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三部曲》作者約翰·厄普代克,主要講述了美國的故事。
基本介紹
- 書名:兔子三部曲
- 作者:約翰·厄普代克
- 出版時間:20世紀50年代
- 體裁:小說
內容概要,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內容概要
第一部《兔子跑吧》的故事發生於20世紀50年代,主人公海利·安斯特羅姆(綽號“兔子”)是一個涉世未深的青年。他曾是中學籃球隊的一名球星,走上社會後,發現“這個世界是偌大一個蜘蛛網,非得小心翼翼才得勉強通過”;在家裡,他又得不到任何安慰,他的妻子詹妮斯是個庸俗卑瑣的女人,終日抽菸、喝酒、看電視,使他無法忍受。出於一種無以名狀的內心衝動,他屢屢棄家出走。在他過去的教練的撮合下,他認識了妓女露絲,與她姘居鬼混。他把她當作自己的“另一半身體”,企求在與她的結合之中重返人類的質樸狀態,達到一種無差別的境界。然而,無論他怎樣放縱自己的情慾,卻仍覺得他們只是“各不相干的肉體”。詹妮斯又生了個女兒。“兔子”回到家裡,試圖與妻子重歸於好,他妻子內心也想改弦更張,可是他們卻無法消除一種生理心理上的荒疏和冷漠。“兔子”再度出走,詹妮斯借酒澆愁,糊裡糊塗地竟使嬰兒在浴缸中溺死。他忍住悲痛,安慰詹妮斯,牧師和親友都勸他日後應該安分守己。可是,就在牧師為夭亡的嬰兒祈禱完畢,他又不辭而別,牧師“拯救靈魂”的努力化作徒勞,“兔子”按他在球場上養成的第二天性,漫無目的地跑著,跑著。
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社會的動盪、糾紛、騷亂,包括黑人抗暴,學生風潮,越戰升級,甘迺迪被刺,阿波羅登月,以及經濟蕭條,物價飛漲,失業隊伍的日益擴大等等,都在“兔子”系列的第二部《兔子回來》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就在這樣一個如同“一片流沙”似的世界上,“兔子”繼續求索著“生存的價值”。但是,與其說是求索,毋寧說是隨波逐流。現實生活的拖累已經磨平了“兔子”的稜角,續集中的“兔子”已日漸染上一種隨遇而安的世故習氣。當整個社會像開鍋的沸水時,他卻在一旁冷眼旁觀了。家庭對他早已名存實亡,他和詹妮斯互不干涉,各自尋找外遇。通過黑人工人夥伴的介紹,“兔子”結識了嬉皮士女郎吉爾和他的情夫黑人斯吉特。他雖然不贊同吉爾和斯吉特激進的社會觀,內心卻表示極大的同情,當吉爾被大火燒死,警方追捕斯吉特時,他慷慨解囊,幫助斯吉特逃走。“兔子”的家燒了,妻子跑了,自己又失了業,只好帶著他的十幾歲的兒子回到他父母的家中棲身。“兔子”的父親仍在一家印刷廠幹活,母親久病在床,生活也難以自理,多年在外的妹妹米瑞安(米姆)突然歸來、才使這個沉悶之極的家庭增加了些許生氣。米姆勸海利與詹妮斯和好,海利卻堅持對方應採取主動,於是,米姆去勾引詹妮斯的相好,將他倆拆散。其實,詹妮斯對自己的荒唐也已乏味,有意與海利重修舊好,她主動給海利打電話,兩人在外相會,雙方都隱隱發覺自己應對以往生活中的誤會負有責任。一番談話後,他倆鑽進一家汽車旅店,盤算著如何重新開始日後的共同生活。
一晃又是十年過去。第三部《兔子富了》中的“兔子”已是人到中年。他和詹妮斯繼承了岳丈的汽車銷售修理公司,成為當地兩家豐田汽車代理商中的一家。在席捲全美的石油危機中,由於他所銷售的日本汽車省油,加上他機敏、圓通的經營之道,他令人羨慕地發跡了。不過,此時的海利身體明明顯地發福,輝煌的籃球生涯已成為過去,他仍保持著善跑的天性,但只是為了減肥而堅持慢跑,對於年輕貌美的姑娘,他仍舊要情不自禁地目光留連,然而同時閃過他腦際的又是她會不會是他過去情人露絲的女兒;他越來越多地沉浸在過去的回憶之中,他心頭也會時不時地掠過死亡臨近的陰影。他的生活境況畢竟已大為改觀。平日裡除了經營生意事務,他可以在鄉間俱樂部里游泳,賭牌,與一幫與他身份相當的先生太太們聊天調情;岳父死後,海利夫婦帶著兒子納爾遜一直住在岳母家中,社會政治雖然也是他們日常聊天的話題之一,但畢竟已是遙遠的、與己無關的事情,如何在細瑣的日常生活中不斷調解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反而成為海利的主要生活內容。納爾遜漸已成人,海利發現與兒子的關係總有隔閡,孩子與女友的交往,孩子的婚事,時時引起他自己對往事的回憶。他與詹妮斯雖同居一室,但他卻總免不了心猿意馬,神不守舍。他終於打聽到露絲的地址,便驅車前往。眼前的露絲與18年前已判若兩人,早逝的丈夫給她留下兩兒一女,生活之艱難不言而喻。海利希望知道他是否是她女兒安娜貝爾的生父,他希望給露絲一點力所能及的幫助,但這一切都遭到了露絲義正辭嚴的回絕。露絲提醒他,他現在已經是一個經紀人,他自己曾經憎惡的那種人。18年前,當海利離開懷孕在身的露絲時曾說過,“我會回來的。”但是這一次,他連這一句話也說不出口了。海利和詹妮斯買下一套房子,多年來與老丈母娘同在一個屋檐下的日子終於結束。海利沉浸在喬遷之喜的歡愉之中,忍不住當天就請同行好友們過來作客,詹妮斯忙著給地板打蠟,“兔子”陷入沉思:分期付款將延續20多年,屆時他就66歲了,往事如煙,父親、母親、情人、好友,他們都已走完人生的旅程;兒媳已從產院回來,給他帶回一個小孫女,這意味著什麼呢?這當然是他久已盼望的,但這無疑又是他的棺木上的又一根釘子。
作品鑑賞
厄普代克在論及自己的文學創作時說過,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影響他的世界觀的兩個最重要因素。這兩大事件不僅使他懂得了生活的艱難和勞動的神聖,懂得了飢餓和世態炎涼,也使他感受到一種對死亡的恐懼。是丹麥神秘主義哲學家基爾凱郭爾、瑞士神學家卡爾·巴恩的著作使他“得到了安慰,恢復了信仰”,使得“整個世界又重新變得可以理解”,並“激勵了他的創作和工作。”在厄普代克的作品中,的確浸透了一種存在主義的傾向。“兔子”三部曲的主人公被命名為海利·安斯特羅姆(HarryAngstrom)決非隨意之舉,Angstrom是從丹麥字Angst(意為焦慮不安)派生而來,它是基爾凱郭爾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厄普代克認為它最好地體現了二戰以後美國社會的精神特點。關於“兔子”這一形象,厄普代克說,“他與我年齡相仿,比我年輕一歲,他非常富有人性,這表現在他是一個肉體衝動和精神幻想的結合體。在這一點上,他不僅與我本人相似,我認為也代表了其他許多人。”厄普代克認為,海利的性格抑或可以稱為“兔性”——“沒有損人之心,亦不願意吃大虧,……有點鐵石心腸;時而麻木遲鈍。但是,他渴望學習。他和我一樣,不僅從一個個具體指導者那裡學到許多東西,而且從整個時代得到教誨。”從總體傾向上說,“兔子”三部曲堪稱是一部與戰後美國社會發展同步的寫實主義的力作。然而,從藝術表現技法上看,它又融會貫通了種種現代派小說的特點,大大超越了傳統現實主義的局限。在《兔子,跑吧》中,海利離家出走,獨自驅車在黑夜裡疾馳,公路兩旁的樹木在車燈照耀下顯出名種奇形怪狀,他生怕燈光會驚動什麼野獸或鬼怪,這是在暗示他是一隻被人追趕的野兔。他邊走邊看美國地圖,那標明道路的紅線藍線,縱橫交錯,密如蛛網,海利在巨網中左衝右突,找不到出路。這一連串的象徵,重疊成一隻驚恐萬狀的“兔子”漫無目的地奔跑在美國大地上這樣一個總意象,貫穿於全書的始終。與厄普代克的許多其他作品一樣,“性愛”也是“兔子”三部曲的基本主題。作者對這一主題的探索持有嚴肅的道德動機雖不可否認,但也毋庸諱言,他也確有沉溺於對性心理和性行為(甚至是變態的)作自然主義描述的傾向。
作者簡介
約翰·厄普代克(1932—2009)美國小說家,1932年3月18日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小村鎮,父親是中學教師,母親是個有些文化教養的家庭主婦,上輩都是虔誠的路德教派信徒。他從當地中學一躍而進哈佛大學深造,以優異成績畢業,又赴英國牛津的羅斯金美術學院進修。1955年至1957年,他擔任《紐約人》雜誌編輯,同時開始發表短篇小說。當他認為自己在發掘題材和寫作技巧訓練等方面積累了足夠的經驗以後,便辭去了編輯職務,開始專業寫作。30多年後,儘管美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危機頻仍,文壇上各種思潮流派此長彼消,相互更迭,然而,這位從一開始就被批評界譽為“才氣無量”的厄普代克,卻不斷能從“急速轉變之中尋找出美國文學的主流和機會”,使自己站穩腳跟,以充沛的創作力活躍於文壇之上。他辛勤筆耕,作品迭出,屢屢獲獎;他的“兔子”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兔子富了》(1981),當年出版後就先後榮獲美國全國圖書獎、全國圖書批評獎和普利茲小說獎,又被西方評論家選為20世紀80年代世界最佳十部文學作品之一。
厄普代克對文學創作一向持嚴肅認真的態度。他認為作家應該牢記“自己的使命和對藝術與社會的責任”,不要失去“人生的方向”。他說,“三十年來,作家的社會地位大大降低,世人對作家的尊敬也不如以前”。他認為這是“作家本人失去了使命感”所致,其結果造成了“現今的小說,蒼白無力,繁瑣,毫無氣魄,有的甚至是迂腐,令人厭惡”。他強調,現實是作家的主要題材,遠離了社會和人民,摸不著社會的脈搏,創作則不存在。他在文學創作中堅持寫自己最熟悉的東西,堅持從生活經驗中發掘創作素材,而通過對創作素材的選擇,透露出他對社會和人生的探究和批評。不少評論家指出,他的作品有很大的自傳性,他早年生活過的賓夕法尼亞州的農村和城鎮風情,幾乎在他所有的主要作品中時隱時現,他的《貧民院的集市》(1959)、《奧林格故事集》(1964)、《鴿子羽毛及其他》(1962)、《農莊》(1965)當然不在話下,即使是在他套用古希臘神話框架寫成的《馬人》(1963)中,情況也不例外,主人公凱德威爾在很大程度上是按作者父親的經歷和性格塑造的,其逼真程度連他父親本人也不否認。除“兔子”系列以外,他還有“貝赫”系列——《貝赫,一本書》(1965)、《貝赫的復出》(1982);“羅傑”系列,其中包括《羅傑的自白》(1986)和他的最新作《S》,後者的女權主義的思想內容已經引起批評界的重視。
厄普代克獨具風格的語言技巧也很為當代美國批評界稱道。他擅長“工筆白描”,能畢肖地再現人物環境的細節真實,人們稱讚他“具有畫家的眼睛,詩人的耳朵”,他善於捕捉一股人難以把握的線條、顏色和音律、能用出人意料的比喻貼切地表達,給讀者以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