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末期試圖與朝廷的傳統權威相結合,改組和加強行將崩潰的幕藩體制的政治運動。這種思想早在國學和水戶學中就已出現,但在面臨外來壓迫的危機下才形成具體的實際政治運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武合體運動
- 外文名:こうぶがったい
- 時間:日本江戶幕府末期
- 反對派:尊王攘夷派
- 主旨:聯合朝廷和幕府改造幕府權力
幕府末期試圖與朝廷的傳統權威相結合,改組和加強行將崩潰的幕藩體制的政治運動。這種思想早在國學和水戶學中就已出現,但在面臨外來壓迫的危機下才形成具體的實際政治運動。
這種思想早在國學和水戶學中就已出現,但在面臨外來壓迫的危機下才形成具體的實際政治運動。中文名 公武合體運動 外文名 こうぶがったい 時間 日本江戶幕府...
公武合體(こうぶがったい),又稱為公武合體論、公武合體運動、公武一和,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幕末)的一種政治理論,主旨是聯合朝廷(公家)和幕府(武家)改造...
儘管薩摩藩和幕府都在策劃讓幕府和朝廷合作以對付外來危機的公武合體運動,但兩者的實質卻迥然不同,幕府心目中的公武合體,是要回復一切政事委於幕府的幕府全盛時代...
孝明天皇(おさひと,1831年7月11日—1867年1月30日),別號幕末天皇,日本第121代天皇,是仁孝天皇的兒子,明治天皇的父親,支持公武合體。明治維新期間,在反對倒幕...
文久2年(1862年)為推進公武合體運動,高崎正風隨島津久光率領薩摩藩兵上洛。為了抑制以長州藩為首的尊攘激進派的專橫,文久3年(1863年)8月,在公武合體派的...
反對幕府的條約勅許奏請,為安政勤王八十八廷臣之一,後來推進公武合體論和和...文久2年(1862年),他支持島津久光和薩摩藩主導的公武合體運動,因此激起了一...
二、“尊王攘夷論”與公武合體運動1.幕末時期的政治思潮2.公武合體運動3.攘夷戰爭三、從“薩長聯合”到“王政復古”1.“征長戰爭”與“薩長聯合”...
原本同盟的慶喜和島津久光、松平春岳、伊達宗城之間因為支持與反對封鎖港口等問題產生政治對立,使得此前共同推行政策的參預會議解體,公武合體運動失敗。...
櫻田門外事變之後,幕府和朝廷制定了朝廷(公)和幕府(武)合體公武合體運動以安定政局。這時期,尊王攘夷的維新志士與[德川幕府], 等是兩大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勢力,...
1863年(文久3年)8月18日,以會津、薩摩兩藩為中心的公武合體派,將以長州藩為中心的尊攘派逐出京都的事件。...
安藤雖僅背部受傷,並無生命危險,但此次“坂下門之變”沉重打擊了以幕府為主導的公武合體運動。1862年(文久2年)4月辭去老中職務。戊辰戰爭時,他與奧羽諸藩...
從此,京都的尊攘派勢力暫時減弱。直到慶應時期討幕派得勢之前,以薩摩、會津兩藩為首的強藩大名一直居於統治地位,他們成為公武合體運動的核心力量。...
大久保利通(一蔵)や西郷隆盛らを登用し、1862年(文久2)に公武合體運動のために兵を率いて入京。勅旨大原重徳と通じて一橋慶喜の將軍後見職、松平春岳の...
(幕末)至明治時代公卿、公家華族(大臣家·侯爵)、政治家、安政勤王八十八廷臣...,支持長州藩士長井雅樂的《航海遠略策》和島津久光及薩摩藩的公武合體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