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學的新觀念

兒童學的新觀念

《兒童學的新觀念》是法國心理學家、教育理論家阿爾弗雷德·比奈編著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09年。

《兒童學的新觀念》是比奈從1886年至1911年間研究的總結性著作,該書體現了比奈的主要教育思想,他在對當時的教育重集體教育輕個別差異研究和個別教育的批判的基礎上,闡述了教育學研究應注重個體心理發展,在一定範圍內實施個別教育的思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兒童學的新觀念
  • 外文名:Les idées modernes sur les enfants
  • 作者:阿爾弗雷德·比奈
  • 類別:教育學
  • 首版時間:1909年
  • 字數:324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全書由九章構成,在第一章中,作者指出了創作該書的目的,比奈認為,教育學應以兒童個體心理學的研究作基礎,教育方法也應以測定兒童的知識和技能的發展為基礎。在第二章中,作者主要討論了評價教育的標準、教育程度的測量等問題。在第三章中,作者提出了兒童身體健康的標準,討論了兒童年齡與身體發育、智力與身體發育的關係,對身體發育的訓練方法提出了一些科學建議。在第四章中,作者主要論述了檢查身體各種感覺器官,特別是視、聽覺器官的重要性,並介紹了檢查視力和聽力的方法。在第五章中,作者主要介紹了比奈的智力測驗及其智力教育方法。在第六章中,作者主要討論了記憶與智力、記憶與年齡之間的關係,提出了測量記憶的方法,對培養記憶力提出了建議。在第七章中,作者主要討論了兒童各種能力之間的關係和兒童智力發展的個別差異問題。在第八章中,比奈指出了懶惰的表現形式以及原因,還分析了常用的道德教育方法的優缺點,論證了對兒童進行性格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第九章為該書的結論,作者綜述了前面各章的內容,特彆強調了科學的實驗研究對改造舊教育學的意義。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本書的目的
第二章 在校之兒童
一 好教育之標準
二 教育程度的測量
三 教育程度之精確測量的用處是什麼
第三章 兒童之身體
一 為什麼兒童的身體發達有利於認識
二 智慧與身體發達之關係
三 身體發達之測量
第四章 視官與聽官
一 視官
二 聽官
第五章 智慧——智慧之測量、智慧之教育
一 智慧問題所在之種種不同情形
二 智慧之測量
三 智慧之教育
第六章 記憶
一 記憶與智慧及記憶與年齡之關係
二 兒童記憶之測量
三 記憶之腐化
四 部分記憶
五 記憶之教育
六 教育學的一錯
第七章 性向
一 各種智慧能力之互相關係
二 數種學校性向之標說
三 數種智慧型式之標說
四 特殊性向與普通教育
第八章 懶惰與德育
一 懶惰
二 德育
第九章 結論兩句

創作背景

《兒童學的新觀念》是比奈晚年的著作,集中體現了他的實驗教育學的思想。該書是他對自己長期進行實驗所作的總結,其目的是用他研究的對兒童的新觀點改造教育學,使教育學走上科學化、實驗化的道路。

作品思想

比奈在第一章“本書的目的”中指出,教育學的主要問題有3方面:教授什麼,即課程表;怎樣教授,即教學法;受教育的人,即兒童心向。他認為舊教育學沒有解決這些問題,一是課程表規定的內容嚴重脫離社會環境、時代和民族的需求與風尚,不能有助於啟發兒童的社會性向,如守法習慣、對公眾利益的關心、團結友愛精神等好的品質;二是教學法脫離學生生理心理實際,教師不知道如何診斷學生,學生成了被動者,成了一個容器,教師的任務只是往容器里灌知識;三是兒童的個性差異被忽視,不能根據兒童的各自實際進行個別化教育。舊教育學缺乏科學的實驗依據,不能揭示兒童的特點和規律。因此,比奈想用當時德國、美國、法國所進行的科學實驗研究成果改造舊教育學,建立以科學的心理測驗為依據的新教育學,建立新的兒童觀念。比奈認為,教育學應以兒童個體心理學的研究作基礎,教育方法也應以測定兒童的知識和技能的發展為基礎。
比奈認為,判斷教育的好壞,不單要看其能增大個人自身的價值,且要能使團體與社會得到益處,評價教育既要考慮帶給個人的利益,也要考慮對社會的利益。因此,教授的課程表是否組織得好,教育方法是否健全,這些東西對兒童性向是否適當,必須看學生在今後生活中的適應力及為社會的貢獻。判斷學校應以學生出校後的實際結果為主,僅從考試與課堂成績來判斷學校是片面的。比奈指出,教育是一種方法,應當因人的性向、個人競爭其生存的經濟情形而變化。判斷一個兒童的教育程度不能用抽象的主觀態度,如優等、中等、劣等來評價,而應將這個兒童的教育程度比較於許多年齡相同、家庭境況相同、在同一學校念書的兒童的教育程度的平均數,所得的結果可以轉換為一種記數法,這種記數表示一個兒童對於其學業是正適合,還是超前、落後。作者以兒童的誦讀、算術、寫字為例作了論證。作者認為,對教育程度進行精確的測量具有三方面的意義。一是能認識每個兒童的真實教育程度,避免考試的偶然結果;二是能鑑定教師對於所教學科的水平;三是能給人以認識種種教育方法價值的辦法。在第二章結尾,作者列舉了兒童測驗的內容:即身體發育情況;身體健康情況;感覺器官的傷損;智力發展水平;記憶力的發展;個性差異情況;品性發展情況等。
比奈認為,認識和測量兒童個人的身體力量,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其訓練,這對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有利,這是整個教育教學的基礎。
比奈指出,兒童的智力是複雜的,是各種智力因素多樣性的統一。而家長和教師對智力問題的認識則是片面模糊的。他認為,智力是一種獨立於感情、意志的現象,是一種認識能力,它指向外界。兒童與成人間有種種智力差異。比奈和西蒙醫生創造了一種智力程度測量方法,比奈認為這種方法是經長時間研究修改形成的,所依據的研究事實不單是初級國小和幼稚園一切年齡的兒童,還包括各種環境中對於識字與不識字的成年人的研究。它反映某一階層、團體內兒童智商的總體分布,個體的智商分數與它作比較,就可以看出個體在智力分配中處於較高智力水平還是較低智力水平。作者列舉了3個月到15歲兒童的題目,諸如說出東西的名稱、比較兩條線的長短、填充句子等。進行智力測驗的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進行智力教育。比奈認為,智力落後兒童主要是功課超出了他的能力,在他眼裡太複雜、太抽象了,必須加強階段練習,實施個別化教育。他提出了“心理矯正法”,即對落後兒童進行專注練習、握力練習、運動技能練習、記憶練習、想像和創造練習等,藉以矯正兒童的注意、記憶、感知、思維判斷等不良心理品質,全面發展各種心理能力。
比奈認為,記憶力是智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記憶的價值與記憶的套用直接相關,記憶在人發展的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的特點。培養、訓練記憶力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要選擇最佳讀書時間;二是增加感覺在記憶中的印象;三是注意複習,加深記憶;四是注重理解。
比奈指出,家長、教師對兒童能力的看法要有全面的觀點,不要以為某一種能力不行,就斷定兒童的智力不行。就兒童來講,有的音樂能力強,有的則圖畫、書法能力強,有的擅長文學,有的則專於心算和數理學科。兒童的智力類型大體有三種形式:有意識的與無意識的、客觀的與主觀的、實踐家的與理想家的。教師在教學時,要正確處理兒童的各種特殊能力與一般教養的關係,使兒童的智力不斷向前發展。
比奈認為,懶惰是學生在課堂上缺乏一種注意力,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亂動亂說,另一是靜止、呆板。其原因也有兩種,一種是偶然的,如失望、無心讀書、考試失敗、教師的批評等,另一是生來的,如呆板、無主見、少活動、缺乏意志等。比奈認為,由於道德教育不善導致兒童懶惰占大多數,因此,要加強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單給人以種種道德觀點,喚起道德情感,關鍵是形成道德行為。一個有德性教育的人,是能遵守道德規範、去做事的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導兒童學習某種道德榜樣,去做、去實踐,還要不斷練習,成為一種習慣。比奈特彆強調教師的重要性,他指出,教育事業皆繫於教師的人格,教師的價值即是教育事業的價值。好的教師是良好人格、豐富知識與真正的行為的統一體。
比奈指出,舊教育學其根源是經驗的,教師憑藉的主要是觀察;舊教育學太過於公式化、普遍化、理想化,過於模糊,沒有效力使教師厭倦。而建立在嚴格、科學的兒童測驗基礎上的教育學,它把握了兒童生理,心理的全部知識,有一套系統的測量兒童智力的方法,有針對兒童個性差異的教育方法。這就能使教育學成為教師教學的真正指南,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比奈認為,教師一旦了解了兒童的特點,就能在教學上有質的飛躍。如了解了兒童的智力水平和差異後,教師就不會停留在口頭上的講授,而在實際訓練上下功夫。他認為,對於兒童學習有較為精確、較為實用、較為有利的知識,並把握其方法的教師,定能從中消解某種錯誤觀點,消除某種偏見,獲得新的教育兒童的方法。它能告訴教師應當怎樣去為兒童確定記憶、判斷、意志與道德的教育,這不但有益於兒童,且有益於教師自身。在該書的最後,比奈用一句話作為全書的總結,即:為了塑造孩子的靈魂,教師要撲下身子,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鍛鍊他們的堅強意志,並且,從一開始就要考慮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方法才是適宜的。

作品影響

《兒童學的新觀念》在教育科學發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它對推動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實驗教育學運動起了重要作用。比奈也和德國的梅伊曼、拉伊一起成為了西歐實驗教育學的主要代表。
《兒童學的新觀念》出版後,受到教育界的重視,許多教育研究者開始反思當時教育體制的弊端和具體的阻礙兒童身心發展的不正確做法,並逐漸樹立使教育為“個人適應環境”服務的觀念。該書還是比奈智力測驗理論的概括和總結。書中詳細介紹了智力測驗的形式制定以及測量方法,成為許多心理學研究者必讀的心理學著作之一。由於該書是對歐美許多國家教育研究的成果的總結和概括,因此,此書一經出版就在歐美各國引起了一定的影響,引發了各國對各自教育體制以及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具體問題的反思和探討。許多國家以比奈量表為依據制訂適合本國的智力測驗量表。

出版信息

《兒童學的新觀念》首次出版於1909年,該書的中文版由曾展謨翻譯,商務印書館1927年出版第一版,1932年出版第二版。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比奈(1857—1911),法國心理學家、教育理論家,測驗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生於法國南部尼斯的一個醫生家庭。曾進入法律學校學習,後來放棄法律生涯,轉而從事心理學的研究和學習。1889年,與另外一位法國心理學家在巴黎大學建立了法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1894年,被聘為巴黎大學的心理學教授。1895年與心理學家亨利共同創辦了法國第一份心理學雜誌《心理學年報》,同時在巴黎創辦了一個實驗室,進行兒童研究和實驗教學。1900年,與學前教育家凱果瑪在巴黎設立“兒童心理研究自由學會”,致力於研究人的個別差異。1903年,通過對自己兩個女兒的研究,發表著作《智力的實驗研究》。1905年,與學生西蒙合作編制了第一份智力測驗量表,稱為《比奈-西蒙智力量表》。1909年,發表了《兒童學的新觀念》,為其封筆之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