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補湯

內補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補湯
  • 英文名:roubutang
  • 主要食材:地黃、升麻、當歸、人參
  • 口味:甘甜
治陰虛發熱,解毒消腫,清肌退熱,處方來源,

治陰虛發熱

內補湯成分乾地黃(《本經》),其別名地髓(《本經》),原生地(《本草正義》),乾生地(《中藥志》)。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根莖。
性味:甘苦,涼。
①《本經》:味甘,寒。
②《別錄》:苦,無毒。
歸經:入心、肝、腎經。
①李杲:入手、足少陰,手、足厥陰。
②《湯液本草》:入手太陽、少陰經。
③《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經。
功用主治: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①《本經》: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
②《別錄》: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中宿食,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
③《藥性論》:補虛損,溫中下氣,通血,治產後腹痛,主吐血不止。
④《日華子本草》: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暈,助筋骨。
⑤王好古:主心病,掌中熱痛,痹氣痿蹙,嗜臥,足下熱而痛。
⑥《本草從新》:治血虛發熱,常覺飢餒,倦怠嗜臥,胸膈痞悶;調經安胎。
宜忌:虛泄瀉、胃虛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①《雷公炮炙論》:勿令犯銅鐵器,令人腎消並白髭發,損榮衛也。
②《本草經集注》: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
③《品匯精要》:忌蘿蔔、蔥白、韭白、薤白。
④《醫學入門》: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選方
①治消渴:黃芪、茯神、栝樓根、甘草、麥門冬各三兩,乾地黃五兩。上六味,細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日進一劑,服十劑。(《千金方》)
②治陽明溫病,無土焦證,數日不大便,其人陰素虛,不可用承氣者:元參一兩,麥冬八錢(連心),細生地八錢。
水八杯,煎取三杯,口乾則與飲令盡,不便,再作服。(《溫病條辨》增液湯)
乾地黃
③治虛勞吐血不止:生乾地黃一兩,黃芩一兩,白芍藥一兩,阿膠二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一兩,伏龍肝二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糯米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地黃散)
④治鼻衄及膈上盛熱:乾地黃、龍腦薄荷(即水蘇)等分。為末,冷水調下。(《孫兆方》)
⑤治妊娠墮胎後血出不止,少腹滿痛:生乾地黃(焙)、當歸(焙,切)、芎藭(去蘆頭)各二兩,阿膠(炙令燥)、艾葉各半兩。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服之,晚後再服。(《聖濟總錄》地黃湯)
⑥治沖任氣虛,經血虛損,月水不斷,綿綿不止:生乾地黃(焙)二兩,黃芩(去黑心)、當歸(切,焙)、柏葉各一分半,艾葉半分。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蠱,煎至七分,去滓,入蒲黃一錢匕,空心食前服。(《聖濟總錄》地黃湯)
⑦治血瘕:生乾地黃一兩,烏賊骨二兩。上為末,空心溫酒調下七服。(《普濟方》地黃散)
⑧治中風四肢拘攣:乾地黃、甘草,麻黃各一兩。細切,用三升,水七升,煎至四升,去渣,分作八服,不拘時,日進二服。(《證治準繩》地黃湯)
⑨治諸瘡不合,生肌:生乾地黃三合,白芨、白斂、甘草(生銼)各半兩,白芷三分,豬脂半斤(煉)。上六味除脂外,搗羅為末,入脂內熬成膏,侯冷,日三、四上塗之。(《聖濟總錄》地黃膏)

解毒消腫

內補湯成分遠志,其別名葽繞、蕀蒬、棘菀、細草、小雞腿、小雞眼、小草根。歸;肝;脾;腎經,寧心安神;祛痰開竅;解毒消腫。主治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健忘;驚癇;咳嗽痰多;癰疽發背;乳房腫痛
祛痰作用:用小酚紅排泌法試驗表明,遠志的祛痰作用較桔梗為強,但用犬呼吸道分泌液測定法,其作用強度不及桔梗。遠志的祛痰作用可能是由於其所含皂甙對胃黏膜的刺激作用,反射性促進支氣管分泌液增加所致。遠志根皮對小鼠祛痰的最小有效量為1.25g/kg,而木心無明顯的作用。亦有報導,給麻醉犬灌胃lg/kg的遠志煎劑,而無祛痰作用。
鎮靜和抗驚厥:遠志根皮、未去木心的遠志全根和根部木心對巴比妥類藥物均有協同作用。小鼠灌胃3.125g/kg,可促使注射閾下催眠劑量的巴比妥鈉的小鼠入睡。遠志根甲醇提取物100mg和200mg/kg腹腔注射給於小鼠可非常顯著的延長環己烯巴比妥鈉(90mg/kg)和鹽酸氯丙嗪(3mg/kg)的睡眠時間。甲醇提取物的氯仿不溶部分25mg、50mg、100mg/kg劑量,正丁醇不溶部分12.5mg、25mg、50mg、100mg/kg劑量和正丁醇可溶部分的6.25mg、12.5mg、50mg/kg劑量腹腔注射給於小鼠與遠志根甲醇提取物相似均可顯著或非常顯著的延長小鼠睡眠時間。遠志皂甙F5mg和20mg/kg劑量腹腔注射給於小鼠亦可顯著延長環己烯巴比妥鈉(70mg/kg)和鹽酸氯丙嗪(3mg/kg)的睡眠時間(P<0.05)。小鼠灌胃3.125g/kg對五甲烯四氮唑所致驚的對抗作用,以遠志全根最強,根皮次之,木心則無效。
抗水腫和利尿作用:遠志根50%甲醇冷浸液濃縮後製成的混懸液200mg/kg口服給於結紮兩側頸靜脈引起的水腫大鼠,其利尿作用為8.0±1.11ml/100g體重,與對照組比較P<0.01,對充血性水腫發生的抑制率為100,P<0.001。
抑菌作用:用紙片法測得10%遠志煎劑對肺炎雙球菌有抑制作用。遠志乙醇浸液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菌及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和人型結核桿菌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考證:出自《神農本草經》。
1.《本草圖經》:遠志,今河、陝、京西州郡亦有之。根黃色,形如蒿根,苗名小草,似麻黃而青,又如蓽豆葉,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開花,白色,根長及一尺,四月采根、葉,陰乾,今雲曬乾用。泗州出者花紅,根葉俱大於它處。商州者根又黑色。俗傳夷門遠志最佳。古本通用遠志、小草,今醫當用遠志,稀用小草。
2.《本草求原》:遠志,凡《本經》言久服者,皆作服食之品,故經方治急病之劑,並無此味。甘草水浸曬,因苦下行,以甘緩之使上發也。陳久勿用,恐油戟喉也。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
2.《本草經集注》:殺天雄、附子毒。
3.《名醫別錄》: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心下膈氣、皮膚中熱、面目黃。
4.《藥性論》:治心神健忘,堅壯陽道,主夢邪。
5.《日華子本草》:主膈氣驚魘,長肌肉,助筋骨,婦人血噤失音,小兒客忤。
6.王好古:治腎積奔豚。
7.《本草綱目》:治一切癰疽。
8.《滇南本草》:養心血,鎮驚,寧心,散痰涎
遠志
。療五癎角弓反張,驚搐,口吐痰涎,手足戰搖,不省人事,縮小便,治赤白濁,膏淋,滑精不禁。
9.《本草再新》:行氣散郁,並善豁痰。
10.《本草綱目》:遠志,入足少陰腎經,非心經藥也。其功專於強志益精,治善忘。蓋精與志,皆腎經之所藏也。腎經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於心,故迷惑善忘。《靈樞經》雲,腎藏精,精合志,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又雲,人之善忘者,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陳言《三因方》遠志酒治癰疽,雲有奇功,蓋亦補腎之力爾。
11.《本草匯言》:沈則施曰:遠志同人參、茯苓、白朮能補心;同黃芪、甘草、白朮能補脾;同地黃、枸杞、山藥能補腎;同白芍、當歸、川芎能補肝;同人參、麥冬、沙參能補肺;同辰砂、金箔、琥珀、犀角能鎮驚;同半夏、膽星、貝母、白芥子能消驚痰;同牙皂、鉤藤、天竺黃能治急驚;同當歸六黃湯能止陰虛盜汗;同黃芪四君子湯,能止陽虛自汗。獨一味煎膏能治心下膈氣,心氣不舒。獨一味釀酒,能治癰疽腫毒,年久瘡痍,從七情郁怒而得者,服之漸愈。
12.《本草正》:遠志,功專心腎,故可鎮心止驚,辟邪安夢,壯陽益精,強志助力。以其氣升,故同人參、甘草、棗仁,極能舉陷攝精,交接水火。
13.《藥品化義》:遠志,味辛重大雄,入心開竅,宣散之藥。凡痰涎伏心,壅塞心竅,致心氣實熱,為昏聵神呆、語言蹇澀,為睡臥不寧,為恍惚驚怖,為健忘,為夢魘,為小兒客忤,暫以豁痰利竅,使心氣開通,則神魂自寧也。 又取其辛能醒發脾氣,治脾虛火困,思慮鬱結,故歸脾湯中用之。及精神短少,竟有虛痰作孽,亦須量用。若心血不足,以致神氣虛怯,無痰涎可祛,即芎歸味辛,尚宜忌用,況此大辛者乎。諸《本草》謂辛能潤腎,用之益精強志,不知辛重暴悍,戟喉刺舌,與南星、半夏相類。《經》曰,:腎惡燥,烏可入腎耶。
14.《醫學衷中參西錄》:遠志,其酸也能翕,其辛也能辟,故其性善理肺,能使肺葉之翕闢純任自然,而肺中之呼吸於以調,痰涎於以化,即咳嗽於以止矣。若以甘草輔之,誠為養肺要藥。至其酸斂之力,入肝能斂輯肝火,入腎能固澀滑脫,入胃又能助生酸汁,使人多進飲食,和平純粹之品,固無所不宜也。若用水煎取濃汁,去渣重煎,令其汁濃若薄糊,以敷腫疼瘡瘍及乳癰甚效、若恐其日久發酵,每一兩可加彭砂二錢溶化其中。愚初次細嚼遠志嘗之,覺其味酸而實兼有礬味。後乃因用此藥,若末服至二錢可作嘔吐,乃知其中確含有礬味,是以愚用此藥入湯劑時,未嘗過二錢,恐多用之亦可作嘔吐也。
15.《本草正義》:遠志,味苦入心,氣溫行血,而芳香清冽,又能通行氣分。其專主心經者,心本血之總匯,辛溫以通利之,宜其振作心陽,而益人智慧矣。古今主治,無一非補助心陽之功效,而李瀕湖獨謂其專入腎家,未免故為矯異,張石頑和之,非篤論也。《本經》主咳逆,則苦泄溫通辛散,斯寒飲之咳逆自平,此遠志又有消痰飲、止咳嗽之功,《別錄》去心下膈氣,亦即此意。《外台》載《古今錄驗》胸痹心痛一方,中有遠志,頗合此旨。《三因方》治一切癰疽,最合溫通行血之義,而今之瘍科,亦皆不知,辜負好方,大是可惜。頤恆用於寒凝氣滯,痰濕入絡,發為癰腫等證,其效最捷。惟血熱濕熱之毒,亦不必一例亂投,無分彼此耳。遠志能利血之運行,而以為心家補益之品者,振動而流利之,斯心陽敷布而不窒滯,此補心之真旨也。然溫升之品,必不宜於實熱,如誤用於熱痰蒙蔽心包之證,得毋益張其焰。又所謂安魂魄,定驚悸者,亦謂補助心陽,則心氣充而魂夢自寧,驚悸自定,非養液寧神以安宅者之可比。如因熱生驚,及相火擾攘,而亦與以溫升,其弊亦與痰熱相等。又有遠志能交通心腎之說,則心陽不振,清氣下陷,及腎氣虛寒,不能上升者,以遠志之溫升,舉其下陷,而引起腎陽,本是正治。然人不察,每遇腎陽不藏,淫夢失精等證,亦曰此屬坎離之不交,須以遠志引之,使其水火交接,則相火愈浮,腎愈不攝,利九竅者適以滑精竅,益精者將反以失精矣。
選方
1.定志小丸(《古今錄驗》),治心氣不足,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悲傷不樂,忽忽喜忘,朝瘥暮劇,暮瘥朝發,發則狂眩。
2.遠志丸(《張氏醫通》),治因驚夢寐不寧,神不守舍者。
遠志
3.遠志散(《太平聖惠方》),治心虛,勞損贏度,四肢無力,心神昏悶。
4.石刻安腎丸(《不居集》),治腳膝軟弱,夜夢遺精,小便滑數。
5.遠志湯(《備急千金要方》),治產後心悸不定,恍惚昏憒,語言錯亂。
6.遠志飲子(《證治準繩·類方》),治心勞虛寒,夢寐驚悸。
用藥禁忌
1.心腎有火,陰虛陽亢者忌服。
2.《本草經集注》:得茯苓、冬葵子、龍骨良。畏真珠、藜蘆、蜚蠊、齊蛤。
3.《藥性論》:畏蠐螬。

清肌退熱

內補湯成分黃芩(《本經》),其異名腐腸(《本經》),黃文、虹勝、經芩、印頭、內虛(《吳普本草》),空腸(《別錄》),元芩、土金茶根(《東北藥植志》)。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
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瀉痢,黃疸,熱淋,吐、衄、崩、漏,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疔瘡。
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大寒,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甘。
歸經:入心、肺、膽、大腸經。
①《品匯精要》:行手太陰、陽明經。
②《綱目》: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太陰、少陽六經。
③《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大腸、膀胱、膽四經。
功用主治: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瀉痢,黃疸,熱淋,吐、衄、崩、漏,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疔瘡。
①《本經》: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
②《別錄》: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陶弘景:治奔豚,臍下熱痛。
④《藥性論》:能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壅氣,治五淋,令人宣暢,去關節煩悶,解熱渴,治熱腹中疞痛,心腹堅脹。
⑤《日華子本草》:下氣,主天行熱疾,疔瘡,排膿。治乳癰,發背。
⑥《珍珠囊》:除陽有餘,涼心去熱,通寒格。
⑦李杲:治發熱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調經清熱,胎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實熱。
⑨《綱目》: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瘟疫,清咽,療肺痿肺癰,乳癰發背,尤祛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瘺,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宜忌
①《藥對》: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
②《本草經疏》:脾肺虛熱者忌之。凡中寒作泄, 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並禁用。
選方
①治小兒心熱驚啼:黃芩(去黑心)、人參各一分。搗羅為散。每服一字匕,竹葉湯調下,不拘時候服。(《聖濟總錄》黃芩散)
②瀉肺火,降膈上熱痰:片子黃芩,炒,為末,糊丸,或蒸餅丸梧子大。
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③治慢性氣管炎:黃芩、葶藶子各等分,共為細末,糖衣為片,每片含生藥0.3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④治上呼吸道感染腸炎:黃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時,過濾殘渣,再加二倍水浸泡兩次,合併濾液,用20%明礬液倒入浸液中,調節pH為3.5(每100公斤黃芩,需明礬6~8公斤),產生黃色沉澱,靜置四小時,棄去上層清液,將沉澱物裝入布袋中加水過濾,烘乾,粉碎,造粒打片。每次服二至三片。(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⑤治少陽頭痛及太陽頭痛,不拘偏正:片黃芩,酒浸透,曬乾為末。每服一錢,茶、酒任下。(《蘭室秘藏》小清空膏)
⑥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傷寒論》黃芩湯)
⑦治淋,亦主下血:黃芩四兩,細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⑧治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皆心臟積熱所致:黃芩一兩(去心中黑腐),搗細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不計時候,和滓溫服。(《聖惠方》黃芩散)
⑨治崩中下血:黃芩,為細末。每服一錢,燒秤錘淬酒調下。(《本事方》)
⑩治婦人四十九歲已後,天癸卻行,或過多不止:黃芩心枝條者二兩(重用米醋,浸七日,炙乾,又浸又炙,如此七次)。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日進二服。(《瑞竹堂經驗方》芩心丸)
名家論述
黃芩黃芩
①《藥對》:黃芩,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芪、白蘞、赤小豆療鼠瘺。
②《本草圖經》: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黃芩黃連湯,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黃芩。
③《醫學啟源》:黃芩,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藥。泄肺中火邪上逆於膈上,補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訣》雲,其用有九:瀉肺經熱,一也;夏月須用,二也;上焦及皮膚風熱,三也;去諸熱,四也;婦人產後,養陰退陽,五也;利胸中氣,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熱及脾濕,八也;安胎,九也。單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謂此也。
④張元素: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後重,身熱久不可者,黃芩與芍藥、甘草同用。肌熱及去痰用黃芩,上焦濕熱亦用黃芩,瀉肺火故也。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如黃芩、黃連,詳上下,分梢根,及引經藥用之。
⑤李杲:黃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熱,手太陰劑也。細實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⑥朱震亨: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濕熱,須以酒洗過用。片芩瀉肺火,須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虛者,多用則傷肺,必先以天門冬保定肺氣,而後用之。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俗以黃芩為寒而不敢用,蓋不知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乃能養胎,黃芩乃上、中二焦藥,能降火下行,白朮能補脾也。
⑦《綱目》:潔古張氏言黃芩瀉肺火,治脾濕;東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條芩治大腸火;丹溪朱氏言黃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張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心下滿而不痛瀉心湯並用之;成無己言黃芩苦而入心,泄痞熱,是黃芩能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大陰、少陽六經典。蓋黃芩氣寒味苦,苦人心,寒勝熱,瀉心火,治脾之濕熱,一則金不受刑,一則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虛不宜者,苦寒傷脾胃,損其母也。楊士瀛《直指方》雲,柴胡退熱,不及黃芩,蓋亦不知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也,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黃芩得酒上行,得豬膽汁除肝膽熱,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下痢,得桑白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
⑧《本草經疏》:黃芩,其性清肅,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濕;陰寒所以勝熱,故主諸熱。諸熱者,邪熱與濕熱也,黃疸、腸澼、泄痢,皆溫熱勝之病也,折其本,則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濕熱,所以小腸利而水自逐,源清則流潔也。血閉者,實熱在血分,即熱入血室,令人經閉 不通,濕熱解,則榮氣清而自行也。惡瘡疽蝕者,血熱則留結,而為癰腫潰爛也;火瘍者,火氣傷血也,涼血除熱,則自愈也。《別錄》消痰熱者,熱在胸中,則生痰火,在少腹則絞痛,小兒內熱則腹痛,胃中濕熱去,則胃安而消谷也。淋露下血,是熱在陰分也;其治往來寒熱者,邪在少陽也;五淋者,濕熱勝所致也;苦寒清肅之氣勝,則邪氣自解,是伐其本也。黃芩為苦寒清肅之藥,功在除熱邪,而非補益之品,當與黃連並列,雖能清熱利濕消痰,然苦寒能損胃氣而傷脾陰,脾肺虛熱者忌之。 ⑨《本草匯言》:清肌退熱,柴胡最佳,然無黃芩不能涼肌達表。上焦之火,山梔可降 黃芩
黃芩黃芩
孫思邈孫思邈
,然舍黃芩不能上清頭目。所以方脈科以之清肌退熱,瘡瘍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熱明目,婦女科以之安胎理經,此蓋諸科半表半里之首劑也。
⑩《藥品化義》:黃芩中枯者名枯芩,條細者名條芩,一品宜分兩用。蓋枯芩體輕主浮,專瀉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氣,膈上熱痰,咳嗽喘急,目赤齒痛,吐衄失血,發斑發黃,痘疹瘡毒,以其大能涼膈也。其條芩體重主降,專瀉大腸下焦之火,主治大便閉結,小便淋濁,小腹急脹,腸紅痢疾,血熱崩中,胎漏下血,挾熱腹痛,譫語狂言,以其能清大腸也。

處方來源

《千金翼方》,唐孫思邈撰,約成書於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經驗,以補早塞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據傳孫思邈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採制藥物,為人治病。他蒐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藥物學作出重要貢獻。
他堅持辨證施治的方法,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他重視醫德,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幹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在藥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藥物的採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藥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藥文獻,並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證心得,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孫思邈孫思邈
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在整理和研究張仲景《傷寒論》後,將傷寒歸為十二論,提出傷寒禁忌十五條,頗為後世傷寒學家所重視。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靠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
他蒐集了東漢至唐以前許多醫論、醫方以及用藥、針灸等經驗,兼及服餌、食療、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全書合方、論五千三百首,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千金要方》集方廣泛,內容豐富,是我國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貢獻;並對日本、朝鮮醫學之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他汲取《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同時,他極為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
《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藥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要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藥,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要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翼方》三十卷,屬其晚年作品,系對《千金要方》的全面補充。全書分一百八十九門,合方、論、法二千九百餘首,記載藥物八百多種,尤以治療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最見療效。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書中收載的800餘種藥物當中,有200餘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藥物的採集和炮製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竟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也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
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孫思邈孫思邈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由於《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大,因此這兩部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倍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揚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孫思邈死後,
此外,孫思邈豐富了針灸療法,改進了針灸教學。他在論述針灸時首先指出:經絡循環腹背,無所不至,往來出沒,難以測量,故強調“非圖莫可”。認為古之明堂傳寫錯誤不足以為指南。他依據隋唐之際的著名針灸學家甄權等新編繪之《針灸明堂圖》,加以修訂並彩繪以別於各經之走行方向部位。並指出其十二經脈用青、赤、黃、白、黑五色作之,奇經八脈以綠色為之,正面、背面、側面共三幅圖,計孔穴650處。這對學習針灸、掌握經絡、孔穴之規範化,以及提高針灸的臨床療效等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孫氏在針灸治療上十分強調選穴要精少而有效,提倡針灸辨證施治,主張綜合治療。他認為“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也。針灸不藥,藥不針灸,尤非良醫。知藥知針,固是良醫”。孫思邈在發展針灸學術上還有一個可以稱道的貢獻,即他所創用的以痛為穴位的“阿是”穴,已被千餘年來無數針灸學者驗證肯定。
此書共30卷,北宋時期校正醫書局對其傳本予以校正,並刊行全國。中國自宋迄今刻印、影印近二十版次。日本除珍藏有中國六種刊本外,尚有日本翻刻的兩種較好版本,現存版本中,以萬曆三十三年(1605)王肯堂刻本最佳。195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江戶醫學本出轉的影印本較為常見。
《千金翼方》全書30卷,計189門。合方、論、法共2900餘首。卷1~4論藥物,引錄《唐本草》的大部分內容,卷5~6系婦人疾病;卷9~10論述傷寒;卷11為小兒病;卷12~15闡述養生長壽。集中體現了古代延年益壽學說同防病、治病相結合之特色。卷16~25論述中風、雜病、高分子癰等;卷26~28系針灸;卷29~30為禁經,其中雖有禁咒之術,但亦不乏心理療法內容。
今由上海中醫學院朱幫賢等重加校注,全書共參考有關古籍50餘種,出校勘注釋3400餘條,並以簡體橫排本出版,以滿足廣大醫學工作者及愛好者的
孫思邈
《千金翼方》系統論述了傷寒六經辨證,內科雜病、外科瘡腫、診病察色,辨別陰陽表里虛實以及治療技術等方面都提供了寶貴經驗。
該書與《備急千金要方》被譽為中國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在中國醫學史上有深遠影響。
【手心】
手心經外穴名。《千金要方》:“鬼魅灸入發一寸百壯,又灸間使、手心各五十壯。”《千金翼方》稱:“灸黃法,手心中灸七壯。”現代《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謂此穴位於手掌正中央。主治黃疸,百日咳,小兒疳疾,口腔炎,高血壓,指端知覺異常,癔病,精神分裂症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手足髓孔】
髓孔經外穴名。《千金翼方》:“灸猥退風半身不遂法,先灸天窗,次大門,次手髓孔,腕後尖骨頭宛宛中;……次腳髓孔,足外踝後一寸。……各灸百壯。”手髓孔疑即經穴腕骨或陰谷;足髓孔疑即經穴崑崙。
【胎】
①通常指已成形至出生前的胎兒。《文中子·九守》:“四月而胎。”
②指妊二月的胎兒。《千金翼方》卷十一:“凡兒在胎,一月胚,二月胎……”天牖天牖經穴名。出《素問·氣穴論》。別名天聽。屬手少陽三焦經。在頸側部,當乳突的後方直下,平下頜角,胸鎖乳突肌的後緣;或於天容穴與天柱穴連線的中點處取穴。另說:“完骨下,髮際上一寸”(《千金要方》);“風池上一寸”(《千金翼方》);“風池下一寸,微外些”(《針灸集成》)。布有枕小神經和耳後動脈。主治頭痛,項強,耳鳴,耳聾,瘰癧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頭沖】
沖經穴別名。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作頸沖,並曰:“一名臂臑。”後世將此穴作為臂臑穴之又名。
【《千金方》】
《千金方》書名。統指《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燥濕痔】
千金翼方千金翼方
燥濕痔病名。指肛門周圍所生之贅生物,出《千金翼方》卷二四。有:“燥濕痔,痔有雌雄者。”相當於外痔。
【足陽明穴】
千金翼方
足陽明穴經外穴名。據《千金翼方》灸煨退風半身不遂法載,穴在“足拇指奇三寸。”奇,指奇縫。即在足背,當一、二趾趾縫端直上3寸處。一說在拇趾尖端直上3寸者(《針灸經外奇穴圖譜》)。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灸5-10分鐘。
【啞門】
啞門經穴名。《素問·氣穴論》:“名喑門。”《千金翼方》。又作瘂門。近作啞門。別名舌橫、厭。屬督脈。督脈、陽維之會。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0.5寸,第一頸椎下。布有第三枕神經和枕動、靜脈分支。主治暴暴喑,失語,頭痛,項強,脊強反折,聾啞,癲癇,及精神分裂症,癔病,大腦發育不全,腦性癱瘓等。直刺0.5-1寸,禁深刺。
【眼暗】
眼暗證名。系指眼目昏暗的證候。見《千金翼方》卷十一。又名眼闇,也即目昏。
【眼闇】
眼闇證名。出《千金翼方》卷十一。同眼暗,也即目昏。
【陽維】
①陽維脈。
②經外穴名。《千金翼方》:“耳風聾雷鳴,灸陽維五十壯。在耳後,引耳令前,弦弦筋上是。”在耳廓根部,用手拉耳向前時,當耳根後出現的弦筋上是穴。主治耳鳴,耳聾。直刺0.1-0.2寸。
【陽澤】
陽澤經穴別名。出《千金翼方》。即曲池。
掖門
①經外穴名。《千金要方》:“掖門在掖下攢毛中一寸,名太陽陰,一名掖間。灸五十壯,主風。”《千金翼方》作腋門。在腋中線上,腋窩下1寸處。主治諸風驚妄,呃逆,狐臭,瘰癧等。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②經穴別名。即液門。
【月忌】
月忌古代針灸宜忌說之一。見《千金翼方》。將十二月配屬十二地支,按其變化推算血忌日、血支日、月厭日、四激日、月殺日、月刑日、六(月)害日等。據以避忌針灸。
【膝外】
膝外經外穴名。《千金翼方》:“癧瘍灸法……五月五日午時,灸膝外屈腳當紋頭,隨年壯兩處灸,一時下火,不得轉動。”《針灸經外奇穴圖譜》列為經外穴,名膝外。定位在膝橫紋外側端,股二頭肌前緣處。灸治癧瘍。
【膝下】
膝下經外穴名。《千金翼方》:“治轉筋經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橫筋上三壯。”近代《針灸經外奇穴圖譜》列作經外穴,定位在髕骨尖下緣髕韌帶處。
【下極俞】
下極俞經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三腰椎棘突下。主治腹痛,泄瀉,腰痛;及膀胱炎,腸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狐尿刺】
狐尿刺病名。接觸昆蟲分泌物等引致之皮膚疹瘡等病者。出《千金翼方》卷二十。又名狐狸刺。孫氏云:“凡諸螳螂之類,盛暑之時,多有孕育,著諸物上,必有精汁,其汁乾久必有毒,人手觸之,……則成其疾,名曰狐尿刺,日夜磣痛,不失眠睡。”證見初起皮膚乾燥,起紅紫色疹斑,腫脹焮痛,甚則潰爛成瘡,膿水淋漓,治宜清熱解毒,內服黃連解毒湯,外用蒲公英搗汁塗貼,或以蒲公英根煎湯溫洗局部。相當於接觸性皮炎。
【忌穴】
忌穴某一時日不能施行針灸的穴位。古代有針灸擇日之說,認為某日時宜針灸,或不宜針灸,或某部忌針灸。《千金翼方》針灸宜忌:“既得吉辰,當知忌穴”,即指此。
【頸中】
頸中經穴別名。出《千金翼方》。即臂臑。
【肋頭】
肋頭經外穴名。《千金翼方》:“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頭近第二肋下即是灸處,第二肋頭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處。”《類經圖翼》列作經外穴。名肋頭。
在胸骨兩側緣,當第一、二肋骨頭下緣處,左右共4穴。主治瘕癖,咳嗽,哮喘,呃逆,用肋間神經痛,支氣管炎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孫思邈孫思邈
【男陰縫】
男陰縫經穴別名。《千金翼方》:“灸風府、熱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男陰縫,撥陰反向上,灸治馬黃黃疸。”在陰莖根部與陰囊相交處正中。主治黃疸,陰卵偏墜等。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胚】
胚婦產科名詞。指妊娠一月內的胎兒。《千金翼方》卷十一:“凡兒在胎,一月胚,二月胎。”
【《千金寶要》】
《千金寶要》書名。六卷(又有八卷本或十七卷本,後本系析篇為卷)。宋·郭思編。刊於1124年。系取孫思邈《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簡、便、驗方及針灸法彙編而成。共分婦人、小兒、中毒等17篇。其中醫論一篇,系摘錄《千金方》中有關病機、製藥等內容編成。1124年,將此書刻碑於華州公署,以廣流傳。明景泰六年(1455年)楊勝賢始易木版梓行。1522年王守中喜其方之簡便,藥之近易,而天下游耀州真人問者歲無虛日、日無虛時,因刻石於洞前,至今猶存。現存多種清刊本及石印本、拓印本。
【鼽鼻】
鼽鼻病證名。系指鼻塞流清涕的證候。見《千金翼方》。
【曲眉】
曲眉經外穴別名。出《千金翼方》:“曲穴,位在兩眉間。”即印堂穴。
【泉陰】
泉陰經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恥骨聯合上緣(曲骨)旁開3寸處(《中國針灸學》)。主治偏墜,睪丸炎等。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熱乳】
熱乳病證名。出《千金翼方》。乳母患熱病,仍以乳哺兒,致兒發病,症見面黃不食,甚或嘔吐氣急。治宜先停母乳,後用清解和胃之劑。
【人神】
人神古代針灸宜忌說之一。《黃帝蝦蟆經》:“神所藏行,不可犯傷。”意指人神按時巡行各部,其所在部位,忌用針灸。有“九部旁通人神”、十二部人神、“行年人神”、六十甲子日人神、月內逐日人神、十(天干)日人神、十二(地支)日人神、十二時人神、四季人神、五臟人神等說。見《千金翼方》、《普濟方》、《針灸大成》等。
【商陸餅灸】
商陸餅灸隔餅灸的一種。見《千金翼方》,該書曰:九漏,“搗生商陸捻作餅子,如錢大,厚三分,貼漏上,以艾灸之。餅乾熱則易之,可灸三四炷艾。”主治瘰癧頸漏。
【神志不定】
神志不定證名。神誌異常症之一。見《千金翼方》卷十六。多因心氣不足所致。兼見驚悸恐怖,恍惚健忘等證。治宜安神定志,用定志丸、寧志膏、《千金》鎮心圓等方。
【失明】
失明證名。見《千金翼方》卷十一。指視力喪失,盲無所見之證。
【十二症】
十二症病證名。
①指十二種原因不同的症病。《中藏經》:“症有勞、氣、冷、熱、虛、實、風、濕、食、藥、思、憂之十二名也。”
②指婦科的十二種經帶病證。《備急千金要方·赤白帶下崩中漏下第三》:“何謂十二症?是所下之物,一曰狀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膿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卻,十二曰經度不應期也。”;十七椎穴經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第五腰椎棘突下方。主治轉胞,腰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15分鐘。
【手太陽穴】
手太陽穴經外穴名。
①《千金要方》:“手太陽穴,手小指端。灸隨年壯,治黃疸。”
②《千金翼方》:“鼻中擁塞,針手太陽,入三分,在小指外側後一寸白肉際宛宛中。”
【鼻交頞中】
鼻交頞中經外穴名。出《千金翼方》。無具體位置記述。《中國針灸學》改稱鼻交,定位於鼻骨最高處微上陷中。沿皮刺0.3-0.5寸。
長平
①經穴別名。出《針灸甲乙經》。即章門。見該條。
②經外穴別名。《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長平五十壯,在俠臍相去五寸,不針。”所述與長谷同位,近代《針灸經外奇穴圖譜》作長谷別名。
【承靈】
千金翼方千金翼方
承靈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足少陽、陽維之會。在頭部,當前髮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另說入髮際3.5寸(《千金翼方》);入髮際5寸(《針灸大成》。布有枕大神經分支和枕動、靜脈分支。主治頭痛,眩暈,鼻淵,鼻衄,耳鳴,項強等。沿皮刺0.3-0.5寸。艾條灸5-10分鐘。
【大門】
大門經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頭部中線,枕處隆凸上緣直上1寸處。主治半身不遂。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耳門前脈】
耳門前脈經外穴名。《千金翼方》:“脾風占候言聲不出或手上下,灸手十指頭;次灸人中、大椎;兩耳門前脈,去耳門上下行一寸;次兩大指節上下六穴各七壯。”在耳門穴上、下各1寸處。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附子灸】
附子灸隔物灸之一。指以附子切片作為隔 離物的灸法。《千金翼方》卷二十三:“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腫上,以少唾濕附子,艾灸附子令熱徹,以治諸癤諸癰腫牢堅。”
【孤穴】
孤穴位於正中線的單穴。《千金翼方》針邪鬼病圖訣:“右以前若是手足皆相對,針兩穴;若是孤穴,即單刺之。”
關明
關明經穴別名。見《千金翼方》。即關門。
【鬼窟】
鬼窟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原名鬼路,注為勞宮穴。而《千金翼方》注為間使。《針灸大成》易名為鬼窟,《針灸聚英》易名為鬼營,兩書所指均為勞宮穴。
【鬼路】
鬼路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第五針外踝下白肉際足太陽,名鬼路。”原注為申脈穴。今從此說。又“第九針手橫紋上三寸兩筋間,名鬼路。”原注為勞宮穴。《千金翼方》又曰為間使穴。《針灸聚英》易鬼路為營;《針灸大成》則稱為鬼窟,均指勞宮穴。 【鬼市】
孫思邈孫思邈
①十三鬼穴之一。出《千金要方》。即承漿穴。參見該條。
②經穴別名。《千金翼方》:“邪病語不止及諸雜候,人中主之,一名鬼市,”即水溝。
【鬼堂】
鬼堂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第十針直鼻上入髮際一寸,名鬼堂。”所指即上星穴。又《千金翼方》作尺澤穴別名。參見上星條、尺澤條。
【鬼營】
鬼營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原名鬼路,注為勞宮穴。而《千金翼方》注為間使穴。後《針灸聚英》易名為鬼營。《針灸大成》則稱為鬼窟。兩書所指均為勞宮穴。
【橫紋】
①經外穴名。《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橫紋五十壯,在俠臍相去七寸。”即神闕旁開3.5寸處,與大橫穴定位相同。見大橫條。
②推拿穴位名。
【橫文】
橫文①大橫穴。《千金要方》:“大小便不通,灸橫文百壯。”《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橫文五十壯,在俠臍相去七寸。”即神闕旁開3.5寸處,與大橫定位相同。②橫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