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

陳陽(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陽,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陽
  • 出生地:福建福州
  • 出生日期:1965年8月17日
  • 職業:大學教授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93年在南京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 曾在義大利Arcetri天文台接受博士聯合培養,作為南大首屆華英學者在美國Harvard-Smithsonian天體物理中心進修和合作研究,在美國Amherst麻省大學天文系合作研究。1993年起在南京大學天文系任教, 講授“天體物理輻射理論”、“流體力學”和“星際介質物理”。2002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畫,2007年榮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研究,參與了多項國家973或重點研發項目。中國天文學會、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員。《天文學報》、《天文學進展》刊物編委。多次在COSPAR(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 2004, 2006, 2010)超新星遺蹟分會和IAU(2013 Symposium 296)學術會議中擔任科學組織委員會委員,在第7屆(2011)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上擔任高能天體物理分會召集人。

研究方向

星際介質和高能天體物理。研究恆星反饋活動產生的星(系)際激波和高溫高能氣體從射電到X、伽瑪射線多波段的輻射特性,著重於超新星遺蹟等天體氣體爆炸性運動。

主要貢獻

1. 在星際激波方面,發展並套用了星風弓激波理論;研究了星際高溫氣體中雲塊蒸發理論及其與超新星遺蹟的演化關係;對在不勻星風中及在星風環向磁場中超新星遺蹟的演化完成了自相似模型計算;推導出跨越介質密度斷面的遺蹟的解析解。2. 在蟹狀星雲形超新星遺蹟和脈衝星風雲方面,解釋X射線光度與脈衝星能損率的關係,對G21.5-0.9和N157B的Chandra衛星X射線觀測研究發現外圍輻射暈及同步加速輻射雲冪指數空間變化,解釋了Vela X的高能伽瑪射線輻射機理。3. 在超新星遺蹟X射線輻射特性方面,完成對3C397、G349.7+0.2和G327.1-1.1等超新星遺蹟的ASCA X射線輻射及遺蹟成因和演化的系列研究;通過對3C391、Kes27、Kes41等遺蹟X射線觀測分析,就熱混合型超新星遺蹟的不明中的內在機制分別揭示了雲塊蒸發和反彈激波的重要作用。4. 在超新星遺蹟與分子雲作用方面,總結了二者相互作用六類觀測判據;在Kes41、Kes69、 Kes75、Kes78、Kes79、3C396、3C397等超新星遺蹟中都發現分子雲空腔及其被爆震波震激的證據;解釋了拋射物主導的熱混合型遺蹟與分子雲空腔的高度關聯性;獲得分子雲空腔大小與超新星遺蹟前身星質量的理論線性關係。5. 就Ia型超新星起源問題,在第谷超新星遺蹟周圍首次發現前身星系統的風泡,提供了第谷遺蹟單簡併起源的確鑿證據;在克卜勒超新星遺蹟中清晰分解出極可能是前身AGB星拋射的星周介質。6. 此外,發展了激波加速後粒子的累積性擴散模型,論證與分子雲成協的W28、RXJ1713.7-3946等十餘個超新星遺蹟高能伽瑪射線的起源;與研究生合作發現Kes79南面的磁星(magnetar)3XMM J185246.6+003317,實現了我國脈衝星發現領域“零的突破”;通過Kes73首次揭示可能的磁星高能伽馬射線輻射。

獲獎記錄

1999年作為第二完成人的研究項目“超新星爆發的產物及其前身星”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2005年作為第二完成人的研究項目“超新星緻密型和瀰漫型產物的研究” 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獲頒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