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青年團(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

希特勒青年團(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希特勒青年團(德語:Hitler-Jugend,縮寫 HJ)是1922年至1945年間一個納粹黨設立的準軍事組織。在衝鋒隊(德語:Sturmabteilung,縮寫SA)後一年設立的第二個組織。

希特勒青年團是納粹黨於1922年成立的準軍事組織,其任務是對13-18歲的男性青年進行軍事訓練,為德國的對外戰爭做準備。並為納粹黨提供後備黨員。武裝黨衛軍第12“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12th ss panzer Division "Hitlerjugend”)是德軍中一支特殊的部隊,其士兵全部由1926年出生的“希特勒青年團”志願者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希特勒青年團
  • 外文名:Hitler-Jugend
  • 成立時間:1922年
  • 解散時間:1945年
  • 所屬國:納粹德國
組織起源,建設政策,組織成員,會員數量,主要事跡,

組織起源

希特勒青年團於1922年創立,當時名為阿道夫·希特勒少年衝鋒隊(Jungsturm Adolf Hitler)。組織以巴利亞州慕尼黑為基地,為衝鋒隊招募新隊員。少年衝鋒隊於1923年啤酒館政變失敗後被解散,其後在1926年重建。
希特勒青年團
希特勒青年團在1933年重建後重點為納粹黨招募年青黨員,訓練13~18歲的男青年。庫爾特·格魯伯(Kurt Gruber),來自薩克森州普勞恩,是位非常仰慕希特勒的法律系學生,開始重建青年聯盟。1933年,巴爾杜爾·馮·席拉赫(Baldur von Schirach)成為首位希特勒青年團領袖(德語:Reichsjugendführer),他貢獻了大量時間、金錢和人力去擴張希特勒青年團的勢力。到了1930年,希特勒青年團已經有超過25,000人,包括德國女青年聯盟(德語:Bund Deutscher Mädel,為14至18歲的少女而設)和德國少年團(德語:Deutsches Jungvolk,為10至14歲的男女孩童而設)。到1936年,它變成了一個希望所有德國"雅利安"青年都參加過的國家機構.。

建設政策

希特勒青年團以訓練未來的“亞利安超人”和為第三帝國效忠的戰士為己任,較重視身體和軍事訓練,忽略學術和科學教育。青少年在希特勒青年團營地學習使用武器、軍事策略、加強身體能力和灌輸反猶太主義。取締德軍控制區的童子軍後,希特勒青年團改變了童子軍活動的內容和目的。年長的團員殘酷對待較年幼的團員都得到默許甚至鼓勵,他們認為這樣能夠汰除弱者和令團員更加堅強。
正在練習射擊的青年團成員,1933年正在練習射擊的青年團成員,1933年
希特勒青年團的團員會穿上一套和納粹黨員差不多的制服,而青年團的軍階和徽章都和衝鋒隊相似。男隊員須要做的事包括:投擲手榴彈、在有刺鐵絲網下爬過、由高處跳入海中和攀過一些高障礙物。

組織成員

希特勒青年團由一個個兵團組成,每個團都由成人領袖帶領,一般團員都是14至18歲的男孩。1936年後,希特勒青年團變成一個強制性組織,所有年青德國男性都要加入。青年團亦都為幾個納粹黨準軍事組織進行招募,其中黨衛隊在青年團內最受歡迎。青年團團員對於可以由黨衛隊授與一個“S”的標誌感到無上光榮。
經國民政府批准進入中國的青年團成員經國民政府批准進入中國的青年團成員
希特勒青年團在社區中的基層組織每周都會進行集會,由成人領袖教導各式各樣的納粹主義。而地區領袖會舉行一些由數十個基層組織參與的大型集會和戰地演練。而德國各地的青年團團員每年都會到紐倫堡參加納粹黨周年大會。
希特勒青年團亦有一些訓練學校,專門培訓未來的納粹黨領袖,只有激進分子和對希特勒絕對忠誠的團員才能入讀。
希特勒青年團分為7個地區 (Gebiet):中部、北部、東部、南部、西部、奧地利地區、蘇台德地區。下分為35個大區 (Bann),組織結構自上向下為:地區(12000-18000人)、大區(2400-3600人)、分區(600-800人)、分部(150-190人)、支部(50-60人)、小組(10-15人)。

會員數量

1923年團員仍然只局限在慕尼黑,當時只有1,000多人。到1925年,納粹黨復興,青年團團員增加到超過5,000人。5年後達到25,000人。1932年末,納粹黨上台前夕有107,956人。1933年末急增到2,300,000人,急增的原因是希特勒青年團合併了國內其他青年組織。
希特勒青年團成員希特勒青年團成員
1936年12月,希特勒青年團團員已經有超過5,000,000人。同月希特勒青年團變成一個法例規定必須加入的組織,即使受到親人反對也必須加入。1940年過後達到8,000,000人的高峰。
1920年代和1930年代出生的德國人到了1960年代和1970年代冷戰時已經是成年人。東西德大部份的高級領導人都曾經是希特勒青年團的團員。
雖然希特勒青年團是一個強制團體,大部份團員都無選擇的情況下加入,但一些名人有著前希特勒青年團團員的背景,受到傳媒極為注意。如史特加市長曼佛雷德·隆美爾(Manfred Rommel,德國元帥埃爾溫·隆美爾獨子)、前德國外交部長漢斯·迪特里希·根舍和荷蘭貝亞特莉克絲公主(Princess Beatrice)的夫婿克勞斯·馮·阿姆斯博格。2005年4月,傳媒揭露教宗本篤十六世14歲時曾經是希特勒青年團團員令德國政府震怒,並指本篤十六世在二次大戰期間的行為與其宗教信仰和領導梵蒂岡的能力並無重大關係。而本篤十六世也曾大力批評希特勒在二次大戰時屠殺猶太人的暴行。
漢斯·紹爾和蘇菲·紹爾兄妹,是反納粹行動—白玫瑰事件的領導人物,亦是希特勒青年團的團員。在電影“The White Rose”中敘述了紹爾兄妹以納粹份子身份反抗納粹德國的事跡。

主要事跡

1938年訪問日本
1938年10月7日的早晨,日本山田火車站前,人頭攢動,聚在一起的日本人用好奇的目光打量著一群金髮碧眼的外國人。
當時在車站附近開服裝店的高橋光雄,恰好有機會在近距離觀察這些德國人。如今83歲的他,回憶那次經歷時說,“他們身材如此高大,讓我感到吃驚。”面對著揮舞著旗幟,排列著整齊隊伍歡迎他們的日本人,這些年輕的德國人舉起他們的右手,行了一個“納粹禮”。
這批德國青年就是二戰前夕,納粹德國派遣到日本訪問的“希特勒青年團”成員。“希特勒青年團”是由德國納粹建立的組織,目的是訓練年輕人接受德國法西斯統治。在1938年初,該組織有700萬之眾。到1939年,所有年齡在10歲到19歲的德國青少年都參加了這一組織。
1938年訪問日本的希特勒青年團團員1938年訪問日本的希特勒青年團團員
1938年開始,德日開始組織兩國青少年進行訪問交流。“希特勒青年團”在日本的首次訪問持續了三個月,沿途各地都受到熱情歡迎。當時的廣播還播出特別節目,並專門趕製一首名為“希特勒青年團萬歲”的歌曲,由著名詩人北原白秋譜詞,歌中露骨地唱到“萬字(德國納粹所用的十字標誌)閃耀著光芒”。
據史料記載,“希特勒青年團”在日本參拜了靖國神社,訪問了文部省和首相官邸。為了與日本青年進行互動,他們還一起在富士山麓的湖邊野營,並一起攀登富士山。
日本北九州大學的中道久和教授對這段歷史進行過專門的研究,他說:“當看到這些‘希特勒青年’整齊劃一的動作和著裝,日本人似乎找到了年輕人成長的榜樣。”
組團到德國體驗納粹狂熱
1938年7月到9月,經過精心挑選,日本從本國青年組織中“選拔”出30人,他們包括大學生、教師、農民還有工人,組成代表團去德國接受“薰陶”。
該代表團正好趕上那一年9月10日在紐倫堡的集會,見到了希特勒本人。
稻富早苗,今年90歲,當時是一名國小教師,他回憶說,希特勒講話的聲調並不像他想像的那么激動,他每講完一句都會停下來,然後下面的人群高喊“嗨!”。稻富早苗看到,現場許多人情緒激動,淚流滿面。在當時那種氣氛中,他自己感覺頭腦發暈,幾乎快站立不住。
二戰期間
1940年,阿圖爾・阿克斯曼(Artur Axmann)取代馮·席拉赫成為希特勒青年團的領袖。阿克斯曼將青年團變成可以執行戰鬥任務的輔助軍。希特勒青年團也會參與帝國郵政局、德意志帝國鐵路(德語:Deutsche Reichsbahn-Gesellschaft,縮寫:DRG)、消防局、帝國電台和防空炮部隊的工作。
1943年,納粹領導人開始把青年團變成後備軍去補充前線大量的傷亡。黨衛軍第12“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成軍,由黨衛軍旅隊長弗里茨·維特(Fritz Witt)少將率領,是一隊有完善裝備的黨衛軍裝甲師,骨幹以希特勒青年團16至18歲的團員組成。該師在諾曼第戰役中於卡昂北部對抗著英國和加拿大的部隊。接下來的數月,第十二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以勇猛和狂熱而聞名。弗里茨·維特被盟軍艦炮擊斃,由黨衛軍旅隊長柯特·梅耶(Kurt Meyer)上校接任,他以年僅33歲之齡成為最年輕的師長。
東西線德軍傷亡非常慘重,青年團較年青的團員都須要入伍。到1945年,國民軍把12歲以上的團員徵召入伍。柏林戰役期間,希特勒青年團組成柏林最後一條防線。雖然柏林防衛司令官魏德林(Helmuth Weidling)將軍命令阿克斯曼解散青年團的戰鬥部隊,但信息混亂使指令未被執行。
二戰後
戰後,希特勒青年團隨著納粹黨解散。一些希特勒青年團團員被控告戰爭罪行;但是,由於青年團主要由少年組成,盟軍當局都沒有起訴乾犯戰爭罪行的團員。但希特勒青年團的成年領導層都被指荼毒德國青年,盟軍審判了大部份青年團領導,馮·席拉赫被判監2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