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入侵南斯拉夫之戰
- 地點:南斯拉夫
- 時間:1941年4月6日—17日
- 參戰方: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南斯拉夫王國
- 結果:軸心國獲勝
- 參戰方兵力:德國 337,096人,875輛坦克,990架飛機
義大利 22個師,666架飛機
匈牙利 9個旅,6個飛行中隊
南斯拉夫 1,200,000人 - 傷亡情況:德國 傷亡558人
義大利 傷亡3,324人
匈牙利 死亡120人
南斯拉夫 數千名士兵平民死亡,254,000—345,000人被德軍俘虜 - 主要指揮官:瓦爾特·馮·布勞希奇,馬克西米連·馮·魏克斯,杜尚·西莫維奇
戰爭背景,戰爭過程,轟炸貝爾格勒,三方進軍,貝爾格勒陷落,戰爭結果,
戰爭背景
成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南斯拉夫皇家軍隊,大部分的武器裝備及物資都是19世紀,火炮已經過時及仍然由馬匹拉動,缺乏反坦克炮及高射炮,步兵沒有足夠的自動武器,沒有摩托化單位及只有2個共有110輛法國雷諾FT17坦克的坦克營,南斯拉夫空軍共有416架自製的(IK-3型)、德國、義大利、法國及英國制的飛機,只有一半是現代化的。
完全動員後,南斯拉夫皇家軍隊共有28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及32個獨立旅可以作戰,德軍進攻時,部隊仍在摩托化中,只有11個師在入侵開始時在作戰位置上,作戰單位只有編制的百分之七十到九十,而摩托化仍未完成,唯一的優勢是南斯拉夫皇家軍隊有兵力1,200,000人面對德國入侵。
南斯拉夫皇家軍隊被編成3個集團軍及海岸防衛軍,第3集團軍包括第3軍團及第5軍團防守阿爾巴尼亞邊境,第2集團軍包括第1軍團、第2軍團及第6軍團防守多瑙河峽谷至德拉瓦河一帶,第1集團軍包括第4軍團及第7軍團,當中包括很多克羅地亞士兵,防守克羅地亞地區。
由於裝備不足及未完成摩托化,南斯拉夫皇家軍隊在南斯拉夫政治中因克羅地亞分裂主義而陷於混亂,面對最壞的情況,南斯拉夫的防禦在4月10日瓦解,因為在克羅地亞的第4軍團及第7軍團出現兵變,及同一天一個新成立的克羅地亞政府在薩格勒布歡迎德軍開入。
戰爭過程
轟炸貝爾格勒
4月6日早上7時正,德國空軍進行對南斯拉夫的攻擊,對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進行飽和轟炸,300架飛機從奧地利及羅馬尼亞的機場起飛,共中四分之一是Ju87俯衝轟炸機在戰鬥機護航下進行攻擊,俯衝轟炸機孤立了南斯拉夫的防空力量,而中型轟炸機主要包括道尼爾-17轟炸機及德國JU-88轟炸機則轟炸市區,第一輪的3波轟炸每次中間有15分鐘間斷,而最後一波則有20分鐘,因此,整座城市在接近個半小時時間內便被炸毀,德軍集中轟炸市中心的政府建築物。中型轟炸機戰鬥群在整天繼續轟炸,而俯衝轟炸機則轉而轟炸機場。
在轟炸期間,超過17,000名平民被炸死,轟炸破壞了南斯拉夫高層與軍隊之間的通訊系統,雖然一部分高級將領能避開第1輪轟炸,但對軍隊之間的配合及控制已經不能做到。
摧毀了敵人的神經中樞後,德國空軍轉而攻擊其他目標如敵人機場、通訊系統及軍隊集中地,和對陸軍之行動作出空中支援。南斯拉夫空軍及不足夠的防空炮火很快就被消滅,這容許德軍的轟炸機在戰場上空橫行。
戰鬥中,在克拉列沃的飛機廠又趕製了三架此型轟炸機,其中兩架在1940年4月10日交到了空軍手中,還有一架也在4月12日完成了交付。
德國空軍在最初的轟炸中炸毀了26架此型飛機,南斯拉夫空軍的飛機共有4架在空中被擊落及有45架被擊毀在地上。
在4月14、15日這兩天,倖存的七架Do-17轟炸機飛到了尼卡斯克機場,將南斯拉夫國王彼得二世和政府官員,全部撤往希臘,國家的黃金儲備亦由這7架飛機運往希臘。這次任務後,五架飛機毀於義大利空軍對希臘波羅蜜機場的空襲,另兩架則撤往埃及加入了英國皇家空軍的戰鬥序列。4月15日下午4時,第4航空隊司令亞歷山大·勒爾航空兵上將收到納粹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的命令停止轟炸及將大部分轟炸力量調往支援在希臘的軍事行動
三方進軍
3支不同的入侵部隊從不同方向向貝爾格勒進擊,它們進軍路線如下:
第1裝甲集團 (第12軍團)
4月8日早上,德軍第1裝甲集團從索菲亞西北出發,在皮羅特附近突破防線,其中德軍第14裝甲軍由德軍第11裝甲師為前導,跟著德軍第5裝甲師、德軍第294步兵師及德軍第4山地師向西北面的尼什開進,雖然天氣惡劣、眾多道路障礙物及南斯拉夫第5軍團的抵抗,第11裝甲師在強大炮火及空軍支援下,在戰事開始的第1天,已經突破了敵人防線,南斯拉夫軍方司令對德軍這個行動的成功大感震驚及命令在摩拉維亞一帶的軍隊撤退,但撤退行動不能在4月9日之前準時實行,德軍的坦克開入尼什及立即開向貝爾格勒,在尼什西北面,對德軍非常有利,因為裝甲部隊能沿摩拉維亞河谷向南斯拉夫首都前進。
同時,第5裝甲師在皮羅特附近因惡劣的路面而暫時受阻,當此裝甲師再次發起進攻時,它被命令向南越過尼什及在萊斯科瓦茨附近切斷敵人,當在尼什前線的敵人崩潰時,它被轉入德國第12軍團的建制下及加入第50裝甲軍參加希臘戰役。
4月10日,第54裝甲軍通過摩拉爾河河谷以追擊向首都撤退的敵軍,第2天德軍進攻予頭突然指向撤退中的南斯拉夫第6軍團之南翼,4月12日晚上,第1裝甲集團的坦克到達貝爾格勒東南不到40英哩的地方,2個南斯拉夫軍團由於誤會而沒有嘗試切斷由邊境至此地長達125英哩的德軍補給線。
第51裝甲軍 (獨立部隊)
當第54裝甲軍從東南開進時,第51裝甲軍通過巴納特東南及進攻貝爾格勒,這進攻由武裝親衛隊第2摩托化師的大德意志摩托化旅為前鋒,當越過芙廈斯北部,進攻部隊於4月11日進入潘切沃,當前進到貝爾格勒以北45英哩時,第51裝甲軍之主力於繼續向敵人首都前進時才遇到較頑強之抵抗。
第56裝甲軍 (第2軍團)
當納粹德國空軍在4月6日發起進攻時,德國第2軍團開始將進攻部隊部署在南斯拉夫北部邊境,準備在4月10日發起進攻,為了完善進攻計畫,部分單位在中間的時間沿邊界發起一些有限目的的進攻,軍隊司令員要保持隱蔽以防止過早顯露主要進攻方向,這會限制行動自由及減低行動風險。
軍團司令決定占領在第56裝甲軍戰鬥區域內的一條重要橋樑,因此,早在4月1日,部隊便占據了Bares附近的一條重要橋樑及在科普里夫尼察西北大約10英哩的一座鐵路橋樑。
4月6日傍晚,由於抵抗微弱及局勢顯示南斯拉夫軍在邊界的防守沒有協調一致,第56裝甲軍在穆爾河及德拉瓦河上建立橋頭堡,軍隊對本地居民的攻擊加劇了軍隊之間的互相不和,負責防守此地的南斯拉夫第4軍團中的士兵大部分是克羅地亞人,克羅地亞士兵在德拉瓦河附近的幾個重要的軍事據點發動叛亂及拒絕抵抗德國人,因為他們認為德國人是來將他們從塞爾維亞人手中解放出來,在4月10日早上當德軍在Bares附近踏上德拉瓦河橋及突破橋頭堡時,防守的南斯拉夫軍隊立即崩潰,在強大的空軍支援下,德軍第8裝甲師及之後的德軍第16摩托化步兵師帶領第56裝甲軍向西南面在德拉瓦河及薩瓦河之間的地區推進,向貝爾格勒進攻,4月10日晚上,雖然道路及天氣情況惡劣,第8裝甲師的先頭部隊在沒有什麼抵抗下到達Slating,德軍加快收緊包圍網,而這2個師通過奧西耶克向首都進發,而此地的道路狀況更為惡劣。
因此,在杜尚·西莫維奇將軍的以下廣播下,困境的敵軍決定孤注一擲:"所有軍隊必須攻擊遇到的及排列在面前的敵軍,不需等待任何直接命令,只需要根據你們的判斷、主動性及道義心。"
4月11日,第8裝甲師到達奧西耶克地區,同時第16摩托化步兵師已超越納希采,數座橋樑被破壞及道路狀況惡劣令2個師的前進受阻,它們希望進攻面對第54裝甲軍的南斯拉夫軍隊側翼,及與第1裝甲集團建立接觸。
4月12日凌晨,第8裝甲師進入米切維察,該師繼續前進,攻占貝爾格勒以南20英哩的拉扎雷瓦茨。
4月12日早日,第56裝甲軍接到新的命令,第8裝甲師繼續向東進攻以攻占在貝爾格勒以西在薩瓦河上的橋樑,下午6時30分,裝甲師主力向東南面的瓦列沃開進與第1裝甲集團之左翼在貝爾格勒東南會合,同時,第16摩托化步兵師轉向南面渡過薩瓦河及進攻茲沃爾尼克,因此這2個師從它的原本目標貝爾格勒轉而參加進攻塞拉耶佛的行動。
同時間,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及第2軍團司令部均等候攻占貝爾格勒的軍事行動,在3支部隊中,第51裝甲軍是最後一支報告接近首都的部隊,它當時已到達貝爾格勒以東10英哩,在貝爾格勒以南,第11裝甲師正帶領第1裝甲集團逼近首都。
貝爾格勒陷落
因為3支進攻部隊向貝爾格勒方向趨於會合,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未能立即決定那一支部隊首先開入貝爾格勒,但4月12日早上,武裝親衛隊第2摩托化師的弗立茨·克林根伯格上校發現德拉瓦河上的橋樑被炸毀,帶領一隊巡邏隊乘坐一艘橡皮艇淑河,巡邏隊沒有遇到抵抗便進入首都,在下午5時在德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升起一面有納粹黨黨徽的旗旌,2小時後,貝爾格勒的主要官員將首都移交給克林根伯格上校。
在第2軍團總部,沒有任何有關第8裝甲師的訊息,24小時前它還報告在貝爾格勒西郊,最後,在4月13日早上11時52分,裝甲師有關人員通過收音機發報以下信息:昨晚第8裝甲師開入貝爾格勒、占領市中心及升起納粹黨旗。
不過,因為第2軍團及第1裝甲集團之間有較佳的通訊渠道,在第8裝甲師之訊息到達前,它們收到以下訊息:
馮·克萊斯特裝甲集團已從南面奪取貝爾格勒,大德意志摩托化旅已從北面進入貝爾格勒,在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的領導下,第11裝甲師在清晨6時32分進入首都。
因此,為奪取貝爾格勒的競賽在3支進攻部隊會合下結束,之後第1裝甲集團被從第12軍團轉入第2軍團的建制下,而第56裝甲軍則在第1裝甲集團指揮下參加戰役之下一部分:追擊及澈底消滅南斯拉夫軍隊。
戰爭結果
德軍在進攻行動中的損失十分輕微,在12天的行動中共有558人傷亡,其中151人陣亡、392人受傷及15人失蹤。
德軍俘獲254,000至345,000名南斯拉夫人,包括一定數量的克羅地亞人、德國人、匈牙利人及馬其頓人,他們很快被分開及釋放,義大利方面亦俘獲超過30,000人義大利法西斯在1940年10月進攻希臘後,被希臘軍隊擊退回阿爾巴尼亞,阿道夫·希特勒認識到他需要幫助其盟友,不單只重建軸心國的威望,更要阻止大英帝國有能力轟炸羅馬尼亞的油田,因為德國大部分的石油供應來源自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