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大會 2004年於
上海 舉行的第四屆全球華人物理大會參與者被活動組織方禁止使用中文而引發中國輿論強烈批評。從論文彙編到會議網站,從演講到提問,甚至會場門口的指南,全是英文。有人申請用中文做報告未果,致使原意受損。一位與會學者認為,大多數報告用中文完全可以講清楚,而且更容易被聽眾理解。即使考慮到部分海外華裔學者的需要,至少可以採用中英文雙語,但這些要求被組織者以國際慣例為由拒絕。唯有
諾貝爾物理學獎 獲得者
丁肇中 教授,堅持以中文作了報告。
華人物理大會 屆數
時間
城市
高校
第一屆
第二屆
第三屆
第四屆
第五屆
第六屆
第七屆
第八屆
第九屆
第一屆:汕頭 第一屆國際華人物理學大會
8月5~9日, 首屆國際華人物理學大會在汕頭大學舉行,會議收到論文500多篇,有350篇入選,在大會或分組會上進行了口頭報告。參加大會的400多名代表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大會的議題涉及到
物理學 的大部分領域。大會期間還舉行了科學政策專題討論會、“面對21世紀的物理教育”專題討論;還組織了楊振寧等知名科學家和當地中學生的座談會。
第二屆:台北 第二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
1997年8月11~15日第二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在台灣省
台北市 舉行,有235名代表參加,收到112篇論文,以謝希德為團長的10人中國物理學會代表團參加會議。會議期間還召開了
吳大猷 祝壽慶祝會,
楊振寧 、
謝希德 等9位著名學者分別介紹了吳大猷的生平以及對教育和科學所做的貢獻。
第三屆:香港 第三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
2000年7月31日第三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今天在
香港中文大學 開幕。來自世界各地高等學府及研究機構的300多名物理學家將就多個領域課題進行交流討論。
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是由華人物理學會倡導並與各地方物理學界人士共同籌組,旨在提供學術交流和合作的機會。第一屆大會於1995年在
汕頭市 舉行,第二屆於1997年在
台北市 舉行。
第四屆:上海 第四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
第五屆:台北 第五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
2006年06月,
馬永革 應邀參加在
台北 舉行的第五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
第六屆:蘭州 第六屆全球華人物理大會
八月三日上午,第六屆全球華人物理大會在
蘭州大學 開幕,這是繼
汕頭 、
台北 、
香港 、
上海 舉行之後,第一次走進
中國西部 城市,多名國際學界巨擘和物理學者將在這裡共同探討“物理”科研。
這次會議由華人物理學會主辦,蘭州大學和
中科院 近代物理研究所承辦,將舉行五天,主要內容包括科學和教育兩部分。其中,科學部分將以大會報告形式討論
加速器 物理、
天文學 和天文物理、
原子光學 物理、
核物理 等物理分支學科最新理論與實踐進展;教育部分則包括物理教育的新進展等內容。
第七屆:高雄 第七屆全球華人物理大會
(第七屆全球華人物理大會) 2011年8月1-5日
第七屆全球華人物理大會
第八屆:新加坡 第八屆全球華人物理和天文學會大會
2014年6月23日至27日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舉行的第八屆全球華人物理和天文學會大會(OCPA8)上,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健研究組博士生趙弇斐同學的“拓撲絕緣體異質結構的表面輸運”科研工作榮獲“全球華人物理和天文學會-美國物理學會傑出會議海報獎”一等獎 (OCPA-APS Outstanding Conference Poster Award: First-place)。
全球華人物理和天文學會(OCPA)的建立是為了促進全球華人物理學家以及天文學家之間的交流,並對華裔物理學家的科研貢獻給予肯定。全球華人物理和天文學會大會每二到四年舉辦一屆。本屆會議的“傑出海報獎”由
美國物理學會 (APS)和全球華人物理和天文學會共同贊助頒發,由美國物理學會主席與全球華人物理和天文學會主席共同頒獎,用於獎勵在會議海報展示中表現出色的參會人,並對其科研工作給予認可。
第九屆:北京 第九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
第九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OCPA9)將於2017年7月16日-20日舉行(7月16日為high school program), OCPA9由
清華大學 物理系(
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 /低維量子物理
國家重點實驗室 )、
北京大學 物理學院和
中科院 物理所受全球華人物理和天文學會(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Physicists and Astronomers,OCPA) 委託共同舉辦,大會主席為
清華大學 副校長
薛其坤 院士及Duke大學Albert M. Chang教授。
第九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OCPA9)邀請了4位著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楊振寧 、Steve Chu、Takaaki Kajita、Shuji Nakamura做邀請報告,同時邀請了來自包括
麻省理工學院 、
耶魯大學 、
杜克大學 、
加州大學 、
史丹福大學 、
東京大學 等全球知名物理學學術機構和高等學校的頂尖科學家進行學術交流。會議規模預計500人左右,將是全球物理學界的一次重大盛事。大會不僅在物理學界具有重要影響,而且也將有助於提高中國物理學界在國際學術界的聲譽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