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二戰時期 克羅地亞同意在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中
塞爾維亞王國 發表的戰後
巴爾幹地區 的新國家藍圖,即創立以
南斯拉夫人 為主軸的聯邦國家並且參加了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王國 ,該王國在1929年改名為
南斯拉夫王國 。南斯拉夫王國在內政最大的問題即是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的民族對立。南斯拉夫內部對於國王所在的首都
貝爾格勒 政治被塞爾維亞人獨占感到不滿。1939年研擬出妥協的對策就是給予克羅地亞人一定的自治權利且設立克羅地亞自治州,但是這樣的措施並未讓克羅地亞人感到心服。同時由
安特·帕韋利奇 主導的
烏斯塔沙 宣告克羅地亞獨立行動。1941年
納粹德國 突然進攻南斯拉夫,烏斯塔沙和其合作成立
傀儡政權 克羅地亞獨立國 。另外一邊向南斯拉夫國王宣示忠誠的塞爾維亞軍官為主軸的反烏斯塔沙組織
切特尼克 也開始進行抵抗行動。在南斯拉夫的反
法西斯 鬥爭變成了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的民族鬥爭,這場戰爭之中種族淨化、強暴、驅趕民眾等事件造成了大量人民死亡及引發難民潮。這件事情在1991年之後的克羅地亞戰爭也再次重演。
狄托時代 在
二戰 結束的1945年成立的
南斯拉夫共產黨 (後稱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所組成的第二南斯拉夫期望根據之前的框架,即塞爾維亞、克羅地亞、
斯洛維尼亞 、
馬其頓 、
黑山共和國 來重新起步,此時的南斯拉夫受到
約瑟普·布羅茲·狄托 的巧妙手腕和超凡魅力而維持平衡。但狄托本人生前已預見如果有天他不在了,這個巧妙的平衡將會崩解的預兆,以克羅地亞來說的話就是指1971年的克羅地亞之春。而之後證明他的洞見的確成真,在1980年狄托死去之後,南斯拉夫的各個共和國和自治省之間的民族問題漸次爆發。
南斯拉夫在1974年的憲法中表示六個共和國和兩個自治省之間擁有平等的發言權,但是塞爾維亞認為這樣損害了占南斯拉夫組成人數中最多的塞爾維亞人的權利而感到不滿。1980年代中期塞爾維亞因為這股不滿的風潮,
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 開始發跡。另一方面,克羅地亞人和戰前一樣對於主導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而感到不滿,又因為米洛塞維奇宣示
大塞爾維亞 民族主義 感到強烈反感,這件事情正是1991年克羅地亞宣示獨立的導火線。
反塞情緒 1989年開始的
東歐劇變 波擊到南斯拉夫,原本是一黨獨大的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联盟從1990年開始承認
多黨制 的選舉,1971年在克羅地亞之春失足的
斯捷潘·梅西奇 (Stjepan Mesić)和
弗拉尼奧·圖季曼 (Franjo Tuđman)重返政治舞台。最後圖季曼當選總統。
之後克羅地亞一方面作出維持南斯拉夫的行動,另一方面發生了塞爾維亞方拒絕了克羅地亞的妥協提案這樣的事情。
這件事情最初只是支持者之間的小衝突,但是因為體育場的管理者和南斯拉夫警察的執法不當,使得事情演變為薩格勒布隊和警察的衝突。使得對於薩格勒布迪納摩隊的支持者來說,有了警察等於聯邦也等於塞爾維亞人的權力象徵,所以積壓已久的反塞爾維亞情緒撲向警方。但是因為所在地點是克羅地亞,警察中也有為數不少的非塞爾維亞人,在這個衝突裡面受到薩格勒布隊的
茲沃尼米爾·博班 因為對警察暴力攻擊所以受到長期的禁賽處分,但是受到攻擊的警察其實是個
穆斯林 ,所以也有人對於這件事情能不能代表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衝突的起點表示不同的意見。
獨立路線 1990年10月克羅地亞和宣示經濟主權意圖從聯邦獨立的斯洛維尼亞共同發表新的聯邦提案“國家聯合模型”,其中宣示應該要廢除
聯邦制 ,想要變成向當時的
歐洲共同體 成員國一般的關係。但是塞爾維亞堅持要維持聯邦制,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和馬其頓也提出了折中方案但是都未獲得同意。
另外一方面,1990年後半開始,克羅地亞急速地建立自己的軍事力量,創立了克羅地亞警察軍。同時大量的武器從
匈牙利 流過來。
1991年6月19日實行獨立公投,78%的公民認為克羅地亞應該獨立。根據這次公投結果克羅地亞在6月25日和斯洛維尼亞一同宣布獨立。
克羅地亞和同日宣布獨立的斯洛維尼亞宣布獨立後都面臨和南斯拉夫聯邦軍的武裝衝突。斯洛維尼亞的部分是
十日戰爭 ,如同名稱所示這是個很短時間就結束的戰爭。另外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的戰爭則是一直延續到1995年才結束。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兩國的國境直接相連,第二則是克羅地亞境內有相當數量的塞爾維亞人居住著。另外1992年開始的
波士尼亞戰爭 加成下也是讓這個事件陷入泥澇的原因之一。
1990年9月在克羅地亞獨立聲勢升高的時候,在塞爾維亞邊界靠近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周邊地區這些塞爾維亞人占多數的地區成立了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另一方面西斯拉弗尼亞地區(克羅地亞東部的地區)也成立了東斯拉弗尼亞、巴拉亞、西斯雷姆自治組織(Eastern Slavonia, Baranja and Western Srem),為了讓此地區暫時外於兩國的武力衝突所以表示不讓克羅地亞警察軍進入而被同意成立。
戰爭過程 在1991年3月2日發生了克羅地亞警察軍和南斯拉夫聯邦軍在西斯拉弗尼亞的帕克拉茲互相對峙的事件,同地點3月31日克羅地亞警察軍和當地的塞爾維亞族居民發生槍戰也有人員傷亡。在克羅地亞將要獨立前的5月,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也舉辦公投,出現90%的壓倒票數贊成該地劃歸塞爾維亞。1991年6月25日克羅地亞發表獨立宣言後,克羅地亞警察軍和留在克羅地亞境內的居民零星的發生衝突。
在克羅地亞的衝突中,南人民軍的動向舉足輕重。雖然此時南聯邦中央的權威已經受到削弱,但是以總理
安特·馬爾科維奇 為首的聯邦政府依然在運作,而馬爾科維奇雖然是出身波赫的克羅地亞人,但是他仍然是努力挽回聯邦的,這一點與在西方支持下上台的聯邦主席團主席兼克羅地亞代表
梅西奇 不同,後者一直在努力使克羅地亞獨立,甚至以聯邦主席團主席的身份為克羅地亞軍隊採購軍火,而聯邦國防部長卡迪耶維奇大將則是出身克羅地亞的南斯拉夫人(父親是塞族,母親是克羅地亞族),同樣屬於南軍中的溫和派,因此南人民軍此時的行動仍然局限於執行聯邦中央所下達的維持當地穩定、阻止交火進一步擴大的任務。
但是另一方面,從1990年下半年開始,以斯洛維尼亞與克羅地亞為首的多個共和國,均不再向南人民軍提供軍費與兵員,南人民軍只能依靠塞爾維亞與黑山提供的軍費和兵員維持,因而在克羅地亞軍隊與塞族武裝的衝突,以塞爾維亞族為主的南人民軍自然具有一種親塞族的立場。因此,在這兩種因素的作用下,在克羅地亞衝突開始階段,駐紮在克羅地亞的南人民軍部隊採取的是一種在支持塞族與儘量不使交火擴大之間搖擺不定的策略。
1991年7月下旬開始,塞族武裝在巴拉尼亞地區展開了更大規模的進攻,而人數占優的克羅地亞軍隊則連戰連敗。在Dvor na Uni附近,塞族武裝攻占了2個克族村莊,附近的南人民軍329裝甲旅的一支部隊袖手觀望;在巴拉尼亞北部的格利納(Glina)警察局,南人民軍51機械化旅的一個營則參加了塞族武裝對警察局的進攻。而在東斯拉沃尼亞地區,南人民軍的部隊同樣在塞族武裝攻擊時採取觀望的姿態。
進入8月份之後,隨著更大規模的交火在克羅地亞全境展開,更多的南人民軍部隊被捲入交火中,這些部隊多採取一種塞族進攻,則置之不理,克族反擊則阻止交火的策略。而塞族武裝則進一步利用這一點,每攻占一地就宣布當地自治,隨後要求南人民軍對該地實施保護。缺乏重武器的克羅地亞軍隊既無法戰勝塞族武裝、亦不敢攻擊南人民軍,連連失利後即把怒火全部集中於南人民軍的存在。1991年8月3日,克羅地亞要求南人民軍立即撤離克羅地亞領土,在南人民軍拒絕其要求後,克羅地亞軍隊對其領土上的南軍各軍營與軍事基地展開了圍攻,這即是克羅地亞戰爭期間著名的“軍營圍攻戰”,克羅地亞軍隊希望通過攻占軍營獲得其急需的重武器裝備。
克軍攻勢 因為大多數南人民軍軍營都處於人口稠密地帶,為了避免攻擊軍營導致嚴重的人員傷亡,克羅地亞軍隊對攻擊軍營行動進行了周密的計畫:首先切斷各軍營的水電與糧食供應,並對軍營進行包圍;通過談判或其他手段迫使南人民軍主動撤離軍營;在疏散附近居民進行強攻。
克羅地亞軍隊對南軍營的圍攻在9月14日到9月19日的六天間達到了高潮,在攻擊中有36個南軍軍營和26個其他設施或被攻占或宣布投降。儘管人民軍空軍在隨後通過空襲摧毀了部分軍營,但是克羅地亞軍隊還是從這些軍營中得到了他們想得到的重武器。
主要被圍攻的南軍軍營包括:薩格勒布的“狄托元帥”基地。這是南軍第5軍區和第10軍司令部所在地,該基地防守嚴密,同時位於薩格勒布市中心,為了避免重大損失,克羅地亞軍隊對該基地僅僅進行了包圍,該基地一直堅持到停火,在1992年1月南軍最後撤離時才移交給克羅地亞方面。
位於亞斯特雷巴斯科(Jastrebarsko)南軍第4裝甲旅的駐地在經過1周的圍困後,南軍主動撤離了軍營。薩莫博爾(Samobor)軍營在1991年10月7日投降。
錫薩克 (Sisak)軍營在1991年9月9日投降。
瓦拉日丁 (Varaždin)軍營是克羅地亞境內第2大軍營,也是南軍32軍駐地,同時駐紮著第32機械化旅和1個炮兵團。克羅地亞方面在9月13日首先切斷了軍營的水電,隨後在15日對軍營展開進攻。克羅地亞士兵攻進軍營,而南軍坦克和炮兵則從軍營內向外開火,導致了大批建築物被摧毀和引發大火。在9月22日,為了避免更大的傷亡,南軍將軍Vladimir Trifunović同意放下武器。
別洛瓦爾 (Bjelovar)軍營是南軍265裝甲機械化旅駐地。該旅大部分士兵是來自
科索沃 的
阿爾巴尼亞人 ,因此克羅地亞軍隊在9月29日開始進攻後很快就攻占了軍營,但是一名塞族軍官不願意投降,在軍營失守後引爆了彈藥庫。在411混成反坦克炮團駐地克里熱夫齊(Križevci)軍營於9月17日投降。
科普里夫尼察 (Koprivnica)軍營在9月30日被攻占,南軍飛機在10月5日將其炸毀。第288混成反坦克炮旅的維羅維蒂察(Virovitica)軍營在9月17日被攻占。查科韋茨(Čakovec)軍營在9月17日被攻占。
奧西耶克 軍營在1991年6月被南軍放棄。但是該軍營在9月17日又被南軍攻占。
武科瓦爾 軍營在整個戰爭期間一直處於被圍困狀態,不過因為武科瓦爾本身又被南軍和塞族武裝包圍,因此在該軍營一直堅持到了南軍為其解圍。
此外,克羅地亞軍隊還圍攻了南軍亞得里亞海沿岸軍區、13軍軍部等等。克羅地亞軍隊在攻擊南軍軍營的戰鬥中獲取了大批重武器,隨後用於和南人民軍的戰鬥。
南軍介入 9月中旬開始,南人民軍的增援部隊從多個方向進入克羅地亞境內。國防部長卡迪耶維奇大將公開宣布了南人民軍的主要任務將包括:對危機地區建立有效控制;保護塞族自治區;解救被包圍的南軍軍營。南軍的計畫包括:在克羅地亞北方,利用強大的裝甲機械化部隊,首先攻擊東斯拉沃尼亞,然後向西推進攻擊東斯拉沃尼亞地區,並直搗薩格勒布;在亞得里亞海沿岸,南軍將切斷其東西交通,包圍克羅地亞的亞得里亞海沿岸重鎮
杜布羅夫尼克 ,隨後向西推進到
內雷特瓦河 谷一線,最終迫使克羅地亞投降。
隨著南人民軍的全面介入,克羅地亞的形勢急轉直下。在東斯拉沃尼亞,南第12軍和第1近衛機械化師的部隊攻占了全部巴拉尼亞地區,隨後第12軍主力包圍了武科瓦爾,而第1近衛機械化師則繼續西進。在西斯拉沃尼亞,南第5軍的部隊試圖解救在瓦拉日丁被圍困的第32軍,但是未能成功,在32軍投降後,南第5軍轉而包圍了奧庫查尼及其附近地區。
在克羅地亞中部,被包圍在薩格勒布的南第5軍區負責指揮該地區的南軍行動,包括南第10軍、13軍和32軍部分部隊,自西向東突擊,夾擊薩格勒布。在南部塞爾維亞邊境,南軍第37軍的部隊於9月24日包圍了杜布羅夫尼克。在亞得里亞海沿岸,南第9軍從克拉伊納與波赫共和國出發,攻擊克羅地亞南部地區。亞得里亞海上,南人民軍海軍從9月17日開始出動艦隊封鎖了克羅地亞沿海,並從海上為南軍部隊提供火力支援。
1991年9月22日時南斯拉夫聯邦軍襲擊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正式開始變成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正規軍的戰爭。戰爭最激烈的地區是多數塞爾維亞人群居且靠近塞爾維亞的斯拉弗尼亞地區。這個地區的居民因為民族的不同而從鄰居一瞬間反目變成仇家,居民拿起武器就互相攻擊的險惡情況。
10月1日,克羅地亞中部重要的糧食產地帕克拉茨被人民軍占領,南軍推進到距離薩格勒布50公里的地區;10月6日,南空軍戰鬥機突襲了薩格勒布的克羅地亞總統府,總統府被炸彈擊中,圖季曼總統死裡逃生;在杜布羅夫尼克,南人民軍從地面、海上和空中同時對城內進行炮擊與轟炸,南軍還使用了地對地飛彈攻擊了該城附近的目標,大批克羅地亞人躲在海濱的國際飯店內,期望飯店的涉外身份能保護他們免遭戰火。
11月16日,
武科瓦爾 附近的要塞博洛沃被占領;11月18日,堅持了3個月的武科瓦爾被人民軍攻占,克羅地亞國民衛隊204旅被消滅,大約1000名克羅地亞士兵被打死,1000人被俘,2000人投降。東斯拉沃尼亞完全落入了南軍手中。這場戰役有被拍成電影驚遍世界。
風暴行動 但是最終“解決”掉這一連串事件的是克羅地亞實行的“
風暴行動 ”。1995年克羅地亞對於
美國 、
俄羅斯 、
歐盟 、
聯合國 所提出的給予塞爾維亞人一定的自治權的和平提案展示興趣而嘗試拖延時間,另外一方面因為
聯合國維和部隊 對於塞爾維亞占領地區的時限快到了,所以強力要求維和部隊儘早撤退。
被塞族武裝俘虜 維和部隊活動規模被縮小的提案被同意之後不久,克羅地亞軍就突襲了西斯拉弗尼亞驅趕塞爾維亞人。接著8月3日實行的風暴作戰將目標擺在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的首都
克寧 ,作戰開始後僅僅三天就攻占了克寧,期間造成150人死亡,此外造成了15—20萬人的塞爾維亞難民。
指揮這個作戰的克羅地亞將軍安特·格托維納在克羅地亞被奉為英雄,但是屠殺的行為和造成大量的難民被前南斯拉夫戰犯法庭給追訴。格托維納在2005年12月被引渡至
西班牙 加納利群島 監禁,並在
海牙 受審。對此克羅地亞表達強烈的不滿,認為格托維納“以最小的人員損失解決了國內的塞爾維亞人問題”。
因為西斯拉弗尼亞和塞爾維亞克拉伊納被克羅地亞軍攻占,克羅地亞國內的塞爾維亞人數大量減少,雖然和塞爾維亞國境接鄰的東斯拉弗尼亞地區還有留下塞爾維亞人的勢力,但在1995年11月11日,該地的人民放棄抵抗轉而和克羅地亞政府達成和平的協定。克國政府和東斯拉弗尼亞的塞爾維亞人代表在艾爾杜特(Erdut)鎮簽訂協定,雙方同意東斯拉弗尼亞歸屬於克羅地亞,同時東斯拉弗尼亞的塞爾維亞居民取得相當的自治權,以及兩年內的過渡期交由聯合國管理。
影響 人口 克羅地亞的人口數變動克羅地亞戰爭對該國的人口和民族分布有很大的影響。克羅地亞人口從1992年到1995年之間從475萬人減少到440萬人,2003年開始則大約維持在440萬人,迄今沒有回覆到戰前的人口數。
另外比較南斯拉夫1991年最後的國情調查和2001年克羅地亞最初的國情調查,克羅地亞國內克羅地亞人的比率從78.1%上升到89.63%,另外塞爾維亞人則從12.2%下降到4.54%。比較下可發現戰後人口減少的35萬人和塞爾維亞減少的8%幾乎相當。可見克羅地亞政府並不積極的召回逃到國外的塞爾維亞人。
經濟 克羅地亞在2003年終於回復到戰前1990年的標準,經濟指標也顯示國內經濟開始復甦。2005年的時候國民生產毛額達12,364美金,在前南斯拉夫聯邦各國中僅次於斯洛維尼亞。
亞得里亞海沿岸的
達爾馬提亞 地區的觀光業是該國的主要產業之一,其中被登錄為世界遺產的杜布羅夫尼克因為戰爭的影響被指定為瀕危的遺蹟,在1998年因為情勢穩定被該名單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