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

《河北省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是為了進一步推進防沙治沙工作,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七部委《關於印發<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的通知》精神,在充分外業調查、資料收集的基礎上,認真分析、研究了河北省土地沙化特點、生態建設現狀和《全國防沙治沙規劃》的總體思路和布局,結合《河北省林業和草原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等有關規劃,編制的規劃。

2023年9月,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發布《河北省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省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
  • 頒布時間:2023年9月
  • 發布單位: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
發布信息,內容全文,

發布信息

2023年9月,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發布《河北省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

內容全文

前 言
土地沙化是我國面臨的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也是生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不僅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加劇沙區貧困,而且在不斷吞噬和縮小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給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了極大危害。
2000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編制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草地治理、小流域治理等一批重點生態建設工程,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沙區植被、促進生態修復的政策措施,我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趨勢得以扭轉,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
河北省環繞京津,是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生態區位十分重要。河北省地處乾旱半乾旱氣候過渡地帶的土地沙化敏感區,是全國土地沙化比較嚴重的省份之一,現有沙化土地2000941.29公頃。河北省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防沙治沙工作。以省政府名義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制定了《河北省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印發了《市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方案》。多年來,中央及河北省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在防沙治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連續四個監測周期實現“雙縮減”,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防沙治沙為改善京津冀生態狀況,保障沙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河北省防沙治沙形勢依然嚴峻,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雖然呈現出“整體好轉、改善加速”的良好態勢,但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治理難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變。全省仍有2000941.29公頃沙化土地,占國土面積的10.64%。治理成果尚不穩定,還很脆弱,局部地區土地沙化仍有擴展的危險。
為進一步推進防沙治沙工作,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七部委《關於印發<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的通知》(林規發〔2022〕115號)精神,在充分外業調查、資料收集的基礎上,認真分析、研究了河北省土地沙化特點、生態建設現狀和《全國防沙治沙規劃》的總體思路和布局,結合《河北省林業和草原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等有關規劃,編制完成了《河北省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
目 錄
第一章 規劃基礎
一、現狀分析
二、取得成效
三、主要做法
三、形勢與機遇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二、規劃依據
三、基本原則
四、規劃目標
第三章 持續推進沙區生態修復
一、壩上高原半乾旱沙地類型區
二、冀北山地沙地類型區
三、冀西北黃土丘陵沙地類型區
四、冀西太行山沙地類型區
五、冀東沿海沙地類型區
六、平原沙地類型區
第四章 全面提升防沙治沙能力
一、加強沙化土地保護
二、加強沙區草原保護修復
三、開展造林綠化
四、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
五、沙化土地保護性耕作
六、推進沙產業發展
七、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第五章 全力推進防沙治沙工程建設
一、北方防沙帶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
二、張家口及承德壩上地區植樹造林項目
三、農田防護林及村莊綠化工程
四、退化林修復
五、草原治理和修復
六、小流域綜合治理
七、太行山綠化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壓實目標責任
二、依法防沙治沙,強化監督監管
三、創新政策機制,增強發展動力
四、強化科技支撐,提升建設水平
五、加強宣傳引導,增強防沙意識
第一章 規劃基礎
一、現狀分析
(一)沙化土地狀況
1.沙化土地行政區域分布。河北省位於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的南緣,地處乾旱半乾旱過渡地帶土地沙化敏感區,土壤受風蝕和水蝕危害較重。全省沙化土地總面積2000941.29公頃,分布在全省13個市(含定州、辛集市)及雄安新區的84個縣(市、區),具有分布廣泛、類型相對簡單、程度較輕的特點。張家口市、承德市是全省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區,沙化土地面積1232458.91公頃,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積的61.59%,其他市沙化土地呈條狀零星分布狀態。具體分布情況詳見《河北省沙化土地監測範圍統計表》。
河北省沙化土地監測範圍統計表(單位:個、公頃、%)
統計單位
監測範圍縣(市、區)
範圍縣數量
總面積
沙化土
地面積
占全省
百分比
石家莊市
藁城區、晉州市、新樂市、正定縣、無極縣、深澤縣、行唐縣、靈壽縣、趙 縣
9
481491.03
87239.00
4.36
承德市
平泉市、圍場縣、豐寧縣
3
1295701.41
370118.38
18.50
張家口市
橋東區、橋西區、宣化區、萬全區、張北縣、康保縣、沽源縣、尚義縣、陽原縣、懷安縣、懷來縣
11
2070850.83
862340.53
43.10
秦皇島市
昌黎縣、盧龍縣
2
161147.66
26276.30
1.31
唐山市
路南區、路北區、古冶區、開平區、丰南區、豐潤區、曹妃甸區、遷安市、灤州市、灤南縣、樂亭縣
11
774614.33
106770.61
5.34
廊坊市
安次區、霸州市、三河市、永清縣、香河縣、固安縣
6
381759.58
83786.92
4.19
保定市
蓮池區、清苑區、滿城區、涿州市、安國市、高碑店市、定興縣、高陽縣、望都縣、蠡 縣、博野縣
11
533195.10
100453.35
5.02
滄州市
河間市、獻 縣、南皮縣、孟村縣、東光縣
5
437874.93
42462.63
2.12
衡水市
冀州區、深州市、棗強縣、武邑縣、饒陽縣、安平縣、景 縣
7
615515.65
101000.58
5.05
邢台市
信都區、南和區、沙河市、南宮市、隆堯縣、巨鹿縣、新河縣、廣宗縣、威 縣
9
548093.00
118037.35
5.90
邯鄲市
叢台區、永年區、雞澤縣、邱 縣、館陶縣、臨漳縣、大名縣
7
394279.36
66173.72
3.31
定州市
定州市
1
128366.69
15245.59
0.76
辛集市
辛集市
1
95036.37
9258.10
0.46
雄安新區
雄 縣
1
51346.37
11778.24
0.59
合 計
84
7969272.31
2000941.29
100
2.沙化土地總面積。根據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調查結果,全省沙化土地面積2000941.29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0.64%;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115858.08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0.62%。
3.沙化土地類型及面積。全省沙化土地可分為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沙化耕地等三種類型,面積分別為738.6公頃、1009385.41公頃、990817.27公頃,分別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積的0.04%、50.44%和49.52%。
4.沙化土地程度及面積。全省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沙化土地面積分別為1912208.92公頃、85999.44公頃、2713.38公頃、19.54公頃,分別占沙化土地面積的95.56%、4.30%和0.14%。
(二)沙化土地成因分析
1.自然因素。自然條件是形成沙化土地的主要原因。壩上高原是內蒙古風沙南下的必經之路,大量沙塵隨風而來形成了嚴重積沙區。北部、西部山地的植被破壞後,洪水攜帶泥沙在河流兩側堆積,形成沙化土地。平原地區,由於上遊河流攜帶大量泥沙的洪積、沖積,形成帶狀或片狀沙化土地分布。水土流失和風蝕是形成土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為因素。不合理的人為活動是加劇沙化、荒漠化程度的重要因素。隨著人口的增加,過度利用森林、草原、耕地,導致土地沙化、荒漠化現象日趨嚴重。過度開墾林地、草地、荒地進行農業種植活動,破壞了林地、草地和荒地的土壤結構,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超載放牧導致過度啃食牧草,減弱了草原植被的防風固沙能力,土壤表土受到破壞,造成草地退化和沙化。過度開採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旱象加重,裸露的地表極易遭受風蝕,土地沙化進一步發展。壩上地區,大量開採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已經固定的沙地又重新活動起來,造成沙化程度進一步加重。過度砍伐灌木或喬木、過度採挖中藥材,導致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化程度加重。
二、取得成效
河北省堅持“科學規劃、工程帶動、部門聯動、分類施治、綜合治理”,持續開展國土綠化、小流域治理、草地建設等防沙治沙工程,大力實施保護性耕作、封禁保護等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寶貴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依託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完成防沙治沙2331666.67公頃。崇禮奧運會核心賽區森林覆蓋率超過80%,為“綠色辦奧”提供了良好的生態保障。河北省沙化土地面積已連續4個監測周期實現縮減。“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防沙治沙省級政府目標責任考核,我省均被評定為實績突出省份。
一是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截至2020年底,全省森林面積6600666.67公頃,森林覆蓋率35%,京津冀生態安全螢幕障不斷築牢,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承載力得到增強。張家口、承德兩市,空氣品質明顯改善、水土流失面積大幅減少、水庫水質明顯好轉,已經由沙塵暴加強區變為阻滯區。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2年全國空氣品質狀況報告顯示,張家口市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空氣品質排名第7位,在長江以北監測城市排名第2位。承德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0.03%,居全省首位,被譽為“華北綠肺”。據氣象部門監測,2013-2022年全省平均沙塵日數2.9天,比(2001-2012年)減少1.6天,比(1991-2000年)減少2.2天,特別是壩上地區,近10年平均大風日數33天,比上個10年偏多11天,但壩上地區沙塵平均天數卻減少2.1天。
二是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依託防沙治沙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生態旅遊、錯季蔬菜、食用菌等產業,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門路。我省沙區沙產業不斷壯大,2020年底,全省果樹面積達1543333.33公頃,居全國前列,總產量1030萬噸,居全國第二位。張家口市乾鮮果品基地面積達到305533.33公頃,林果產業總產值達到139.7億元,林果產業覆蓋全市200多萬人口,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達到20%以上。承德市現有林果加工企業100多家,年加工能力87.3萬噸,年產值69.1億元。森林旅遊快速發展,春賞花、夏避暑、秋觀景、冬滑雪成為張承地區的旅遊招牌。“十三五”期間,張家口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4億人次,旅遊收入突破2400億元,承德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3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500多億元。同時,把生態建設和脫貧奔小康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增加生態護林員數量,加強生態護林員選聘和培訓,全省5.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聘為生態護林員,通過生態護林員政策進一步促進脫貧人口持續穩定就業。
三是鑄就了塞罕壩精神。防沙治沙工作深入開展,不僅取得了顯著成效,更湧現出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鑄就了防沙治沙寶貴精神。特別是塞罕壩機械林場,自1962年建場以來,三代塞罕壩人伏冰臥雪、艱苦奮鬥、馳而不息、久久為功,持續開展造林綠化,攻克荒漠沙地治理的技術難關,森林覆蓋率從12%增長到82%,森林面積達到74666.67公頃,林場林木總蓄積達1036萬立方米,每年涵養水源、淨化水質2.84億立方米,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86.03萬噸,資源總價值達到202億元。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省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土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2017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2021年2月,塞罕壩機械林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2021年9月,塞罕壩機械林場榮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領域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
三、主要做法
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還積累了寶貴經驗,需要始終堅持並不斷發揚光大。
一是堅持政府主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就防沙治沙工作作出26次重要批示,為全國防沙治沙指明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主要領導親自謀劃研究、專題部署調度、實地督導檢查,高位推進防沙治沙工作。各地黨委政府,加大資金投入,精心組織安排,高標準高質量推動防沙治沙工作。
二是堅持規劃引領。省政府印發《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河北省國土綠化規劃(2018-2035年)》《河北省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規劃》《河北省防沙治沙規劃》等多個規劃,將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列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把防沙治沙作為提升全省森林覆蓋率和增加蓄積量的重要抓手。各地因地制宜編制規劃、制定實施方案,把規劃任務落實到山頭地塊,責任落實到單位、個人,壓實了主體責任,推動防沙治沙工作的紮實開展。
三是堅持工程帶動。多年來,我省組織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草原生態保護、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等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加快了防沙治沙步伐。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我省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林業項目204666.67公頃,草原項目25333.33公頃,小流域治理項目98000公頃,三北防護林工程完成治理面積188666.67公頃,完成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面積28666.67公頃。通過工程帶動,防沙治沙進程明顯加快,成效更加突出。
四是堅持多方投入。積極引導和建立“市場推動、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造林綠化投融資機制,形成了國家投資為引導、地方投資為補充、社會投資積極參與的投資新局面。“十三五”期間,河北省的防沙治沙資金投入累計投資504.57億元,其中中央投資42.38億元,省級投資25.63億元,市縣及社會資金436.56億元,保障了防沙治沙工作的穩步推進。
五是堅持科學治沙。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加大鄉土樹種使用力度,構建結構多元、系統穩定、綜合高效的防風固沙林。推廣林果(草、藥、糧)間作、造封結合等多種高效風沙治理模式和“郝氏造林法”等容器苗造林先進實用技術,提高了防沙治沙成效。“十三五”期間,全省實施省級以上推廣示範項目125項,推廣101個優良品種和135項新技術,建立科技示範基地147個,新建林果基地良種使用率達到90%。各級林業部門均成立了防沙治沙和林業工程管理機構,水利部門均成立了水土保持機構,加強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各級各有關部門強化政策技術培訓,提高各級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員業務素質,不斷提升防沙治沙科技含量。
六是堅持嚴格保護。持續不斷開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亂墾濫占林地、亂砍濫伐林木、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等違法犯罪行為,維護全省生態安全。全力抓好天然商品林停伐和重點公益林保護工作,使全省878000公頃天然商品林、2030666.67公頃重點生態公益林得到保護。落實草原各項保護制度,加強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工作,著力構建“天空地”一體化防火監測體系,進一步加強有害生物防治,確保森林草原資源的安全。進一步加強濕地保護,全面加強沙區水資源管理,以壩上超採區和平原嚴重超採區為重點,大力發展節水灌溉,著力調整種植結構,嚴格管控取用地下水,抑制土地沙化趨勢。全面推進開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保證了生態環境不受開發建設項目影響。
三、形勢與機遇
“十四五”是我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開局階段,處於重大戰略機遇期,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區域協同既為我省防沙治沙工作創造了歷史性機遇,同時也對深入開展防沙治沙提出更高要求。
(一)防沙治沙制約因素
一是防沙治沙形勢仍然嚴峻。河北省現有沙化土地2000941.29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0.64%,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115858.08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0.62%,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危害重、治理難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變。特別是還有沙化耕地990817.27公頃,占沙化土地面積比重較大,在治理中需要加快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推廣節水灌溉措施,減少地下水使用,提升耕地質量。
二是生態系統比較脆弱。經過植樹種草、小流域治理沙區生態系統得到保護和修復,但這些初步治理的區域處於生態系統恢復的初級階段,其植被穩定性比較差,生態系統還比較脆弱,隨時面臨再次退化風險。多年治理的區域,雖然森林草原植被得到較好的恢復,但生態系統恢復到穩定狀態需要較長的時間,特別是我省處於乾旱半乾旱過渡地帶土地沙化敏感區,原有沙區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質量不高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仍比較脆弱,治沙成果如果不能有效鞏固,還有發展為沙化土地的可能。
三是科技支撐不足。隨著工程建設的深入推進,困難立地造林保活增效、乾旱沙區退化植被快速恢復、流域治理模式、節水灌溉、土地綜合治理組裝配套等一些關鍵性技術難題還沒有根本性的解決。基層推廣體系不健全,生產一線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多數果農沒有經過專業技術培訓,新的優良品質、高效栽培模式等先進技術尚未得到完全套用。
四是政策機制相對滯後。防沙治沙缺乏激勵社會資本投入的有效政策和機制,在稅收優惠、貼息信貸、土地使用、綠色金融產品開發、荒漠化生態補償機制、政府購買服務等方面亟待創新和完善。資金投入仍以政府投入為主,投資渠道相對單一,多元化投資機制尚未建立。
五是不合理人為活動仍很突出。水資源供給結構性矛盾仍很突出,部分地區水資源過度開發,經濟社會用水大量擠占生態用水,農業用水比重達80%以上,生態用水保障面臨挑戰。農牧民生產生活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轉變,受經濟利益驅動,沙區開墾問題仍很突出,草原超載放牧問題依然存在。受政策影響,一些重度、中度沙化耕地仍大面積耕種,不能採取休耕、輪耕或保護性耕種措施。
(二)防沙治沙面臨新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防沙治沙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尤其是黨的二十大以來,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防沙治沙工作得到進一步重視和加強。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土綠化工作,多次就科學開展國土綠化,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鞏固和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6月6日,在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設的科學理念、基本思路、重大工程、重點任務、保障舉措等問題進行了深刻闡述,發出了堅決打好新時代“三北”工程攻堅戰、努力創造新時代防沙治沙新奇蹟的總動員令。
“十四五”及今後一段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重要階段,處於鄉村振興、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節點,謀劃未來生態建設重大戰略,舉全力繪好“十四五”發展藍圖,為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奠定生態基礎,賦予了防沙治沙重大使命。
土地沙化不僅是生態問題,還是民生問題。當前生態扶貧成效顯著,但相對貧困仍然存在。圍繞鄉村振興,推進沙產業邁向新台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階段防沙治沙承載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新任務。
河北省地理位置特殊,環衛京津,始終承擔著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的重大責任。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和國家大事實現新突破,經濟發展穩中向好,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保障改善民生全面升級加力,我省高質量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特別是全省始終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把建設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擺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位置,更為我省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加快防沙治沙步伐、推進防沙治沙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和戰略視窗。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十屆三次、四次全會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緊緊圍繞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以改善生態和民生為目標,以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為抓手,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堅持全面保護、重點修復和適度利用相結合,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結合,生物措施、農耕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加快形成相對完善的沙產業體系,全力推進防沙治沙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規劃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2018年10月修訂)
2.《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國發〔2005〕29號)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19年8月修訂)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2021年7月修訂)
5.《土地調查條例》(2018年3月修訂)
6.《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
7.《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冀政〔2007〕87號)
8.《自然資源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為基礎明確林地管理邊界規範林地管理的通知》(自然資發〔2023〕53號)
9.《自然資源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共同做好森林、草原、濕地調查監測工作的意見》(自然資發〔2022〕5號)
10.《國土空間調查監測、規劃和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
11.《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17)
12.《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技術規程》(TD/T 1055—2019)
13.《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分類》
14.《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
15.《北方防沙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
16.《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三、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綜合治理。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始終把發揮生態功能作為防沙治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生物、農耕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堅持統籌規劃,分區施策。與國家和省重大戰略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和行業相關規劃相協調,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科學明確防沙治沙的主攻方向和具體措施。
——堅持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強化各級政府的主導功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形成政府、社會、個人共同投入,多層次、多形式推進防沙治沙的良好氛圍。
——堅持科學治沙,講求實效。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鼓勵科技創新,大力推廣套用農林水牧先進技術和治理模式,加強抗旱節水技術的研究和套用,不斷提升科學治沙水平和成效。
四、規劃目標
(一)2025年目標
到2025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務560000公頃,沙區林草植被持續增加,土地沙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沙化程度持續減輕,生態系統質量明顯向好,京津冀周邊等重點區域生態狀況明顯改善,首都水源涵養和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能力不斷增強。
(二)2030年目標
到2030年,完成防沙治沙面積1105000公頃,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防沙治沙取得決定性進展,沙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防禦風沙危害的能力顯著增強,重點沙區生態安全體系初步形成,沙產業布局全面最佳化,防沙治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全面生態支撐。
第三章 持續推進沙區生態修復
在《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中,我省被列入京津冀山地丘陵沙地、海河平原沙地、黃河故道沙地、海岸帶沙地等綜合治理區。在充分依據國家規劃的基礎上,統籌考慮全省自然社會經濟條件、沙化土地空間分布、沙化土地治理措施等因素,將我省沙化土地劃分為壩上高原半乾旱沙地、冀北山地沙地、冀西北黃土丘陵沙地、冀西太行山沙地、冀東沿海沙地、平原沙地等六個沙地類型區,並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力打造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全面提升京津冀區域生態承載力。
一、壩上高原半乾旱沙地類型區
本區地處河北最北部,包括張家口市張北縣、康保縣、沽源縣、尚義縣,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壩上部分、豐寧滿族自治縣壩上部分。
(一)區域概況
本區屬內蒙古高原南緣,地勢平坦,平均海拔1486米。東部分布有壩緣山地、高原丘陵和漫甸,相對高差200~300米,具有固定、半固定沙丘,最高可達70米。西部由南向北依次為梁崗、台地、湖淖、灘地、疏緩丘陵和寬闊谷地。地帶性原生植被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白樺為主的島狀森林以及沼澤和水生植被。本區屬於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年蒸發量1700~1800毫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冬季、春季常有大風天氣。本區水資源總量為7.20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量為3.7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4.60億立方米。
(二)主要問題
本區屬渾善達克沙地防治重點生態功能區,是京津地區沙源地和我國北部、西北部風沙南下通道,是全省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本區為農牧過渡地帶,由於早期草原過度開墾與放牧,導致草原退化、土地沙化、土壤風蝕加重。沙化土地面積1226809.75公頃,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54342.67公頃。常見的自然災害為旱災、水災,最大的災害性天氣為大風,其中6級以上大風天數為60~120天,8級以上大風天數為50~70天。
(三)主攻方向
本區是全省防沙治沙重點區域,任務繁重。按照以草先行、草灌喬相結合的生態治理模式,大力推進草原修復,不斷最佳化林分結構,有效提升森林質量,科學開展防沙治沙工作。在造林模式上,推廣灌草結合模式,充分考慮樹種生態習性和樹種間生態互補性,營造混交林,避免營造大面積純林。採用混交造林模式,優先選用深根系樹種和淺根系樹種混交、喬木樹種和灌木混交、針葉樹種和闊葉樹種混交。混交方式可採用帶狀混交、塊狀混交、不規則混交或格線混交。在預防措施上,根據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現狀,加強現有植被管護,嚴格實行禁牧、禁墾、禁樵制度,沙區開發建設項目要同步實施防沙治沙措施。通過“退、封、造、改、限、舍”等多種途徑,補植補造和退化林修復等多種措施,恢復、重建沙區林草植被,初步建成帶網片結合、喬灌草搭配、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生態屏障,遏制土地沙化、減輕風沙危害,有效保護農牧業生產。在治理工作上,繼續實施禁牧政策,積極引導舍飼圈養,結合自然保護地和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採取封山(灘)育林(草)措施,加大沙生植被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強重點公益林保護工作,對枯死樹比例超過半數的楊樹退化防護林採取採伐更新、擇伐撫育造林等方式進行更新,提高其防風固沙能力;對適宜造林的荒山、荒沙、荒灘及水庫、道路等重要基礎設施周圍的沙化土地進行人工造林;建立科學的用水制度,推廣套用節水措施,合理安排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保證濕地生態用水;生態脆弱地區,有步驟的實行生態移民,減輕生態壓力。
(四)目標任務和進度安排
通過開展造林綠化、低質低效林改造、草原保護修復等措施,完成防沙治沙426666.66公頃。
2021-2025年,完成防沙治沙253333.33公頃;
2026-2030年,完成防沙治沙173333.33公頃。
二、冀北山地沙地類型區
位於河北北部,包括承德市平泉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壩下部分、豐寧滿族自治縣壩下部分,秦皇島市盧龍縣,唐山市豐潤區、遷安市。
(一)區域概況
本區自西北向東南呈階梯下降。按其形態特徵劃分,主要由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河谷交錯構成。本區屬中溫帶和暖溫帶交匯地帶,受地理位置及地形條件的影響,局部具有小氣候且有明顯差異,北部緊靠壩上,溫度較低,南部海拔低,光照條件較好。年降雨量由北向南遞增,介於600~800毫米,無霜期北部140~170天,南北地區差異較大。主要河流有灤河流域的小灤河、興州河、伊訓河、武烈河、老牛河、青龍河和海河流域的潮白河以及遼河流域直流陰河、西路噶河、老哈河等。本區已建大型、中型水庫14座,總庫容量達15.45億立方米。
(二)主要問題
本區是京津重要的水源地和天然生態屏障,更是我省森林資源分布比較集中的地區。本區內森林構成主要以中幼林居多,成過熟林較少,純林居多,混交林較少,林分質量總體不高。北部地區土壤侵蝕問題突出,局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較嚴重,森林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功能脆弱。中南部局部區域礦山生態恢復較差、水土流失較嚴重,河流水庫水質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本區現有沙化土地面積29473.07公頃,自然災害主要為旱災和水災。
(三)主攻方向
本區主要以治理與保護並重為原則,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特點,分區施治。深遠山區、河流上游和水庫周圍主要採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飛播造林等方式營造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針對丘陵山地著力實行人工造林、小流域治理和草地治理相結合的綜合措施,營造水土保持林、經濟型防護林,減少水土流失;由於礦產開採而造成嚴重生態破壞的地段,進行土地整理,採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式,恢復自然植被;在風口、風道、沙灘地區營造喬灌草相結合的防風阻沙林,減緩風速,沉降沙塵;對生態極其脆弱地區,實行生態移民,減輕生態壓力。積極發展經濟林,調整林分結構,最佳化林業產業結構,充分發揮森林綜合效益,同時根據自然生態景觀情況,發展生態旅遊。
(四)目標任務和進度安排
持續實施造林綠化、退化林修復、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措施,完成防沙治沙143333.34公頃。
2021-2025年,完成防沙治沙46666.67公頃;
2026-2030年,完成防沙治沙96666.67公頃。
三、冀西北黃土丘陵沙地類型區
本區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包括張家口市橋西區、橋東區、宣化區、萬全區、懷安縣、懷來縣、陽原縣。
(一)區域概況
本區屬燕山以及陰山、恆山和太行山余脈,山地、黃土丘陵、溝壑、谷地、盆地交錯鑲嵌分布,地面切割破碎。山地海拔多在500~1200米,不論河流兩岸或低山丘陵、盆地、川地,均覆蓋著黃土,面積廣闊,土層深厚。本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7.1℃。年平均降水量360毫米,季節分配極不均勻,春旱嚴重。全年8級以上大風日數25天左右。本區主要有桑乾河、洋河、壺流河、清水河、白河、黑河等,是永定河水系主要集水區。
(二)主要問題
本區是京津的重要水源地和風沙通道。堅持治理與保護並重,嚴格保護沙區植被。在風口、風道、沙灘區域營造喬灌草相結合的防風固沙林,在永定河兩岸、官廳水庫周圍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由於森林覆蓋率低,天然植被破壞嚴重,夏季易發水蝕,常發生土石流,春、冬季風大而多,由於土壤乾燥鬆散,表土層易形成風蝕,造成水土流失。礦產資源不合理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地質災害多發,土地沙化加重。現有土壤侵蝕以水蝕為主。本區現有沙化土地面積5649.16公頃,自然災害主要為旱災和水災。
(三)主攻方向
本區主要實施分區治理措施,治理與保護並重。保護沙區植被,嚴格制止濫開墾、濫放牧、濫樵採和濫用水資源等破壞行為;保護、恢復林草植被,在深遠山區、河流上游和水庫周圍採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飛播造林等方式;提高蓄水保土能力,在石質山地陽坡營造喬灌混交林,陰坡栽植針闊混交林,黃土丘陵區營造喬灌混交林;恢復植被,針對礦產開採造成生態破壞的地段,進行土地整理,積極採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式;大力發展經濟林,沿河兩岸廣植護岸林帶,低山丘陵、河灘、溝谷和村鎮周圍土壤、水肥條件較好的區域,營造仁用杏、優質葡萄為主的經濟林;風口、風道、沙灘區域營造喬灌草相結合的防風固沙林,減緩風速,沉降沙塵。
(四)目標任務和進度安排
持續實施造林綠化、退化林修復、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措施,完成防沙治沙210000公頃。
2021-2025年,完成防沙治沙120000公頃;
2026-2030年,完成防沙治沙90000公頃。
四、冀西太行山沙地類型區
位於河北西部,包括石家莊市行唐縣、靈壽縣,保定市滿城區,邢台市信都區、沙河市。
(一)區域概況
本區屬太行山脈,地勢由中山逐步過渡到低山,海拔1000~2000米,相對高差500~1000米,多為河流上源。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熱資源豐富,適合多種林木生長。年降水量介於514~662毫米,無霜期130~220天。本區河流眾多,是大清河、子牙河、漳衛河等三大河系的主要發源地,水資源相對豐富。
(二)主要問題
本區是河北平原的天然生態屏障。大力實施封山育林,營造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丘陵區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綜合治理,建設生態經濟溝。主要生態問題是森林相對較少,涵養水源能力弱,水土流失較嚴重,易發生滑坡、崩塌、土石流等地質災害。現有土壤侵蝕以水蝕為主。本區現有沙化土地46549.49公頃,以沙化耕地為主。
(三)主攻方向
本區防沙治沙要堅持“以造為主,以封保造”的方針,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綜合治理。西部深山區大力進行封山育林,選擇適宜地段人工造林,著力營造水源林、水保林和用材林,增加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東部淺山丘陵區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綜合治理,建設生態經濟溝,大力發展木本糧油經濟林,帶動民眾增收致富。
(四)目標任務和進度安排
持續開展造林綠化、退化林修復、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措施,完成防沙治沙153333.33公頃。
2021-2025年,完成防沙治沙83333.33公頃;
2026-2030年,完成防沙治沙70000公頃。
五、冀東沿海沙地類型區
本區位於河北東部沿海地區,包括秦皇島市昌黎縣,唐山市丰南區、曹妃甸區、灤南縣,滄州市南皮縣、孟村縣。
(一)區域概況
本區海拔低,地勢低平,窪地多,為眾多河流、水系入海口,海岸由北往南依次劃分為砂質與岩石相間、砂質和淤泥質三種類型。北部沙丘、沙地交錯分布,丘間為平坦沙地和低濕窪地,南部是平原海灘,排水不暢,土壤鹽漬化嚴重,土地貧瘠。本區屬典型海岸型氣候,冬夏變幅小,晝夜溫差大,氣候濕涼,風力較大,光照較多。年均降水量介於630~680毫米,無霜期180~210天。
(二)主要問題
主要生態問題是土壤鹽鹼、貧瘠,淡水資源不足,適生樹種少,海岸防護林體系防護效益低,濱海濕地功能退化,海洋自然災害頻發,風暴潮危害較大。本區土壤侵蝕主要為水蝕和風蝕。本區現有沙化土地面積84353.77公頃,沙化土地包括固定沙地和沙化耕地兩種類型,自然災害主要為旱災和水災。
(三)主攻方向
本區為沿海地區,防護林體系層次結構單一,生態功能薄弱,按照因地制宜、層層設防的原則,構築多層次、多類型與多功能立體配置的沿海防護林體系。針對灘涂濕地防護林,要綜合運用工程技術措施,以鄉土樹種為主,引種、馴化、繁育一批適宜品種,提高植被蓋度,解決濱海鹽漬化地區的生態防護問題。針對基幹林帶,通過對已有基幹林帶加寬,斷帶處填空補缺,已有林草植被封育保護,低效林帶改造等措施,增加樹種,最佳化結構,全面提高海防基幹林帶的生態功能。針對縱深防護林,要從基幹林帶外側向內陸延伸,以城鎮村屯綠化為“點”,生態廊道綠化和農田林網為“線”,沙地、宜林荒山荒地防護片林為“面”,拓展縱深防護林的規模和綜合功能,基本構築起與沿海經濟社會相適應、功能較完善、多層次的綜合防護綠色生態屏障。同時,推廣套用節水措施,減少地下水開採,建立科學的用水制度,最佳化配置和合理調度水資源,合理安排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保證濕地生態用水。
(四)目標任務和進度安排
持續開展造林綠化、低質低效林改造等措施,完成防沙治沙43333.34公頃。
2021-2025年,完成防沙治沙13333.34公頃;
2026-2030年,完成防沙治沙30000公頃。
六、平原沙地類型區
全區位於河北平原,包括石家莊市藁城區、晉州市、新樂市、正定縣、無極縣、深澤縣、趙縣,唐山市路南區、路北區、古冶區、開平區、灤州市、樂亭縣,廊坊市安次區、霸州市、三河市、永清縣、香河縣、固安縣,保定市蓮池區、清苑區、涿州市、安國市、高碑店市、定興縣、高陽縣、望都縣、蠡縣、博野縣,滄州市河間市、獻縣、東光縣,衡水市冀州區、深州市、棗強縣、武邑縣、饒陽縣、安平縣、景縣,邢台市南和區、南宮市、隆堯縣、巨鹿縣、新河縣、廣宗縣、威縣,邯鄲市叢台區、永年區、雞澤縣、邱縣、館陶縣、臨漳縣、大名縣,定州市,辛集市和雄安新區雄縣。
(一)區域概況
本區地勢平坦,人口稠密,是河北省糧食主產區。屬暖溫帶濕潤或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500~750毫米,春季乾旱少雨,旱情較重;夏季高溫多雨,光、熱充足;秋季秋高氣爽;冬季乾燥寒冷。地勢自山麓向渤海傾斜,依次出現山麓平原-沖積平原-濱海平原。本區兼有河流與淡水濕地生態系統,全省外流水系均經由本區注入渤海。建有大型水庫1座,總庫容量達5.15億立方米,可供工農業生產和城鎮生活用水。
(二)主要問題
本區森林質量和功能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要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區域間發展不平衡,有些地區沙地綠化率低,林網化不健全,生態效益不明顯。本區主要生態問題是地下水超采、水資源污染、土地沙化、土壤鹽漬化、風蝕、沙害、乾熱風危害嚴重等。本區現有沙化土地608735.49公頃,主要以沙化耕地為主。
(三)主攻方向
加強防護林網建設,土地沙化較嚴重的區域,營造防護片林;加強經濟林建設,以市場為導向,積極發展沙地鴨梨、滄州小棗、趙州雪梨等特色高效經濟林。在道路兩側和河湖周邊,建設城鄉一體、功能完善的防護林體系,充分發揮其降噪除塵、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加快構建生態屏障,在城鎮村屯周邊以環城、環村防護林帶建設為主,構建城鎮村屯外圍生態屏障;加強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監督管理,建立科學的用水制度,最佳化配置和合理調度水資源,合理安排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保證生活生態用水,推廣套用節水措施,減少地下水開採。根據土地沙化和生態建設現狀,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建設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功能完備、城鄉一體的平原防護林體系。
(四)目標任務和進度安排
通過建設綠色通道、農田林網、實施保護性耕種等措施,完成防沙治沙128333.33公頃。
2021-2025年,完成防沙治沙43333.33公頃;
2026-2030年,完成防沙治沙85000公頃。
第四章 全面提升防沙治沙能力
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科學治理、分類施策的原則,堅持系統保護與規模治理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確定八項建設內容,因地制宜開展沙化土地綜合治理。
一、加強沙化土地保護
(一)建設內容
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行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宜荒則荒、宜沙則沙,充分發揮荒漠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實行沙化土地分類保護,全面落實各項保護制度,充分發揮生態系統自然修復功能,促進沙區植被休養生息,從源頭上有效控制土地沙化。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科學布局農業、生態、城鎮空間,推動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精準落地,做到不交叉不重疊不衝突。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加強沙化土地的開發利用監督管理,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查處各種破壞沙區生態、造成土地沙化的違法犯罪活動。落實森林、草原保護制度,預防土地沙化,全面落實沙區天然林保護、公益林保護、草原生態保護獎補等相關制度。將沙區符合條件的森林、草原納入生態保護補償範圍,保護好沙區林草植被,避免人為破壞,預防土地沙化。
根據荒漠化沙化監測技術規定,我省除沙化重點縣(市、區)外還有33個縣(市、區)有少量的潛在沙化土地分布,要按照全面保護、重點修復和適度利用相結合的要求,加強保護預防土地沙化,與沙化重點縣(市、區)形成按流域實行保護優先、系統治理、整體推進、綜合施策的防治格局。
(二)建設目標
實行分類管理,對於生態區位重要、需長期進行封禁保護的,探索建立封禁保護區制度,全面保護沙區脆弱生態環境;對於通過工程、生物固沙取得的治理成果,要按照國家公益林和草原獎補有關政策,符合條件的優先列入保護範圍,全面鞏固治理成果。對於景觀優美、特徵明顯、資源豐富的典型荒漠化區域,優先劃為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進行重點保護。
二、加強沙區草原保護修復
(一)建設內容
通過人工種草、飛播牧草、輪封輪牧、治蟲滅鼠、舍飼圈養等措施對沙化草場進行治理,保護和恢復草地生態系統。在適合飛播作業的沙化草地、退化草場,開展飛播牧草;在水熱條件和土壤質地較好,具備水源條件的中度和輕度退化天然草地、撂荒地,開展人工種草;建立健全草原禁牧、休牧、輪牧、舍飼圈養等制度,開展草原圍欄、牲畜圈舍、飼草飼料儲備等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均衡利用草原,鞏固和提升防沙治沙成效。
(二)建設任務及進度安排
完成防沙治沙150000公頃。
2021-2025年,規劃草原保護修復治理沙化土地面積100000公頃;
2026-2030年,規劃草原保護修復治理沙化土地面積50000公頃。
三、開展造林綠化
(一)建設內容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的要求,堅持自然修復與人工修復並重,人工造林、封山(沙)育林、飛播造林並舉,科學開展防沙治沙。對人工造林困難、水土流失較重的高山、陡坡、岩石裸露地及沙地,特別是重要河流源頭和湖庫上游,以自然修復為主,實施封山(沙)育林,大面積恢復林草植被。對宜林荒山(沙)荒地實施人工造林,快速增加森林資源,防治水土流失。加強森林撫育經營,加大退化林修復,不斷最佳化森林結構和功能,全面提升沙區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新增造林綠化應依據國土空間規劃統籌確定後的造林綠化空間。
(二)建設任務及進度安排
完成防沙治沙622000公頃。
2021-2025年,規劃防沙治沙造林綠化299333.33公頃;
2026-2030年,規劃防沙治沙造林綠化322666.67公頃。
四、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
(一)建設內容
在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地區和水源涵養區,實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封禁治理措施,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新增造林綠化應依據國土空間規劃統籌確定後的造林綠化空間。
(二)建設任務及進度安排
完成防沙治沙265333.33公頃。
2021-2025年,規划水土流失治理130000公頃;
2026-2030年,規划水土流失治理135333.33公頃。
五、沙化土地保護性耕作
(一)建設內容
改進沙區耕種方式,推廣休耕輪作、留茬免耕、旱作雨養等保護性耕作措施,保護好土壤結構和地面植被,實現沙區耕地的休養生息。改進沙區種植結構,實施抗旱保墒耕作方法,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變灌溉高產種植為適水高效種植。普及節水灌溉技術,依法依規開展果糧間作,加快提升沙化耕地質量。
(二)建設任務及進度安排
完成防沙治沙67666.67公頃。
2021-2025年,規劃通過沙化耕地保護性耕作,治理沙化土地面積30666.67公頃;
2026-2030年,規劃通過沙化耕地保護性耕作,治理沙化土地面積37000公頃。
六、推進沙產業發展
(一)建設內容
按照“全面保護,科學治理,合理利用”的原則,依據沙化土地的水、土、氣、生、景資源,科學推進沙產業發展。堅持以水定林、以水定產,推廣先進模式,提升滴灌技術運用水平,積極培育沙區節水型種植業,對有灌溉條件的黃河故道、永定河、灤河流域,積極發展經濟林果、中草藥和花卉等高效種植業,加快沙化土地改良,促進農民增收;對張承壩上地區等無灌溉條件的區域,適度發展灌木林、生物質能源林、牧草等種植業,穩步改善沙化土地,提升沙化土地質量。積極推進經濟林果、生物質能源植物、飼草等沙地產品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沙地經濟效益。以沙區生態保護為前提,充分利用獨特的沙區自然景觀,建設沙漠公園,有序規範發展沙區旅遊、自然教育、休閒遊憩等產業,發展環境友好型沙區服務業,形成沙區新的經濟成長點。
(二)建設目標及進度安排
依託沙區自然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林果、花卉等高效種植業,積極推進林、農產品精深加工,不斷加快沙產業發展。持續推進沙漠公園建設,到2030年,在完善已批覆建設3個沙漠公園設施和服務功能基礎上,符合條件的地區積極推進沙漠公園建設,力爭新建2個以上沙漠公園,突出沙漠景觀特色,打造獨具特色的沙漠生態遊憩區。
七、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一)建設內容
加強防沙治沙、造林技術研究,努力在沙地植被恢復重建、困難立地植被恢復關鍵技術上取得重點突破。完善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加快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成果推廣套用,提升防沙治沙科技含量。健全防沙治沙服務體系,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當地幹部、民眾的防沙治沙技能。加強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平台、三維仿真、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推動防沙治沙工程建設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防沙治沙工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強化衛星遙感、地面觀測等多源數據在沙塵實時監測中的套用,提升沙塵監測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及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
(二)建設目標及進度安排
2021-2025年,加強造林技術攻關,總結成功經驗,力爭篩選1-2項困難立地植被恢復關鍵技術和一批沙化土地快速恢復林草植被的防沙治沙模式,並推廣關鍵技術使用面積10公頃以上。完善省林草局與省氣象局沙塵天氣預測會商機制,加強重點預警期的滾動會商,加大沙塵暴監測站點建設,推進沙塵無縫隙預報預測能力。
2026-2030年,不斷研究、總結和完善防沙治沙技術,全面提升防沙治沙科技支撐力度。
第五章 全力推進防沙治沙工程建設
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加強生態保護、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實施北方防沙帶生態保護和修復、草原保護修復、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重點工程,加快沙化土地治理,全面提升沙區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
一、北方防沙帶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
(一)建設範圍
包括石家莊市、承德市、張家口市、秦皇島市、唐山市、保定市、邢台市、邯鄲市等8市及雄安新區的41個縣(市、區),其中涉及沙化縣(市、區)16個。
(二)建設內容
開展國土綠化,狠抓城鄉綠化美化,加強森林撫育管護,全面提升太行山、燕山和壩上等地區森林草原質量,不斷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加強水源地保護和風沙源治理,開展地下水超采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恢復地下水資源,開展歷史遺留礦山修復,全面增強生態系統承載力。
(三)建設目標
實施張承壩上地區、燕山山地、太行山(河北)和雄安新區森林城市建設及白洋淀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全面提升張承壩上地區、燕山山地、太行山(河北)等地區森林草原數量和質量,減輕水土流失危害,增強森林草原生態系統功能。
二、張家口及承德壩上地區植樹造林項目
(一)建設範圍
包括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壩上地區、豐寧滿族自治縣壩上地區,張家口市橋東區、橋西區、宣化區、下花園區、萬全區、張北縣、康保縣、沽源縣、尚義縣、蔚縣、陽原縣、懷安縣、懷來縣、涿鹿縣、赤城縣。其中涉及沙化縣(市、區)13個。
(二)建設內容
通過人工造林、補植補造、退化林修復等綜合措施,加快項目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人工造林,按照“喬灌結合、針闊混交”的原則,精準施策,集中發力,成方連片造林,增加綠色資源,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補植補造,對鬱閉度0.5以下、樹種結構單一、且依靠自然力難以提高鬱閉度,需要改善林分結構的中幼林,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在充分考慮原設計樹種生態習性,選擇適宜樹種進行補植補造,豐富樹種結構,提高森林質量和效益。退化林修復,對枯死、瀕死林分,通過“封、撫、補、替”等措施,開展近自然改造,增強人工林生態系統穩定性,修復和增強森林生態功能,提高區域生態容量,構築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和農田防護的綠色屏障。
(三)建設目標
通過人工造林、補植補造、退化林修復等措施,森林健康程度明顯提升,區域生態狀況得到改善,為順利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強有力生態支撐。
三、農田防護林及村莊綠化工程
(一)建設範圍
河北省平原綠化及農田防護林建設範圍涉及石家莊市、秦皇島市、唐山市、廊坊市、保定市、滄州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鄲市,定州市、辛集市,雄安新區等,其中涉及沙化縣(市、區)55個。
(二)建設內容
以鄉村道路、田間道路、溝渠等綠化為框架,依法依規大力推進平原綠化及農田防護林建設。樹種可選用鄉土樹種,科學有序地改造提升低質低效農田防護林,逐步扭轉“一楊獨大”的綠化格局,構建結構穩定、功能完善的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
(三)建設目標
以減輕和防禦各種農業自然災害,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成“綠海田園”式的新農村為目標,推進高標準平原綠化及農田防護林建設,建成網帶片點相結合、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的綜合農田防護林,構建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多功能高效綜合生態體系,提高農田綜合生產力,為沙區農業生產提供有力的生態保障,促進糧食穩產增產。
四、退化林修復
(一)建設範圍
包括除雄安新區外的所有市(含定州、辛集市),其中涉及沙化縣(市、區)59個。
(二)建設內容
針對退化林分,分類施策,對退化的天然次生低質林以封育、補植補造和低強度撫育間伐等措施為主,調整樹種組成,適當補植油松、黃連木、椴樹、楸樹等珍貴大徑級樹種。
對於林相殘敗、老化、受災害嚴重、長勢衰退的人工林,開展近自然改造,挖掘林地生產潛力,增強人工林生態系統穩定性,修復和增強森林生態功能,提高區域生態容量,構築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和農田防護的綠色屏障。
以生態區位重要、退化嚴重、林相殘敗、遭受重大林業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災危害,林地生產力出現嚴重下降的林分為優先對象。按照退化原因和退化程度,通過“封、撫、補、替”等措施,提升林分質量,恢復和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功能。以生態防護功能明顯退化、減弱或喪失的楊樹等人工純林為主要對象,補植、漸伐修復、擇伐補造、平茬修復等為主,培育以油松、落葉松、沙棘等為主,健康穩定的針闊混交林或喬灌混交林,提升林木活力,修復老化殘缺林網。
(三)建設目標
通過退化林修復,逐步建立以演替後期樹種、深根系樹種為建群種的異齡混交林,恢復森林環境,修復和增強森林生態系統功能。
五、草原治理和修復
(一)建設範圍
涉及石家莊市、承德市、張家口市、保定市等4市,其中涉及沙化縣(市、區)18個。
(二)建設內容
1.“三化”草場治理。修復沙區草原生態系統,推廣草地標準化規模化利用,加強中、重度“三化”草原治理,在壩上地區啟動草原公園試點建設。
2.鞏固休耕種草成果。結合首都“兩區”建設,持續鞏固張家口市壩上地區休耕種草成果,改善沙化土地,擴大綠色空間。
3.封山禁牧。對生態極為脆弱、退化嚴重、不宜放牧以及位於水源涵養區的草原,嚴格實行禁牧政策,發展規模化、標準化舍飼圈養,實現禁牧不禁養;對於草原植被狀況較好、自身修復能力較強的草原,採取季節性休牧輪牧的方式,提高天然草原利用率。
(三)建設目標
修復草原生態系統,加速推進草原管理現代化進程,推廣草地標準化利用,加強“三化”草地建設,草原綜合植被覆蓋率達到75%以上,加強草原中、重度“三化”面積治理,全面提升草原生態服務價值和功能。
六、小流域綜合治理
(一)建設範圍
包括石家莊市、承德市、張家口市、秦皇島市、唐山市、保定市、邯鄲市、邢台市等8市,其中涉及沙化縣(市、區)26個。
(二)建設內容
在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地區和水源涵養區,實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封禁治理措施,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三)建設目標
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265333.33公頃。
七、太行山綠化
包括石家莊市、張家口市、保定市、邢台市和邯鄲市的34個縣(市、區),其中涉及沙化縣(市、區)7個。此區域位於華北平原上風上水,重點開展區域保護性治理,減輕下游風沙危害,以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因地施策、多措並舉,構建生態防護體系,發展生態經濟防護帶,打造京津冀生態支撐帶和特色林果產業帶。在雄安新區白洋淀上游水源地實施國土綠化,建設森林生態系統結構良好、功能完備、生物多樣性豐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的規模化林場。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壓實目標責任
一是堅持高位推動。防沙治沙是我省生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各級黨委、政府要把防沙治沙作為建設生態文明、改善生態環境、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舉措,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防沙治沙領導機制,認真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防沙治沙管理體制,全面推行林長制,實現黨委領導、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全域覆蓋、源頭治理的長效責任體系。二是強化部門協同聯動。發揮各有關部門的職能作用,搞好防沙治沙組織、協調、規劃指導以及資金、技術和物資等保障服務,形成齊抓共管工作合力。林業和草原部門負責統籌做好防沙治沙規劃和年度任務安排,加強工作指導和督導檢查;財政、發展改革部門負責統籌相關資金,支持我省防沙治沙工作開展;自然資源部門指導做好防沙治沙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工作;生態環境部門負責做好防沙治沙範圍內開發建設項目環評工作;水利部門負責小流域綜合治理;農業農村部門負責做好耕地沙化治理工作。三是科學編制防沙治沙規劃。沙區縣級以上地方政府要根據上一級政府的防沙治沙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的防沙治沙規劃,並將防沙治沙規劃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每年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報告防沙治沙工作,自覺接受監督。四是嚴格考核獎懲。建立健全林長制考核評價機制,逐級分解防沙治沙目標任務,落實到年度、地塊和責任主體,簽訂責任狀,嚴格考核,嚴明獎懲,把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選拔任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
二、依法防沙治沙,強化監督監管
一是嚴格落實國家《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環境保護法》《水法》等法律法規。制定和完善與防沙治沙相關法律法規相配套的沙地生態補償、森林草原防火、自然保護地和濕地保護、水資源保護、資源流轉等方面的地方法規及政策規章,理順管理機制,細化法律責任,完善工程質量、資金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制度,為防沙治沙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嚴格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控、生態保護紅線、林草保護、沙區開發建設環境影響評價等制度,加強水資源管理,保障沙區生態用水,保護好沙區植被和治理成果。三是科學精準監管。依託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推進防沙治沙空間和任務落地上圖工作。研究制定沙化土地治理評價指標體系和技術標準,利用“空天地”一體化技術,科學評估和考核防沙治沙建設成效。四是加強執法監管體系建設。增強執法力量,提高行政執法和行政管理能力,強化執法監督和責任追究。加強執法辦案規範管理制度建設。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嚴厲打擊濫開墾、濫放牧、濫樵採、濫採挖、濫用水等破壞沙區林草植被和生態狀況的違法行為。
三、創新政策機制,增強發展動力
一是創新政府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逐步加大對防沙治沙的資金投入,並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和固定資產投資計畫,按有關規定籌措落實項目必要資金,將防沙治沙作為沙區各級財政的重點支持領域,不斷加大支持力度。同時,在沙區實施的農業開發、扶貧、以工代賑等項目中的資金都要向防沙治沙傾斜,形成穩定的政府投入機制。二是創新融資機制。拓寬金融工具,建立包括生態資源抵押貸款、綠色債券等融資渠道,將防沙治沙納入綠色金融產品優先領域,按市場化原則為防沙治沙提供中長期資金支持。三是完善相關政策。加快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渠道和投資方式多樣化的防沙治沙投資政策體系,保障各類社會主體平等享受財政、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防沙治沙。強化合作意識,建立健全包括市場機制、合作機制、扶持機制的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利用京津兩大城市的優勢,帶動和促進全省防沙治沙的快速健康發展。四是繼續堅持“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的政策,積極推行承包造林種草和生態治理,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權益。對集中連片開展治理達到一定規模和預期目標的防沙治沙主體,可利用不超過3%的修復面積,從事生態產業開發。使用國有沙化土地從事防沙治沙活動的,其土地使用權的期限最高可達70年,治理後的沙化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繼承和流轉。
四、強化科技支撐,提升建設水平
一是因地制宜治理沙化土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以流域為單元,上、下游系統治理,治山治水治沙統籌推進,實現山區水土保持和平原防風固沙能力的同步提升。二是加強防沙治沙基礎科學研究和套用技術研究。針對防沙治沙的關鍵性技術難題,依託科研院所和技術推廣單位,組織科技人員,開展多部門、多學科、多層次的聯合攻關,破解技術難題。三是加強沙區水資源管理。加強區域水資源的統一調配和管理,處理好上下游之間水資源分配關係,全面實施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和取水許可制度,嚴格控制開採地下水,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合理配置必需的林草生態用水。要切實節約用水,大力推行節水灌溉方式和節水技術。對我省北部地區風蝕嚴重的農田採取保護性耕作措施,防止土壤侵蝕。四是加快現有科技成果轉化和適用技術推廣套用。系統總結和篩選一批防沙治沙適用技術和治理模式,特別是沙障新技術、抗旱新技術、節水新技術以及抗旱、抗寒、抗鹼、抗病蟲害的植物良種,建立一批科技示範區,促進先進技術、治理模式和適宜品種的推廣套用,提高治理成效。五是加強防沙治沙技術培訓。以繼續教育、關鍵崗位、重點工程和綠色證書培訓為重點,以造林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為主,對管理幹部、技術人員、沙區民眾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實際技能。六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進防沙治沙信息化建設,實現監測信息和工程建設“智慧化”管理。
五、加強宣傳引導,增強防沙意識
防沙治沙作為一項事關沙區民眾生活生產、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的社會事業,離不開社會的關注與支持、人民民眾的參與、專業技術力量的投入。充分利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世界地球日”等時間節點,有效發揮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各類新聞宣傳媒體在國民教育、科學普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大力宣傳土地沙化的危害、防沙治沙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傳我省土地沙化形勢、防沙治沙任務、目標和政策措施,大力宣傳綠色發展理念、政策、路徑、成果、先進技術和先進典型,全面普及防沙治沙法律知識,切實加強國土沙化的警示教育,增強全社會依法防沙治沙意識,積極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發揮榜樣的激勵、帶動作用,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關注防沙治沙、支持防沙治沙、參與防沙治沙的濃厚氛圍。充分發揮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民兵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對推進防沙治沙的重要作用,動員各方面力量支持、關心和積極參與防沙治沙事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