思考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對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起定向和動力的作用。
心理效應是公眾在人際知覺中形成的一種規律性的反應,這種效應的產生,除了與客觀刺激物的特點有關外,主要是由於主觀的意識和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了解這些心理效應的含義及表現形式,有助於幫助公關人員在公關活動中形成正確的人際知覺和樹立良好的組織形象,出奇制勝,同時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形象的產生。
效應的內容
公眾的心理效應也是一種心理現象。人的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大主要方面。
(一)心理過程指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
1、認識過程是人們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
2、情緒情感過程是人對待他所認識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態度體驗;
3、意志過程表現為人們為了達到一定目的、設定一定計畫、排除各種障礙的心理過程。
認識、情感、意志過程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由於個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條件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所從事的實際活動不同,這些心理過程在每個個體身上表現又不同,這樣又形成了每個人的個性心理。
(二)個性心理包括個性傾向性、個性心理特徵與自我意識三個方面。
2、個性心理特徵是個人身上的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的獨特的組合。它是人與人心理差異的特徵系統。
3、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的自覺因素。它是一種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系統,是人對自己的認知、情感、意志的三方面統一構成的高級反映形式。當自我的三種表現形式綜合為一個整體時,便形成了個體的基礎—自我。自我是使一個人的個性心理特徵與心理傾向性等成分成為一個整體的關鍵。它是人的心理活動的調節系統。
公眾的心理現象是公眾在人際互動中根據交往對象的外在特徵進行推測與判斷其內在屬性的心理活動。在某一特定情景中,當對象的某些外在屬性進入公眾的知覺範圍,公眾必然產生心理活動中的某種慣性,在這種慣性的引導下去認識某一具體對象,從而迅速地形成對這一對象的心理特徵和心理傾向。心理特徵、心理傾向與心理效應都產生於共同的認識過程之中。但是,心理特徵和心理傾向是對公眾心理狀態的靜態反映;而心理效應則是對公眾心理活動的前後連續性、導向性和動力性的分析,是對心理狀態的動態反映。因此,心理效應既是對心理特徵和心理傾向研究的補充,又是對心理特徵和心理傾向研究的深化。研究公眾在對象相同或相似的心理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共同的心理活動的共同特點與規律,揭示這些心理活動的特點與規律如何影響和推動人的行為,是公關活動取得成功的關鍵。
效應影響因素
影響心理效應的因素是多樣的。
1、有來自於客體的因素,如客觀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與社會特性;
2、也有來自主體個人的因素,如自己的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傾向性以及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知識背景、工作單位中群體成員彼此影響、傳媒等因素;
3、還有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因素等。這些主客觀原因的相互作用潛藏於個體的心理活動中,使個體的心理活動處於一種規律性的準備狀態。如受公眾自身所處的工作環境、教育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公眾面對同樣的事件,其反應是不一樣的。如遇到危急事件,有的會馬上報警、有的會視而不見,有的會無計可施。另一方面,由於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差異,他們在選擇、加工外部環境的教育影響方面也有差異。外部的影響只有通過內部的心理矛盾運動才能發生作用。因此,同樣的外部影響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定勢。在火災、水災等突發事件中,有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救人,有的人首先想到的是保己。這種一瞬間的差異反映的是長期積累和沉澱下來的心理定勢上的差別。所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所謂的“一念之差”只差在事後的悔恨,而當時作出的抉擇是心理效應的驅動,有其必然性可尋。
效應的特點
公眾的心理效應有自身的特點,這使它與其他的心理活動相互區別,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心理研究領域。這些效應特點具體的表現為:
1.潛在性
同人們的外顯行為相比,公眾心理效應是內潛的和隱蔽的。它潛伏在公眾心中,是外界環境與公眾之間的中介環節。心理效應在它表現出來之前是看不見的,只是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下在行為上表現出來以後,才是可見的。
例如,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如果不仔細觀察人們的衣食住行,就不可能知道他們衣食住行的習俗,只有當人們的習俗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表現出來以後,我們才有可能知道:那裡的習俗“原來如此”。公眾心理效應作為人的內在心理狀態,它主要是通過人對某種對象的價值評價、情感認同和意向選擇等心理活動方式來表現和起作用的,所以它給人們開展公眾交往活動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同時也給公眾交往活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2.自發性
任何一種公眾心理效應的形成及它在特定情境中對公眾行為的驅動作用,都不是人們事先有目的、有組織、有計畫形成的,而是完全由一種自發性而引起和形成的某種連續性心理反應,繼而表現為一定共同的心理行為的趨向。在公眾心理效應形成過程中,公眾的無意識心理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例如,當名牌商品在市場上流行走俏時,很多人趨之若鶩,花高價購買名牌商品,形成一種穿名牌、用名牌的時尚。這種心理效應在形成初期,人們並未意識到它的出現,但一旦趨勢形成以後,它便開始制約人們的行為。趨勢的自發性有時表現為一種盲目性,即在無計畫、無目的、無意識和無準備的狀態下表現出來。當然,這不等於說人們不能有目的、有組織、有計畫地自覺引導、誘發和強化公眾的某種心理狀態並進而引發其行為。恰恰相反,只要人們真正把握公眾心理效應的這一特徵及其形成變化的內在規律,就能達到預期目的。如廣告宣傳就是使用人們的這種心理效應來達到樹立組織及其商品信譽的目的。
3. 固著性
固著性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定勢。定勢是指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它影響著解決問題時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有時有助於問題的解決,有時會妨礙問題的解決。心理學家陸欽斯(A.S.Luchins,1942)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實驗的材料是A、B、C三個大小不同的量杯,實驗的要求是利用三個大小不同的量杯量出一定量的水。實驗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有五個實驗序列,其解決問題的模式是B—A—2C。第二部分有兩個序列,其解決問題的模式是A—C和A+C。實驗的目的是主要考察被試解決問題中是否受思維定勢的影響。研究發現,當被試完成了實驗的第一部分後,面對第二部分的實驗內容,仍然試圖用第一部分所形成的思維定勢去解決問題,不會用簡單的方法即A—C和A+C的方式解決問題,說明由於定勢導致思維活動刻板化,妨礙了問題的解決。
一種特殊類型的思維定勢是功能固著(functional fixedness)。這個概念是由德國心理學家鄧克(Duncker.K,1935)首先提出來的,它指一個人見到某個物品有一個慣常的用法後,就很難看出其它新用途。如在赫林和希爾(Hiling,M&Scheerer,M)的實驗中,要求被試站在一間房子的白線後面,把兩個鐵環放在垂直的木釘上。被試可以在房間裡自由走動,除了不能把鐵環拾起來直接放在木釘上以外,可以運用房間裡的任何物品來解決問題,房間裡放了兩根木棒,一根木棒夠不著,但把兩根木棒用繩子接起來就可以完成任務。在實驗中,被試被分為兩組,兩組的房間裡都有繩子,唯一區別在於:第一組的繩子掛在牆上的釘子上,沒有固定的用途;第二組的繩子用來掛日曆,用途已經固著。實驗結果發現,第一組的被試解決問題非常好,而第二組的被試解決問題的效果不如第一組。這說明心理效應產生後的固著性。心理效應的固著性又稱為習慣性或相對穩定性。公眾心理效應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心理上的屈從,表現在行為上是從眾,這種心理效應一旦形成,往往不容易消失。這種固著,一是指心理效應一經形成就會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占據一定位置而不會輕易消失;二是指心理效應只要存在即會發生作用並且固執地影響人們的行為。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習俗,是經過無數代人的流傳而延續下來的,想一下子改變是很難的。如過年放鞭炮、走親戚、準備年貨等。有的習俗在公眾心理中被視為天經地義的,若有人提出改變,就會受到非難。在習俗中,又以社會風尚和寓含有某種敬奉、崇拜心理的建築風格的穩定性最強。後者如西方的教堂和東方廟宇各具不同風格本來是由東西方的地理、氣候和文化等因素所致,但是一經為教徒和僧人認同後,全世界的教堂和廟宇都具有大致相同的風格。
4.驅動性
心理效應的驅動性是指心理效應一旦形成並成為公眾的內在心理傾向之後,便具有了某種動力的性質,表現為激發人們行為的主動精神。驅動性這種特性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運動”,使人們具有一種難以遏制、難以駕馭的驅動力度。人們在特定環境生活中往往相互感染和模仿,彼此影響,循環往復,心理效應就不斷有力地驅使人們採取行為。
例如,當街上某種服裝式樣形成一種時髦時,它會很快在大眾心目中形成一種趨勢,使人們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去追趕這種時髦。在我國曾風靡一時的“呼拉圈”、“魔方”就是這種驅動性典型例子。心理效應的這種驅動性往往是盲目的和具有衝動性的,有時會導致人們作出某種非理智的行為,造成不必要的失誤。
5.變化性
人的心理與行為總是會因為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公眾心理效應也不例外。心理效應的變化性主要表現為它受外界環境因素如情境特徵、近期經驗和時代潮流所左右,即使較為穩定的心理效應,也會發生變化,舊的效應總會被新的效應所取代。心理效應的穩定性總是相對的,某些效應在形成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它是基本穩定的,它會使公眾的行為呈現出一定的共同一致的慣性反應。但是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之後,公眾的心理效應也會隨之發生改變,進而形成新的心理效應。
6.感染性
感染是人們感情的傳遞與傳染。公眾的心理效應一旦形成,往往會使很多人在情感上發生感染,發生連續反應,從而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使更多的人被捲入其中。
例如,有時一訊息傳來,大家都感到吃驚,許多人不管真假,信以為真,很快地一傳十、十傳百……心理上的感染性,是公眾心理的一個顯著特點。如當人們發現植物蘆薈的藥用功能和美容功能後,市場上就有了各種以蘆薈為原料的保健品、化妝品,許多家裡也種上了蘆薈。
7.綜合性
公眾心理效應是人多種心理成分的綜合,是人的認知、情感、意志等綜合作用的結果,並不是認識領域獨有的現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既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同時還反映著人們的意志品質。人們在購買活動中,對某種產品的認同或討厭,都包含這些因素在內。因此,心理定勢是一種綜合效應,它綜合反映人的經驗、知識、文化素養和意志品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