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厝沃

內厝沃

內厝澳,也稱內厝沃(英文:Necwo),宋末元初,廈門海滄嵩嶼李姓漁民出海捕魚,因避風暴,寄泊廈門鼓浪嶼西北隅。其後,漸由棲息而耕植,建起此島最早半漁半農村落,名曰“李厝沃”。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倭寇作亂,舉族內遷嵩嶼。殆至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角尾錦宅黃氏復至居墾,因“李”、“里”閩南語諧音,“里”、“內”同義類音,遂稱“內厝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厝沃
  • 歸屬地區:廈門鼓浪嶼
  • 別名:內厝澳
  • 碼頭:內厝澳碼頭
名稱由來,內厝沃外沿,內厝沃重修,

名稱由來

宋末元初,廈門海滄嵩嶼李姓漁民出海捕魚,因避風暴,寄泊廈門鼓浪嶼西北隅。其後,漸由棲息而耕植,建起此島最早半漁半農村落,名曰“李厝沃”。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倭寇作亂,舉族內遷海滄嵩嶼。殆至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角尾錦宅黃氏復至居墾,因“李”、“里”方言諧音,“里”、“內”同義,遂稱“內厝沃”。

內厝沃外沿

廈門鼓浪嶼內厝沃外沿名“康泰安”,是處崗巒起伏,縱觀如馬鞍,橫視似長虹,宋時名“虹帶安”,元明因海灘盛產貝類“公代”,又名“公代灣”,雅稱“康泰安”。明末,鄭成功築水操台於此,即“槍城”,因操練水師,山上插旗標號,山名“旗尾山”。嶺下九龍江鷺江文匯,兩水至此回漩倒流,故稱“倒流嶺”。此嶺古廟“天后宮”,毀於清鹹豐三年(1853年)。

內厝沃重修

同治年間(1862~1874年),內厝沃重修“種德宮”,俗名“大宮”。廟字供奉吳夲,明正德間(1506~1520年)始建為廈門最早分衍的慈濟宮之一。 再者內厝沃有路段名“九十九間”,緣起清光緒十六年(1891年)茶商黃高升所建大厝,四落九十九間廳房。為鼓浪嶼有史最早、占地最大的古建築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