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光相寺
- 地理位置: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7:00-17:00
- 著名景點:大雄寶殿
寺廟概況,十年規劃,文獻記載,寺廟地址,
寺廟概況
原址在漁門黃蟒嶺,後因白蟻危害無法維修,至大明嘉慶年間擇地於拗花山後岙重建,又因地勢低洼長受水患,至清康熙年間再遷址於現在的地點。
到乾隆年間,香火鼎盛,剎大僧眾,計有山門、前殿、後殿、左右廂房、齋堂、客堂、廚房等99間。
據民國地籍記載:當時的光相寺有山林、竹林、茶園、果園、水田、三井三池,占地281.62畝。僧人耕修奉神,寺呈富裕,曾開拓一條由拗花山經祝家莊至豐惠的盤山縣道,舉辦學館,接濟貧苦農戶。
1939年由寺院出資創辦重光國小。
1951年,寺院山林、水田、家俱等分給農戶,年輕僧人還俗,老法師離散,寺內空無一人。
1957年,除留下三間後殿和小部分用房外,其餘寺宇拆除修建為沿江國小。
“文化大革命”期間,寺內文檔視為“四舊”燒盡,佛事終止。
1978年以後,恢復佛事,宗教再興。
2003年,新建三聖殿。
2004年,拗花山村村委會邀請張金元、金茶仙夫婦,主持光相寺的修復,經上虞市民宗局批准,光相寺為佛教活動場所。
2013年,紹興市民族宗教事務局表彰為市級和諧寺觀教堂。
2015年,上虞區佛教協會在光相寺召開六屆四次理事擴大會議,全區各佛教場所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十年規劃
光相寺2007年8月20日十年規劃:
千年古剎,屢遭動難,至文革後期,絕大部分寺宇先後被拆,佛像被毀壞,檔案被焚,只剩下後殿三間及部分小屋,也被村林業隊作茶場。當無佛事活動。三中全會後,佛事漸興,因陋就簡地搞了一些佛事設施,但限於財力,一時難園人願,廟宇不夠用,佛像不齊全,無法適應必要的佛事活動,各地高僧大德和虔誠信士呼籲恢復古剎。為此,寺管委會研究制定十年規劃,儘快恢復光相寺。現已按規劃逐實施,爭取到2014年完成。
二、建造觀音殿,三佛殿東首新建觀音殿,西首拆去原廚房改建千手觀音殿,新請千手觀音佛像,並加以金裝。
三、調整佛殿,整合伽藍殿、地藏殿、調整三聖殿。
四、修建三堂一樓,修建回向堂、食堂、齋堂和藏經樓(應急之需)。
五、新建三堂一樓,新建綜合樓兩層七間,內設辦公室、會議室、接待室、法物交流處,樓上可容納香客150人左右。
六、設立香燭台,平整殿前場地,各殿前設立香燭台(臨時措施)。
七、建好車路,造好通寺車路,與百上公路相接,各種車輛可直達寺內,要造好停車場,寺里設計備車,以便迎接香客。
八、鋪設水電,鋪設全寺水電,搞好通訊設施。
九、準備大雄寶殿地基,拆掉茶場,平整土地,準備好造大雄寶殿的地基,以上九項爭取2007年完工,總投資120萬,目前已全部完工。
十、經上虞市宗教各檔案,虞民宗<2007>7號檔案4月28日正式發文為寺院發展為滿足廣大信眾開展佛事活動的需要,計畫徵用土地建造大雄寶殿建築面積486.6平方米,天王殿(建築面積597.6平方米),齋堂9間(建築面積478.8平方米),鐘鼓樓(建築面積390平方米),放生池800平方米,藏經閣300平方米,預計總投資735萬元左右,計畫到2014年完工,資金自籌,依靠各地大德董事長經理居信士共同支持。
文獻記載
寺址在今紹興城區北海橋西。東晉義熙二年(406)建。 本後漢太守沈勛公宅,後舍為寺。安帝賜“光相”額。明嘉靖十一年(1532),改為越王祠。萬曆間(1573~1620),僧廣譽於祠西復建寺,仍名光相。康熙間(1662~1722),重修殿宇。鹹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進占紹興,寺舍毀於戰火。後於廢址建武侯廟。1953年,廟宇拆除,於寺址建紹興酒廠。
寺廟地址
寺廟地理位置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梁湖鎮拗花山村光相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