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年介紹
公元233年,
中國歷史上仍屬三國紛爭時期。在魏國為
魏明帝青龍元年,在
東吳為吳大帝
嘉禾二年,在
蜀漢為
建興十一年。就在這一年,
合肥新城經歷了四年的建造,終於完工。
孫權屢次進犯,終未能得。同年,
孫權派人前往朝鮮和東南亞各國,與他們建立了友好的關係。也是在這一年,著名史書《三國志》的作者
陳壽出生了。
大事記
春季,正月,甲申(二十三日),在摩陂中出現一條青龍。二月,明帝去摩陂觀青龍,更改年號
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
合肥新城”破土動工,到
青龍元年(公元233年),“合肥新城”基本建成。孫吳曾於公元230年、233年、234年、253年4次進攻“
合肥新城”,但終未能拿下合肥。
公元233年,魏國征東將軍
滿寵奉詔在
合肥城西三十里建立新城以抗孫吳。
漢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國除,改稱
北海郡;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改郡為國;
青龍元年(公元233年),改國為郡,又
營陵縣地。
蜀
建興11年公元233年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公元233年,魏都督揚州諸軍事
滿寵,便在城西約十五公里處的雞鳴山東麓,建一新城。這座城就是有名的
合肥新城。
公元233年,
孫權派船到高麗(現朝鮮),高麗王贈“上馬數百匹”,吳使因“船小載馬八十匹而還。”隨後,東吳又和扶南(現高棉)、林邑(現越南)等國家建立了聯繫。
魏明帝青龍元年(公元233年),在
司馬懿主持下,又將成國渠向東伸展100多里,到涇水入渭附近。
公元233年(
嘉禾二年),
公孫淵反覆無常和
東吳翻臉,
孫權欲被征,被部下勸阻,於是討伐曹魏
合肥等地,均無功而返。
由於父系世襲制度尚未形成,或尚未完善,達光王國莽紀拉扎王朝混亂地傳襲了25世,直至公元233年被
尚穆達王朝替代。這中間,不斷有王族之外的“賢能之人”入朝執掌政權。
蜀漢以後,赤水河一帶邊民仍屬平夷所轄,
建興十一年(公元233年),
馬忠代理康降
都督時,將平夷縣府遷往今雲南
曲靖,建治
味縣,至南北朝北周保定四年。
據《宋書·志第十八·符瑞志中》記載,公元233年,就是
魏明帝青龍元年正月,青龍出現在一個名叫
摩陂井的地方。
魏明帝得到訊息後立即帶領朝中全體大臣前往觀賞。
歷史記事
孫權封公孫淵為燕王
公孫淵派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攜帶表章赴吳稱臣,吳王非常高興,為此大赦天下。三月,吳王派遣太常張彌、執金吾
許晏、將軍賀達率領大軍萬人,攜帶金銀財寶、奇珍異貸及九錫齊備,乘船渡海賞賜
公孫淵,封公孫淵為燕王。自
顧雍以下的滿朝大臣都直言規勸,座為“公孫淵不可輕信,這樣做,對他的恩遇太厚了,只要派遣官兵護送宿舒、孫綜就夠了。”吳王不接受。
張昭說:“孫淵背叛魏國,害怕討伐,從遠地而來求援,絕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孫淵改變主意,打算自動向魏表明忠心,我們的兩位使節不能返回,不也讓天下人取笑嗎?”吳王反覆駁詰張昭,張昭越發堅持己見。吳王不能忍受,按著佩劍惱怒地說:“吳國士族之人入宮則參拜我,出宮則參拜您,我敬重您已經到了極點,而您屢次在大庭廣眾之下頂撞我,我常常唯恐自己做出不願做的事。”張昭看著吳王說:“我雖然知陛下不會採納我的建議,但每次都竭盡愚忠的原因,實在是因為太后臨終時呼喚我到她的床前,留下遺詔,吩咐我輔佐陛下的話音猶在耳邊的緣故。”接著淚滿面,吳王將刀扔在地上,與張昭相對哭泣。然而還是派遣張彌、許晏去往遼東。張昭對不採納他的意見忿忿不平,聲稱有病不去朝見。吳王怨恨張昭,下令用土將張昭家的大門都住,張昭又從裡面用土將門封死。
公孫淵殺吳使降魏
公孫淵自知吳國相距遙遠難以信用靠,於是斬
張彌、
許晏等人首級,送到京城,全部吞併了吳國的士兵及帶來的金銀財寶。冬季,十二月,頒詔任命公孫淵為大司馬,封為樂浪公。
吳王聽到訊息勃然大怒說:“騰年已六十,人世間的艱難困苦,還有什麼沒經歷過,近來卻被鼠輩所戲弄,令人氣涌如山。如不親手斬掉鼠輩的腦袋扔進大海,就再也無顏君臨萬國,即令為此亡國顛沛,也決不怨恨!
陸遜上書說:“陛下以神明威武的資質,生當大命,在烏林大破曹操,在西陵大敗劉備,在荊州生擒關羽,這三個敗虜都是當世英雄,卻都被陛下摧折他們的鋒芒。聖明的教化安撫四方,風行萬里而小草為之傾倒,如今,正臨蕩平中原、統一天下之時,現在不能忍住小恨而發出雷霆萬鈞般怒火,是違背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古訓,輕視自己為帝王的貴重身分,這是我感到惑的。我聽說,行萬里路的人不在中途止步,立志取得天下的人不對小事耿耿於懷而危害大局。強大的敵人壓境,荒遠之地還沒有臣服,陛下乘船遠征,必然給敵人以可乘之機,事到臨頭才去憂慮,恐怕後悔都來不及了。如能使國家大事及時報捷,那么分孫淵不用征討自己就會歸順。而今陛下還戀惜遠在遼東的人口和馬匹,怎么單單要捨棄江東萬安的根本基業而不珍惜呢?”
尚書僕射
薛綜上書說:“從前漢元帝想乘樓船,薛廣德請求自刎,以鮮血染車來阻止。為針么?因為水火無情,至危至險,不是帝王所應北臨之地。今遼東蠻戒小國,沒有堅固的城堡,防禦的戰術,兵器輕鈍,如犬、羊一般不懂治國,前去征伐必勝無疑,正如陛下詔書所言。然而其國土狹小、貧瘠嚴寒,莊稼不能生長,民眾熟習騎馬,流動無常,忽聽大軍來到,自量抵抗不過,如鳥驚獸駭,四散遠逃,我們會連一人一馬都見不到,雖然得到了這塊空曠地方,但守住它毫無益處,這是不可出兵的原因之一。加之大海無際,洪流深廣,已有成山之難,海上骯行變化無常,大風大浪難以避免,轉眼之間,連人帶船全被吞沒,即使有堯舜的德行和智慧,也無法施展,有孟賁、夏育的勇敢和力量,也不能發揮,這是不可出兵的原因之二。還有,濃郁的雲霧罩在天空,鹹苦的海水蒸發在下面,極易使人生腳氣病,互相傳染,凡在海上骯行的人,很少有人不生此病,這是不可出兵的原因之三。上天生出神明的聖人,當運用時機削平動亂,使人民康盛,社會富足。而今敵逆就要滅除,海內將要平安,卻要違背既定的大政方略,自尋至危的困阻,忽視國家的安危,發泄一時的氣憤,既不是有利於國家的大計,又是開天闢地以來未曾有過的舉動,實在是群臣所以坐臥不安,吃飯不香,睡覺不穩的原因。”
選曹尚書
陸瑁上書說:“北方的魏與我國土地相接,如果稍有空隙,就會乘機而入。我們所以要渡越大海,求購馬匹,違心結交孫淵的原因,是為解決眼前的馬荒之急,除掉魏這一心腹之患。現在反而要舍本求末,捨近求遠,因一時氣忿改變規劃,一時激動興師動眾,這才是狡猾的敵人願意聽到的,而絕不是我大吳最好計策。還有,兵家戰術,在於使敵人疲勞,以逸待勞,得失之間,察覺與不察覺則大不相同,況且沓渚縣離公孫淵路途還很遙遠,如大軍到達,也要把兵力一分為三,讓體格強壯的士兵向前進攻,稍差的守衛船艦,最差的運送糧食。大軍人數雖然很多,但難以全部用上。加之靠步行背糧,長途跋涉深入故境,那一帶戰馬眾多,能夠隨時截擊我們。如果公孫淵狡猾奸許,與魏並未斷絕關係,我們大軍出動之日,他們就會如同唇齒,互相援助;如果確實孤立無援,因為懼怕而遠逃,或許也難很快消滅,我們對他的懲罰及於北方荒野,而國內的山越叛民乘機四起,這恐怕也不是萬全的長久這策。”吳王沒有同意。
陸瑁再次上書說:“戰爭,固然中古代用來誅殺暴亂、威鎮四方蠻夷的行動。然而戰事要在奸雄已經滅除,天下太平無事,在朝廷之上從從容容地充分討論之後才可進行。至於在中原戰亂不斷,九州之地各自盤踞相互為敵之時,大都須將本國的根本大業加深加固,愛護人力,珍惜財物,沒有偏在這時舍近治遠,使軍隊疲的,從前尉佗叛逆,僭號稱帝,當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富足,可是漢文帝仍然認為出兵遠征並不容易,只是派陸賈前去勸喻而已。而今首惡元兇還未消滅,邊境地區不斷報警,不宜先去討伐公孫淵。願陛下抑制盛怒,任用計謀,暫息六軍,秘密策劃,以後再去圖取,則天下萬幸!”吳王這才罷休。
吳王多次派人慰問
張昭,向他道歉,張昭始終不出來。吳王有次出宮,經過張昭家門呼喚他,張昭聲答病重。吳王讓人火燒張昭家門,想要恐嚇張昭,張昭也不出來。吳王便讓人把火來掉,在門中長時間等侯,張昭幾個兒子一齊扶張昭起床,吳王自己的車把他拉回宮,深切地責備自己,張昭不得已,然後參加朝會。
最初,
張彌、
許晏等到達遼東襄平,公孫淵打算消滅他們,於是拆散他們的官兵,把中使秦旦、張群、杜德、黃強等及宮兵六十人安置在玄菟。玄菟在遼東以北二百里,太守王贊管轄二百戶人家。秦旦等都居住在民家,靠他們供給飲食,住了四十多天。秦旦與張群等商議說:“我們遠在異域,辜負了使命,被棄於此地,與死無異。現觀察此郡,防守十分薄弱,如果我們一旦齊心,放火焚燒城廓,殺死他們的官吏,為國家報仇雪恥,然後一死,也足以無恨了。這比苟且偷生,長久地做囚犯活著怎么樣!”張群等都贊成。於是暗中相互約定,當在八月十九日夜裡起事。那天中午,被郡中人張松告密,王贊便集合起部眾,關閉城門,秦旦、張群、杜德、黃強全都爬過城牆逃出。當時張群膝蓋生瘡,跟不上別人,杜德常常攙扶照應他一起走,山路程崎嶇不平,走出六七百里,傷勢更加嚴重,不能再向前走,躺在草叢中,互相守悲傷流淚。張群說:“我不幸傷得厲害,離死沒兒天了,你們幾位應該加緊向前趕路,指望有個去處,白白地守著我都會死在深山窮谷之中,有什麼益處!”杜德說:“萬里流離,生死與共,怎么能忍心拋棄你!”於是推出秦旦、黃強在前先行,杜德一人留守張群,採集野菜、山果給他吃。秦旦、
杜德離開了幾天,到達高句麗國,隨機宣稱吳王給
高句麗王位宮及其主簿頒下詔書,謊稱賞有賜品,都被遼東所劫掠。位宮等非常高興,隨即受詔,下令使人跟隨秦旦返回迎接張群,又派遣差役二十五人,護送秦旦等返回吳國,上表稱臣,進貢貂皮一千張,雞皮十件。
秦旦等見到吳王,悲喜交集,不能自制,吳王也被他們感動,都提升為校尉。
滿寵擊敗孫權
這一年,吳王出動大軍打算圍攻新城,但因遠離水域,停泊二十多天,不敢下船上岸。
滿寵對將領們說:“孫權得知我們遷移城址,必定在他的部眾中說了狂妄自大的話,如今大舉出兵而來,是想求得一時之功,雖然不敢到城前攻擊,也必當上岸炫耀武力,顯示實力有餘。”於是秘密派遣步、騎兵六千人,埋伏在肥水隱蔽的地方等待。吳王果然率軍上岸炫耀,滿寵伏兵突然起而襲擊,斬殺吳兵數百,吳兵中也有跳入水中淹死的。吳王又派全琮攻打六安,也沒能攻下。
馬忠平定劉胄叛亂
蜀國降都督
張翼執法嚴峻,南方夷人首領劉胄起兵叛亂。丞相
諸葛亮命參軍巴西人馬忠接替張翼,調張翼返回。他的部下告訴張翼應即速返歸接受處罰,張翼說:“不對,我是因為蠻夷叛亂,沒有能力平息,因此被召回。可是,接替我的人還沒有到達,而我正身臨戰場,應當轉運糧食積存穀米,作為消滅叛敵的資本,怎么可以因罷黜的緣故而使國家的軍務荒廢呢?”於是統籌兼理毫不鬆懈,
馬忠抵達後才出發返回。馬忠利用張翼打下的基礎,擊敗劉胄,並殺了他。
諸葛亮製作木牛、流馬
諸葛亮鼓勵發展農業,訓練軍隊,製作木牛、流馬為運載工具,運糧集存在斜谷口,修整斜谷屯積軍糧和物資的倉庫;百姓和士兵得以休息,前後三年,才動用他們。
秦朗擊敗軻比能
鮮卑首領
軻比能引誘保塞鮮卑首領
步度根與他深交和睦,親自率領一萬騎兵在陘北迎接步度根的人馬輜重,荊州刺史畢軌上表請求馬上出兵,對外威脅柯比能,對內鎮壓步度根。明帝審閱上表後說:“步度根已以被軻比能引誘,心虛多疑。現在畢軌也兵征討,一定要謹慎行事,不要越過邊塞句注山。”等到詔書送到,畢軌已經進軍到陰館駐屯,派遣將軍蘇尚、董弼追擊鮮卑人。軻比能派遣兒子率領一千多騎兵迎接步度根部落,自己與蘇尚、董弼遭遇,在樓煩交戰。
蘇尚、
董弼戰死,步度根部落與泄歸泥部落全部叛變出塞,與軻比能聯合,侵犯魏邊境。明帝派遣驍騎將軍
秦朗率中軍前往征討,軻比能逃到漠北,泄歸泥率領部眾歸降,步度根不久就被軻比能殺掉。
出生名人
陳壽(233-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
安漢(今四川
南充)人。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
譙周,在
蜀漢時曾任衛將軍
主簿、東觀
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
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
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
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
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
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
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
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
逝世名人
虞翻(公元164年-233年),字仲翔,會稽郡人。終屬吳,揚州會稽
餘姚(今浙江餘姚)。太守
王朗命為功曹。
孫策征會稽,
虞翻時遭父喪,衰絰詣府門,朗欲就之,翻乃脫衰入見,勸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戰敗績,亡走浮海。翻追隨營護,到東部侯官,侯官長閉城不受,翻往說之,然後見納。權與
張昭論及神仙,翻指昭曰:“彼皆死人,而語神仙,世豈有仙人(也)!”權積怒非一,遂徙翻交州。在南十餘年,年七十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