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村,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防城區華石鎮下轄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百村
-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防城區華石鎮
八百村,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防城區華石鎮下轄村。
八百村位於湖南省岳陽市臨湘市牡羊田鎮,地處國家森林公園--大雲山森林公園腳下。人口數量全村轄17個組,人口2068人,有黨員59名基礎設施2006年10月,經八百村村黨員會、村民議事會商量,決定申報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項...
八百村 八百村,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防城區華石鎮下轄村 。
八百村村民委員會是重慶市地名,根據地理位置和職能職責得名。地名含義 該村因村內八百田地名而得名八百村。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民眾性自治組織,故名。歷史沿革 1949年後析置為村。1955年隸屬沙田鄉。1958年改村為管區。1961年更管區為大隊。1984年改稱八百村,隸沙田鄉。2001年撤銷...
八百春大隊是重慶市的地名,根據地名和職能職責命名。地名含義 因境內有彭家大房子名八百春,又因其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1984年大隊改村時,以地名為村名,又因其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故名。歷史沿革 1958年為六分隊。1981年建十二大隊。
八百春是重慶市地名,以地理位置得名。地名含義 因境內有彭姓大房八百春,居民在此居住,故名。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為峰高鄉十二保;新中國成立後為峰高鄉十二村。1958年為峰高公社六大隊;1981年為峰高公社八百春大隊;1984年為峰高鄉八百春村。由於經濟發展,人口遷徒,退耕還林等因素的影響,此地名慢慢消失。
八百美村 八百美村,2016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傳說住了八百戶的村落。歷史沿革 清朝建村,1958年,隸屬於大路鋪人民公社,為八百美生產隊;1984年大隊改村,撤銷八百美村大隊。名為八百美村,沿用至今,2016年,因行政區劃調整廢止使用。
唐市村,古稱棠慈 ,位於八百里括蒼山脈,“觀島尖”、“清明尖”之高峰就在境內。位置 唐市之位置如下圖:由來 唐市與仙居、磐安接壤,四面高山,古時大門山阻斷去路,需爬錢嶺幾十米高出入,里有菊溪環繞,臥象回頭、鯉魚打挺,眠牛反顧,青潭半月、烏山疊石、白 飛泉、百丈瀑布等奇觀。青山綠水,環境宜人...
八百戶村是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郭城驛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620422101201,居民身份證號碼前6位為620422。郵政編碼為730900,長途電話區號為0943 ,車牌號碼為甘D。八百戶村是郭城驛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會寧縣北部,郭城驛鎮西南的關川河流域屬於靖會灌區;行政區劃 八百戶村是...
山東泰安莊科村是老湖鎮政府駐地,條件優越,經濟繁榮!東平湖湖光山色,風景迷人。莊科村山水資源十分豐富,生態環境優良,東平湖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源於泰山汶水,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是“八百里梁山水泊”惟一遺存水域,水面開闊,水質清冽,魚翔鳥飛,荷香蘆翠。在東平湖口有近30平方公里的北方大型湖灣濕地...
《八百年的村落》是2002年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國平。內容介紹 到目前為止,知道培田的人還不是很多,更談不上深入的了解。這就是我們投以熱情來做這本書的基本動因。企望通過這本書,儘快地讓更多的人知道培田,繼而和我們一樣喜歡上這裡。說實在話,培田不是個休閒的地方,也沒有冠豸山那么...
2006年,前連村又是莆田市一百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之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鬧正在全面掀起。讓前連走向全國,讓全國了解前連,前連村正向世人展現她嶄新的風貌雄姿。歷史人文 前連村於南宋隆興年間(1163-1190)開族有八百多年歷史,世代耕讀,詩書史家,科甲聯芳,英才輩出,素有“筆桿村”、 “文化村...
吳泰伯是吳姓的一世始祖,居住在江蘇華西村一帶,古公檀父是泰伯的父親,共有仲雍、季歷、泰伯兄弟三人,因父親喜歡三弟的兒子姬昌,他生的聰明異常,智力超人,為達到父親的願望,帶同二弟出走荊蠻,在長江三角洲一帶開闢300里處女地建立勾吳,由於泰伯的三讓和開拓,才使三弟季歷的兒子姬昌(周文王)開創了八百年的...
該村位於聯黨村東北部,在古櫟陽城遺址北端,四鄰分別與任張、古城屯、西黨、南丁接壤,屬涇惠一支渠下游灌區。任義路東西穿境而過,路網相連,出行方便。據《黨氏支譜》記載,金時党姓在此落居,距今已有近八百年歷史。明清時該村城門門額鐫“正興堡”三字,不知源於何時。明清時東西黨之間有一樓子院,院...
瑞安市民政局、曹村鎮相關領導、瑞安市慈善總會以及社工機構、義工組織代表等參加活動。2024年3月14日《經濟日報》頭版刊發、中國政府網轉載文章《我國養老服務水平加快提升》,將曹村雨花敬老家園作為社會各界積極投身養老事業的案例。社會風俗 八百年燈會 曹村文風興盛,文化娛樂亦多種多樣。滾龍、燈會便應運而生,...
2016年12月23日,住建部等七部門聯合公布第四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鶴舍村入選。發展歷史 始建於東漢末年,成村於明代初期,發展於清代中葉,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鶴舍袁氏以耕讀傳家,宣揚儒學、注重教化。歷史上既出了文舉,也出了武官。清代舉人袁成壁,曾任浙江湯溪縣知縣,在中舉時,主考官...
白楊鎮因鎮人民政府駐白楊街而得名。據傳轄區在七八百年前是居民分散的小鄉村,後因匪患猖獗,人們被迫聚集,遂成大鎮。明、清兩代均由朝廷派重兵戍守,改名“白楊戍”。又因村附近有白楊樹一株,高達數丈,逐漸演傳為“白楊樹”。清同治元年(1862年),為防禦匪亂,築寨鎮守,改名白楊鎮。文物古蹟 白楊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