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豆蔻丸(《內外傷辨惑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草豆蔻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內外傷辨惑論》卷下。具有溫中健脾,理氣和胃之功效。主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

基本介紹

  • 名稱:草豆蔻丸
  • 出處:《內外傷辨惑論》卷下
  • 組成:草豆蔻、枳實、白朮、大麥芽、半夏、黃芩、神曲、乾生薑、橘皮、青皮、炒鹽
  • 功用:溫中健脾,理氣和胃
  • 主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加減化裁,附註,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枳實(麩炒黃色)、白朮各一兩(30g),大麥芽(面炒黃色)、半夏(湯洗七次,曬乾)、黃芩(颳去皮,生)、神曲(炒黃色)各五錢(15g),乾生薑、橘皮、青皮各二錢(5g),炒鹽五分(1.5g)。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

功用

溫中健脾,理氣和胃。

主治

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

加減化裁

如冬月用,別作一藥,不用黃芩。

附註

歲火不及,又傷冷物,加以溫劑,是其治也。然有熱物傷者,從權以寒藥治之,隨時之宜,不可不知也。(《消化內科頑症金方》)

附方

名稱:草豆蔻丸
組成:草豆蔻(去皮)一兩,白朮半兩,當歸(銼,微炒)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黃耆(銼)三分,甘草(炙微赤,銼)半兩,吳茱萸(湯浸七遍,焙乾,微炒)一分,高良姜(銼)半兩,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半兩
用法:上為細末,以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主治:熱病後,脾胃氣冷,不思飲食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十八
名稱:草豆蔻丸
組成:草豆蔻(去皮)、乾薑(炮)、桂(去粗皮)各一兩,訶黎勒皮(焙)半兩,甘草(炙)、白茯苓(去黑皮)、人參各三分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或生薑湯送下
主治:脾久虛,不下食,痰逆噁心;脾胃久冷,氣攻心腹,腸鳴脹滿
出處:《聖濟總錄》(人衛本)卷四十四
名稱:草豆蔻丸
組成:草豆蔻(炮去皮)、乾薑(炮)、肉桂各45g,訶黎勒(煨去皮)、炙甘草、白茯苓、人參各30g
用法:上藥同研和勻,煉蜜為丸
主治:脾胃久冷,氣攻心腹,腸鳴脹滿,痰逆噁心等
出處:《普濟方》
功用:溫中益氣,散寒止痛
名稱:草豆蔻丸
組成:草豆蔻仁、丁香各一兩(30g),麝香一分(0.3g),藿香葉、桂(去粗皮)、零陵香、莎草根(去毛)、木香、白芷、當歸(切,焙)、檳榔(銼)各半兩(15g)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每含化一丸,咽津液,一日三丸
主治:心脾蘊熱,隨氣上熏,發為口臭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八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論
1、《內外傷辨惑論》:“草豆蔻丸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枳實(麩炒黃色)、白朮以上各一兩,大麥櫱(面炒黃色)、半夏(湯洗七次,曬乾)、黃芩(颳去皮,生)、神曲(炒黃色)以上各五錢,乾生薑、橘皮、青皮以上各二錢,炒鹽五分。上為極細末,湯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如冬月用,別作—藥。不用黃芩,歲火不及,又傷冷物,加以溫劑,是其治也。然有熱物傷者,從權以寒藥治之,隨時之宜,不可不知也。”
方論選錄
1、《蘭室秘藏》:“草豆蔻丸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咽膈不通。炒鹽五分,乾生薑、青皮、橘皮以上各二錢,麥櫱(面炒黃色,生)、黃芩(冬月不用)、半夏(湯洗七次)、神曲(炒)以上各五錢,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白朮以上各一兩,枳實(麩炒)二兩。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2、《李東垣醫學全書》:“草豆蔻丸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咽膈不通。炒鹽五分,乾生薑、青皮、橘皮以上各二錢,麥櫱(面炒黃色,生)、黃芩(冬月不用)、半夏(湯洗七次)、神曲(炒)以上各五錢,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白朮以上各一兩,枳實(麩炒)二兩。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3、《醫方類聚》:“草豆蔻丸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枳實(麩炒黃色)、白朮以上各一兩,大麥櫱(面炒黃色)、半夏(湯洗七次,曬乾)、黃芩(颳去皮,生)、神曲(炒黃色)以上各五錢,乾生薑、橘皮、青皮以上各二錢,炒鹽五分。上為極細末,湯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如冬月用,別作—藥。不用黃芩,歲火不及,又傷冷物,加以溫劑,是其治也。然有熱物傷者,從權以寒藥治之,隨時之宜,不可不知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