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傷辨惑論》是2018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東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外傷辨惑論
- 作者:李東垣
- 出版時間:2018年
-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96125
《內外傷辨惑論》是2018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東垣。
《內外傷辨惑論》,三卷,元·李東垣撰於公元1247年。上卷以醫論為主,載述辨陰證陽證、辨脈、辨寒熱、辨外感八風邪、辨手心手背等13篇有關內外傷辨證的內容;中卷論述飲食勞倦、四時用藥加減、暑傷胃氣及補脾益氣諸方共24首,方...
《內外傷辨惑論》是2016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內外傷辨惑論》,又名《內外傷辨》,金·李杲著。李果,字明之,晚年號東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地區)人,生於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於元憲宗元年(公元1251年)。師從易水張元素,而名出其右。李果所生活的年代,正值金元...
《內外傷辨惑論局方發揮》是2003年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李杲 、元・朱震亨。內容介紹 《局方發揮·內外傷辨惑論》原著李杲系張元素的徒弟,而名出於張氏之上,為金元四大家之一,該書為其代表作。《局方發揮》力倡重養陰、戒燥熱的觀點,反映了朱氏【養陰派】的學術思想。作品目錄 內外傷辨惑...
《內外傷辨惑論入門導讀》是2021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內外傷辨惑論》是金元四大醫家之一李東垣的代表作,是學習研究中醫學的書。但因書中文字或深奧,或省略,對初學者閱讀有一定困難。本書在《內外傷辨惑論》原文的基礎上,對其中的難解語句給予了白話通俗翻譯,對生僻字詞給予了注音注釋,...
所以《內外傷辨》開宗明義即強調:”甚哉!陰陽之證,不可不辨也。“這裡所講的陰證陽證,實質就是指內傷病與外感病。同時指出,外感風寒,六淫之邪,主要傷形,為有餘之病;而勞役所傷,飲食失節主要傷氣,為元氣不足之病。因此,外感病變,皆初為傷寒,傳為熱中;內傷之病,卻初為熱中,末傳寒中。這...
草豆蔻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內外傷辨惑論》卷下。具有溫中健脾,理氣和胃之功效。主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組成 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枳實(麩炒黃色)、白朮各一兩(30g),大麥芽(面炒黃色)、半夏(湯洗七次,曬乾)、黃芩(颳去皮,生)、神曲(炒黃色)各五錢(15g...
讀《內外傷辨惑論》《讀》是2015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出自《內外傷辨惑論》。此湯主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時值秋燥令行,濕熱方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洒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升也。方劑簡介 方 名:昇陽益胃湯(補養之劑)出 處:《內外傷辨惑論》功 效:昇陽益胃 編 號:028 類別:補益類 ...
通氣防風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內外傷辨惑論》卷中。具有①《內外傷辨惑論》,瀉風熱。②《脾胃論注釋》:開瀉肺經的風熱,解肌表而和膀胱之功效。主治①《內外傷辨惑論》:風熱乘肺,肺氣鬱甚,肩背痛,汗出,小便數而少。②《脾胃論注釋》:,手太陽氣鬱而不行,肩背痛不可回顧。組成 防風、羌活、陳皮、...
木香化滯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內外傷辨惑論》卷下。具有調氣,益氣之功效。主治因憂氣食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組成 半夏一兩,草豆蔻仁、甘草(炙)各五錢,柴胡四錢,木香、橘皮各三錢,枳實(麩炒,去瓤)、當歸梢各二錢,紅花五分。用法用量 上銼,如麻豆大。
《東垣論脾胃》是集東垣先生《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和羅天益編著的《東垣先生試效方》,三書合而為一。 《內外傷辨惑論》(後世又稱《內外傷辨》、《東垣辨惑》),自撰於丁未年(公元1247年),是東垣晚年論定之作,是祖國醫學第一部內傷病學專著。分上、中、下三卷,凡二十六論,重點闡述對內傷病...
參術調中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內外傷辨惑論》卷中。具有瀉熱補氣,止嗽定喘,和脾胃,進飲食之功效。主治暑傷胃氣;痞悶滿膨,不思飲食,喘嗽蒸熱。皆中氣有虧所致。脾胃虛弱,遇六七月霖雨,身重短氣,骨乏無力。組成 白朮五分,黃芪四分,桑白皮、甘草(炙)、人參各三分。麥門冬(去心)、青皮(去白...
沉香溫胃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內外傷辨惑論》卷中。具有溫陽健脾,散寒行氣之功效。主治中焦氣弱,脾胃受寒,飲食不美,氣不調和,臟腑積冷,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鳴,霍亂吐瀉手足厥逆,便利無度,及下焦陽虛,臍腹冷痛,及傷寒陰濕,形氣沉困,自汗。症見腹痛,吐瀉,手足厥冷,自汗,脈沉弱。臨床上...
昇陽補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內外傷辨惑論》卷中。具有益氣昇陽,疏肝健脾之功效。主治飲食不時,饑飽勞役,胃氣不足,脾氣不溜,氣短無力,不耐寒熱,早飯後轉增昏悶,須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懶倦動作,及五心煩熱。組成 厚朴(姜制)五分,升麻、羌活、白芍藥、獨活、防風、甘草(炙)、澤瀉各一錢,生...
枳實茯苓丸 枳實茯苓丸出自《內外傷辨惑論》組成:大黃30g,枳實、神曲各15g,茯苓、黃芩、黃連、白朮各9g,澤瀉6g。製法:水泛為丸。用法:每服6~9g,溫開水送下,每日2次。功效:消導化積,清熱祛濕。主治:濕熱積滯證,症見脘腹脹滿,下痢泄瀉,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沉實。
黃連清膈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內外傷辨惑論》卷中。主治心肺間有熱及經中熱。組成 麥門冬(去心)一兩,黃連(去須)五錢,鼠尾黃芩(淨刮)三錢。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以溫水送下。主治 心肺間有熱及經中熱。文獻摘要 《東醫寶鑑》:“黃連清膈丸,治心肺間熱。
內證頭痛,病證名。即內傷頭痛。見《內外傷辨惑論·辨頭痛》。詳見內傷頭痛條。內傷頭痛,病證名。因臟腑、氣血損傷,或內邪上擾所致的頭痛。《景岳全書·雜證謨》:“至若內傷頭痛,則不得以三陽為拘矣。”一般起病較緩,時作時止,遇勞累受風,或情志刺激則常易發作,並有臟腑氣血不足或內邪證候。以虛證居...
1.《內外傷辨惑論》:瀉風熱。2.《脾胃論注釋》:開瀉肺經的風熱,解肌表而和膀胱。主治 1.《內外傷辨惑論》:風熱乘肺,肺氣鬱甚,肩背痛,汗出,小便數而少。2.《脾胃論》:手太陽氣鬱而不行,肩背痛不可回顧。方義 用柴胡、升麻昇陽氣;黃芪、人參、甘草益肺氣;防風瀉肺經風熱,用於昇陽與益氣之中,...
拂拂發熱 拂拂發熱,證名,即翕翕發熱。《內外傷辨惑論·辨寒熱》:“翕翕發熱,又為之拂拂發熱。”
血虛發熱,病證名,又名血虛熱。是一種疾病,因血虛所致的發熱,由吐衄便血、產後崩漏或飲食勞倦內傷脾胃所致。內外傷辨惑論 《內外傷辨惑論》卷中:“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有辨耳,……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證治匯補·發熱 《證治匯補·發熱》:“血虛發熱,一切吐衄便血,產後崩漏,血虛不能配...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李杲》是2022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李杲,字明之,自號東垣老人;生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年),卒於蒙古憲宗元年(1251年),河北真定(今之河北省正定縣附近)人,易水學派代表醫家,“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代表著作,有《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
因血虛所致的發熱。又名血虛熱。由吐衄便血、產後崩漏或飲食勞倦內傷脾胃所致。《內外傷辨惑論》卷中:“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有辨耳,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證治匯補·發熱》:“血虛發熱,一切吐衄便血,產後崩漏,血虛不能配陽,陽亢發熱者,治宜養血;然亦有陽虛而陰走者,不可徒事滋陰。”...
歷代流傳的署李果之名的書籍很多,今根據任應秋先生的意見,將確為李東垣的七種著作彙編一冊,包括《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活法機要》《醫學發明》《東垣試效方》和《脈訣指掌》。另外,在本書原著後還附有“李東垣醫學學術思想研究”論文一篇,以及“李東垣醫學研究論文題錄”和“李東垣...
齊魯針灸醫籍集成(校注版)在全面系統地收集、整理山東省古今針灸醫籍的基礎上加以分析、總結、提煉,從針灸理論、臨床實用的角度,對針灸醫籍進行簡要點評。本書選取金元時期著名醫學家李東垣撰寫的《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進行點校,並對較難理解的文字進行注釋,以期為當今針灸臨床提供借鑑。圖書目錄 叢書序 ...
2、治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每與羌活、防風、蒼朮等祛風濕藥同用,如除風濕羌活湯。(《內外傷辨惑論》)用法用量 3-10g。禁忌 本品辛溫香燥,凡陰血虧虛、肝陽上亢、火熱內盛之頭痛者忌服。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曬乾。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根莖發達,具膨大的結節。莖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