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旅遊度假區下轄村)

先鋒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旅遊度假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先鋒村位於海陽市旅遊度假區東部,地處東經121°14′,北緯36°42′。東與高家莊相接,北與統一村交界,西與勝利村接壤,南鄰黃海,隸屬旅遊度假區。 全村轄區總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地瓜等。 2002年,全村597戶,1673人,有李、於、姜、房、徐、劉、孫、辛、趙、張、王、崔、任、安、呂、韓、黃、葉、高、薛、隋、榮、楊、常、臧、夏、梁、杜、鄧、賈、支、吳、南、郝、關、岳、申等37姓,其中王姓人口較多。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0.76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2.5萬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894.5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44%、49%、7%,人均純收入3796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先鋒村
  • 外文名稱:Xianfeng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煙臺市海陽旅遊度假區下轄村
  • 電話區號:0535
  • 郵政區碼:265118
  • 面積:3平方公里
  • 人口:1673人
  • 氣候條件: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魯F
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明洪武四年(1371年),山後人張匡合遷於此地安家,後繁衍成村,以姓命村名張家莊。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此建大嵩衛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後,裁衛設縣治於此,時稱海陽城裡。1942年9月解放後,劃為鎮駐地,改名鳳城,設四個里,本村為第三里。1945年,四個里分為七個村(建設、鞏固、統一、先鋒、群利、勝利、民主)。1948年,七個村合併為四個村,本村與群利村合併為先鋒村。

大事記

1940年2月10日(農曆正月初三日)日本侵略軍進占城裡。 1941年1月國民黨軍第二十六旅旅長秦毓堂,暗地與日軍勾結,日軍撤出城裡,由秦毓堂部占據。 1942年9月國民黨軍投降派秦毓堂率殘部逃竄,本村解放。 1947年11-12月國民黨軍第五十四師盤踞鳳城35天。本村婦救會員、軍屬張淑芬與鄰居王仁芝,把蔣軍的一門60小炮藏在糧囤里。蔣軍撤退時,無暇細找。12月12日,張淑芬把小炮獻給解放軍。《大眾日報》曾報導此事。 1954年本村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72年投資1.2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 1977年投資1萬元,全村居民吃上了自來水。
1978年投資6萬元,成立先鋒修配廠。 1979年投資3萬元,成立先鋒木器廠。 1981年投資37萬元,成立先鋒玻璃製品廠。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3年投資100萬元,建立先鋒建築公司。 同年投資18萬元,建立先鋒塑膠廠。
1994年投資100萬元,建立先鋒羊毛衫廠。 同年投資100萬元,建立先鋒第一養殖場。 同年投資48萬元,成立汽車運輸隊。 同年投資10萬元,全村家家戶戶安裝上閉路電視。 1995年投資3萬元,全村安裝上電話。 同年投資60萬元,建立先鋒第二養殖場。 同年投資36萬元,建立先鋒鮑魚養殖場。 1995-1996年本村黨支部被中共海陽市(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1998年投資400萬元,成立中聯製衣有限公司。 1998年12月本村被山東省建設委員會、山東省人事廳評為村鎮建設明星村。
1999年投資170萬元,成立亨通羊毛衫廠。 2000年11月本村被煙臺市計畫生育委員會、煙臺市計畫生育協會評為計畫生育工作先進村。同月,又被山東省計畫生育委員會、山東省計畫生育協會授予計畫生育工作先進村。 2001年投資60萬元,成立眾寶製衣有限公司。 2002年7月本村被中共煙臺市委評為全市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集體。 2003年6月村黨支部被中共煙臺市委評為煙臺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50公斤,總產36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19公斤,總產55.7萬公斤。1983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600公斤,比1978年增長281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96公斤,總產21.4萬公斤。第一產業收入2159.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6.5萬元,畜牧業收入67萬元,漁業總收入2086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初期,全村僅有小手工業,主要有鐵匠鋪、木匠鋪、磨坊、油坊等,從業人員15人,常年產值0.4萬元。1978年,村有修配廠、木器廠、燈泡廠及車隊,從業人員248人,產值10.4萬元,利稅8萬元。
2000年,村有羊毛衫廠、養殖場、車隊等,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先鋒羊毛衫廠、中聯製衣有限公司、亨通編織廠、眾寶製衣有限公司等。 1993年,成立先鋒建築公司。至2002年,建築公司固定資產總值200萬元,總產值973萬元,利稅107萬元。
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760人,收入2396萬元,其中工業收入1374萬元,建築業收入1022萬元。 第三產業建國初期,有烤火燒、炸麻花、炸油條等業。改革開放後,黨支部帶領民眾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了商業、飲食服務業等。1978年,全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60人,收入11.8萬元,利稅1.2萬元。
1993年,台商投資1.2億元,建起海陽旭寶高爾夫球場,占地91.13公頃。2000年,球場收入1200萬元,利稅200萬元。本年,全村有商業、飲食服務等各類網點16戶,從業人員24人,收入138萬元,利稅18萬元。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3人,收入339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162萬元,服務業收入65萬元,商飲業收入112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本村為縣城所在地,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到設在勝利村的高等國小堂、鳳城國小就讀。1942年9月解放後,設鳳城完小兼中心國小,校址仍在勝利村,招收鳳城4個村的學生,1948年停辦。1948年冬恢復教育後,4個村的學生到設在建設村的國小就讀。1972年,建立先鋒國小,有教師5人,學生150人。1977年建立幼稚園,教師2人,入園兒童60人。2000年,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8名,其中博士生1名。
人民生活建國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80公斤左右,人均收入50元左右。1978年,人均糧食260公斤,人均純收入307元。2002年,人均純收入3716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3000元,全村有機動車320輛,電話360部,電視機598台,電冰櫃402台,洗衣機398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6平方米。1978年,人均16平方米。1982年,村委規劃新房區,新建房屋300棟,舊房也進行了翻新改造,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94年以來,村集體每年為村民投家庭財產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為30-50周歲的村民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實行獎勵,中專生每人獎勵500元,大學生每人獎勵1000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孫成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個黨員。1945年廢里設村,成立黨支部,張潤澄、王裕禮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組織50人參加支前。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2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有黨員45名。自建立黨支部至2003年,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張潤澄、王裕禮、王振榮、趙慶祥、於瑞法、張承軒。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9月解放後,本村為第三里,里長馬華亭。1945年廢里設村,先鋒村村長為高仁堂;群利村村長王金浩。
1948年合併為先鋒村,村長高仁堂。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青年等組織。1999年5月,張承軒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金浩、高仁堂、王新浮、郝振清、王裕信、王壽喜、黃振昌、於瑞法、張潤泮、王旭朋、張承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