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或青少年反社會行為

兒童或青少年反社會行為

兒童或青少年反社會行為是指在兒童或青少年做出的某些違背社會公認的行為規範,做出對他人和社會造成損害乃至嚴重破壞的行為。這種行為的形成一方面有個體特徵遺傳因素的原因,另一方面又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兒童或青少年反社會行為
  • 外文名:Childhood or adolescent antisocial behavior
  • 適用領域:心理學
  • 行為主體:兒童或青少年
簡介,行為表現,影響因素,環境因素,個體特徵與遺傳因素的影響,干預對策,

簡介

反社會行為是指那些違背社會公認的行為規範,做出對他人和社會造成損害乃至嚴重破壞的行為。兒童由於年齡的限制在這方面表現的不慎明顯,但是隨著個體的發展,部分個體會在某個特定的階段出現這樣的行為。青少年期(11-18歲)是個體身心發展的加速期與過渡期,處於該時期的個體身心發展不平衡導致了個體內心的矛盾,使得他們不得不克服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去適應周圍的環境。因此,青少年期通常會出現更多的反社會行為。

行為表現

青少年期出現嚴重違法和犯罪行為的只有少數個體,出現較多的行為現象的排序如下:顯著高於其他行為的有醉酒、破壞公物、早戀、撒謊、逃學、吸菸和向父母騙錢;其次出現較多的包括賭博、色情活動和進入違禁場所;再次為強要財物、偷竊、打架、使用違禁藥物、頂撞師長等。而經過大量的研究證實,在青少年時期的這些行為,會發生延續性的變化,最終,個體早期的反社會行為會使他們未來的工作存在困難,也會致使婚姻和家庭關係緊張。

影響因素

環境因素

確切地說,環境因素對於青少年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的環境下生長的個體,出現的反社會行為相對較少;而在不良環境中生長的個體,則會出現較多的反社會行為。這種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以及社會環境。
1. 家庭環境的影響
根據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觀察學習是個體獲得行為的重要途徑。因此,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師,可以說,如果想讓一個孩子健康地成長那必然離不開合理而又正確的親職教育。親職教育方式、家庭結構與和諧程度對青少年的各方面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我國學者施學忠等人曾通過對569名中小學生的測試探討了親職教育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關係,證實了不良教育方式易使青少年出現各種情緒行為問題、學業不良和反社會行為。國外也有學者通過嚴格的實驗設計驗證發現,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能夠減少青少年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就包括反社會行為。還曾有研究證實了受虐經歷對反社會人格發展會有重要的影響。同樣,家庭結構的不完整、重組家庭以及家庭衝突的存在也是導致青少年反社會行為的重要原因。父母離異和單親家庭往往會產生反社會行為的孩子,通過調查發現,與父母分離5年左右的孩子在青少年期更容易出現問題。在我國,據有關部門對全國八省市2000餘名未成年違法犯罪人員的一次調查中發現,父母分居、離異、再婚和喪偶的占24.1%,家庭成員或近親屬中有犯罪記錄的占20.5%。由此,不難看出家庭因素在青少年成長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2. 學校環境的影響
學校是青少年繼親職教育後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學校教育如何培養學生以及學校的政策理念對學生的成長、行為塑造心理發展有著至關 重要的作用。我國雖然已經實行素質教育,但是一些問題依然存在。部分學校對於升學率的過分追求,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壓力。不僅忽視了學生的承受能力,使得學生產生了對於學習的厭煩情緒;還有部分教師傷害了成績較差學生的自尊,致使部分學生輟學,流散於社會中;並且有些學校缺乏與家庭的溝通也是導致學生出現問題,產生反社會行為的重要原因。還有一部分學生由於價值觀偏差,在學校中形成了不良的攀比之風,畸形的價值觀的形成也導致了反社會行為潛移默化的形成。
3. 社會環境的影響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致使當今社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而青少年自身成長的發展特性又決定了他們動盪的心理特點,在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的。有大 量證據證實了社會環境對青少年反社會行為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社會文化大眾傳媒的誤導會造成青少年的耳濡目染,受到不良影視以及網路文化的錯誤信息的影響,使青少年置身於不良的文化氛圍,則會攝入其中傳遞的不良信息,致使青少年產生了各種違法犯罪行為,而且有部分網咖疏於管理,為了賺取利潤,使得一些青少年有機可乘。曾有學者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暴力遊戲和影視暴力場景會增加攻擊性行為的機率;暴力的各種工具也會增加個體的暴力想法以及衝動,個體的親社會行為會減少;並且影視暴力會對人的大腦造成影響,大腦額葉功能隨之改變。還有一方面是貧富差距和 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社會的對抗,而社會經濟地位和家庭是行為問題產生的最有力和影響最持久的危險因素。

個體特徵與遺傳因素的影響

青少年的反社會行為不僅是環境因素的作用,還有部分原因是由於個體自身的心理及生理髮展特點所導致的。從個體自身方面來看,青少年本身自控力較弱,好衝動並且容易被誘惑實施侵犯行為自制力較差。心理方面青少年處於生理和心理的動盪時期,很容易出現心理的波動,成人的稍有疏忽可能會引 起青少年的一些重大問題的出現。除此之外,基因遺傳也是反社會行為形成的重要原因,許多國內外的證據也證實了這一觀點。有關收養的研究表明“與不具有反社會及遺傳基因家庭中的個體相比,一個具有反社會背景家庭中的個體出現反社會行為的危險性會增加”,有關雙生子的研究也發現,雙生子中的一個出現反社會行為,那么同樣行為在另一個中出現的幾率也會增加。還有研究證明,反社會行為傾向的發展還受到了基因因素的影響,例如單胺氧化酶基因、五羥色胺轉運蛋白基因、多巴胺D2受體基因等,而特定的基因因素與環境因素的互動作用方式也會影響個體的反社會行為。

干預對策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社會的安定和國家的未來,而他們又處於一個可塑性高而且精力旺盛的時期,所以制定切實可行的預防和矯治的機制,積極採取有效的防範以及整頓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通過上文中影響因素的分析,對青少年反社會行為的干預以及預防提出以下幾方面對策:
1. 家庭
家庭方面,父母應對孩子的成長階段的特點有所了解,讓孩子說出心裡話,適當地進行溝通,並且應該去嘗試學習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並應言傳身教。不 應對青少年實施暴力式的親職教育,不可全盤否定他們的錯誤,也不能對其置之不理。對青少年施以平等尊重、關心呵護式的教育,並且應當時常對其進行鼓勵與表揚,這樣可以促進青少年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加快進步的速度。與此同時,家長應對自身負責,維持家庭結構的完整與穩定,並為孩子營造良好和諧的家庭氛圍做出努力。
2. 學校
學校方面,給予家庭困難的學生補助資金,減輕學生的家庭負擔;經常關注學生的心理行為動向,並與家長及時進行溝通;並且教師應對成績差的學生進行課業輔導與鼓勵增強學生自信心,不可只憑成績將學生分層次;加強思想道德以及愛國教育,從學科中滲透德育以及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規範,增強學生的自尊自律的意識以及能夠明辨是非,並且有良好的自我保護能力。可以通過對青少年進行心理疏導與行為矯治,防微杜漸,減少青少年的反社會行為意識,潛移默化地對青少年積極行為進行影響。
3. 社會
社會方面,政府部門應該嚴厲打擊危害青少年成長的各種犯罪,並且做好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政府應同衛生、教育等部門聯合,將青少年心理問題以及青春期的特殊性問題進行引導和教育,可以舉辦心理講座並進行團體輔導。而且,應當不斷加強社會的綜合治理,積極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德觀念,清理校園周邊的娛樂場所,給青少年一個遠離暴力與淫穢的學習生活環境,從而保障青少年有一個較好的成長空間。
4. 個人
個人方面,青少年自身應對自己嚴格要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奮鬥目標。在面對困難時應當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自覺抵制不良誘惑,不斷發現總結自身問題,慎重選擇朋友,經常與老師和家長交流自己 的近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