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8 年是唐代宗(戊申) 大曆三年 。屬於唐代中期,也是在安史之亂留下的餘毒的階段。...
公元前768年是公元前8世紀60年代,是在公元元年以前。... 1、卞和(約公元前768年——公元前688年)是春秋時代楚國荊(今襄樊南漳)人,因獻玉而聞名古今。
公元前769年,公曆閏年,共366天,52周零2天;其中1月1日~12月14日為農曆辛未年(羊年),12月15日~12月31日為農曆壬申年(猴年),全年無農曆閏月;周平王二年...
公元715年(唐玄宗開元三年)生,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人,江西著名的隱士之一,彭姓江西始祖。構雲先生精通黃老道家之言,注《通元真經》一書。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曆...
唐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潁川(今河南許昌) 出生時間 公元768年 去世時間 公元835年 主要作品 《王司馬集》《宮詞》《新嫁娘》《十五夜望月》 目錄...
2. 資治通鑑第二百二十四卷 唐紀四十唐代宗永泰三年(戊申,公元768年) 崔寬與楊子琳戰,數不利,秋,七月,崔寧妾任氏出家財數十萬,募兵得數千人,帥以擊子琳...
公元768年,查理登上王位。 公元800年,查理被利奧三世封為皇帝,從此法蘭克王國進入了帝國時代,又稱查理曼帝國。 公元814年,查理曼帝國的領土包括了現在的法國、荷蘭...
公元752年矮子丕平廢黜克洛維王朝的末代國王契爾德立克三世,由美茵茨總主教聖-伯尼法斯加冕,加洛林王朝開端。矮子丕平:公元752年-768年間在位(公元754年由教皇斯特凡...
苦味劑雖早已使用,但首次明確使用酒花作為苦味劑是在公元 768年。啤酒的釀造技術是由埃及通過希臘傳到西歐的。公元1~2世紀,古羅馬政治家普利尼(公元62~113)曾...
此詩當作於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曆三年),當時杜甫57歲,在江陵(今湖北荊州)。題目的意思是說,衛伯玉為了紀念新樓落成,請一位姓嚴的侍御判官和杜甫作七言詩,但...
(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今孟州)人,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他在文學上,從事“古文運動”提倡散文,反對駢文,是古文運動的...
他為魯孝公兒子,承襲魯孝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46年(公元前768年至公元前723年)。人物關係 糾錯 關閉糾錯 兒子 魯隱公 本名 姬弗湟 所處時代 春秋時期 出生...
天寶年間封為建寧王,授太常卿同正員。寶應元年(即公元762年),代宗李豫即位,之後追封李倓為齊王。大曆三年(即公元768年)追謚為承天皇帝,備禮改葬於順陵。
唐方鎮名。大曆三年(公元768年)置,乾寧後號“彰義軍”,治涇州(今甘肅涇川北)。長期轄有涇、原二州,相當今甘肅、寧夏的六盤山以東,浦河以西地區。天復初...
唐宣宗大曆三年(公元768年),他在科舉考試中被錄取,隨後開始仕途生涯。唐宣宗很欣賞他的才能與品德,說他是“真貴人”。他先後擔任過中書侍郎、河東節度使、御史...
757年,被李輔國和張良娣誣陷謀害長兄廣平王李豫,唐肅宗誤信讒言賜死李倓。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唐代宗李豫即位,之後追封李倓為齊王。大曆三年(公元768年)追謚為承...
詩題”留別“,可見這是一首贈別詩。此詩當作於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曆三年),當時杜甫57歲,在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 [2] 留別公安太易沙門作者簡介 編輯 ...
大雲光明寺,亦稱“摩尼寺”。摩尼教寺院。這類寺院始建於唐大曆三年(公元768年),至唐會昌三年(公元844年)武宗滅佛時,受波及禁廢。...
此詩當作於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曆三年),當時杜甫57歲,在江陵(今湖北荊州)。明末清初文學家申涵光評此詩:“樽當霞綺輕初散”,補綴不成語;“棹拂荷珠碎卻圓”...
約公元前768年的西周末年,義渠戎逐漸強大,在今慶陽西南寧縣建立西戎古國——義渠國,涇川境屬之。周赧(nǎn)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滅義渠戎,置...
此詩當作於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曆三年),當時杜甫57歲,在江陵(今湖北荊州)。題目的意思是說,衛伯玉為了紀念新樓落成,請一位姓嚴的侍御判官和杜甫作七言詩,但...
此詩當作於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曆三年),當時杜甫57歲,在江陵(今湖北荊州)。明末清初文學家申涵光評此詩:“樽當霞綺輕初散”,補綴不成語;“棹拂荷珠碎卻圓”...
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18年),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周幽王姬宮湦之子,母王后申後(申國國君申侯之女),東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68年―公元前718年在位...
李道古,[唐](約公元768年至八二o年左右)字不詳,隴西成紀人。道古長於交接,游公卿間,故少有美名。著有《文輿》三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遺墟:元結於公元768年(大曆三年)去廣西赴任,將母親妻子留在浯溪。公元769年(大曆四年)辭職奔母喪,在浯溪守制三年。為廬為室為台,“遺墟”當指此。 [1] ...
此詩作於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曆三年)舊曆三月,其時杜甫漂泊江陵一帶,暮年多病,親友盡疏,北歸無望,而以舟為家。此乃贈別詩,馬卿,名未詳,杜甫摯友,詩中公、卿...
杜甫於唐大曆三年(公元768年)夏,在群山萬壑的山溝里徒步跋涉,不辭辛勞,不畏艱苦,千里迢迢來此探望胞弟杜觀,後人將此溝取名“杜甫溝”。
公元768年冬,詩人杜甫離蜀到洞庭湖尋親訪友,途經江陵、岳陽來到赤松亭。他的好友韓注“安史之亂”後,效法張良到赤松亭修道,但此時韓注已去衡山隱居。杜甫感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