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皇宮遺址是在在故宮博物院內隆宗門西發現的建築遺存。在王朝更迭中,被埋藏在地下數百年的元代大內,也就是元朝皇宮,5月5日在故宮博物院內露出端倪——隆宗門西發現的一組建築遺存中,發現的瓷片、瓦片等將地層時代回溯至了元代。...
元上都遺址大安閣位於宮城中心,為宮城正殿,是皇帝舉行重大朝政典禮、接見外國使臣、臨朝、議政、修佛事的地方。現存基址上層為明清時期的喇嘛廟遺址,下層為元代大安閣舊址,平面呈“凸”字形,東西長36.5米,南北寬30米,基址底部轉角處的外緣用規整的條形砂岩圍 築。穆清閣 元上都遺址穆清閣位於皇城與宮城中...
元中都位於河北張北縣,處在北京通往內蒙古的要道上,元代曾與元大都(北京)並稱,始建於元大德11年(1307年)。至正18年(1358年),宮室被紅巾軍燒毀,只留下城牆遺蹟。從1998年開始,文物部門對這一遺址進行勘探發掘,對元中都進行了科學的認定。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並探明了主要建築遺址的形狀。出土文物...
元中都遺址被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1年又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中都遺址已發掘的中心大殿、西南角樓及南大門,可供遊客參觀。同時,遺址博物苑工程已啟動屆時遊客可參觀保存完事的元代出土文物。後世仿建 為紀念元朝皇宮,蒙古源流文化產業園,於2009年創意策劃、2010年立項、2011年...
於是北部元代城牆(土城)便成為遺址。元大都城牆遺址占地面積50平方千米,由若干段東西走向的元大都的外郭城牆遺址組成,現存遺址包含北土城和西土城兩段,城牆全部夯土築成,全長4.2公里,基部寬達24米,頂寬約8米,高約16米。因其具有中國宋元時期工程特徵,為研究元代都城的布局、結構及風貌,提供了豐富資料,...
德勝門外,有一處名叫土城關的地方,即為元代健德門遺址。至元四年(約1267年)開始動工,歷時二十餘年,完成宮城、宮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但是,由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詔令規定,遷入大都新城必須以富有者和任官職者為先,結果大量平民百姓只得依舊留在中都舊城。在當時人的心目...
20世紀80年代初籌建城垣遺址公園。園內廣場北端有石碑,正面為“元大都城垣遺址”碑記。2003年4月對公園進行改造,改造設計方案以元代歷史為主線,充分體現生態景觀。海淀段有“城垣懷古”、“薊門煙樹”、“薊草紛菲”、“銀波得月”、“大都建典”、“水關新意”、“鞍韁盛世”、“燕雲牧歌”8個景區,朝陽段...
皇城的變遷 我們看到的北京皇城是明代開始建設的,明皇城從明永樂四年(1406)開始營建,永樂十八年(1420)與紫禁城同時落成。它的位址在元代皇城的基礎上略做了南移,許多元代蕭牆內的皇家園林仍被保留在明代的皇城之內,如元代的太液池(今北海和中海)、後苑(今景山)等都成為了明代皇城的組成部分。清代沿襲...
元代後期可能在後寢以北至宮城北門之間建造了御花園。元大都的宮前廣場自宮城正門穿過皇城正門直達都城正門,串連兩座,其丁字形廣場移至皇城以外,加強了氣勢。明北京宮城稱紫禁城,都城南牆和宮城南牆都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南移,但前者南移較多,所以加長了宮前的長度,在宮城正門午門和皇城正門承天門之間增加1座端門,...
明朝燕王朱棣選定北京為都城,他既要用此地理之氣,又要廢除元代的剩餘王氣。當時的風水師便採用將宮殿中軸東移,使元大都宮殿原中軸落西,處於風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殘餘王氣;鑿掉原中軸線上的御道盤龍石,廢掉周橋,建設人工景山。這樣,主山(景山)--宮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門外的大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