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賑後奏

先賑後奏

成語“先賑後奏”的故事原型:馬廷用主持南京戶部時,正值大災之年,江北災民流入南京乞食的接連不斷。留守南京的各司官員商議如何拯救災民的辦法。有人認為應當先奏請朝廷。馬廷用極力反駁道:“如果等先奏請而後賑濟,幾萬人將變成鬼魂了。前人本來就有矯制開倉救災的先例,如果因此而獲罪,我請求一個人擔當這個罪責!”眾官吏認為他說得對。依靠這次賑濟而活下來的災民很多。”

於是,西充馬廷用為中國歷史留下了“先賑後奏”這個具有典型忠義文化精神的成語。這為抗災救災的官員做出了一個基礎的榜樣。這種忠義是以民為本的忠義,是忠義文化的內涵發展的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先賑後奏
《先賑後奏》成語來歷
“先賑後奏”的故事原型:馬廷用主持南京戶部時,正值大災之年,江北災民流入南京乞食的接連不斷。留守南京的各司官員商議如何拯救災民的辦法。有人認為應當先奏請朝廷。馬廷用極力反駁道:“如果等先奏請而後賑濟,幾萬人將變成鬼魂了。前人本來就有矯制開倉救災的先例,如果因此而獲罪,我請求一個人擔當這個罪責!”眾官吏認為他說得對。依靠這次賑濟而活下來的災民很多。”
先賑後奏
於是,西充馬廷用為中國歷史留下了“先賑後奏”這個具有典型忠義文化精神的成語。這為抗災救災的官員做出了一個基礎的榜樣。這種忠義是以民為本的忠義,是忠義文化的內涵發展的結果。
明人廖道南殿閣詞林記》卷五云:“馬廷用敦樸樂《易》,所存鯁介,臨事能斷”。明人焦站在《玉堂叢語·政事》說:“馬公廷用署南京(南京:明朝舊都。於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遷都北京)戶部,會歲歉,江北流民就食都下者相屬。留守諸司(司,行政組織名)議所以拯救之法,或以為當請於朝,公抗言日:‘若待奏請而後賑濟,數萬人將化為鬼物矣。古人固有矯制,發倉者,吾請獨任其罪。’眾是之。賴以全活者甚眾。”這就是明代以後產生的“先賑後奏”的故事原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