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文類》是2020年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文類
- 作者:蘇天爵,張金銑
- 出版社:安徽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11日
- 開本:32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66419002
《元文類》是2020年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元文類》是元蘇天爵編作品。元代詩文選集,原名《國朝文類》。共70卷,收錄元初至延祐間162位作家的詩文:詩8卷,文62卷。作品簡介《元文類》是元朝詩文選集。本名《國朝文類》。元蘇天爵(1294年~1352年)編,七十卷...
《元文類》是2020年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元文類》(《國朝文類》)七十卷,收集元代前期和中期八百餘篇詩文,前八卷為詩賦,後六十二卷為文,另有目錄三卷。全書以體裁為類相分,分賦、騷體、詩(樂章、四言詩、...
《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元文類》是2005年吉林出版集團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元)蘇天爵。內容提要 集的圖書進行校訂,提出應抄、應刻、應存的具體意見。其中,應抄、應刻之書被認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而應存之書則不能...
《歷代文總集·元文類(線裝本,兩函20冊)》是於2015年5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元)蘇天爵。內容簡介 本書是元朝詩文選集,共收窩闊台時期至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延佑時期約八十年間名家詩、文八百餘篇﹐按...
《元朝名臣事略》共十五卷,內容是元朝人物傳記資料選編,由元蘇天爵(見《元文類》)編,編者是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人)。書前有天曆二年(1329)序,故成書不得晚於此時。收錄人物 全書有元朝開國功臣、文臣、武將、學者四十七人的...
本書輯錄自元太祖至元順帝時期150餘年的奏議,既有名臣奏章,如耶律楚材、史天澤、王盤、伯顏等人,又有平民上書,包括表、奏議、上書、封事、彈章、對策等等,主要輯自《歷代名臣奏議》中的元人奏議和《元文類》、《元史》、有關...
元代官修政書。又名《皇朝經世大典》。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由奎章閣學士院負責編纂﹐趙世延任總裁﹐虞集任副總裁﹐次年五月修成。全書八百八十卷﹐目錄十二卷﹐附公牘一卷﹑纂修通議一卷。據《元文類》所收《經世大典序錄》記載﹐...
禾泥,古族名。今哈尼族。出處解釋 始出於元代文獻。《元文類·招捕》:“至元十三年正月,羅匐甸官禾泥阿禾必招降。”《元史·張立道傳》:“禾泥路大首領必思反。”羅匐甸即今元江,在哀牢山西麓。《元文類·招捕》還載:...
《明文案》是有明一代政治、經濟、文化、武備等各方面文獻,黃宗羲編纂。欲使一代典章制度,俱藉以考見大凡,並上繼《昭明文選》、《唐文粹》、《宋文鑒》、《元文類》諸書,填補歷代總集的空缺。內容簡介 關於《明文案》,王重民...
蘇天爵草創《國朝名臣事略》期間,即已開始著手《元文類》的編纂,此書雖然只是文獻彙編,但卻是又一部集中反映蘇氏卓越史識和史才的代表性著述,更是後人研治元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來源。《國朝名臣事略》的成書主要是出於“以史...
吾者野人乞列迷等處諸軍萬戶府,元地方政區名。歷史評價 吾者,一作兀者。或稱“兀者吉烈迷萬戶府”。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八月設(一據《元文類》認為,在此之前已置)。因設於吾者、乞烈迷等女真部落地區而得名。府治在...
虞集(1272—1348)撰文。集字伯生,世稱邵庵先生,崇仁(今江西崇仁)人。曾任秘書少監、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奎章閣侍書學士等。文宗至順二年(1331)奉詔撰文立此碑。碑文收入《道園學古錄》、《元文類》等。內容簡介 1933年在...
原書除序錄存《元文類》外,皆散失,僅《永樂大典》殘本中有一小部分遺文,如《大元馬政記》、《大元畫塑記》、《大元倉庫記》、《大元氈罽工物記》、《大元官制雜記》(以上五種見《廣倉學宭叢書》);《站赤》(見影印《永樂大典...
一、 官刻元文別集的數量與存世情況207 二、 官刻元文別集的審批與刊印程式219 三、 官刻元文別集的特色225 第二節元文總集的編纂與刊行228 一、 《中州啟札》與《天下同文集》228 二、 《元文類》232 第三節元代科舉...
元《經世大典》除序錄見於《元文類》外,久已散佚。僅《永樂大典》卷 18287中尚存一小部分遺文,清萍鄉人文廷式從中錄出有關畫塑的內容輯為《元代畫塑記》一書,1916年被收入日本《廣倉學窘叢書》印行。1964年人民美術出版社據...
元武宗即位,召拜翰林學士承旨。至大三年(1310)去世,諡文肅。歷仕三朝,朝廷每有大議,必向他諮詢。其子王士熙、王士點都身居要職,並有文名。著有《修辭鑒衡》二卷,今存。文章散見於《元文類》等書,《全元文》(第十三冊...
據《元史》《許文正公遺書》《許文正公世家譜》《元朝名臣事略》《元文類》《蒙兀兒史記》等史料記載,許衡家族世代務農,但他自幼勤讀好學,天資聰穎,七歲時入學,曾問老師為何要讀書,老師答曰:“為了考科舉。”許衡又問:“僅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