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3年

公元前333年

公元前333年,戊子年,周顯王三十六年,此時是中國的戰國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前333年
  • 類型:公元紀年之一
  • 朝代:戰國時期
  • 發生的大事: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滅越等
中國紀事,大事記,西方紀事,通鑑記載,逝世,

中國紀事

1、戰國時期,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滅越,築城石頭山(今清涼山)。在石頭山設金陵邑,南京自此始稱金陵。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利用齊、越矛盾,發兵討伐占據著長江三角洲一帶的越國。越王被殺,其宗室子弟互不統屬,皆臣服於楚。此前吳滅于越,越又被滅於楚,故吳越之地均歸屬於楚之疆域。據長江大學魏昌在《楚國史》中考證,越人與楚人同源,羋姓,最早生活在古雲夢澤的楊水流域,後來因戰亂遷諸長江三角洲一帶以及華南廣闊區域內,被稱之為“百越”;楚滅越之後,越人歸降之兵因來自於楚國的“東地”或“東國”,因而被稱之為“東地兵”。
2、固關長城開始修建。固關長城依山逶迤,地勢險要,與著名的娘子關、舊關共成鼎足之勢,為歷代軍事要塞。
固關長城是在公元前333年(趙肅侯17年)修築的趙長城基礎上,於明代萬曆17年(公元1589年)再次修復,成為明代都城第一道防線。現存長城為明代長城,是國內保留較完整的石砌內長城。現存遺址有:南段新關經將軍塔到白灰村(?最後一個字可能有誤)段7000米,北段固關經嶺後底到娘子關嘉峪溝段13000米的石砌內長城,全部依山而建。
3、楚威王七年,圍齊徐州,大敗齊將申縛,敗齊軍。
4、韓昭侯子宣惠王(威侯)立。
5、公元前333年,燕文公子易王立。齊國趁燕國的喪事攻取了燕國十城。蘇秦勸說齊王,指出燕王是秦王的女婿,歸還十城可以交好秦、燕兩國。於是齊王歸還了燕國城池。詳見《蘇秦列傳》及《戰國策·燕策》。
6、犀首大良造張儀為客卿。公元前333年,魏國人張儀到了秦國,制定了分化六國的“連橫親秦”的策略。六國“合縱抗秦”聯盟煙消雲散。

大事記

1.韓宣惠王繼立 
韓昭侯三十年(前三三三),韓昭侯去世,太子繼位。第八年(前325)改稱王號,為韓宜惠王。
秦惠文王五年(前三三三),秦王起用公孫衍大良造公孫衍犀首,是魏國陰晉(今陝西陰東)人。魏國擔心公孫衍任秦大良造,會對自己不利,便於次年將陰晉獻給秦國,與之修好,秦國將其改名為寧秦。陰晉位於華山之北、河曲之南,是通向函谷關、東進中原的要道,魏國將它獻給秦,雖然得到短暫和平,卻留下巨大的隱患;秦國掌握了向東擴張的通道。
3.趙築南長城
魏與齊在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會盟,相互稱王,輕視天下諸侯,引起與之接壤的趙國不滿與恐慌。齊、魏徐州相王的次年(前三三三),趙國出兵攻魏,包圍黃城(今河南內黃西),未能攻克。此年,楚國向齊國發起進攻,趙國也發兵配合,取得徐州之役的勝利。為防禦齊、魏兩大國的進攻,趙國將原漳水、滏水(今滏陽河)的堤防工程連線擴建成南長城:西起今河北武安西南,沿漳水、滏水間東南行,至今磁縣西南折向東北行,東至今肥鄉南地。
4.楚齊徐州之戰
齊、魏兩大國在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會盟,相互尊上王號,輕視天下諸侯,引起各國不滿,楚國更感到不能容忍,楚威王七年、齊威王二十四年(前三三三),楚威王親率大軍攻齊,包圍齊國的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與楚國交好的魯國也發兵助攻。對此,齊威王很憂慮,他采張丐的建議,派他勸說魯國退兵,同時加緊與魏國的聯繫,爭取救援。張丐抓住小國無力與大國單獨對抗的弱點勸說魯君,與其在交戰前站在某一方,去冒勝負得失難料的風險,不如等兩大國交戰後再隨強擊弱。魯君認為他說得有道理,便率師退走。魏國因馬陵之戰敗於齊國,太子申被殺,時刻想要報仇,只是屢敗之後國力受損,便採取尊齊君為王以激怒楚威王,借楚國之力,向齊國報仇的策略。楚、齊效戰,正合魏國之意,因此魏國明里讓董慶作人質,與齊國相約共同擊楚,暗中則派使者到楚,表示站在楚國一方。齊威王見魯師已退,魏人又表示相助攻楚,便派申縛帶兵與楚交戰,但魏國並未出約出兵,齊國大敗。齊相田嬰對魏國違約十分憤怒,想殺死作人質的董慶。有人勸田嬰,楚國大敗齊軍,並未深入進攻,就是怕魏國從後方夾擊;如果殺死董慶,等於告訴楚國;魏國不會來救助齊國,魏國則會因人質被殺而大怒,轉而與楚國聯合,那樣齊國就危險了。因此,不如繼續與魏國保持友善關係,使楚國生疑而不改深入進攻。田嬰聽從其勸說。楚威王雖然未再繼續進攻,但對助成齊、魏相王的田嬰十分惱恨,必欲將他驅逐出國。齊臣張醜聞訊後,前去見楚威王,給他分析了驅逐田嬰的利害關係:田嬰被逐後,就會讓有作為的田盼繼任齊相。田盼必然要重整士卒與楚交戰。楚威王聽後,打消了驅逐田嬰的念頭,班師回國。

西方紀事

公元前333年希臘占領巴勒斯坦,實行軍事統治,文化侵略,宗教未受干涉。
公元前333年夏,亞歷山大的軍隊在伊索斯城附近和波斯軍隊發生了第一次激戰。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親領大軍迂迴到亞歷山大的後方,利用優越地形擺開陣勢,準備以逸待勞。亞歷山大集中優勢兵力,以神速行動,直搗波斯軍的中鋒。大流士三世首先害怕起來,棄車上馬,倉惶而逃,甚至把自己的弓、盾和王袍都扔掉了。主帥臨陣脫逃,一下子使中軍動搖,全軍迅速崩潰。亞歷山大占據了大流士的軍營,擄獲了大批武器、財寶。大流士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都成了俘虜。當亞歷山大見到大流士的豪華營帳時,讚不絕口,驚嘆:“這樣才像個國王!”

通鑑記載

顯王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三三三年)
楚王伐齊,圍徐州。
韓高門成,昭侯薨,子宣惠王立。
初,洛陽人蘇秦秦王以兼天下之術,秦王不用其言。蘇秦乃去,說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趙之為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戰於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戰於百里之內。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於此者。願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文公從之,資蘇秦車馬,以說趙肅侯曰:“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強於趙,秦之所害亦莫如趙。然而秦不敢舉兵伐趙者,畏韓、魏之議其後也。秦之攻韓、魏也,無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蠶食之,傅國都而止。韓、魏不能支秦,必入臣於秦。秦無韓、魏之規則禍中於趙矣。臣以天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於秦,料度諸侯之卒十倍於秦。六國為一,並力西鄉而攻秦,秦必破矣。夫衡人者皆欲割諸侯之地以與秦,秦成則其身富榮,國被秦患而不與其憂,是以衡人日夜務以秦權恐愒諸侯,以求割地。故願大王熟計之也!竊為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為從親以畔秦,令天下之將相會於洹水上,通質結盟,約曰:‘秦攻一國,五國各出銳師,或橈秦,或救之。有不如約者,五國共伐之!’諸侯從親以擯秦,秦甲必不敢出於函谷以害山東矣。”肅侯大說,厚待蘇秦尊寵賜賚之,以約於諸侯。會秦使犀首伐魏,大敗其師四萬餘人,禽將龍賈,取雕陰,且欲東兵。蘇秦恐秦兵至趙而敗從約,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激怒張儀,入之於秦。
張儀者,魏人,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縱橫之術,蘇秦自以為不及也。儀游諸侯無所遇,困於楚,蘇秦故召而辱之。儀怒,念諸侯獨秦能苦越,遂入秦。蘇秦陰遣其舍人齎金幣資儀,儀得見秦王。秦王說之,以為客卿。舍人辭去,曰:“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也。”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
於是蘇秦說韓宣惠王曰:“韓地方九百餘里,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跖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皋。今茲效之,明年又復求割地。與則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受後禍。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不戰而地已削矣!鄙諺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韓王從其言。蘇秦說魏王曰:“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雖小,然而田舍、廬廡之數,曾無所芻牧。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絕,輷?訇殷殷,若有三軍之眾。臣竊量大王之國不下楚。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乃聽於群臣之說,而欲臣事秦。願大王熟察之。故敝邑趙王使臣效愚計,奉明約,以大王之詔詔之。”魏王聽之。
蘇秦說齊王曰:“齊四塞之國,地方二千餘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三軍之良,五家之兵,進如鋒矢,戰如雷霆,解如風雨。即有軍役,未嘗倍泰山,絕清河,涉渤海也。臨菑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不下戶三男子,不待發於遠縣,而臨菑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鬥雞、走狗、六博、闒鞠。臨菑之塗,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揮汗成雨。夫韓、魏之所以重畏秦者,為與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當,不十日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而不勝,則國已危亡隨其後。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為之臣也。今秦之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過衛陽晉之道,經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也。是故恫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則秦之不能害齊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無奈齊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計過也。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寶,臣是故願大王少留意計之。”齊王許之。乃西南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地方六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其勢不兩立。故為大王計,莫如從親以孤秦。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詔。委社稷,奉宗廟,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則楚割地以事秦。此兩策者相去遠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許之。於是蘇秦為從約長,並相六國,北報趙,車騎輜重擬於王者。
齊威王薨,子宣王辟疆立;知成侯賣田忌,乃召而復之。
燕文公薨,子易王立。
衛成侯薨,子平侯立。

逝世

1、韓昭侯死,在位三十年。韓昭侯 (?——前334年)是韓懿侯的兒子,韓國名君。公元前363年——公元前334年在位。公元前359年,韓國將平丘(今河南省封丘東)、戶牖(今河南省蘭考北)、首垣(今河南省長垣東北)及馳道(馬車交通線)給予魏國,魏國將原為韓國的軹道(太行山的交通要道,今河南省濟源西北)及鹿(今河南省湯陰南)給予韓國。史稱“韓魏易地”。
2、燕文公死,在位二十九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