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陸軍上校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伯爵1907年11月15日出生在德國
斯圖加特 附近的小城耶廷根。施陶芬貝格家族世居於此。施陶芬貝格家族是德國南部一支
天主教 的貴族,其家族淵源可以追溯到13世紀。克勞斯施陶芬貝格的父輩祖輩曾經以教堂管理者、政府職員和高級軍官的身份在德國的歷史上書下自己的印記,他的母親也出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軍隊改革家格耐森瑙元帥家族。其父母都屬於斯圖加特的
符騰堡 宮廷的成員,母親出身伯爵並且是符騰堡王室的宮女,父親則是符騰堡國王的將軍。
早年經歷 施陶芬貝格在一所私立國小接受了最初的教育,由於品學兼優很快轉進斯圖加特的精英中學與兩個哥哥一起就讀。
一戰 爆發時,他剛滿7歲,一方面他為德國軍隊在戰場上的勝利歡呼,並且寫下詩歌頌揚德國精神;另一方面他也見到自己的母親為在戰場上的親人擔憂的神情。施陶芬貝格經歷了在貴族家庭的奢華生活,當1918年德國一戰失敗,帝制被取消的時候,他深深的感到難過,“我的德國不能這樣沉淪下去,如果它現在真的沉下去,總有一天一定會重新強大的。”
對於文學的熱愛並不能改變一個沉淪的家族和沉淪的德國的命運,施陶芬貝格最後選擇了從軍作為振興家族和德國的道路。1926年他加入了具有悠久傳統的第17騎士兵團(班貝格)。他的軍官生涯開始於在德勒斯登步兵學校的培訓,在學校里他通常是老師的模範學生。1929年他以最優的成績從軍校畢業返回位於
班貝格 的兵團,並在1930年被擢升為少尉。
反對派 1933年,
希特勒 上台之後,國家社會主義和衝鋒隊為施陶芬貝格的職業生涯提供了發揮才幹的空間。年輕的施陶芬貝格也被納粹所宣揚的國家社會主義和希特勒的“個人魅力”感染,成為衝鋒隊的成員,反對虛弱的
魏瑪共和國 。他對於帝國軍隊和民族運動之間的聯繫深信不疑。1936年施陶芬貝格全家遷往柏林,他也在
柏林軍事學院 接受了進一步的培訓(1936-1938),1939年被從第6裝甲旅調至總參謀部。
在“
蘇台德危機 ”時施陶芬貝格第一次接觸到帝國軍隊內部的“反對派”,對於希特勒的狂妄的口氣以及1938年11月9日的
水晶之夜 他都極其反感,這也為他以後發動和團結更多的反對希特勒的高級軍官打下了最初的思想基礎。在隨後的兩年內,希特勒的軍隊橫掃歐洲,不可一世,其間“反對派”也曾策劃多起暗殺行動,但是總是因為種種原因而未能成功,施陶芬貝格也成為“反對派”發展動員的對象,不過直到1941年之前他對於刺殺希特勒是否能夠改變德國的未來並不確定,所以並沒有更多地參與暗殺計畫。與後來反對希特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希勒特的全面戰爭計畫中,施陶芬貝格因為充沛的精力和工作的優異反而受到了好評和嘉獎。
希特勒 的節節勝利讓很多高級軍官似乎已經聞到了“德國統一世界”的味道,而民間的一些反對希特勒的活動儘管有些聲勢,畢竟還不能直接接觸到“元首”。直到希特勒將槍口掉向之前曾經簽訂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的蘇聯,俄羅斯戰場的寒冬和殘酷的戰爭事實才說服了施陶芬貝格和其他將領,“希特勒在濫用軍隊”。帝國軍隊在占領區肆意殺害當地居民和
猶太人 也加深了這些將領對於希特勒的懷疑。
施陶芬伯格雕像
二戰時期 1939年,當德國以進攻波蘭開始
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時候,施陶芬貝格開始懷疑希特勒:在他看來希特勒不過是一個小市民,傻子指揮戰爭。作為帝國軍隊的軍官他陷入了兩種感覺的鬥爭中:一方面要在戰爭中證明作為士兵的價值,而另一方面他也意識到希特勒在軍隊準備並不充分下實行的“
閃電戰 ”的危險性。希特勒的胃口愈來愈大:在成功地占領了波蘭之後,1940年初開始攻打法國,一年之後開始進軍蘇聯。施陶芬貝格對於希特勒的“領袖才能”作如此評論:作為士兵我們首先得贏得戰爭(士兵的職責),當我們凱旋的時候,我們要清除家裡的瘟疫(希特勒)。
1943年初,施陶芬貝格遠赴北非
突尼西亞 戰場指揮一個裝甲師。1943年春的一天早上,幾架美國戰鬥機從突尼西亞的一條海岸公路上空呼嘯掠過,將雨點般的機槍子彈傾瀉在德國的一列車隊上。卡車燃起了熊熊烈火,滾滾的濃煙飛散在沙漠上空。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倒在屍體堆上,施陶芬貝格上校是德軍中一個善戰的人物,很受非洲軍團司令隆美爾的欣賞,此刻他受了重傷,正掙扎著試圖保全性命。
施陶芬貝格立即被送往了
慕尼黑 的一家醫院,並得到了最好的治療。然而,他在這次襲擊中失去了左眼、右手和左手的兩個手指。他的雙腿也嚴重損傷,醫生們擔心他再也不能重新走路了。從死亡邊緣撿回一條命之後,施陶芬貝格決定戰勝殘疾。他拒絕服用任何止痛劑,學會了自己穿衣服、洗澡和用剩下的3個手指寫字。夏天還沒過完,他便要求回部隊。醫護人員對這位病人的頑強都感到十分驚訝。但是施陶芬貝格上校頑強的爭取康復並不是為了再替納粹頭子希特勒賣命,他打定主意要設法暗殺希特勒。他曾經擁護納粹,但是納粹的種族屠殺行為以及希特勒使歐洲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做法讓他感到厭惡。希特勒正在拙劣的指揮戰爭。在一次傷亡慘重的戰役之後,施陶芬貝格曾問一位朋友:“希特勒的大本營里難道沒有一位軍官能夠用槍殺了那頭野獸嗎?”躺在醫院床上,施陶芬貝格意識到這件事應由他去完成。希特勒認為施陶芬貝格很有個人魅力和頑強的精神,因此任命他為德國本土兵團的參謀長。
刺殺計畫 本土兵團是德國軍隊的一個單位,其士兵全駐紮在德國國內,它還負責徵兵和訓練。施陶芬貝格參與了兵團副司令弗里德里希·奧爾布里希特將軍除掉希特勒、接管德國政權的秘密活動。由於本土兵團的一些特殊權利,密謀者們的工作進行的還算順利。但是納粹搞了一個叫做“
瓦爾基里行動 ”的計畫來防止內部出現叛亂。其構想是:在叛亂發生時,本土兵團將受命控制政府的各部門以及重要的無線電台和或火車站,從而迅速地鎮壓叛亂並阻止事態擴大。這是一個大好機會,於是施陶芬貝格和奧爾布里希特決定利用這個計畫為他們服務,在幹掉希特勒後,趁亂實施“瓦爾基里行動”計畫,逮捕所有的納粹頭目以及他們的追隨者。
他們的計畫有兩大障礙。由於希特勒總有貼身的警衛保護,想幹掉他相當困難。還有,本土兵團的
弗雷德里希·弗洛姆 將軍拒絕加盟。像其他軍隊中的人一樣,他曾宣誓效忠希特勒,對背叛希特勒有所顧及。弗洛姆同時擔心一旦計畫失敗,會遭到希特勒的報復。沒有弗洛姆的幫助,想要利用“瓦爾基里行動”計畫來推翻納粹將會更加困難。可是他們並沒有氣餒。施陶芬貝格決定親自出馬物色同盟者。他將這次暗中的行動稱為“秘密德國”——這是德國作家
斯特凡·喬治 一首詩的名字,喬治是他非常敬仰的作家。許多軍官加盟進來,可是也有許多人猶豫不決。雖然其中多數人厭惡希特勒,但是卻跟弗洛姆一樣,他們感到效忠後有壓力,或者害怕丟掉性命。為了德國的自由,施陶芬貝格的決定去勸說
隆美爾 。1944年的春天戰局對德國越來越不利,施陶芬貝格利用到法國的機會,他在抵達巴黎郊外的一個簡易機場和隆美爾碰了面,兩個人似乎都知道對方的期待,但是隆美爾沒有做出直接贊成,他只是希望事情能夠比較順利。施陶芬貝格於是返回德國,繼續準備。
刺殺失敗 1944年7月11日,施陶芬貝格帶了一個炸彈,與希特勒和
戈林 在一起待了半小時,但他沒有撥動炸彈開關,因為
希姆萊 不在場。他們曾決定最好將納粹三魔頭(希特勒、希姆萊、戈林)同時殺死。
第二次機會是在7月15日,希姆萊和戈林都不在場。施陶芬貝格離開房間打電話通知夥伴,雖然只有希特勒一人,他也決定啟動炸彈裝置。可是當他返回會議室時,希特勒已經離開。
7月19日,施陶芬貝格突然接到通知,要他次日13時到希特勒藏身的地堡“
狼穴 ”報告關於編組新的“人民步兵師”的進展情況。這一次,施陶芬貝格決定不論另外兩人是否在場都要炸死希特勒。
7月20日早晨,陽光燦爛,天氣很熱。施陶芬貝格帶著自己的副官哈夫登中尉飛往“狼穴”。他在公文包里放了3樣東西:兩枚炸彈、一個定時引爆裝置和一件襯衫。11時,施陶芬貝格準時到達“狼穴”。一位負責接待的副官發現他的皮包非常重,施陶芬貝格神態自若:“我們有很多事情要談。”
12時過後,施陶芬貝格走進最高統帥部長官
凱特爾 的辦公室。凱特爾告訴他,因為
墨索里尼 要在14時30分到達,原定13時召開的會議提前到12時30分。時間已所剩無幾了。很快,凱特爾和施陶芬貝格出發,路上施陶芬貝格藉口東西沒帶而趕到凱特爾辦公室的衛生間,左眼失明,左手只有3個手指的施陶芬貝格匆忙開始組裝炸彈。盛夏的高溫加上過分緊張,使施陶芬貝格的動作變得遲緩。凱特爾十分擔心遲到,他連忙趕回辦公室,在凱特爾不斷的催促下,施陶芬貝格只好把原定的兩枚炸彈減為一枚,定時裝置設為12分鐘。
在路上,施陶芬貝格得知會議由地堡移到了一個大會議室,這個會議室有3個大窗戶,因此他請求離希特勒近一點,希特勒的副官同意了這一請求。在進會議室前,施陶芬貝格告訴電話員,過一會費吉貝爾將軍打電話時要通知他,即便他和希特勒在一起(這話是說給凱特爾聽的)。
會議已經開始。希特勒正坐在桌子一邊的中央,背對著門,一邊聽著陸軍副參謀總長兼作戰處長豪辛格將軍的匯報,一邊擺弄著他的放大鏡。桌子四周還站著20來個軍官。施陶芬貝格站到桌子旁邊,把皮包放在了桌子下面,離希特勒的腿約兩米遠。此時是12時37分,再有5分鐘,皮包里的炸彈就要爆炸了。施陶芬貝格藉口費吉貝爾電話來了,趁機溜了出去。他身旁的一位軍官俯身到桌上,想更清楚地看地圖,發現施陶芬貝格那隻鼓鼓囊囊的皮包礙事,就用一隻手把它揀起來放到桌子那個厚厚底座的靠外一邊。這樣一來,在炸彈和希特勒之間就隔著這個厚厚的底座。也許就是這個看來不經意的舉動救了希特勒的命,也改變了之後的歷史。
12時42分,炸彈準時爆炸。一聲巨響後,24名與會者中4人當場死亡。但刺殺的目標希特勒卻逃過一劫,僅燒傷了大腿、燒焦了頭髮、震壞了耳膜。
巨響之後,施陶芬貝格看見了建築物冒出濃煙和火舌。他毫不懷疑屋內所有人或被炸死或受重傷。雖然警報立即拉響,施陶芬貝格還是順利通過四道
黨衛軍 的檢查哨所,抵達了附近的飛機場,飛往柏林。
施陶芬貝格抵達柏林後隨即命令啟動“瓦爾基里計畫”,企圖奪權。然而,幾個小時後,他們得到訊息:希特勒沒死。
埃瓦爾德·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 急忙向施陶芬貝格匯報:“我們現在遇到了麻煩,你要想想辦法。”
18時,希特勒發表講話:“一夥野心勃勃、毫無理智的軍官企圖篡奪領導權……可天意讓我繼續為人民服務。”氣急敗壞的希特勒隨即展開了血腥報復,他拘捕了約7000名“涉案男女”,並處決了其中約5000人,這些人大部分沒有直接參與暗殺。施陶芬貝格和克萊斯特的父親都被槍決,但他們已經比較幸運,許多人慘遭“
蓋世太保 ”(德國秘密警察)酷刑虐待,然後用鋼琴上的金屬絲吊死,或者用鐵鉤子鉤死。部分過程還被拍攝下來,供希特勒“欣賞”。
7月21日午夜,施陶芬貝格最終也被抓獲,和另外4名同伴被判以死刑,立即槍決。他在最後一刻還拚命為同伴開脫,高喊:“我們神聖的德意志帝國萬歲!”槍聲隨之響起,施陶芬貝格跌倒在地,年僅36歲。施陶芬貝格的屍體被埋在刑場附近,但黨衛軍頭子希姆萊下令把屍體挖出來焚燒,並把骨灰撒入污水中。
施陶芬伯格就在這個院子裡被處決
人物評價 社會評論 如今,德國有數千街道、學校、廣場甚至火車站都以“施陶芬貝格”命名。但對他的評價一直都充滿爭議。
20周年紀念會會場,1964年,柏林
在納粹統治時期,絕大多數德國人對反抗運動很不理解。甚至到了1952年,也只有20%的德國民眾贊同反抗納粹統治。戰後,仍有不少德國人將施陶芬貝格視為“叛國者”,認為他破壞了德國人“忠於職守”的傳統。
德國前總統
約翰內斯·勞 在1994年曾這樣說,“不要把1944年7月20日的那些人視為英雄,而應把他們作為在矛盾中的人去理解。重要的是,對於他們的錯誤和疏忽不要視而不見。”
但在2004年6月,時任德國總理
施洛德 在
諾曼第登入 60周年儀式上宣布,施陶芬貝格等人的行動證明,早在德國戰敗前一年,一些德國人已在試圖結束納粹統治。言下之意,德國人也有自己的反納粹英雄。
紀念郵票
2004年7月20日,德國為這次未遂的暗殺行動舉行了60周年紀念活動。施洛德稱讚施陶芬貝格等德軍軍官為所有德國人做出了榜樣。
家人回憶 施陶芬貝格被槍決後,留下了5個孩子。長子伯特霍爾德,父親遭槍決時,他只有10歲。2007年,伯特霍爾德首次面對媒體。談到父親,伯特霍爾德的感情很複雜。他很崇拜父親,但對父親的了解甚少。
左二為施陶芬伯格的兒子貝爾索爾特
1943年,施陶芬貝格因傷回國。那一年的聖誕節,他回家看望孩子。此後,伯特霍爾德僅見過父親兩次:“一次是在一個葬禮上,一次是父親在1944年6月休假時。通常,我們根本見不到他,他幾乎從不回家。”
父親被處決時,伯特霍爾德同母親、奶媽、女僕、弟妹以及母親娘家的一大幫親戚,生活在德國中南部城市班貝格。他回憶說:“我從收音機中聽到一起刺殺希特勒的陰謀失敗了。廣播中並沒有提及任何人的名字。我想知道更多的情況,但家人此後就不讓我再聽收音機了。”
家庭合影
“後來,還是我母親捅出了這個訊息。她說,那次刺殺行動是由我父親實施的,他已被處決。聽到這個噩耗,我感覺就像晴天霹靂。我不停地問,為什麼要暗殺元首?母親回答說,為了德國,父親必須這樣做。我當時並不理解母親這番話的含義。”
“當時,我不能理解任何試圖刺殺元首的人。元首雖不能說是我的偶像,但他是德國的領導人,人們當時依然相信德國會贏得戰爭。那時我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在學校里每天聽到的都是納粹的宣傳。年輕人的思想最容易被洗腦,最容易迷失自我。”
黨衛軍頭子希姆萊想要殺死施陶芬貝格的所有親人,他們中的多數都被關進了集中營,但最終竟然逃過一劫。伯特霍爾德回憶說:“當時我媽媽正懷著第五個孩子,刺殺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天晚上,她就被蓋世太保帶走了,隔天晚上,我祖母也被捕了。”
此後,伯特霍爾德被送進了一家孤兒院,改名為梅斯特,直到1945年6月才和母親團聚。在這期間,伯特霍爾德的世界被封鎖起來,沒有學校,沒有報紙,也沒有廣播。母親先在柏林接受審訊,然後轉到蓋世太保提審犯人的拉文斯布呂克監獄,直到臨產才離開。後來,在蓋世太保的監視下,母親被送進
波茨坦 的一家天主教醫院。戰爭快要結束時,她被送回家。為什麼這一家人沒有被處決,這仍令人費解,可能納粹領導人想在取得勝利後再來處置他們,但那一天一直沒有到來。
1933年與尼娜合影
就在父親緊鑼密鼓地秘密策劃暗殺希特勒之際,伯特霍爾德卻整天纏著母親,非要母親同意他加入
希特勒青年團 組織。按照規定,只有14歲以下的德國少年才有資格加入。伯特霍爾德回憶說:“母親故意讓我的這一美夢泡了湯。她對我說,我長得太快了,太瘦了,身體不成比例。”
與父親一樣,伯特霍爾德後來也加入了騎兵部隊,1994年以少將軍銜退役。但伯特霍爾德否認自己參軍是受父親的影響。
對父親策劃的那次暗殺,伯特霍爾德的感情很複雜:“我說不清楚。我們的家規是,不能公開猜測反抗運動的動機。父親的行動是英勇之舉,他知道刺殺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相關作品 電影 《
行動目標希特勒 》(Valkyrie)記述了二戰期間一些德國軍官試圖刺殺希特勒以拯救人類,停止戰爭的義舉,雖然最後失敗了,但他們的光榮將永載史冊。
湯姆·克魯斯 在本片出色的表演真實的向觀眾再現了一名正義且沉著冷靜的軍人(施陶芬貝格)形象。在濃厚的反戰題材下,影片最後宣示了“你們無需羞愧,你們曾奮起反抗。你們為自由、正義與榮耀而獻身”。
著作 《刺殺希特勒》,菲利普·弗萊海爾·馮·勃澤拉格著,作家出版社,2011年;
《刺殺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