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書二史

二史:《南史》和《北史》八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北二史成書之前,南、北八書即《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都未廣泛流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書二史
  • 類型:史書
  • 二史作者: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
  • 保存方式:手抄
簡介,二史簡介,南史,北史,八書一覽,二者比較,第一,第二,第三,

簡介

這是因為雕版印刷尚未出現和推廣,只能手抄。南、北二史修成之後,也是如此。唐穆宗長慶三年(823),殷侑建議設立三史、三傳科以後,《南史》、《北史》被列為入仕科考的項目之一,並且只要求習《南史》者通宋、齊二史之《志》,習《北史》者通魏、隋二史之《志》,加之南、北二史份量小、易抄寫,便於傳習,因而有取代南、北八書的趨勢,以致《隋書》(因有十志)之外,其餘七書到北宋時亦已殘缺,而“天下多有其書”即《南史》和《北史》。

二史簡介

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壽撰,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有本紀和列傳,無表、志。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編撰方法按朝代順序、帝王在位先後,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諸王、大臣等紀傳。本紀中有《宋本紀》三卷,《齊本紀》二卷,《梁本紀》三卷,《陳本紀》二卷。列傳中除專傳外,列“類傳”九種。

北史

《北史》是匯合併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386)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記述北朝從公元386年到618年,(包括東魏)、(包括西魏)、隋四個封建政權共二百三十三年的歷史。《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但也參考了當時所見各種雜史,增補了不少材料。總的來看,《北史》雖有內容偶呈蕪雜之弊,但畢竟體例完整、材料充實、文字簡練,在後代頗受重視,以致魏、齊、周三書唐以後皆殘缺不完,後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補足。作為研究北朝歷史的資料,《北史》與魏、齊、周、隋四書有互相補充的作用,不可偏廢。

八書一覽

《魏書》
《北齊書》
《周書》
《隋書》
《宋書》
《南齊書》
《梁書》
《陳書》

二者比較

“二史”出於“八書”,但又在許多方面不同於“八書”,除了上面講的兩點以外,還表現在:

第一

第一,內容上有增刪之別。“二史”對於“八書”的增與刪,有利也有弊。其所刪部分,多是皇帝冊文、詔令,大臣奏議、文章,從而使史文緊湊、醒目,可讀性強,這是利的方面。但是“二史”也刪去了“八書”中的一些重要史實。這是弊的方面。其所增部分,因多采自雜史中的預言和故事,因而加重了某些史事、人物的神秘色彩,這是弊的方面。但李延壽撰寫“二史”,參考的書籍比較多,因而增加了“八書”中原來所沒有的一些重要史料,擴大了某些人物傳記的篇幅,甚至還增寫了一些人物傳記。這是利的方面。可見,在增刪問題上,“二史”與“八書”各有得失,不能作簡單的看待。

第二

第二,書法上有曲直之分。南北朝時期人們作史,因多所忌諱而形成曲筆者甚多。《南史》、《北史》對這些曲筆有不少改正。如魏收在北齊文宣帝高洋時撰《魏書》,凡事涉高洋父親高歡在東魏所作所為時,多曲為回護;《北史》對此大多據實直書,予以改正。《梁書》、《陳書》雖是姚思廉撰成於唐初,但因部分史稿系繼承其父姚察舊作,而姚察又多據梁、陳史官所錄,故曲筆也不少。如《梁書》對臨川王蕭宏大加褒美,稱讚他“性寬和篤厚”,“時稱其長者”;而《南史》則揭露他是個品行低劣、恣意聚斂、貪生怕死之徒。《南史》改正《陳書》曲筆之處更多,“使奸惡不能藏匿”。當然,“二史”亦並非完全沒有曲筆,但總的來看,在書法的曲直上“二史”是勝過“八書”的。

第三

第三,文字上有繁簡之異。“八書”共五百三十七卷,“二史”只有一百八十卷,僅占原書卷數三分之一。這是李延壽“刪落釀辭”、“敘事簡勁”的長處。《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稱讚《南史》、《北史》“敘事簡勁,比於南北正史,無繁冗、蕪穢之辭”,堪為“近世之佳史”,並認為陳壽之後,只有李延壽可以與之相比擬。正因為如此,“二史”比“八書”流傳廣、影響大。北宋以前,“八書”中有的頗多散失,而“二史”卻完整地保存下來,就是最好的證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