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在朝鮮

儒學在朝鮮有廣泛的傳播和悠久的發展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儒學在朝鮮
  • 定義:儒學在朝鮮傳播與發展的過程
背景介紹,傳入時期,發展時期,鼎盛時期,衰落時期,

背景介紹

朝鮮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道德、法律及至風俗習慣、社會風貌等方面無不受到儒學的深刻影響。隨著中朝兩國社會和兩國關係及儒學本身的發展,朝鮮通過興辦尊孔讀經的儒學教育、開展倡導儒學的社會性教化活動、派遣來華留學生、建孔廟、實行以儒學為準的科舉取士、輸入與翻刻儒家經典、與中國官方及民間的交往和相互移民、壓制“異端”處儒學於一尊等措施,傳播與發展儒學,使儒學成為朝鮮傳統文化、思想的主體,對朝鮮民族的發展起到巨大作用。儒學在朝鮮2000餘年的傳播與發展經歷了傳人、發展、鼎盛、衰落4個時期。

傳入時期

約公元前3世紀~675年,即由儒學傳入朝鮮,經朝鮮三國時期,到新羅統一朝鮮,為儒學在朝鮮的早期傳人時期。
中朝山水相連比鄰而居,古來官方及民間交往密切。在各種政治、經濟原因作用下,兩國很早便有商賈往來和相互移民。漢武帝時曾在朝鮮設定郡縣,漢人官吏、商賈及其他移民往來者更多。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吏民往來必然把儒學傳入朝鮮。因此,儒學始傳朝鮮可能在漢或更早的時間,只是確切的時間和經過無文字記載難於稽考。自公元前108年至西晉末年,中國在朝鮮設立郡縣400餘年,郡縣官府均以儒學為指導治理地方。公元前1世紀中葉,朝鮮半島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並起,儒學在朝鮮已逐漸傳播開來。
三國並立時的朝鮮已進入階級社會,階級剝削和壓迫導致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儒學反對“犯上作亂”,主張以禮建立尊尊、親親的等級社會秩序,對維護階級統治十分有利,三國均採取措施、設定機構加以提倡。興辦儒學教育和派遣來華留學生是其引進和傳播儒學的主要途徑。
高句麗在三國之中距中國最近,與中國接觸最早,儒學傳人亦最早。高句麗小獸林王二年(372)始立太學,以儒家經典教育貴族子弟,城鎮亦建立被稱為“扃堂”的大屋,招收民間未婚青少年學習五經(見六經)和歷史。儒家經典和中國史書至4世紀後半期已成高句麗普遍的讀物,儒家思想於社會上亦產生一定影響。唐時高句麗還常派使節來華,且於640年開始派出留學生直接到中國學習儒學。
公元285年以前儒學傳人百濟。日本《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載285年百濟儒學者王仁攜《論語》、《千字文》東渡日本,為儒經在朝鮮的最早文字記載。之後儒經不斷傳人百濟。4世紀時,百濟亦興辦儒學教育。384年始立太學,傳授儒家經典。640年亦派遣留學生來唐。百濟使者亦常到長安。百濟還請中國學者前去講學。這都使儒學不斷傳入百濟。7世紀中葉,儒學在百濟已產生較廣泛的社會影響。國王義慈事親以孝,與兄弟以友,被稱為“海東曾子”。285年百濟還派儒學者王仁將儒經東傳日本,使日本由此開始接觸儒家思想。
新羅地處朝鮮半島南端,三國之中發展較遲,通使中國較晚。640年亦派留學生來華。其遣唐使者詣國學觀釋奠及講論。留學生和使者均將儒學不斷傳回本國。為研習儒學新羅亦興辦儒學教育。為便於傳播儒學,7世紀末儒學家薛聰用漢字的音或意標記新羅語言,以朝鮮語解讀儒經,創造“吏讀法”,使朝鮮對儒學的學習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儒學的傳播使新羅名儒輩出,薛聰、強首、金大問可謂代表。儒學,尤其儒家倫理思想逐漸影響新羅社會。新羅之花郎徒便以儒家的忠、孝、信等德目進行訓戒,民間亦多有以儒家道德規範約束自己者。這對推進朝鮮文化教育發展和道德文明建設均起到積極作用。

發展時期

儒學在朝鮮早期傳播的基礎上,於675~1392年,即由統一的新羅時期,經王氏高麗到李氏朝鮮的建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7~9世紀,唐朝統一中國。675年,新羅統一朝鮮。統一後的新羅與唐長期保持友好關係,官方及民間頻繁往來並相互移民,新羅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先進的中國文化。對唐文化的仰慕和統一後封建經濟的發展、專制統治的加強,加劇了封建化。封建政治、經濟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思想做武器。儒家的天道觀、大一統主張和綱常倫理觀念對統一後但仍動盪不安的新羅非常適用,統治者便大力發展和吸取儒家思想,不僅繼續興辦儒學教育、向中國派遣留學生,還開始實行以儒學為準的科舉取士並建孔廟以祀孔。
682年,新羅仿唐於首都設立國學,向學生傳授《論語》、《孝經》、《毛詩》、《禮記》、《書》、《周易》、《春秋》等儒家經典。幾代國王親臨國學聽講。地方亦設學以儒學教育民間子弟。史載新羅人人“知書喜學”,號稱“君子之國”。新羅還以表彰孝子順孫等辦法擴大儒學的社會影響。新羅與唐學者、使者頻繁交往。僅840年自唐回國的留學生即達105人。金雲卿、崔致遠、崔匡裕、崔彥撝等新羅留學生還在唐科考登第。他們學成回國均曾對儒學在朝鮮的傳播做出過貢獻。新羅使者來唐均詣國學觀釋莫、講論。唐遣使新羅亦挑選精通儒學者,以使到彼闡揚儒家經典。為以儒學為指導解決面臨的政治與社會問題,新羅於元聖王四年(788)仿唐科舉制度實行以儒學為準選拔人才的“讀書三品出身法”,考試內容皆為儒家經典,合格者分三等授官。此為朝鮮實行科舉之濫觴。科舉取士使儒學與仕途結合,有力地推動了儒學在朝鮮的發展。隨著儒學的傳播和地位的提高,儒學創始人孔子的地位亦不斷提高。717年太學開始供奉孔子,由此孔子在朝鮮開始被神化,儒學亦開始儒教化,此使儒學在朝鮮的傳播與發展又前進了一步。
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高麗歷代國王皆崇信佛教。但鑒於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和後三國的分裂混亂局面,為維護統一、加強王權及鞏固封建土地制度,王氏高麗以佛教為“安身立命”之教,以儒學為“齊家治國”之學。佛教講來世,儒學重今生,儒佛兩家互為表里,相互配合,構成高麗朝的統治之術。統治者一面崇信佛教,一面亦通過興辦儒學教育、派人留學、實行科舉、輸入與翻刻儒學著述等途徑倡導儒學,使儒學又進一步得到發展。
高麗為“興周孔之風”,大辦儒學教育。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學到私學皆以傳授儒學為內容。其官學,由辦學目的、教育內容、課程設定、教材選定到師資的選拔與晉升皆以尚儒為特徵。中央辦學以儒學培養貴族子弟以備將來將相之舉,學生從政後便以儒術治理國家。地方上不僅諸州立學,閭閻陋巷間亦經館書舍三兩相望,民間未婚子弟於此從師受經,甚至卒伍童稚亦從鄉先生學。10世紀末,名儒崔沖又首創私學傳授儒經,被譽“海東孔子”。之後其他名儒亦聚徒講學。私學的興起亦推動儒學的傳播與發展。儒學之盛湧現出鄭沆、郭輿、崔沖、金富軾、金寬毅等一代名儒。1289年安垧自元大都攜回《四書集注》和《朱子全書》,朱子學開始傳入朝鮮。隨之理學教育勃興。理學教育家鄭夢周被推為“東方理學之祖”。理學迅速發展,為之後成為李朝的統治思想奠定了基礎。
高麗亦曾多次派人來華留學。且有人在華科考及第為官。中國亦有儒學者到高麗做官,並受到重用。中朝人才的交流擴大了儒學的影響,促進了儒學在朝鮮的傳播與發展。
958年,高麗接受後周人建議實行科舉取士,科舉使儒學具有了特殊地位,儒學帶來的功名利祿把成千上萬學子捲入學習儒經的熱潮,儒學得以進一步傳播與發展。
儒學傳播日益廣泛,對儒經需求不斷擴大,高麗大量輸入與翻刻儒家經典。儒經傳人高麗,有中國皇帝賜予的,有中國商人販賣去的,有高麗留學生和使者攜回的,有中國學者帶去的。高麗輸入儒經之多,使某些在華已經散佚的經書卻能見於高麗。高麗自己亦用木版與銅活字印刷,甚至手抄。儒家典籍的大量增加,使更多的人接觸到儒學,為儒學日益廣泛的傳播與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
儒學地位的提高使孔子更加受到尊崇。992年,高麗在首都開城的國子監里建造文廟,尊孔子為文宣王,加謚“玄聖”、“至聖”、“大成”。民間亦開始祀孔。1021年,高麗顯宗為提高儒學地位開始表彰本國先儒,贈崔致遠為“文昌侯”、薛聰為“弘儒侯”,從祀文廟。此為東儒配享文廟之嚆矢。
儒學在高麗的傳播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尤以對社會道德觀念的影響最為深刻。高麗學者以儒家倫理思想為依據解釋本國的統治秩序,於實踐上要求人們以三綱五常為做人之根本。當權者表彰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對不孝不悌者則嚴懲不貸。
儒學於新羅、高麗兩朝得到廣泛傳播與長足發展,為之後在李朝躍居統治地位奠定了基礎。但這兩個朝代均既尊儒又崇佛,且在思想領域裡外來的儒學與早已盛行的佛教及固有的信奉各種土俗神的宗教廣泛混合,這使儒學地位雖不斷提高,但在社會思想領域裡佛教仍占主導地位。高麗末年理學雖“攘斥禪佛之學”,卻未能取佛學地位而代之。高麗朝被稱為“佛教王朝”。

鼎盛時期

自1392年李氏王朝建立,至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儒學在朝鮮的傳播與發展進入鼎盛時期。
1392年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鮮。高麗末年外有女真、海寇之侵,內有朝臣派別之爭,朝野上下一片混亂。李氏開國,為重建封建統治秩序,深感佛教之腐敗與無能,而儒學以忠孝為本,反對犯上作亂。提倡大義名分,推崇三綱五常,反對分裂割據,主張一統天下,可以指導李朝解決面臨的問題,因而李朝統治者一改高麗崇佛尊儒為崇儒抑佛、獨尊儒術。由此佛教地位一落千丈而儒學一躍而居正統。之後,儒學作為統治思想在封建國家的庇護下傳播更廣泛,發展更迅速,統治李朝思想界長達500年。其間孔子被尊為素王,儒教無異於國教,儒學廣為普及,權威性空前提高,李氏王朝被稱為“儒教王朝”。
李朝儒學空前興隆,其儒學教育更加發達,學制更為完備,教育更為普及。除中央設學外,府牧郡縣無不設立地方鄉校;官學之外還有眾多書堂;使自貴族至平民之子弟皆能受到儒學教育。即使不能進入學校的人,李朝亦以封建倫理和禮儀進行教育。這使儒學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社會風氣發生極大變化。士人但知誦習孔子,當權者議政言必稱孔孟,民間談論倫理道德必以四書、五經為依據,並湧現出權近、李珥和被稱為“海東朱子”的李退溪等儒學家。
李朝實行科舉,儒經是文、武兩科考試的共同科目。這使李朝文武兩班官僚皆來自儒生,儒學社會地位更加鞏固,成為當時最有權勢的學派。為便於學習儒學,李朝繼續大量輸入和翻刻儒經,數量較前更多,質量也更高,不僅滿足本國使用還遠銷國外。李朝繼續祀孔,所建文廟更加宏偉壯觀,祭禮更加隆重,朝野祀孔之風更盛。除漢城建文廟外,地方亦廣建文廟,學校自國學以至庠序亦皆建有文廟。朝儒配享者增至18人。李朝以儒教立國,最高統治者率先對孔子頂禮膜拜。孔子更加被神化,儒學亦進一步宗教化。儒家的朱子學支配李朝,500年問很少有人敢持他論,否則就要受到排擠、懲罰,甚至招來殺身之禍。

衰落時期

1910年至今,儒學步入其在朝鮮2000多年傳播與發展的衰落時期。
儒學發展到李朝中期達到頂點。17世紀以來,封建土地制度和租稅制度紊亂,商業資本逐漸活躍,人民的反抗鬥爭加劇,再加西學傳人,使儒學作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地位發生動搖。17世紀初產生的實學對朱子學的空談性理及形式主義進行了批判。實學家柳馨遠、李瀷、朴趾源、丁若鏞等人提倡“經世濟民”,反對漠視民生。實學的非儒思想衝擊了儒學,但未觸動封建統治的基礎,亦未能在民眾中傳播。
19世紀,朝鮮內部封建制度矛盾全面爆發,外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和日本不斷入侵,封建統治出現嚴重危機。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李朝滅亡。日本侵略者為扼殺朝鮮的民族意識和傳統文化而壓制儒學的發展。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作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儒學伴隨封建制度的解體而喪失了統治地位。舊時宣講儒學的成均館、書院被新式學校代替。1893年,科舉被廢除,文廟及啟聖祠亦久輟祭祀。之後日本侵略者雖曾企圖藉助孔子亡靈奴化朝鮮人民,但儒學的統治地位還是一去不復返了。
1945年朝鮮取得抗日鬥爭的勝利。光復後的朝鮮,北部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南部朝鮮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作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儒學失去其位居正統的政治經濟基礎。雖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仍對儒學進行研究,但均是作為學術研究而非“治術”研究。儘管如此,儒學因已流傳2000多年,形成的習慣勢力至今在上述兩國社會上仍有一定影響,尤其對文化教育、社會倫理影響更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