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表
于志寧卒
六年(六五五),高宗廢王皇后,
長孫無忌等反對,志寧不敢言,以黨附無忌,貶
榮州刺史,轉華州刺史。終年七十八,至上元元年(六七四)乃迫復為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志寧曾參與修禮、修史,及撰定律令格式、《五經義疏》、《新修本草》等。有《諫苑》三十卷,《于志寧文集》四十卷。
唐拒吐蕃赤水畜牧之請
龍朔三年(六六三)吐蕃占吐谷渾之地,遣使言吐谷渾之罪,唐高宗遣使降璽書斥之。
麟德二年(六六五)正月,吐蕃又遣使入朝,請與吐谷渾復修和好,並請在
河源赤水(今青海
扎陵湖以西)放牧畜群。赤水本
吐谷渾之地,吐蕃之請,表面為和親,實則要求唐朝承認其對吐谷渾的兼併,因此,高宗不允吐蕃之請。
疏勒弓月引吐蕃侵于闐
唐顯慶二年(六五七)俘西突厥可汗
阿史那賀魯,滅西突厥汗國,統一西域,西突厥貴族不甘失敗,一再叛亂。繼龍朔二年(六六二)龜茲叛亂後,弓月部與疏勒部又叛。
麟德二年(六六五)閏三月,弓月、疏勒勾結吐蕃共侵于闐。唐朝先後遣西域都護
高賢、西州都督崔知辯及曹繼叔率兵救援,大敗之。
頒行麟德歷
麟德二年(六六五)五月,頒行《
麟德歷》。此歷乃秘閣郎中
李淳風所撰。唐初採用
傅仁均所定《戊寅歷》,貞觀初年,淳風上疏言此歷之失共十八事,七條見納。貞觀十九年(六四五)九月以後,此歷出現連續四個大月或三個小月情況,至高宗時更疏闊不準。有鑒於此,淳風遂撰《
麟德歷》(又名《甲子元歷》)。此歷以隋劉焯《皇極曆》為基礎,加以增損,採用定
朔法,廢除古歷
中分章、蔀、元、紀的定歷方法,確定總法一千三百四十,以此為分母計算回歸年、朔望月和近點月的日數,以進朔法為臨時變通之法,避免四個大月連續出現,廢除閏周,直接以無中氣的月分置閏月。時稱精密,與太史令瞿曇羅所上《經緯歷》參行。開元十六年(七二八)停止,歷時六十四年。
百濟與新羅同盟於熊津城
麟德二年(六六五)八月,百濟
扶餘隆到達熊津城,(今南韓公州),與新羅王金法敏刑白馬而盟。龍朔元年(六六一),百濟僧道琛等反唐,至三年(六六三),唐將
孫仁願、
劉仁軌在新羅王金法敏的援助下平定反叛,重新控制百濟局勢,唐高宗乃授百濟故王子
扶餘隆為熊津都督,遣還本國,安輯百濟餘眾,並與新羅釋舊怨,結和親。兩國約定:“長為與國,結好除怨,恭天子命,永為藩服。”此乃仁軌所作盟辭。歃訖,作金書鐵契,藏之於新羅廟中。其後,仁願、仁軌等還國,
扶餘隆因懼新羅,不久亦
歸唐京師長安。
張公藝九世同居
古代宗族制下,數代同居乃常見之事,然罕有
九世同居者。張公藝鄆州壽張(今山東東平縣西南)人,
九世同居,相處和睦。北齊時,東安王高永樂詣其宅慰撫旌表。隋開皇中,大使邵陽公梁子恭亦親臨慰撫。唐貞觀中,太宗特敕加旌表。
麟德二年(六六五),高宗封禪,路過鄆州,又親臨其宅,問能夠共居的原因,公藝書“忍”字百餘,高宗為之流涕,賜以縑帛。
日本第五次遣唐使來
麟德二年(六六五)十二月,日本(倭國)派守大石、坂合部石積、吉士岐彌、吉士針間等人送唐使回國,是為第五次遣唐使(或稱送唐客使)。此前日本採取親百濟、高麗的政策,六六三年為救百濟,在白村江與唐、新羅聯軍一戰而敗。次年,唐駐百濟將領
劉仁軌派郭務悰出使日本,日本疑仁軌旨在刺探日本情況,拒絕務悰入境。唐朝因尚未征服高麗,不願與日本挑起更多爭端,是年遂正式派朝散大夫、上柱國劉德高帶領郭務悰凡二百五十四人出使日本。九月,至筑紫,進遞表函。日本鑒於白村江之敗及百濟之亡,不得不調整對外政策,以緩和兩國關係,因此,特接待來使,並於十二月德高等返國之時,組成第五次遣唐使,經北路,護送唐使返唐。此次遣唐使在唐逗留二年,六百六十七年十一月回國。
廢陝州銅冶
唐初除西北邊境諸州外,天下諸州有銅鐵之地,皆許私人開礦冶鑄。陝、宣、潤、饒、衢、信幾州共有銅冶九十六處。麟德二年(六六五),廢陝州銅冶四十八處。
大事
(1)春,正月,丁卯,吐蕃遣使入見,請復與吐谷渾和親,仍求赤水地畜牧,上不許。
(1)春季,正月,丁卯(二十四日),吐蕃派遣使者入朝見唐高宗,請恢復與吐谷渾和好,還要求給他們原吐谷渾的赤水作為放牧地。唐高宗不答應。
(2)二月,壬午,車駕發京師;丁酉,至合璧宮。
(2)二月,壬午(初十),唐高宗從京師長安出發;丁酉(二十五日),到達合璧宮。
(3)上語及隋煬帝,謂侍臣曰:“煬帝拒諫而亡,朕常以為戒,虛心求諫;而竟無諫者,何也?”李對曰:“陛下所為盡善,群臣無得而諫。”
(3)唐高宗說到隋煬帝時,對身邊大臣說:“隋煬帝拒絕規勸而亡國,朕常常引為鑑戒,虛心尋求規勸,而終於沒有進諫的人,為什麼?”李世回答說:“陛下所作所為盡善盡美,所以群臣沒有什麼可以進諫的。”
(4)三月,甲寅,以兼司戎太常伯姜恪同東西台三品。恪,寶誼之子也。
(4)三月,甲寅(十二日),唐朝任命兼司戎太常伯姜恪為同東西台三品。姜恪是
姜寶誼的兒子。
(5)辛未,東都
乾元殿成。閏月,壬申朔,車駕至東都。
(5)辛未(二十九日),東都洛陽
乾元殿落成。閏三月,壬申朔(初一),唐高宗來到東都洛陽。
(6)疏勒弓月引吐蕃侵于闐,敕西州都督崔知辯、左武衛將軍曹繼叔將兵救之。
(6)疏勒弓月招引吐蕃侵擾于闐,唐高宗命令西州都督崔知辯、左武衛將軍曹繼叔領兵援救于闐。
(7)夏,四月,戊辰,左侍極陸敦信檢校右相;西台侍郎
孫處約、太子右中護·檢校西台侍郎
樂彥瑋並罷政事。
(7)夏季,四月,戊辰(二十七日),左侍極陸敦信任檢校右相;西台侍郎
孫處約和太子右中護、檢校西台侍郎
樂彥瑋均被免去相職。
(8)秘閣郎中
李淳風以
傅仁均《戊寅歷》推步浸疏,乃增損劉焯《皇級歷》,更撰《
麟德歷》;五月,辛卯,行之。
(8)秘閣郎中
李淳風認為
傅仁均《戊寅歷》推算天文疏誤越來越大,於是增刪劉焯《皇極曆》,新寫成《
麟德歷》;五月,辛卯(二十日),新曆頒行。
(9)秋,七月,己丑,兗州都督鄧康王元裕薨。
(9)秋季,七月,己丑(十九日),兗州都督鄧康王
李元裕去世。
(10)上命熊津都尉
扶餘隆與新羅王法敏釋去舊怨;八月,壬子,同盟於熊津城。
劉仁軌以新羅、百濟、耽羅、倭國使者浮海西還,會祠泰山,高麗亦遣太子福男來侍祠。
(10)唐高宗命令熊津都尉
扶餘隆與新羅王金法敏解除舊日的怨恨;八月,壬子(十三日),雙方結盟於熊津城。
劉仁軌帶領新羅、百濟、耽羅、倭國使者從
海路西歸,準備與唐君臣在泰山會合進行祭祀,高麗也派遣太子福男前來陪祭。
(11)冬,十月,癸丑,皇后表稱:“封禪舊儀,祭皇地祗,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禮有未安,至日,妾請帥內外命婦奠獻。”詔:“禪社首以皇后為
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壬戌,詔:“封禪壇所設上帝、后土位,先用藁秸、陶匏等,並宜改用茵褥、爵,其諸郊祀亦宜準此。”又詔:“自今郊廟享宴,文舞用《功成慶善之樂》,《武舞用》《神功破陳之樂》。”
(11)冬季,十月,癸丑(十五日),皇后武則天上表說:“封禪原來的禮儀,祭皇地祗時,太后在左邊配享,而令公卿大臣執行祭祀之事,這在禮法上有不妥當的地方,這次祭皇地祗,我請求率領宮廷內外有封號的婦女奠獻祭品。”唐高宗下詔:“在社首山祭皇地祗時,皇后第二個進獻祭品,越國太妃燕氏最後一個進獻祭品。”壬戌(二十四日),唐高宗下詔:“封禪壇上所設的上帝、后土神位,先前使用禾桿、陶匏等,均應改用茵褥、爵,以後郊祭也應照此辦理。”又下詔令:“自今以後,郊、廟祭祀宴會,文舞用《功成慶善之樂》,武舞用《神功破陣之樂》。”
丙寅,上發東都,從駕文武儀仗,數百里不絕。列營置幕,彌互原野。東自高麗,西至波斯,鳥長諸國朝會者,各帥其屬扈從,穹廬毳幕,牛羊駝馬,填咽道路。時
比歲豐稔,米斗至五錢,麥、豆不列於市。
丙寅(二十八日),唐高宗從
東都洛陽出發,隨從的文武官員和儀仗數百里不斷。扎的營支的帳逢,連綿於原野。東起高麗,西至波斯、烏長諸國的朝會使節,各率領隨從人員扈從車駕,氈做的帳逢,牛羊駝馬,堵塞道路。當時連年豐收,一斗米才五個錢,麥子、豆類上市都沒有人買。
十一月,戊子,上至濮陽,竇德玄騎從。上問:“濮陽謂之帝丘,何也?”德玄不能對。
許敬宗自後躍馬而前曰:“昔頊居此,故謂之帝丘。”上
稱善。敬宗退,謂人曰:“大臣不可以
無學;吾見德玄不能對,心實羞之。”德玄聞之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強對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李曰:“敬宗多聞,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也。”
十一月,戊子(二十日),唐高宗來到濮陽,竇德玄騎馬隨行,唐高宗問他:“濮陽稱為帝丘,為什麼?”竇德玄不能回答。
許敬宗從後邊躍馬向前說:“從前頊居住在這裡,所以稱為帝丘。”唐高宗稱讚他。
許敬宗退下後對人說:“大臣不能沒有學問,我見竇德玄回答不上來,心裡實在為他感到羞愧。”竇德玄聽到後說:“人各有能和不能的方面,我不勉強回答我所不知道的問題,這正是我所能的方面。”李世說:“
許敬宗見聞廣,誠然很好,竇德玄的話也不錯。”
壽張人張公藝
九世同居,齊、隋、唐皆旌表其門。上過壽張,幸其宅,問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上善之,賜以縑帛。
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共居,齊、隋、唐各朝都對他家予以表彰。唐高宗經過壽張,來到他的住宅,問他所以能夠共居的原因,
張公藝書寫“忍”字一百多個進獻。唐高宗認為這很好,賜給他縑帛。
十二月,丙午,車駕至齊州,留十日。丙辰,發靈岩頓,至泰山下,有司于山南為
圓壇,山上為登封壇,社首山上為降禪方壇。
十二月,丙午(初九),唐高宗到齊州,逗留十天。丙辰(十九日),唐高宗從
靈岩頓出發,到泰山下,有關部門在山南筑
圓壇,在山上築登封壇,在
社首山上築降禪方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