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

《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編制,經國務院審批同意,已於2022年12月正式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
  • 頒布時間:2022年12月
  • 發布單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發展歷史,內容解讀,

發展歷史

2022年12月,國務院審批同意實施《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

內容解讀

《規劃》全面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防沙治沙成效,客觀分析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強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按照保護優先、重點修復、適度利用的總體思路,依託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以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為引領,以築牢北方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為重點,以保護生態和改善民生為目標,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廣泛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全力推進防沙治沙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規劃》提出,到2025年,規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1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3000萬畝;到2030年,規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1.86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0.9億畝。
《規劃》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立足國家生態安全格局,與國土空間規劃和《“雙重”規劃》相銜接,統籌考慮沙化土地空間分布、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上相對集中連片等因素,將沙化土地劃分為乾旱沙漠及綠洲,半乾旱,青藏高原高寒,黃淮海平原半濕潤、濕潤,沿海沿江濕潤等五大沙化土地類型區、23個防治區域。根據沙化土地分布特點和水資源承載能力,確定7個重點建設區域,即3個優先治理區和4個優先預防區。
《規劃》明確分類保護沙化土地。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實行沙化土地分類保護,全面落實各項保護制度,充分發揮生態系統自然修復功能,促進植被休養生息,從源頭上有效控制土地沙化。強調對於原生沙漠、戈壁等自然遺蹟,堅持宜沙則沙,強化保護措施,力爭實現應保盡保。
《規劃》要求推進重點區域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在科學評估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建設區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依靠科技,總結概括了四大類、共11種常見的修復措施,高質量開展生態修復。“十四五”期間,三大優先治理區沙化土地治理任務4869萬畝,約占同期全國防沙治沙任務總量的一半。
《規劃》確定適度發展綠色生態沙產業。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遵循自然和經濟規律,堅持治沙致富、增綠增收相結合,在保護好生態且水資源條件允許的基礎上,利用光、熱、土、生、景等資源,適度有序地發展節水、低碳、環保型特色沙產業,促進農牧民增收,助力脫貧成果鞏固和鄉村振興。
《規劃》提出了健全規劃實施的保障機制。一是加強黨對防沙治沙工作的全面領導,沙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防沙治沙負總責,落實防沙治沙目標責任。二是嚴格依法治沙,創新政策機制,加強沙化土地開發建設活動監管,加強資金保障,創新融資機制和土地政策。三是強化科技支撐,推進感知系統和監測體系建設。四是加強國際合作,共享成功經驗。五是講好中國故事,營造良好氛圍,為全球防治荒漠化樹立樣板和典範。
《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已經國務院同意,由國家林草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實施。《規劃》共有七章,分別為防沙治沙形勢、總體思路、總體布局和重點建設區域、分類保護沙化土地、推進重點區域沙化土地綜合治理、適度發展綠色生態沙產業、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
為推動《規劃》貫徹實施,記者日前採訪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對《規劃》相關內容進行解讀。
印發實施《規劃》的意義?
記者:自2002年《防沙治沙法》頒布實施以來,國務院共批准同意實施了3期規劃,科學編制、批准實施本期《規劃》對推進防沙治沙工作有何重大意義?
劉東生: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宣布願同蒙方(蒙古國)探討設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願同阿方(阿拉伯聯盟)設立中阿乾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國際研究中心。開展荒漠化防治國際合作已成為我國外交工作中一張靚麗的綠色名片。全國防沙治沙規劃是開展防沙治沙工作、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指導性檔案,是省級人民政府編制本行政區域防沙治沙規劃的主要依據。規劃確定的各省防沙治沙任務,是開展省級防沙治沙任期目標責任考核和林長制督查考核的重要指標。自2002年《防沙治沙法》頒布實施以來,國務院批准實施了3期防沙治沙規劃,其中, 一期規劃期限為6年,二期規劃為10年,三期規劃為10年。以10年為一個周期,階段性總結防沙治沙成效、經驗,科學研判防沙治沙形勢,及時調整規劃布局,豐富和完善防沙治沙思路,有利於穩步推進防沙治沙工作。
自1994年開始,我局已連續組織開展了6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監測,對不同階段沙化土地防治成效進行科學評價,全面掌握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現狀和動態變化。特別是第六次調查監測,以國土“三調”為本底,摸清了沙化土地利用現狀和防沙治沙空間。另外,我局聯合中國科學院以及氣象、水利等單位開展了荒漠化地區氣候變化、水資源時空變化、植被和土壤乾濕狀況等研究,研究成果為科學編制《規劃》提供了支撐保障。
黨的二十大提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科學推進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十四五”及今後一段時期,防沙治沙承載著築牢北方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全球環境治理保護等新使命、新任務。認真組織實施本期《規劃》,對於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建設美麗中國、全面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防沙治沙形勢如何?
記者:近些年,我國防沙治沙取得階段性成效,北方沙塵天氣明顯減少,當前防沙治沙形勢如何?
劉東生: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防沙治沙體系日臻完善,保障防沙治沙事業穩步推進。譬如,以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為基礎的法律體系,以實施“雙重”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等工程、防沙治沙示範以及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規模化防沙治沙項目為主的工程建設體系,以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和林長制督查考核為主的督查考核體系,以穩定的資金投入、信貸支持和稅收優惠等為主的政策體系,以示範區建設為引領,總結推廣實用技術模式為主的科研技術推廣體系,以國土“三調”數據為底圖,開展荒漠化、沙化、沙塵暴災害監測為主的監測預警體系等均已建立,並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我國防沙治沙工作進展順利,經國務院批准實施的前2期規劃目標任務均已圓滿完成,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截至2021年底,全國累計完成2.82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達2658萬畝,建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41個、國家沙漠公園98個。落實草原禁牧12億畝,草畜平衡26億畝。全國沙化土地面積連續4個監測期(2004年、2009年、2014年、2019年)實現淨減少,由20世紀末的年均擴展34.36萬公頃(515.4萬畝)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66.70萬公頃(1000萬畝),沙化程度持續減輕,重點治理區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創造了荒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近10年,北方地區春季年均發生8.5次沙塵天氣過程,低於常年(1990—2020年)同期的12.5次,呈現次數減少、強度減弱的趨勢。北京沙塵天氣次數由2000年前後的年均13次減少到目前的2-3次。沙區年產乾鮮果品4800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4,年總產值達1200億元,約1500萬人實現穩定脫貧,重點地區林果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50%以上,新疆若羌、溫宿等主產縣達60%以上。堅持深化履約和國際合作,加強與亞、非、拉等開發中國家交流合作,積極推進南南合作,推動“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服務國家戰略,彰顯了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長期以來,沙區廣大幹部民眾鍛造了艱苦奮鬥、久久為功的治沙精神,湧現出河北塞罕壩、山西右玉、內蒙古庫布其、甘肅古浪八步沙、新疆阿克蘇等先進典型和王有德、石光銀、牛玉琴、石述柱、殷玉珍等治沙英雄。王有德被授予“人民楷模”、“科學治沙的探路人”,蘇和、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被授予“時代楷模”,石光銀榮獲“七一勳章”。塞罕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極大豐富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內涵,成為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內生動力。
但是我國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程度重,氣候乾旱少雨,蒸發量大,水資源總量相對較少且分布不均,防治形勢依然嚴峻。據監測,全國現有沙化土地168.78萬平方公里(25.82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7.58%,分布於30個省(區、市,下同)920個縣(旗、市、區),影響近4億人口的生產生活,嚴重影響國家生態安全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另外,荒漠生態系統修復處於初級階段,穩定性較差,林草植被蓋度低於30%的沙化土地面積為10970.44萬公頃(16.46億畝),以及具有明顯沙化趨勢土地達2791.54萬公頃(4.19億畝)均需要加強保護。已治理的沙化土地中初步、中等治理的面積占93%,下一步需治理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加上區域水資源矛盾突出,不合理的人為活動仍然存在,氣候變化風險不容忽視。“十四五”和中長期防沙治沙還處於攻堅克難階段,鞏固成果和修復任務十分艱巨而緊迫,已成為我國生態保護修復的重點和難點。
防沙治沙總體思路、目標是什麼?
記者:《規劃》明確了新時期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按照保護優先、重點修復、適度利用的總體思路,推進防沙治沙高質量發展。本期《規劃》目標是什麼?
劉東生:新時期,防沙治沙工作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按照保護優先、重點修復、適度利用的總體思路,依託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以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為引領,以築牢北方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為重點,以保護生態和改善民生為目標,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廣泛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全力推進防沙治沙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保護優先方面,《規劃》明確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行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宜荒則荒、宜沙則沙,充分發揮荒漠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對於人為活動不頻繁的原生沙漠、戈壁等自然遺蹟,強化保護,不要人為干預。對於人為活動較為頻繁但不具備治理條件的,以及因保護生態的需要不宜開發利用的連片沙化土地,有計畫地劃定為封禁保護區,實行封禁保護。將生態功能重要、生態系統脆弱、自然生態保護空缺的區域納入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在重點修複方面,《規劃》強調要牢固樹立系統觀念,以沙漠邊緣及綠洲、沙地、流域、山系等為防治單元,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促進生態系統質量整體改善。對於規劃重點治理的沙化土地,依靠科技進步,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採取工程、生物措施相結合,喬灌草相結合,選用耐乾旱、耐瘠薄、抗風沙的樹種和草種,以雨養、節水為導向,科學配置林草植被類型和密度,營造防風固沙林網、林帶,及防風固沙沙漠鎖邊林草帶等。
在適度利用方面,《規劃》提出,通過完善財政、土地使用、政府購買服務等相關政策,營造良好政策環境,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權益。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適度發展沙產業,增加農牧民收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規劃》提出,到2025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1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3000萬畝;到203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1.86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9000萬畝。
如何對沙化土地進行分區布局?
記者:我國沙化土地分布廣,《規劃》將沙化土地劃分為五大類型23個防治分區,優先預防區和治理區有哪些?
劉東生:按照區域防治與重點防治相結合的要求,本規劃範圍涉及30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920個縣,其中沙化重點縣312個、一般縣608個,涵蓋全部沙化土地。
在總體布局上,通過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立足國家生態安全格局,與國土空間規劃和“雙重”規劃相銜接,統籌考慮沙化土地空間分布、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上相對集中連片等因素,將我國沙化土地劃分為五大類型區、23個防治區域。另外,《規劃》對各類型區和防治區域的自然地理概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防治對策等進行了闡述,有利於科學指導各地開展防沙治沙工作。
根據沙化土地分布特點和水資源承載能力等,《規劃》確定7個重點建設區域,其中:優先治理區3個,優先預防區4個。
優先治理區:內蒙古東部及京津冀山地丘陵、庫布其沙漠及毛烏素沙地、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原等3個區域。區域主要位於北方防沙帶、黃河重點生態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區範圍內,以內蒙古高原為主,人口較為密集,可治理沙化土地集中分布,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是影響京津冀的主要沙塵源,需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加大防沙治沙力度。
優先預防區: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及綠洲區、塔克拉瑪乾沙漠及綠洲區、柴達木盆地沙漠及共和盆地、西藏“兩江四河”河谷等4個區域。區域主要位於北方防沙帶、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等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工程區範圍內,沙漠、戈壁廣布,人口稀少,難治理沙化土地面積大、占比高,可治理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在沙漠邊緣和綠洲區,以保護好沙化土地為主,治理為輔。
如何預防土地沙化?
記者:《規劃》提出,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如何實現沙化土地分類保護?
劉東生:《規劃》明確要求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實行沙化土地分類保護。在具體保護措施上,主要包括:一是加強國土空間用途管控和依法保護。科學制訂乾旱、半乾旱區荒漠植被和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方案。加強沙化土地的開發利用監督管理,嚴厲查處各種破壞沙區生態、造成土地沙化的違法犯罪活動。二是依託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保護重點區域沙化土地。將具有特殊生態和景觀價值的沙漠、戈壁、雅丹和古蹟,以及重要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生境),以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等形式科學有序地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切實保護好典型荒漠生態系統。三是劃定封禁保護區,嚴格封禁保護沙化土地。實行分類管理,重點將乾旱、半乾旱、高原高寒地區植被低覆蓋度分布區和人為活動較為頻繁的沙漠周邊、戈壁(表層礫石或結皮遭到破壞後,將成為新的沙塵源),以及因保護生態需要不宜開發利用的已治理沙化土地劃為重點封禁保護區,並給予合理的經濟補償。四是落實森林、草原保護制度,預防土地沙化。將沙區符合條件的森林、草原納入生態保護補償範圍,保護好沙區林草植被,避免人為破壞,預防土地沙化。五是合理利用水資源。堅持科學用水,嚴禁在乾旱區河流上游過度開墾,保障河流中下游生態用水,鞏固和恢復生態脆弱區和綠洲邊緣區的林草植被。在缺水地區加強非常規水利用,統籌利用好再生水、雨水、微鹹水等。
新時期,全面落實各項保護制度,充分發揮荒漠生態系統自然修復功能,促進植被休養生息,從源頭上有效控制土地沙化。
如何開展沙化土地綜合治理、系統治理?
記者:《規劃》提出,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長期以來,林草、農業農村、水利等多部門共同參與、多措並舉,共同推進防沙治沙工作。請具體介紹一下,沙化土地綜合治理措施有哪些?新時期,重點修復的區域包括哪些?
劉東生:沙化土地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難度較大,受不同氣候區、海拔影響,不同類型沙化土地採取的喬灌草配置比例、防治措施差異較大。長期以來,林業草原、農業農村、水利、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以及廣大科技工作者,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沙化土地綜合治理措施包括四大類11項:封山(沙)育林育草、飛播固沙造林種草、沙地植被更新、沙生灌木平茬、沙地植被生態補水、工程固沙、人工固沙造林種草、沙化草原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沙化耕地治理、配套設施建設等。
規劃期內,重點對內蒙古東部及京津冀山地丘陵沙地綜合治理區、庫布其沙漠周邊及毛烏素沙地綜合治理區、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原沙漠周邊綜合治理區、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周邊綜合治理區、塔克拉瑪乾沙漠周邊綜合治理區、柴達木盆地沙漠周邊及共和盆地沙地綜合治理區、西藏“兩江四河”河谷沙地綜合治理區等7個重點區域進行綜合治理。
“十四五”和中長期,沙化土地治理主要依託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中央財政支持的規模化防沙治沙等,以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為引領,穩步推進防沙治沙工作。據測算,“十四五”期間,三大優先治理區沙化土地治理任務4869萬畝,約占同期全國防沙治沙任務總量的一半。內蒙古、新疆、河北、甘肅、青海等5省(區)沙化土地治理任務位居全國前5位,規劃合計治理沙化土地任務量為492.60萬公頃(7389萬畝),占同期全國沙化土地治理任務總量的72.4%。
如何鼓勵和支持發展生態沙產業?
記者:近些年,防沙治沙取得了明顯成效,沙區林草植被資源不斷增加,如何在保護好生態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林草資源,增加農牧民收入,同時降低林草火災風險,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
劉東生:《規劃》提出,發展沙產業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遵循自然和經濟規律,堅持治沙致富、增綠增收相結合,在保護好生態且水資源條件允許的基礎上,利用光、熱、土、生、景等資源,適度有序地發展節水、低碳、環保型特色沙產業,促進農牧民增收,助力脫貧成果鞏固和鄉村振興。
在發展方向上,充分利用沙區光熱優勢和林草資源,發展種植業、林草特色養殖業、精深加工業、景觀生態旅遊業、新能源開發、林草種苗業。特別是新能源開發方面,除科學發展高燃燒值灌木、油料作物為主的生物質能源之外,鼓勵充分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採用高效先進的光伏技術和產品,積極探索光伏治沙。
在發展布局上,突出不同氣候區優勢和特點,將沙產業發展分為四大類型區,分別為乾旱沙漠、戈壁及綠洲類型區、半乾旱沙地類型區、青藏高原高寒沙地類型區、黃淮海平原及沿海沿江濕潤半濕潤沙地類型區。
在重點培育沙產業種植基地方面,依託防沙治沙工程項目,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經濟林果、油料植物、飼草料、草藥、綠色食品原料、花卉,以及開展林草種子保存和生產等,提高防沙治沙經濟效益。
在發展沙漠旅遊方面,重點在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開展沙漠自然公園建設,在保護好生態的基礎上,適度發展生態旅遊,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公眾防沙治沙和生態保護意識。新時期,將重點支持32處國家級沙漠自然公園建設。
如何保障《規劃》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記者:“十四五”和中長期我國防沙治沙還處於攻堅克難階段,鞏固成果和修復任務十分艱巨而緊迫,是生態保護修復的重點和難點。《規劃》提出的防沙治沙目標任務事關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建設美麗中國、全面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如何保障《規劃》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劉東生:防沙治沙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反覆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特別是當前沙化土地治理難度和鞏固成果壓力不斷加大,防沙治沙面臨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為保障防沙治沙目標任務如期完成,《規劃》提出以下幾項保障措施。
在加強組織保障方面,《規劃》要求強化黨對防沙治沙工作的全面領導,落實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負責制,沙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防沙治沙負總責。國務院林草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全國防沙治沙工作,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農業農村等行政主管部門和氣象主管機構,按照職能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推進防沙治沙工作。
在落實防沙治沙目標責任方面,按照《防沙治沙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及《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國辦發﹝2009﹞29號)的有關規定,依據《規劃》確定的各省(區、市)防沙治沙任務,由我局分別與防治任務重的12個省(區)人民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訂《“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標責任書》。為確保“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標如期完成,按照《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辦法》《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相關規定,我局將組織開展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和林長制督查考核,重點考核沙化土地治理任務完成情況。
在保障防沙治沙資金方面,按照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原則,分別列入中央和地方預算,突出重點,加強資金保障。重點依託“雙重”工程項目,指導地方實施好北方防沙帶、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河重點生態區等區域防沙治沙項目,以及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規模化防沙治沙、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補償等項目,切實做好防沙治沙任務落地上圖工作。同時,通過政策扶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
在科技示範引領方面,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加強基礎科學和套用技術研究,開展防沙治沙科技創新。健全防沙治沙標準體系,加強技術培訓,完善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創建一批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積極探索技術模式、政策機制和產業發展等,示範引領區域防沙治沙工作高質量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