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運動

指公元前8世紀中葉至公元前5世紀希伯來民族中一批被稱為“先知”的人從事的社會與宗教活動。先知運動是希伯來民族內憂外患年代的產物。在正典先知活動的三四百年中,以色列猶大兩國先後遭到3大強鄰—亞述新巴比倫波斯的入侵和奴役。相應地,先知運動亦可大致分為3個階段:亞述稱霸時期、新巴比倫稱霸時期和波斯稱霸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先知運動
  • 外文名:Prophet Move-ment
亞述稱霸時期,新巴比倫稱霸時期,波斯稱霸時期,

亞述稱霸時期

阿摩司何西阿以賽亞彌迦生活和宣講預言的公元前8世紀中葉至公元前7世紀初。早在所羅門盛世,聯合王國即已危機四伏:宮廷奢華無度,貴族內訌頻仍,世風每況愈下,民眾怨聲載道。所羅門一死,王國隨即分裂為猶大和以色列南北兩國,雙方兄弟鬩牆,自相殘殺,致使國勢日衰,民不聊生。到公元前8世紀時,殘酷的階級剝削進一步加劇了貧富分化,國家的式微又招來亞述、埃及等大國的覬覦。從公元前745年起,亞述王提格拉·毗列色(Tiglath-pileser)三世採取一系列軍事行動,對亞洲西部地區造成嚴重威脅。公元前732年,當時歸屬於以色列國的大馬士革為其所陷;10年後(即公元前722年),以色列京城撒瑪利亞遭遇同一劫運,眾民被擄,北國至此淪亡。阿摩司等正典先知就是在這種嚴酷的政治背景下登上歷史舞台的。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非官方祭司集團,甚至是中下層勞動民眾的代言人。他們遵奉在“神靈附體”的精神狀態中宣告神諭的傳統形式,詔示的內容大都是對腐敗現實的針砭,對統治者的鞭撻和對國民的教誨與警告。因此,他們實質上是當時社會的批評家、政治改革的倡導者和希伯來民族的精神導師。

新巴比倫稱霸時期

是以公元前586年南國猶大亡於新巴比倫事件為中心的前後近百年。這是希伯來民族歷史上最慘痛的一頁。公元前7世紀後半葉,亞述帝國國勢轉衰,公元前612年京都尼尼微迦勒底和米底亞聯軍攻陷,從此一蹶不振。迦勒底人在亞述帝國之後迅速建成一個強大的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公元前538年),一度成為西亞的霸主。公元前605年,新巴比倫軍在迦基米施戰役中挫敗向兩河流域遠征的埃及法老尼哥,繼之臣服南國猶大。公元前597年,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軍圍攻猶大京都耶路撒冷,將國王約雅斤和一批權貴、有能之士擄至巴比倫。公元前587年尼布甲尼撒再次圍攻耶路撒冷,並於一年半後徹底攻陷它,使聖殿被毀,數萬希伯來人成為巴比倫的階下囚。生活於這一階段的西番雅、那鴻、哈巴谷耶利米以西結等先知時時關注著國家的命運—亡國前為民族的危亡而擔憂,為國民的驚醒而吶喊;亡國後為國家的淪喪而哀哭,為民族的復興而呼號。

波斯稱霸時期

指俄巴底亞、第二以賽亞(《以賽亞書》第40至66章的作者)、哈該撒迦利亞約珥瑪拉基等先知工作的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至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居魯士(聖經稱古列王)征服巴比倫,成為西亞地區新的霸主。波斯統治者對管轄區內的各民族採取寬容政策,允許他們在各自的民族和宗教事務中保持獨立,並允許囚居於巴比倫的希伯來人回歸故土。這使先知們重返故國,重建聖殿的夢想得以實現。公元前538—公元前537年,第一批回鄉者在所羅巴伯的帶領下回到耶路撒冷,接著他們便舉行重建聖殿的奠基禮,這座新聖殿於20年後(公元前516年)正式落成。此後,回歸故土者絡繹不絕。公元前457—公元前444年又有兩批人分別在文士以斯拉、省長尼希米的率領下返回故都。他們一面修復城牆,保衛聖殿,一面編訂典籍,改革宗教,為民族復興而忙碌不停。這一時期的先知們有的為重返故鄉而歌唱;有的為重建家園而疾呼;有的緬懷舊事,對敵族發出咒詛;有的憧憬未來,描繪出理想世界的美景。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希伯來先知運動漸趨衰落。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俘居期間及波斯時代前期,獨尊一神耶和華的猶太教最後形成,猶太教的根本大法“摩西五經”逐漸編纂成書。此後,一個政治上附屬於波斯帝國的猶太宗教聯合體最終取代了亡國之前獨立自主的希伯來民族國家,祭司、文士等宗教界要員最終取代了國王、先知一類民眾首領或導師,猶太教的基本經典“摩西五經”最終取代了曾長期作為希伯來人精神食糧的先知教誨。儘管先知們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但他們的功績並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先知運動發展了希伯來人的政治、宗教、社會、倫理學說,促進了民族進步,繁榮了文學創作,在世界文明史上永遠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